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培雲:英語俘虜了中國人價值觀嗎

2020-12-16 手機鳳凰網

作者:熊培雲 資深評論員,《南風窗》雜誌主筆

《南方都市報》日前報導,廣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王首呈在最新的講座中認為,強勢英語在擴張,「它獲得的不僅僅是經濟效益,更多的是文化、政治、價值觀念,或者說它製造了、影響了、俘虜了我們的價值觀。」

「強勢英語俘虜了我們的價值觀」,這個結論著實會讓有些人血脈賁張,仿佛中國已經「國難當頭」了。只是我不知道,在這裡,被西方世界「俘虜」了的「我們的價值觀」,究竟是哪些具體的價值觀。如果不能列出來,這種擔憂多少顯得有些空洞。

面對中國傳媒業的「悲觀現實」,王先生開出的藥方是中國要「搶佔數字傳播高地」。一國發展數字傳播技術,讓傳媒業「有點尊嚴」本是眾望所歸,但是上述理由著實有些靠不住,而將別人的價值觀在全世界得到推廣,簡單歸功於人家「技術好」,更是將技術與價值混為一談。

諸如人要自由、要吃飯、要平等、要說話、要選舉等價值觀,這些都不是技術決定的,而是全人類共同共有的要求。現在有些人聽到「普世」二字就發抖,其實「普世」也未必猙獰。就像空氣是一種為世人所需的普世存在,一個國家再講多樣性、講特色,但人們呼吸的總還是氧氣,而不是什麼本地化的氮氣、氨氣;同樣是有氧呼吸,人們也傾向於親近清新,拒斥汙濁。

技術的歸技術,價值的歸價值。沒有價值的價值觀,怎樣傳播都是一廂情願。舊時的中國,諸如孔子、老子的學說能在西方流行,顯然不是仰仗現在報紙、電視,正如今日一些價值觀不能遠播海外,也不是因為傳播技術落後。如你所知,這些價值觀要麼不入流,要麼停留於從西方舶來的二手貨,而且有的還走了樣。前者如今日滿街流行的「厚黑成才學」及「縮頭養生學」,後者的確是「來料加工」還有功課要做。

應該說,自從有了網際網路以後,任何價值傳播都已經突破了技術上的瓶頸,所以重要的是你是否能為人類提供厚生利用的普世價值,而不是實現一種價值觀對另一種價值觀的徵服或者對抗。世界在融合中進步,更不必為不同的價值觀爭個魚死網破、馬革裹屍。

與此融合對應的是,事實上今日任何一種語言所傳播的價值觀,並非完全代表母語國家或者為其所有,否則我們就不能解釋為什麼法國人提出的自由、平等、博愛等價值,會在英語世界流行。同樣,如果中國有飛行員能寫出《小王子》那樣的經典童話,相信世界上任何媒體也不會拒絕討論。語言只是思想或者價值的載體,《小王子》的價值顯然不在於哪種語言傳播它。

最值得回味的是甘地與美國。上一世紀,亨利·梭羅的「公民不服從」思想,輾轉傳到了印度,並在某種意義上成為甘地「非暴力」運動的精神來源,然而,誰能就此斷言這一價值觀的傳遞,意味著美國人當年俘虜了印度的價值觀?

相關評論

學英語不是為了應付老外問路

遠離李陽,學好英語

更多評論 請點擊

相關焦點

  • 熊培雲:日記裡的日本
    熊培雲也在看到「日暮裡」車站的時候立即想起了唐詩「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還沒從親切感的感嘆中出來,一個加拿大華裔青年的詢問又打破了他的這種熟悉。「我的行李會不會丟?」「日本人發現我是中國人會不會打我?」「是不是我不能說自己是中國人?」  這個8歲就移民加拿大的華裔,對日本的了解來源於中文網站裡的消息。
  • 中國人抓獲的第一個日本俘虜,日軍這樣解釋當時的情景
    佐級軍官,是整個抗戰中較為罕見的日本俘虜。 而更讓他們倍感痛苦的,是此戰產生了日軍歷史上第一個軍官俘虜,空閒升少佐。 這個大隊長,當時中彈昏死過去,最終被我方士兵俘虜。 後人評價,作為少佐大隊長,空閒升是我抗日部隊俘獲的第一個高級別日本軍官,也是整個抗戰時期,中國人親自抓獲的為數不多的高級軍官之一。
  • 熊培雲《自由在高處》——願歲月無負天地,願此生遼闊高遠
    就很難在別人的故事裡面鶯鶯燕燕了二熊都很高冷和犀利當然絕不是犀利哥那個犀利看嘛,好好一個詞,又是被網絡給毀了的如同歲月靜好這個詞一樣活脫脫變成了小仙女披了張中國大媽的紗巾二熊指的是熊培雲和熊逸這兩位最近都紅得有點像天外飛仙個人覺得熊逸除了高冷和犀利還有神秘所以更像是江湖中傳說的縹緲派縹緲派的故事得等我練足了內功心法才敢提筆今天我們先來談談熊培雲的《自由在高處
  • 只會說一句英文的志願軍老兵,卻俘虜了20多名俘虜兵!
    當時的戰士很多人不會說英語,但是在我們採訪一位志願軍老兵時,他卻說:英語,我只會一句,卻很管用,只要一喊出來,對面的敵人就會乖乖舉手投降。在一場戰鬥,他用一句英文就成功俘虜了20多個俘虜兵。哪句話這麼有魔力呢?志願軍入朝作戰這還得從他參加的那場戰鬥說起。
  • 作家熊培雲來渝聊文學 稱電子閱讀和24小時書店應該有
    華龍網3月28日18時30分訊(首席記者 黃軍)今(28)日下午,作家熊培雲攜新書《我是即將來到的日子》做客重慶購書中心大坪店,舉辦「文學與人生」講座,談及文學,他認為這是當下人們精神需要的東西。《我是即將來到的日子》是一本詩集,書中輯錄了熊培雲對生命、愛欲、媒介、美和正義等方面的思考。
  • 品牌價值觀的故事:英語、勞斯萊斯
    英語的緣起有一個品牌,名叫英語英語是一個品牌嗎?為什麼不是?比如職業劃分:包括金融家、律師、醫生和神職人員;他們的價值觀是:信仰中產階層價值觀,比如高質量生活、安穩的工作和尊尚法制民主等;對於這個階層來說,英語的符號意義讓他們都追捧英語。因為,英語已經和中產階層的價值觀緊密相連了。英語價值觀的形成價值觀意味著你主張什麼?你追求什麼?
  • 這才是抗戰中真正日俘,跟電視劇截然不同,當了俘虜依舊面露兇光
    能打到這個地步,間接的就能看出俘虜不可能太多,最多也就是幾個。通過下方這些照片能夠看出來,被俘獲的日軍都是比較矮小,但是身體還算是比較壯,肯定是接受過正規系統的訓練。其次,這些日軍臉上透露著不滿,一個個兇神惡煞的。最後,這些俘虜似乎一點都不擔心自己的處境,因為他們知道有《日內瓦公約》的束縛,中國人不會拿他們怎麼樣。
  • 英語教育價值觀
    引言:「教育價值觀是一所學校的生命和靈魂。」「建立正確向好的英語教育價值觀是英語教師的使命,也是校長的使命。」
  • 草莓味的零食,粉紅色的顏色都能俘虜女孩子的心,你被俘虜了嗎?
    草莓味的零食,粉紅色的顏色都能俘虜女孩子的心,你被俘虜了嗎?草莓味的還可以理解,甜甜的口感,粉紅色的顏色都能俘虜女孩子的心。今天雅思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草莓味的零食,看完我的少女心都爆棚了。草莓味的零食是80後最喜歡的一種口味了吧,很多小零食都有草莓味的,特別是一些餅乾或者甜點之類的,好像和草莓更搭配哦,吃起來甜甜的感覺很讓人喜歡。現在我們去超市很多孩子還是喜歡拿草莓味的,並且草莓味的包裝是紅色的也很顯眼。
  • 毛岸英用英語審訊美軍俘虜:態度和善還管點菸
    這支號稱機動能力極強的李偽軍快速反應部隊來不及反應,就潰不成軍,許多敵兵跳下汽車和戰車還未來得及進行抵抗,便做了俘虜。  隨後戰士們開始打掃戰場時,突然發現一個黃頭髮、藍眼睛、白皮膚的高個子軍人,站在一大群黃皮膚的朝鮮人中特別顯眼。戰士們立即將他單獨看管,經初步審訊,他叫萊爾斯,是美軍顧問。這是志願軍抓獲的第一名美軍俘虜,於是一一八師立即將此情況上報志願軍總部。
  • 新聞眾評 | 中國人交流需要用英語嗎?
    在得知該提問者是中國人後柯潔表示:「如果你是中國人那你應該像中國人一樣提問。」隨後,對方對這一事件進行了說明,表示英語是他們的工作語言。對此聶衛平則表示對方不夠厚道。我記得「人機大戰」開幕式上,有位外國公司高層人員還用中文致辭,人家都儘量不給我們添麻煩,儘量尊重我們,你一個中國人倒好,非要炫一下你的英文,給那麼多人添麻煩,浪費大家的時間和精力。
  • 小學學英語十大危害,你知道嗎!
    這難道是孩子的錯嗎?隨便一個成人,你問他介詞是什麼,都不一定知道,就算知道,我敢肯定,沒幾個人能說明白!小學開英語課,學校老師家長們,你們都認真考慮利弊了嗎?!!!危害大的不可想像!!!!!百害而無一利的事情,過早的開英語課!專家們,你們都認真論證研究過嗎????希望從國家層面,專家,學校,老師,家長都開始認真反省英語課的危害性與盲目性!
  • 中國人為什麼要學英語?不學會挨打嗎?
    中國人為什麼要學英語?不學會挨打嗎?現在咱們中國越來越強大,如果咱們大部分中國人都在學英語而你不學英語;那麼咱們中國人不會挨打。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作為不學英語的你,會不會挨打可不一定。先看看咱們中國人挨打的時候:1840年至1842年的鴉片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籤訂了第一份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而這份條約中國向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並割讓香港島為英國殖民地。
  • 名媛參軍,成為上甘嶺戰場上唯一的女兵,多年後在美國被曾經的俘虜...
    他來到劉祿曾面前,對她說:「女士,你是中國人嗎?你是不是姓劉?」劉祿曾回答說:「是啊。」那美國人繼續說:「你還記得我嗎?我曾經是你的俘虜,我是詹姆斯!」劉祿曾非常吃驚,因為眼前這個美國人是二十多年前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的美國戰俘。一句話,就把劉祿曾的思緒帶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抗美援朝戰場上。
  • 中國人的標準英語情結
    如果你問國人,我們應該學習什麼樣的英語,答案十有八九是標準英語。對於那些不「標準」的英語,則冠之以「中國式英語」或Chinglish,將它們斬盡殺絕。標準英語受到國人的如此厚愛,許多人將它歸因於標準英語所具備的「心靈美」,說它語音優美,形式簡單,表達豐富。其實語言沒有優劣之分,任何一種語言在表達本土文化的時候都是充分的、完美的,但為什麼中國人對標準英語卻情有獨鍾?
  • 美劇文化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
    大學生學過多年的英語,對於美國文化有很多的接觸,更容易成為「美劇迷」。大學生中喜歡看美劇的比例是非常高的,在寢室裡其他同學會討論、推薦和引導,會形成觀看美劇的氛圍。如果大家都在談論某部熱門的美劇,而你沒看過,就會顯得有些落伍。校園裡的群體生活,使大學生在看美劇上會有從眾心理。 有些大學生選擇看美劇,是為了學習英語,練習聽力。
  • 如果中小學不開設英語課,中國人還會學英語嗎?幾乎所剩無幾
    寫在前面:如果中小學不開設英語課,中國人還會學英語嗎?幾乎所剩無幾!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是一個「重視教育」的民族,同時又是一個「不愛讀書」的民族。這兩個看似截然相反的標籤,可以出現在同一個民族的身上,事實上並不矛盾。
  • 各國英語熟練程度揭秘,學不好英語只是中國人的問題嗎?
    最近看到好多做英語教學的,都在說別人的方法學英語如何如何困難,自己的方法學英語如何如何簡單。 從他們的描述來看,似乎中國人學習英語非常困難。 事實真是如此嗎?
  • 非洲人民的獨特價值觀!你能夠理解嗎?
    非洲在部落文化的影響下,非洲人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價值觀。以房子為例,我們農耕文化最注重的就是房子,那是一個家的根本。但在西方海洋與遊牧文化中,人到哪裡房子就到哪裡,所以相對來講他們並不是那麼看重房子。他們理解不了中國人的勤勞,上帝給你生命,是讓你和萬物一起享受生活,中國人卻連休息日都要工作,更不理解中國人的節儉,掙錢是為了更好的生活。中國人為了掙錢卻放棄了生活,有了錢想掙更多的錢,掙錢的目的都忘了。兩種思維方式沒有對錯!有的只有文化的不同!
  • 3名日軍俘虜想冒充中國人逃跑 兩個細節卻讓他們當場暴露丟了命
    1944年塞班島戰役後,美軍就遇上了試圖冒充中國人的2個日本兵——他們會一些中國話。他們的想法估計是想讓美國人認為自己不是日本人,只不過是被日軍強徵的中國人從而放鬆警惕,最終逃跑。但通過語音和腳趾的識別,他們迅速暴露,最終被槍斃——以此警告其他的日本俘虜,少搞鬼把戲,被抓了就乖一點,不然這就是前車之鑑。日本人也吃這一套,隨後就不敢打冒充逃跑的心思的,乖乖接受美軍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