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立嘉慶為太子時,為何命令他,向早逝的哥哥行叩拜禮

2020-12-18 騰訊網

乾隆是個長壽的皇帝,等他晚年決定立儲的時候,身邊所剩的皇子已經不多了,最後他在僅剩的幾位皇子中,選擇了相對較優秀的永琰,作為自己的繼承人,也就是後來的嘉慶。而乾隆在立嘉慶為太子時,還提出一個要求。

乾隆命令兒子,讓他去向早逝的哥哥,行叩拜之禮。乾隆為何要這樣做呢?而嘉慶叩拜的這位哥哥,又是誰呢?他就是乾隆的第一任太子,原本該繼承皇位,卻不幸早逝的嫡長子永璉。

雍正一早就將乾隆,視為自己的繼承人,於是親自為他挑選了嫡福晉富察氏。富察氏出身名門,從小受到正統教育,是一位嫻於禮法,性格恭儉,深明大義且富有涵養的女子。

雖然這門親事,是由雍正做主的,但乾隆本人十分喜愛富察氏,夫妻感情十分深厚。雍正八年,富察氏生下嫡長子,雍正親自為孫兒取名永璉,其中「璉」字含有繼承宗器的意思。永璉的到來,讓所有人都極其興奮。

雍正十三年,乾隆正式即位,他一上位,便迫不及待按照,父親定下的「秘密立儲」制度,將永璉定為皇太子。其實當時乾隆也才25歲,他完全不必如此著急立儲,由此可見,他對永璉的喜愛之情,重視之意。

乾隆之所以立永璉為太子,除了對他的喜愛之外,還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永璉為富察氏所生,乾隆登基後,冊立富察氏為皇后。他對富察皇后寵愛有加,一直想讓他們的兒子繼承皇位。

還有一個原因是,清朝自入關以來,還沒有以嫡子身份繼位的皇帝。乾隆一心想完成這個心願,讓自己的嫡子可以繼承皇位。加上永璉本身十分聰慧,因此立他為太子,早已是必然的結果。

只可惜在秘密立儲的兩年後,永璉就感染上風寒,不久後便病逝了,年僅九歲。這對乾隆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打擊,他連續五天沒有去上朝,始終沉浸在悲傷之中。後來乾隆只好將密詔拿出來,然後公布了此事。

他下詔曰:「永璉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聰明貴重,氣宇不凡。皇考命名,隱示承宗器之意。朕御極後,恪守成式,親書密旨,召諸大臣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榜後,是雖未冊立,已命為皇太子矣。今既薨逝,一切典禮用皇太子儀注行。」

除此之外,乾隆還特地在自己的帝陵附近,選擇一塊地,作為皇太子的陵址。他不惜花費巨額拆遷費,讓附近的居民全部搬走。太子園陵建好後,乾隆更是多次親自前去祭奠,可見永璉在他心中的分量。

永璉去世以後,乾隆又先後動過兩次立儲的心思,一次是立皇七子永琮,他是永璉的同母弟弟,乾隆的嫡次子,可惜永琮兩歲便夭折了。一次是立皇五子永琪,然而永琪在二十五時也病逝了。

永琪去世後,乾隆一度失去立儲的心思,直到乾隆三十八年。這時乾隆已經年過六旬,雖然他身體依然健朗,卻也不得不考慮立儲之事,因為他身邊的兒子已經所剩不多了。這些兒子都有各自的缺點,唯有十五子永琰相對好一些。

加上當時乾隆寵愛永琰生母魏佳氏,此前已將魏佳氏晉封為皇貴妃,因此永琰就這樣被秘密冊立為皇太子。乾隆六十年,他依照自己的承諾,不能在位超過六十年,於是宣布永琰的太子之位,打算傳位於他。

乾隆本不想退位,可又不能做個無信之人,於是他讓永琰去祭拜哥哥永璉。他對永琰說:「慧皇太子先曾密立。已有名分,非因以弟拜兄。」言下之意就是,要不是你哥哥早逝,這個皇位哪還輪得到你。

永琰一聽,深知父親的用意,於是總是畢恭畢敬,絲毫不敢違逆父親的意思。乾隆見兒子明事理,也就放心將皇位傳給了他,而自己則照樣手握大權。嘉慶為了順從父親,甚至連乾隆寵臣和珅都不敢得罪,他將這些怒氣積壓在心裡,直到乾隆去世才爆發出來。

(參考文獻《清史稿》)

相關焦點

  • 乾隆禪位之後,嘉慶成了皇帝,為何和珅卻還不討好嘉慶
    雍正繼位之後,吸取康熙時代九龍奪嫡的教訓,採取了秘密立儲的辦法: 秘密立某個皇子為太子,只有他一人知道,但為了可以對證,所以留下兩份詔書,
  • 有人說嘉慶的能力比哥哥差上百倍,為何乾隆還是選嘉慶為接班人
    乾隆皇帝一共有十七個兒子,嘉慶帝顒琰排行第十五,上面有十四個哥哥。古代皇位繼承,通常遵循立嫡立長和立賢三條原則。 非嫡非長的顒琰,在「賢」上又不佔優勢,他是怎麼登上皇位的呢? 我們用排除法,替乾隆帝把兒子們過一遍篩子。 第一批出局的候選人:皇次子永璉和皇七子永琮 永璉和永琮都是孝賢純皇后富察氏的嫡子,乾隆在即位後的第二年,就以秘密立儲的方式,立年僅6歲的嫡子永璉為太子。可惜兩年後,永璉病逝。
  • 嘉慶成為太子後,乾隆為什麼要求他去祭拜一個年僅9歲的孩子?
    1795年的九月,顒琰被公開冊立為皇太子,而乾隆也已經決定1796年的正月退位,也就是說,顒琰是板上釘釘的未來皇帝,他的身份在兄弟中是最高的,完全不需要去祭拜任何一個兄弟。然而,乾隆卻要求已經成為皇太子的顒琰去祭拜一個九歲就夭折了的哥哥,這又是為什麼呢?
  • 乾隆為何把嘉慶確定為接班人
    乾隆皇帝乾隆一生有17個兒子,嘉慶皇帝永琰排行第十五。乾隆最初也確實沒有把他列入考慮範圍。但老天似乎總是故意與乾隆過不去,嫡次子永璉、嫡七子永琮相繼夭亡,其他皇子也大多英年早逝。到了永琰出生的時候,他的14個兄長中有8個已經死去,就連深受乾隆寵愛的皇五子永琪也在幾年後早逝,諸皇子中可備乾隆選擇的範圍已經變得非常小了。為此,乾隆皇帝不得不放下祖制,從剩下的幾個年幼、庶出的皇子中另擇儲君。
  • 嘉慶成為儲君後,被乾隆帶去祭拜一個年僅9歲的孩子,實在費解
    在永璉死後,乾隆把自己秘密立儲的名單公布出來,並且對永璉採用高於太子的標準進行入葬,種種行為,足以看出乾隆對這個兒子的喜愛之情。在永璉死後,乾隆繼續立了和富察皇后所生的另外一個兒子為儲君,結果這個兒子更加倒黴,不到三歲就早夭了。
  • 嘉慶繼位後,乾隆為什麼讓他去跪拜一個9歲小孩的墓?
    其三,嘉慶的嫡妻喜塔臘氏,也就是他的第一位皇后去世,為了不讓乾隆覺得晦氣,嘉慶選擇低調下葬,命令所有人不能哭泣,不穿孝服,而這位皇后非常賢德,嘉慶非常喜愛,嘉慶這樣做,內心極為隱忍。乾隆剛剛繼位,就秘密立下永璉為皇儲,即端慧皇太子。
  • 此人死後,康熙為他掃墓6次,行叩拜大禮,轉頭卻將其後代全殺光
    說起大清的話,大家應該知道清朝幾個皇帝的順序的,先是康熙,再是雍正,再是乾隆,再是嘉慶。而每個皇帝都是很受後代的爭議的。而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康熙年間的故事。
  • 嘉慶一上位就對和珅下手,為什麼沒有遭到他背後勢力的報復?
    乾隆在位期間曾立下誓言「當皇帝的時間絕對不會超過爺爺康熙的六十一年」,當初他立下這個誓言只不過是為了彰顯自己的孝順,可沒想到乾隆真的當了六十年的皇帝,並且身體還沒垮。為了在不違背誓言的基礎上繼續執政,1796年正月初一,乾隆下詔退位,讓嘉慶繼位,然而他並沒有將玉璽交出去,嘉慶只不過頂著皇帝的帽子,卻沒有皇帝的實權。
  • 康熙和乾隆都在位60餘年且兒子都不少,為何乾隆朝沒有皇子爭位?
    圓明園曾經著火,諸皇子之中只有永琪第一時間不顧危險衝進大殿背出了父親乾隆,由此乾隆認為永琪乃是至純至孝之子,所以加上永琪這一片至孝之心,且品行還非常端正不錯,乾隆曾經十分中意永琪。但很可惜永琪英年早逝,25歲就去世了,永琪臨死前乾隆為了給他衝喜,冊封他為榮親王,這個親王爵位在清朝歷史上是一個特殊的存在。
  • 富察家族深受乾隆恩寵,為何會遭到嘉慶打壓?都是乾隆埋下的禍根
    在清朝乾隆期間,孝賢純皇后所在的富察家族,絕對是當時權勢最盛的外戚家族。 從早期的富察·馬齊,富察·馬武兩兄弟權重一時開始,再到孝賢純皇后的弟弟富察·傅恆,以及後來的富察·福康安都是最受乾隆皇帝重用的寵臣。但是自從乾隆駕崩之後,深受乾隆恩寵的富察家族,卻遭到了嘉慶皇帝的瘋狂打壓,這是怎麼回事呢?事實上,這一切都得看看乾隆做了什麼。
  • 乾隆不是長子,為何能被雍正皇帝立為儲君?關鍵是這個人
    雍正剛登基不久,就秘密將弘曆(乾隆)立為了儲君,並將詔書藏在了太和殿的牌匾後面。這裡就產生了一個疑問,弘曆並不是長子,為何雍正會選擇他當太子呢?此次相遇直接決定了弘曆的命運,康熙對聰明過人的弘曆極為喜愛,破例將他留在了宮中,親自教導他的功課。
  • 乾隆的皇后位空缺,令妃又是嘉慶帝生母,為何乾隆還不肯立她為後
    乾隆雖然一生風流,女人無數,可是對於立太子這件事卻非常傳統慎重。乾隆一開始的想法就是要立嫡子為太子,這在電視劇中可以發現,不管是富察皇后,還是後來的輝發那拉氏皇后,她們生下皇子乾隆就會心花怒放,不久後就會宣告立為太子。可這些立為太子的皇子,都在未成年的時候就早夭,即便永琪當時已經成親生子,可是在立為太子後也突然病逝。
  • 非長子直嫡系,乾隆為什麼會讓具有半個漢人血統的嘉慶繼承皇位呢
    具有一半漢族血統,嘉慶皇帝比起他的父輩乾隆帝實在是缺乏「存在感」,因而我們經常能聽到「嘉慶的皇位是撿來的,是乾隆矮子裡面選將軍不得已才立的,其實乾隆另有自己的打算。乾隆十一年,子永琮,二歲即殤,乾隆在諭旨中表達了對嫡幼子的愛重,然可能考慮到年幼立儲於皇子養成有礙,並未正式將其立儲,因而皇七子夭折後只命皇七子喪儀「應視皇子從優」,並無追封。
  • 和珅最大的靠山不是乾隆,也不是福康安,它若不死嘉慶不敢動和珅
    清乾隆時,和珅當國,權傾一世」,「結黨營私,道路側目,朝士莫敢攖其鋒者。都說乾隆時期沒有辦他是因為皇帝寵愛,其實這樣說有點片面。和珅最大的靠山其實並不是乾隆,也不是福康安,而是和他一同在朝為官的和琳,也就是他的親弟弟,和琳如果不死,嘉慶都不敢動和珅。母親因難產去世,父親早逝,兄弟倆從小相依為命,感情非常深厚。和珅對弟弟好,弟弟也極其支持擁護哥哥。
  • 乾隆選繼位人,為什麼不立德才兼備的永瑆,卻傳位平庸的嘉慶?
    遇上危機時,他並不去根據實際情況思考真正的解決之道,習慣於遵循舊例。只要祖宗說過或做過的,他都依樣畫葫蘆地執行貫徹,祖宗沒提過的,那他就不去做不去想。嘉慶認為,所有的問題都是和珅造成的,因而乾隆一死,他就誅殺了和珅。然而事與願違,死一個和珅,並不能扭轉清朝逐步衰弱的局面。他只看得到表象,看不到實際根源。
  • 和珅一生小心翼翼,為什麼不提前討好嘉慶?其實是乾隆沒給他機會
    「一朝天子一朝臣」講述了古代皇帝的普遍心態,那就是只有自己的親信才會得到重用,哪怕是什麼託孤大臣或者前朝重臣,只要是新皇登基都會慢慢的被剷除,所以很多人都會在確立太子之後,拼命的成為他的親信以求能夠保證自己和家族的榮華富貴。
  • 聰明絕頂的和珅,能夠討好乾隆,為什麼卻不能搞定嘉慶呢?
    能夠和乾隆關係這麼好,絕對不只是靠著拍馬屁,他的腦子肯定非常好用。那麼和珅那麼聰明,為何不提前巴結嘉慶以避免嘉慶上臺處死他? 我們說,和珅並不是皇帝,他也不是以往的那種能夠廢立皇帝的權臣。他只是喜歡權力,喜歡錢而已。
  • 嘉慶皇帝為何禁掉寓意吉祥美好的如意
    雍正皇帝在位時,乾隆的第二子出生,這個嬰兒是乾隆嫡福晉所生。由於清代以前的皇帝沒有一位是嫡長子,所以雍正對這個嫡孫十分重視,並親自賜名永璉,暗示在乾隆之後立他為皇帝。於是乾隆即位後,就馬上將傳位永璉的詔書放在了正大光明匾後,可是永璉只活了九年就離開了人世。其後不久,皇后又生下了皇七子,一心想完成祖先遺願的乾隆,馬上決定立這位嫡子為太子。
  • 清朝為何有不立太子的組訓,原來立太子壞處太多,而清朝全避免了
    說起太子,我們知道是古代社會的重要角色。太子是儲君,皇帝一旦出現意外或者死亡,太子就可以繼承皇位,成為新的皇帝。畢竟國不可一日無君,這樣的話能保持整個封建王朝的正常運轉。所以太子的地位非常重要,立誰為太子也是很多皇帝面臨的重要問題。
  • 乾隆帝駕崩後,嘉慶立即召見一位老人進京,和珅:我命休矣
    清朝乾隆時期的有名貪官和珅便是其中最為典型的代表,他所貪汙的錢財是清朝十五年財政收入的總和,讓人嘆為觀止,所謂「和珅跌倒,嘉慶吃飽」,乾隆皇帝駕崩後,和珅便已預料到自己的下場,而嘉慶皇帝也是迅速對和珅採取行動,他可是對貪汙深惡痛絕,不久便將和珅抄家,並賜死。其實,和珅的最大靠山並非是乾隆皇帝,促進和珅被殺的因素有很多,其弟和琳病逝是主要原因,其次還有一個老人的推波助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