最近,非全日制學歷就業受阻又衝上了熱搜,引起了熱議。
內蒙古鄂爾多斯一研究生因「非全日制」學歷,兩次應聘教師被拒。
在今年2月份,國家教育部等五部門已出臺新政策,要求對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就業機會,不得設置與職位要求無關的報考資格條件。
16年改革過後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已經完全不同於過去的在職研究生,和全日制一樣需要經過全國統一的研究生入學考試,一樣的課時,一樣的學分,畢業要求也一樣。
這是國家國家設置非全日制的要求。
2017年是第一屆非全日制入學的時間,2019年是第一屆畢業的時間,去年畢業的他們就業怎麼樣?身邊剛好有渠道認識部分非全日制的同學,經過溝通,內容整理如下:
來自北京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專業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反饋:
劉同學:找工作的時候很受歧視,一聽說是非全就拒絕了,雖然拿出了學校專門給非全日制水平的證明,但沒有作用;尤其是一些國企,招聘通知裡寫只招聘全日制。
王同學:我沒有出去實習、找工作之類的,應導師要求,兩年時間完全都在實驗室,和全日制一樣,但是找工作的時候被社會毒打了,剛開始找不下,後來好不容易找下了,合同已籤,但是被退了;好在後來又找了一份工作。如果重新選擇,絕對不會讀非全日制。
來自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專業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反饋:
劉同學:非全日制很受歧視。我是男生,又是計算機專業,找工作相對壓力小一點,但仍舊感覺到了用人單位或者社會對非全日制的苛待。明明北京市已經出臺政策允許給非全日制落戶,但是政策到了真正落實的這一步,難於登天。
985、211等高校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況且遭到了如此不公的待遇,更何況一些普通大學呢?
國家設立非全日制的本意是滿足一部分上班人士想在學歷方面深造的願望,但是政策的落實可能會根據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地域有一定的差別。
一些嚴謹的高校、嚴謹的老師,會對門下所有學生同要求,不區分非全還是全日制;
但是也存在一些學校,只是為了擴大招生量,因為學校不負責非全日制學生的住宿和獎學金等,所以一定程度省去了好多事情;
再有一些老師,對於學生處於放養狀態,不管不問不指導,全日制尚有全日制學歷護體,非全呢?
當然也不排除一些學生上非全日制只是為了一個學歷。
這樣一來,因為部分非全日制學生的因素,影響了整個非全日制群體。
雖然國家三令五申,出臺政策要求各招聘單位要將非全日制和全日制同等對待,但是多年來社會對在職學歷的印象恐怕不能短時間更改。
非全日制的路還很長,要等到社會對非全日制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全面的改觀,不僅僅需要國家政策的指引,更需要學校、老師的幫助,最重要的是非全日制學生自身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