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很長一個時期,研究生分全日制和在職兩個類別。2016年9月,教育部和國家發改委下發專門通知,明確當年12月1日後錄取的研究生,在培養方式上區分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此前錄取的研究生按照原規定執行。
從兩部聯合文件中可清楚地看到,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學習方式上是否全脫產。其他的諸如招生考試、錄取、培養、學歷學位等,皆一視同仁。
儘管如此,在用人單位的眼中,非全日制研究生仍然等同於過去的在職研究生,是「水貨」,是花錢買學歷學位「走過場」,是被歧視的對象。包括不少機關事業單位、國企,在招聘工作人員時,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歧視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情形。
近來發生了兩起涉及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熱點,讓人很是感慨「非全」受歧視的現實。
非全日制研究生石某在年初報考了江蘇省菸草專賣局南京分局的某個職位,筆試面試都順利通過,綜合成績位列報考職位NO.1。原以為工作有著落的石某,卻在資格審查環節卡住了,被告知的原因就是其學歷與招考公告的條件不符合,不予錄用。
儘管教育部去年底聯合五部門下發過文件,明確公務員招錄、事業單位和國企招聘,對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應提供平等就業機會,可江蘇省的貫徹意見在今年4月才下發,而此時江蘇省菸草專賣局南京分局公開招聘的公告早已在幾個月前發出。
過來人都知道,公開招聘的資格審查一律以公告的內容為準。南京分局那個職位在公告中就有明確要求,必須是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學歷畢業生,並且還在括號內專門註明例外的情形。不予錄用石某的決定本質上是沒有問題的,不過卻突顯了對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業歧視。
另一個事例讓人很是心疼。9月14日,以超過國家線73分的成績,考上青島某大學2020級研究生的肖某(化名),在報到入學當天就填寫了研究生退學申請表,理由就是他考上的是非全日制研究生。肖某從加入的考研群裡了解到,「非全」碩士研究生就業備受歧視,害怕畢業後出路不好,於是下定決心「二戰」考取全日制研究生。
據說,與肖某一同退學的,還有另一位非全日制研究生。
毫不客氣地說,那個報考江蘇菸草專賣局南京分局綜合成績第一的考生,那個從青島某大學退學的碩士研究生新生,都是基於「非全日制」這4個字惹的事。
偉人說過: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耗子就是好貓。這不僅僅是搞活經濟的理論,對於人才選拔同樣適用。管他是什麼學歷學位、何種學習方式,只要人家能夠通過你規定的程序,通過你的考試考核,進而脫穎而出,那就是真正的人才,就應該認可才是。
看到不少網友稱全日制研究生怎麼怎麼厲害,非全日制有多麼多麼的差勁,就想問一句,那麼多報考江蘇菸草專賣局南京分局的考生,都是非全日制嗎?如果其他報考者都是全日制,那又為何綜合成績NO.1被一個非全日制研究生給拿走了呢?非全日制研究生真的就很差勁嗎?
個人認為,只要研究生初試、複試的口子扎嚴了,只要研究生學位論文要求、畢業標準是一樣的,哪管研究生培養過程怎麼樣,脫產與否真的就那麼重要?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以碩士學位論文,破格直接拿博士學位證書,少讀了幾年博士,那他的博士學位是不是也應該受歧視呢?
如今已進入新時代,唯文憑、唯學位、唯全日制的陳舊觀念早就該拋棄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當是新時代最科學的人才選拔觀。
當然,社會對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接納有一個過程。非全日制要獲得全日制研究生同等的待遇,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教育部等五部門《關於進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工作的通知》,就力度上講還不夠。
從近期來看,要解決非全日制研究生受歧視的問題,還得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帶頭示範,在公開招聘中提供平等就業機會,不得設置全日制非全日制的限制。
從治本的角度,應當在學歷學位證書上做文章。既然全日制與非全日制學歷證書「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那在證書上載明「全日制」或者「非全日制」的學習形式,又有什麼意義呢?
如果,研究生學歷證書上不再標註學習方式,非全日制研究生還會受歧視嗎?或許,只有學歷證書不再標註「全日制」「非全日制」,才可最大限度地解決「非全」受歧視的問題。
(圖片源於網絡,若有不妥,聯繫速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