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是個長壽的皇帝,等他晚年決定立儲的時候,身邊所剩的皇子已經不多了,最後他在僅剩的幾位皇子中,選擇了相對較優秀的永琰,作為自己的繼承人,也就是後來的嘉慶。而乾隆在立嘉慶為太子時,還提出一個要求。
乾隆命令兒子,讓他去向早逝的哥哥,行叩拜之禮。乾隆為何要這樣做呢?而嘉慶叩拜的這位哥哥,又是誰呢?他就是乾隆的第一任太子,原本該繼承皇位,卻不幸早逝的嫡長子永璉。
雍正一早就將乾隆,視為自己的繼承人,於是親自為他挑選了嫡福晉富察氏。富察氏出身名門,從小受到正統教育,是一位嫻於禮法,性格恭儉,深明大義且富有涵養的女子。
雖然這門親事,是由雍正做主的,但乾隆本人十分喜愛富察氏,夫妻感情十分深厚。雍正八年,富察氏生下嫡長子,雍正親自為孫兒取名永璉,其中「璉」字含有繼承宗器的意思。永璉的到來,讓所有人都極其興奮。
雍正十三年,乾隆正式即位,他一上位,便迫不及待按照,父親定下的「秘密立儲」制度,將永璉定為皇太子。其實當時乾隆也才25歲,他完全不必如此著急立儲,由此可見,他對永璉的喜愛之情,重視之意。
乾隆之所以立永璉為太子,除了對他的喜愛之外,還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永璉為富察氏所生,乾隆登基後,冊立富察氏為皇后。他對富察皇后寵愛有加,一直想讓他們的兒子繼承皇位。
還有一個原因是,清朝自入關以來,還沒有以嫡子身份繼位的皇帝。乾隆一心想完成這個心願,讓自己的嫡子可以繼承皇位。加上永璉本身十分聰慧,因此立他為太子,早已是必然的結果。
只可惜在秘密立儲的兩年後,永璉就感染上風寒,不久後便病逝了,年僅九歲。這對乾隆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打擊,他連續五天沒有去上朝,始終沉浸在悲傷之中。後來乾隆只好將密詔拿出來,然後公布了此事。
他下詔曰:「永璉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聰明貴重,氣宇不凡。皇考命名,隱示承宗器之意。朕御極後,恪守成式,親書密旨,召諸大臣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榜後,是雖未冊立,已命為皇太子矣。今既薨逝,一切典禮用皇太子儀注行。」
除此之外,乾隆還特地在自己的帝陵附近,選擇一塊地,作為皇太子的陵址。他不惜花費巨額拆遷費,讓附近的居民全部搬走。太子園陵建好後,乾隆更是多次親自前去祭奠,可見永璉在他心中的分量。
永璉去世以後,乾隆又先後動過兩次立儲的心思,一次是立皇七子永琮,他是永璉的同母弟弟,乾隆的嫡次子,可惜永琮兩歲便夭折了。一次是立皇五子永琪,然而永琪在二十五時也病逝了。
永琪去世後,乾隆一度失去立儲的心思,直到乾隆三十八年。這時乾隆已經年過六旬,雖然他身體依然健朗,卻也不得不考慮立儲之事,因為他身邊的兒子已經所剩不多了。這些兒子都有各自的缺點,唯有十五子永琰相對好一些。
加上當時乾隆寵愛永琰生母魏佳氏,此前已將魏佳氏晉封為皇貴妃,因此永琰就這樣被秘密冊立為皇太子。乾隆六十年,他依照自己的承諾,不能在位超過六十年,於是宣布永琰的太子之位,打算傳位於他。
乾隆本不想退位,可又不能做個無信之人,於是他讓永琰去祭拜哥哥永璉。他對永琰說:「慧皇太子先曾密立。已有名分,非因以弟拜兄。」言下之意就是,要不是你哥哥早逝,這個皇位哪還輪得到你。
永琰一聽,深知父親的用意,於是總是畢恭畢敬,絲毫不敢違逆父親的意思。乾隆見兒子明事理,也就放心將皇位傳給了他,而自己則照樣手握大權。嘉慶為了順從父親,甚至連乾隆寵臣和珅都不敢得罪,他將這些怒氣積壓在心裡,直到乾隆去世才爆發出來。
(參考文獻《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