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培雲:日記裡的日本

2021-01-08 和訊網

  法治周末記者 武傑

  百餘年前,美國詩人亨利·朗費羅曾經說過:「如果我們能讀懂每個人秘藏的歷史,在每個人的生命裡發現他的哀傷和痛苦,所有的仇視也就放下了。」南開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熊培雲在他的《西風東土》一書中引用了這句話,他相信了解是和解的前提。

  2014年,熊培雲受邀到東京大學做客座研究員,他帶著中日和解的想法,踏上了這次徵程。

  從2014年6月10日踏上開往日本的飛機,直到10月15日回國,短短的四個月裡,不僅有熊培雲風裡雨裡的探尋、精神身體的疲乏、磨破了的皮鞋、消瘦了的身體,更有一本沉甸甸的《西風東土》。在這本日記體的遊學筆記裡,熊培雲以記者的敏銳和學者的深度,詳細地記錄了在日本旅居期間的所見與所思。

  從北海道到衝繩,這是一次漫長的思想遊歷。其中熊培雲思考著中國與日本的現實問題,也回望東方與西方的世紀糾葛。這是「菊與刀」之外的另一個日本。

  最熟悉的陌生人

  北京萬聖書園總經理劉蘇裡說,《西風東土》滿足了他一直以來的期待,看見一個活著的、被專業眼光過濾過的鮮活日本。

  許多人剛到日本的時候都會有一種親切感,隨處可見的漢字、黑頭髮、黃皮膚,常常讓人有一種未出國門的錯覺。熊培雲也在看到「日暮裡」車站的時候立即想起了唐詩「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還沒從親切感的感嘆中出來,一個加拿大華裔青年的詢問又打破了他的這種熟悉。「我的行李會不會丟?」「日本人發現我是中國人會不會打我?」「是不是我不能說自己是中國人?」

  這個8歲就移民加拿大的華裔,對日本的了解來源於中文網站裡的消息。在萬聖書園舉行的該書研討會上,來自中國傳媒大學的魏曉陽教授,中國社科院的李兆忠、靳大成研究員等都表達了中日之間互相了解的差距。中國對於日本的了解,比日本對於中國的了解更少。他們認為,雖然現在有很多的抗日電視劇,也有一些相關的研究書籍,但是介紹當下真實日本的文章、著作太少了。

  2011年,那是熊培雲初次到訪日本,剛剛踏上東京的土地,文化上的親緣性讓他印象深刻。熊培雲說,這種感覺在歐洲、在美國,在去過的其他國家從來沒有感受過。然而恰恰是這樣的兩個國家,從甲午戰爭到抗日戰爭,經歷了不堪回首的歷史,而在此之後的更長時間裡,也沒有達成真正意義上的和解。

  早些年在法國,熊培雲時常驚訝於法德之間的和解,也充滿了羨慕,而東亞,尤其中日、韓日之間的紛爭讓他不得不嘆息,中日之間的隔膜更成為他的一個心結。「對日本了解越多,就越覺得中日交惡是兩國人民的不幸,更是整個亞洲和人類的悲劇。如何超拔苦難,翱翔在血淋淋的過去之上,需要兩國幾代人的努力。銘記苦難,是為了明辨是非,而不是為了活在苦難之中。」

  所以,熊培雲去日本的目的很簡單,儘可能地了解日本。和解,是他想盡的一份努力。

  他用一貫的輕聲細語補充道,「其實一開始我是想去休養的」,但到了日本以後,他卻更忙了。每天的日記都是滿滿當當的,記錄著他去了什麼地方,見了什麼人,談了什麼話題,讀了什麼書。

  熊培雲每天背著相機,看到有意思的東西就拍下來,他說這是當記者時留下的習慣,另外一個必帶的則是一臺筆記本電腦,與人交談的時候,現場就開始記錄。熊培雲整日背著相機和筆記本電腦穿梭在日本的大街小巷,一個黑頭髮黃皮膚的人,隱身於另一群同樣膚色的人中間。

  隔著紙張,劉蘇裡都能感受到熊培雲日程滿滿的那種緊張感,「我從晚上11點半拿到書,一口氣看到第二天早上7點半,已經兩年多沒有這麼看書了,我看到他每一天都面對著繁複的工作,身體不是這兒不舒服就是那兒難受」。他笑言,「今天主要是來看看培雲完整地回來了沒有」,說著打量了一下身旁的熊培雲,如同跟著他在日本走了一遭。

  熊培雲每天早出晚歸,晚上回到居住的東京大學別館,他還要把白天的內容整理出來,常常工作到凌晨一兩點,也常常寫著寫著就睡著了。幾個月下來,他竟然寫了四五十萬字的遊學筆記,「旅日數月,甘苦自知」。

  隨著時間的推移,書裡的主題也漸漸增多,就像流瀑從山上的峽谷飛出,散開,至潭底而浪花四起,形成許多線索。

  面對數量如此龐大的資料,熊培雲也曾苦惱用什麼樣的形式體現,寫成純理論,那麼就可惜了這些一手的素材以及自己這些天的辛苦。為了保留內容的原汁原味,熊培雲決定使用日記體,即使對有些受訪者的觀點不太同意,他還是忠實地記錄了下來,「我拿出一手的材料,實際上就是我的一份誠意,我把自己看到的寫出來,我的觀點、思考的過程也寫出來,讓大家去判斷」。

  「邂逅石橋湛山—6月11日—陰雨」,題目、日期、天氣……讀者決定如何看待這些日記,如何思考這些內容。

  小日本與大日本

  在中國的電視劇中常常有「打倒小日本」的口號,熊培雲說這裡的「小日本」有些許輕蔑的意味,當時日本也曾自稱「大日本帝國」,然而很多人不知道,日本歷史上曾經有一位首相提出了「小日本主義」。

  提出這一概念的正是石橋湛山,日本第55任內閣總理大臣,也是著名記者和政治家,在百度百科的介紹中還有一條註解:中國人民的朋友。

  20世紀初,日本出現過「大日本主義」與「小日本主義」之爭。熊培雲解釋說,大日本主義是把軍事力量和武力徵服放在首位的軍國主義、專制主義、國家主義,是以國家為主要價值訴求。而石橋湛山則提出不要用槍炮去徵服世界,去侵略滿洲,而是通過改革內政,促進個人自由和活力,立足於產業主義,以達到利國富民之目的。

  在日本對外擴張領土時,他說日本應該放棄滿洲,努力開發本土資源和國民的腦力;當日本深深地捲入太平洋(601099,股吧)戰爭時,他祈禱日本趕緊戰敗,好讓時間重新開始。

  熊培雲認為,「二戰」以後,日本的經濟崛起正是因為石橋湛山「小日本主義」開始佔上風,使得日本的生活重新回到正常的軌道,將其經濟版圖擴張到全世界。如果沒有石橋湛山及其背後的「小日本主義」傳統,美國對日本的改造以及日本在戰後的迅速崛起就不會那麼順理成章。

  熊培雲認為石橋湛山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他也有責任去挖掘更多的信息。在日本,熊培雲幾乎詢問了每一個他見到的人,日本的國會議員、學者、記者、甚至街邊的商販。「你知道石橋湛山嗎?」然而石橋湛山在中日都是一個盲點,對他了解的人甚少。雖然這幾年因為「大日本主義」有些抬頭,人們開始慢慢記起石橋湛山,但是不同界別、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經歷的人對石橋湛山的認識有很多的區別,這其實也正體現了日本當下的情況。

  「可能這個時候,最關心他的還是我。」熊培雲原本想以石橋湛山為中心寫一本關於「小日本主義」的書,但隨著尋訪的深入,他很快發現還有更多內容需要記錄。比如,新宿自焚案,媒體的集體失聲是一種合謀還是一種克制;西山案,守衛和平憲法第九條,各方人士的不同表現;右翼人士、右翼書籍的活躍等。當然也有國會的記者們是如何工作,他們與議員們又如何相處,甚至還有他的日本友人是如何在東京繁華之處自籌資金建房以及鄉下音樂節那久久不散的觸動……

  有關石橋湛山的追問也因此退而成為本書中最重要的一條線索,但不再是唯一的線索。

  在日本的一百多天裡,除了旅日華人,熊培雲的訪問對象還包括日本的學者、議員、律師、雜誌主編、新聞記者、家庭主婦、企業家、小商販、皮條客、公務員、維權者、自建房屋者、年屆九旬的老人、侵略者和被屠殺者的後代、不同年級的大學生以及在價值觀上完全不能接受的右翼作家和右翼出版人。

  就立場而論,他們有的支持日本向右轉,有的模稜兩可,有的完全反對。無論如何,熊培雲相信和他們交流對思考日本和中日關係都是有益的。

  正如書名「西風東土」,西風是流動的,它像是一種觀念的潮流,四處飄蕩;而東土是凝固的,土地裡有什麼樣的種子,孕育什麼樣的果實,終究都是土地自己的事。

  藥或鏡子?

  靳大成研究員給中日關係開了一劑藥:理解第一,友誼第二。

  熊培雲認為,歷史問題通常被理解為阻礙兩國和解的絆腳石。表面上的分歧是,日本擔心中國沒有解決「未來的問題」——中國崛起將會對日本構成威脅;而中國擔心日本沒有解決「過去的問題」——歷史問題不解決,軍國主義就會捲土重來。然而真正需要和解的是現實,而不是歷史。

  「在過去,日本媒體曾經和軍國主義者一起將這個國家拖入戰爭的深淵。今天的日本媒體同樣為了趨利避害而不斷誇大甚至在不同程度上製造了兩國的分歧與對立。」熊培雲說。

  2012年,中國多地爆發了反日遊行,熊培雲描述由於日本媒體有傾向的報導,日本民眾認為中國使他們十分沒有安全感。如果讀者的媒介素養好一些的話,他們就會發現這些遊行是局部的,持續時間也很短。而對於中國人來說,熊培雲認為並不存在純粹的反日意識形態,更多的還是一種歷史的宣洩。「當各方媒體像政客一樣在尋找敵人、唱衰兩國關係時,現實卻給出了另外的答案——2014年上半年來自中國內地的訪日人數首次突破百萬。」

  但「蜜月期」過後,熊培雲發現了日本社會一些負面的東西,比如親情淡漠、格差社會(民眾之間形成嚴密的階層之分)、媒體丟失新聞理想、沒有實質意義上的違憲審查、三權分立但隨時三權合謀,甚至可能與媒體一起完成四權合謀。

  但他也認為,日本社會的發展模式或許可資借鑑。他在日本看到的一些優點恰恰是今天中國社會缺乏的。至於借鏡的藥性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國對日本的態度。

  熊培雲從國家、社會、個人這三個層面介紹了中國社會與日本社會的結構。中國是凹形結構,即「強國家-弱社會-強個人」,而日本是凸形結構,體現為「弱國家-強社會-弱個人(集團社會下生活的個人「責任過度」)」。

  他認為,如果認真學習日本的社會建設、個人責任等方面的培養,那麼日本將是一味良藥。

  熊培雲舉例說,因為日本的國家權力弱,所以在日本防衛省要求東京大學進行軍事研究的時候,東京大學可以拒絕並發表了公開的聲明,表示不參與戰爭相關的研究。日本學校的學生既不升旗,也不唱國歌,老師教育學生們,發生戰爭第一個就跑,不要去打仗,他們不再相信原來的那些觀念,不再為天皇去死。

  而因為社會強,組織系統完備,所以那個活躍在新宿歌舞伎町一番街的「皮條客」李小牧,能夠成為專欄作家,可以在日本的媒體上「呼風喚雨」,甚至成為各黨派拉攏的紅人,去參選國會議員。這足以說明日本社會的開放。

  弱個人,使得每個人在「社會空氣」的宰制下生活,集體主義壓倒個人,創造了不給別人找麻煩的性格,使人人顯得有教養,但是這也讓日本人缺乏同情心。

  當然,熊培雲補充到,日本企業管理的細緻程度,對傳統的保護以及近似古板的認真都值得我們學習。而同時日本又具有一個開放的環境,吸收現代化的東西、西方的先進觀念,因此右翼的言論也有空間。

  魏曉陽教授承認,清末民初的時候,日本的確是一劑藥力很猛的藥丸,當時很大地刺激了中國近代社會的發展,包括法律的改革等多個方面。但是時至今日,背負著沉重的歷史,日本之於中國,更像是一個窗口或者一面鏡子。

  劉蘇裡作為一個書店經理人發現,最近六七年,中國人開始關注起日本來,在此之前,關於日本的圖書曾經沉寂了十五六年,如今通過越來越多的交流和研究,

(責任編輯:羅浩 HN066)

相關焦點

  • 熊培雲《自由在高處》——願歲月無負天地,願此生遼闊高遠
    》餘生搖搖,天命昭昭萬念俱灰,一念永抱餘生搖搖,天命昭昭無可限量,無可求告餘生搖搖,天命昭昭子兮予兮,不負同牢——熊培雲《天命昭昭》按照慣例,我還是百度了一個培雲同學的個人簡歷熊培雲,生於1973年,新聞工作者。
  • 作家熊培雲來渝聊文學 稱電子閱讀和24小時書店應該有
    華龍網3月28日18時30分訊(首席記者 黃軍)今(28)日下午,作家熊培雲攜新書《我是即將來到的日子》做客重慶購書中心大坪店,舉辦「文學與人生」講座,談及文學,他認為這是當下人們精神需要的東西。《我是即將來到的日子》是一本詩集,書中輯錄了熊培雲對生命、愛欲、媒介、美和正義等方面的思考。
  • 日本兵日記裡,一個冷僻詞反覆出現
    電影《八佰》將我們帶到了83年前戰爭推遲的松花圈,1937年8月至11月的3個月裡,日本投入了30多萬兵力,中國軍隊投入了70多萬人的血戰。不知道那場戰鬥有多慘烈,中國軍隊的表現如何,我們可以看日本士兵的展示日記,用他們的視角和語言來理解更真實的淞滬會戰。
  • 日本久留米市獲贈少年戰爭日記
    原標題:日本久留米市獲贈少年戰爭日記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趙鵬):據《西日本新聞》16日報導,福岡縣久留米市15日獲贈了一份二戰結束前後的日記,日記的作者是畢業於縣立「中學明善校」(現明善高中)的竹村逸彥,他當年只有14歲,現生活在東京都町田市。
  • 魯迅日記裡的過年
    瀏覽魯迅日記,春節期間雖然有「作文」「翻譯」或「整理文稿」等記載,佔了大多數的倒是「休假」。  魯迅過年「休假」的方式與常人並無多大差別。一是與家人一起,樂融融辭舊迎新,而且也很傳統,請看其1920年2月19日日記:「舊除夕夜也,晚祭祖先,添菜飲酒,放花炮。」  魯迅日記裡,多次記載有春節放花炮,特別是有了兒子海嬰後,過年放花炮成了常態。
  • 熊培雲:英語俘虜了中國人價值觀嗎
    作者:熊培雲 資深評論員,《南風窗》雜誌主筆《南方都市報》日前報導,廣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王首呈在最新的講座中認為,強勢英語在擴張,「它獲得的不僅僅是經濟效益
  • 《拉貝日記》東京放映讓更多日本人了解那段侵略史
    12月9日晚上,中德法等國聯合拍攝的電影《拉貝日記》在東京上映。上映地點在遠離市中心的下北澤車站附近一個有294個座位的劇場。雖然放映地點偏僻,仍吸引不少觀眾趕來觀看。電影放映之前,專門研究拉貝、正在大阪府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永田喜嗣講述了《拉貝日記》的看點。在永田介紹看點的10分鐘裡,不少觀眾一邊聽,一邊做筆記,觀眾仔細傾聽的情景十分像是大學裡的公開課。電影正式開始後,所有觀眾聚精會神觀看大屏幕,唯恐落下細節。劇場裡沒有雜音,整個大廳裡的空氣似乎凝固。
  • 日本爸爸的閨女日記火了:去託兒所挺老實,在家像猩猩
    日本網友拍到女兒在家中橫衝直撞(Twitter)日本的很多託兒所都會讓家長寫日記,記錄孩子的日常生活。近日,日本一位爸爸寫的家長日記,因為幽默的筆調和過於真實的描寫,在網上引發了熱議。據日本富士電視臺15日報導,日本的一位網友PIN經常在社交媒體上分享有關育兒過程的照片和趣聞,她近日分享的一則孩子爸爸寫的家長日記,在網上引發了熱議,已經獲贊超25萬次。
  • 「讓更多日本人了解那段侵略歷史」(第一現場)——電影《拉貝日記...
    電影放映之前,專門研究拉貝、正在大阪府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永田喜嗣講述了《拉貝日記》的看點。在永田介紹看點的10分鐘裡,不少觀眾一邊聽,一邊做筆記,觀眾仔細傾聽的情景十分像是大學裡的公開課。   電影正式開始後,所有觀眾聚精會神觀看大屏幕,唯恐落下細節。劇場裡沒有雜音,整個大廳裡的空氣似乎凝固。
  • 日本爸爸的閨女日記火了:去託兒所挺老實 在家卻像猩猩
    來源:海外網日本網友拍到女兒在家中橫衝直撞(Twitter)海外網7月15日電日本的很多託兒所都會讓家長寫日記,記錄孩子的日常生活。近日,日本一位爸爸寫的家長日記,因為幽默的筆調和過於真實的描寫,在網上引發了熱議。據日本富士電視臺15日報導,日本的一位網友PIN經常在社交媒體上分享有關育兒過程的照片和趣聞,她近日分享的一則孩子爸爸寫的家長日記,在網上引發了熱議,已經獲贊超25萬次。
  • 日本人談《拉貝日記》:南京南像一塊熾熱烙鐵
    反映南京大屠殺的影片《拉貝日記》,即將在德國和中國熱映,但是有報導稱,多家日本國際影片發行商拒看此片,更不談購買拷貝。日本普通民眾如何看待這件事,如何看待南京大屠殺慘案呢?    以進入中國、德國、日本等三國院線為目標的中德合拍巨片《拉貝日記》,起初製片方認為將在日本擁有市場,並專門製作了日語對白片。但是目前的情況讓製片方大失所望,日本數家國際影片發行商拒絕看片。但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在日本普通民眾中,相比年輕人而言,日本老人更願意談那段歷史、以及對這件事的看法。
  • 23歲的日本人在日記裡寫著,給我一萬騎兵,可以橫掃清國
    大家知道,在被列強轟開國門之前,清朝和日本都是鎖國的。兩百餘年間,雖然清國人被特許在日本做生意,但日本官方卻從未派員前往清朝。因此,千歲丸是德川幕府第一次正式派船到清國50多個日本人到了此地,先是驚嘆樓房之高。然而,當他們沉下心來對上海進行了解之後,卻發現了清國的不堪,甚至變得很狂妄。
  • 小津安二郎:最熟悉的日本導演和他日記裡的秘密
    眾所周知,這位享有盛譽的導演極少和旁人談及自己的私人生活,但是,他有寫日記的習慣。在日記中,他記下了自己每日的瑣細,和朋友相約的聚會,去各地尋找的美食,每日的閱讀以及和其他藝術家們的交往。如今,這部《小津安二郎全日記》在中文世界面世,成為人們一探小津真實生活究竟的重要窗口。這本書收錄了小津自1933年至1963年的32冊日記,正好是他六十年生命的後一半記錄。
  • 日本團體放映《拉貝日記》:「不忘戰爭是為了維護和平」
    日本市民團體放映《拉貝日記》「不忘戰爭,是為了維護和平」圖為電影《拉貝日記》劇照。資料圖片12月10日,暖陽照耀著東京大地,很多日本人都愜意地享受著周末時光。每個日本人都應該來看看。包括南京大屠在內的慘案鐵證如山、不容篡改。不僅中國,日本也應該悼念南京大屠殺遇難者,不忘戰爭,是為了維護和平。」「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為了觀看《拉貝日記》,家住神奈川縣的稻田坐一個半小時車趕來東京。稻田說,自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日本人,對歷史非常感興趣,對於一部分日本人否認侵略戰爭的行徑怒不可遏。
  • 鮑恩典日記的公開成為日本人屠城新證據
    這位女士就是鮑恩典,一個終生未婚獻身事業的美國醫生,一個讓李秀英生前念叨著「要見上一面」的老熟人,一個從1937年11月開始,將自己的親身經歷寫進了日記的人。如今,這本有著423頁的日記,被認為是「南京大屠殺」又一有鐵證,昨天,南京鼓樓醫院將這本日記公諸於世。
  • 每日一笑:你怎麼知道我看你日記了?我在你的日記裡看到的
    關鍵我們吵架是因為我訂製了那種搓衣板固定在洗衣水槽裡的,老婆非要那種木製活動的,說功能多用不說,用起來還順手方便。6、哥們家的狗狗出門被其他狗狗騎了,怕它懷孕就去藥店買BY藥,隨口問了老闆一句:狗狗能吃嗎?老闆看意味深長的看了他的一眼!
  • 熊培雲:把一生當作自己的遠大前程——給朋友的信| 鳳凰副刊
    我相信我的文字及文字裡所承載的思想是我所有力量與希望的源泉,是我現在也將是最後的安身之所。謝謝兄在來信中著重談到了「幸福與自由」,這是我所有文章裡的靈魂字眼。我知道你是讀懂了我的每一個字的人。關於「什麼是幸福」,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曾經有過極其完美的闡述。和他一樣,我相信,幸福只是我們在追求自我實現時的一個副產品。自由也是一樣。
  • 自籌資金購買放映權,日本市民團體播放《拉貝日記》——「不忘戰爭...
    鐵本對本報記者說:「放映《拉貝日記》太有意義了。每個日本人都應該來看看。包括南京大屠殺在內的慘案鐵證如山。不僅中國,日本也應該悼念南京大屠殺遇難者。不忘戰爭,是為了維護和平。」  為了觀看《拉貝日記》,家住神奈川縣的稻田坐了一個半小時的火車趕到東京。「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稻田說,自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日本人,對歷史非常感興趣。
  • 讀30本日記裡的「旅遊夢」 憶家庭日記裡的改革開放40年
    從今天起,本報推出「家庭日記裡的四十年」系列報導,透過「家庭日記」的點滴記錄,回憶一個家庭的四十年變遷,折射社會進步和區域發展,同時更加堅定繼續深化改革開放的信心,堅定衢州在新時代的發展信心,並為之而不懈奔跑、奮鬥。
  • 中國一線醫生撰寫抗擊新冠肺炎日記在日本出版發行
    《查醫生援鄂日記》日文版出版發行。仁濟醫院供圖中新網上海12月3日電 (記者 陳靜)記者3日獲悉,由中國一線醫生撰寫的抗擊新冠肺炎日記《查醫生援鄂日記》日文版由日本知名出版機構——巖波書店正式出版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