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眾評 | 中國人交流需要用英語嗎?

2021-03-05 天涯社區

柯潔輸掉與AlphaGo的第二場比賽,賽後他接受採訪時,一位中國記者用英文向柯潔提問,且語速極快。在得知該提問者是中國人後柯潔表示:「如果你是中國人那你應該像中國人一樣提問。」隨後,對方對這一事件進行了說明,表示英語是他們的工作語言。對此聶衛平則表示對方不夠厚道。
  

聶衛平在某問答網絡上書面表示記者的做法欠妥,而且「英語是工作語言」的理論也站不住腳,其原文如下: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種叫做「儘量不麻煩人」的因素,就是無論做什麼事情,儘量不去給人添麻煩,儘量能做到讓大家都有面子、都很舒服,不至於都尷尬。
  

這次「人機大戰」賽後新聞發布會現場,我碰巧也聽到了一位中國記者用英文向柯潔提問,聲音很響,英文聽起來似乎也很流利,但別說60多歲的我聽不懂,也聽不清楚,就連20歲的柯潔在佩戴有同聲翻譯機的情況下也聽不明白,那就不是別人的問題了,肯定是那位記者有問題。你看,你本來就是想問一個問題,結果大家都聽不懂,還得重來,給柯潔和媒體記者們、同聲翻譯們增添那麼多麻煩,你這樣做首先就不夠厚道。

  

柯潔是年輕人,血氣方剛,直言不諱,當場就指出那位記者為何不用中文提問的問題,是啊,你明明是中國人,為何不說中國話呢?我記得「人機大戰」開幕式上,有位外國公司高層人員還用中文致辭,人家都儘量不給我們添麻煩,儘量尊重我們,你一個中國人倒好,非要炫一下你的英文,給那麼多人添麻煩,浪費大家的時間和精力。
  

那位記者說自己是英文頻道的,所以工作時用英文,提問不算正常的工作時間吧,難不成將提問內容也全部播出來?倘若現場沒有配備同聲翻譯,那這位記者是不是不工作了?非要主辦方找一個翻譯才開始工作?那我要是老闆的話,這樣的員工還留著幹嘛?你連什麼場合該用什麼語言都搞不清楚,還美其名為工作需要,還不如說是裝酷需要吧。這件事,對柯潔的表現要點讚,以後遇到這樣的事情,請大膽地說出來,中國人在中國場合,必須說中文!     

網友熱議:

                  

@founder12:

 給聶老鼓掌,這才叫棋聖。去年,柯潔拿到農心杯後,躍居世界第一人,柯潔還說過一句話:他打車時,和司機談圍棋,他說,他們還留在聶衛平時代。
這事向聶老致敬,也向柯潔致敬。           

    

@說不定2016:

不管怎麼說:一個中國人用英語採訪另一個中國人,不是什麼值得炫耀的。你一個中國的英語電視頻道會有幾個身在國外的外國人看?我想這個英語電視頻道主要是為身在中國的外國人看到吧?既然如此,就應該用中文採訪播出時英語配音再配英語字母就好了。

       

@裝B牌凌凌漆_2:

那個記者明顯就是個洋奴,抓住機會秀他的流利英語,想必在現場他唧哩咕嚕一通流利英語,他心裡倍兒有優越感和成就感吧?和十年前我還在學校時在班上閱讀英語作文,那種鼻子翹上天、快來膜拜哥的鳥樣一樣幼稚可笑,哈哈哈哈哈

@一桶明月空山行:

這說明老聶也不過是平常人的思維,活了一把年紀,無法用老者風度化解危機情景.站在老聶的角度,國粹的話語權給了一條洋狗,很憋屈,所以,誰提洋人就來氣.咱在記者的角度,他的節目是對外播出,柯傑是代表人類而非全中國,那麼用英文很正常.老聶咋就不能為他人想想。

@真相歷史20200:

作為英文頻道,在播送新聞中,只需要在這條新聞裡面用英語呈現內容就足夠了,至於其中過程根本無所謂的,說中文,取片段,打字目就足夠了,根本不必用英文的。這麼簡單邏輯很難理解?       

@非洲剛果:

如果這個新聞發布會是允許用英文提問的,那麼記者,包括中國記者用英文提問又有什麼問題呢?更何況他還是英語頻道,那就更加可以理解了。同聲翻譯要跟上。

@delder1:

其實看看半島電視臺和今日俄羅斯,目前是國際上影響力最大的非英美媒體,對俄羅斯和中東的發聲起了很好地作用。對外宣傳嘛,就是讓老外能容易理解接受,為了這個宣傳目標,採訪說英文是可取的。我們在國際上的聲音太小了,與國家實力嚴重不符,這個軟實力切實需要趕上。

@flymud:

在英文頻道,在國內採訪的記者還是要求用中文提問,比如英文頻道記者去採訪老農,一定會要求記者用中文提問,打英文字幕。有些人說什麼英語是工作語言,必須用英語提問,要麼是沒有看過英文頻道,要麼是被央視的解釋騙了。正常的英文頻道是記者中文提問,老農中文回答,附上英文字幕和英文語言說明,那個央視記者要麼是昏了頭,要麼是裝逼。

@奧斯仔:

既然英語是那個褲衩單位所謂的工作語言,那麼為什麼不直接僱傭老美或老英當記者,那多好,滿褲衩標準的倫敦音和德克薩斯音,為什麼找了一幫半路出家的土包子冒充外國銀,標準嗎?高貴嗎?能回答嗎?既然英語是工作語言,為什麼又改用中文提問,是不是違反了工作紀律和規定?是不是應該受到處罰?既然英語是工作語言,為什麼後來道歉用的是中文?自己打自己的臉嗎?你們這些洋奴是不是既要當表子又要立牌坊?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查看更多內容。 

相關焦點

  • 魯豫曾質問姚明:跟中國人交流需要用英語嗎?姚明一句話噎住魯豫
    他表示等孩子長大後會讓她自己做選擇,登為美國國籍,只是為了讓她接受更好的教育而已,美國身為經濟強國,在教育上的表現也是非常出色的其次就是姚明還待在火箭隊的時候,接受了身為主持人魯豫的採訪,看過魯豫採訪節目的小夥伴應該就知道她在對公眾人物提出問題時,一向都是非常犀利的,在採訪上形成了個人鮮明的風格,一直以來也備受爭議,在採訪姚明時,她也是直接問對方為什麼跟中國人交流還用英文
  • 魯豫問姚明:跟中國人交流需要用英文嗎?姚明一句話回懟暴露情商
    魯豫問姚明:跟中國人交流需要用英文嗎?不會在採訪當中最明顯的口頭禪就是「真的嗎?我不信」,感覺就像是在哄小孩子,特別沒有主持人,應該有的專業和素養,在網上也有非常多魯豫採訪的視頻,完全就是她的大型翻車現場,雖然很多人為她開脫,說是問出了現場觀眾的心聲,魯豫本來就是以裝傻來獲得大家的關注,但是不管是哪種說法,魯豫的採訪風格,確實並不太招大家的喜歡。
  • 魯豫曾質問姚明:跟中國人交流需要用英語?姚明一句話噎住魯豫
    魯豫在採訪姚明的時候,就曾經提出過這樣一個問題:跟中國人交流有必要用英語嗎?姚明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位籃球運動員,雖然他並不經常參加娛樂圈的活動,但觀眾們對他也非常關注。因為工作的性質,姚明和他的妻子一直生活在國外,他的女兒更是直接在美國出生,登記為美國國籍,當時也引起了不少非議。
  • 魯豫曾問姚明:跟中國人交流也用英語嗎?姚明的回答讓人佩服不已
    在採訪姚明時,她還直接問對方為什麼跟中國人交流還用英文。雖然姚明在美國生活了很長時間,常常用英語與周圍的人交流,但回國後就不需要這樣做,這引起了很大的爭議。然而,姚明當時的回答卻讓眾人佩服不已。他說,他會看看別人的反應,因為亞洲人外表幾乎一樣,差別不大,很難區分他們是中國人還是其他國家的人。在不知道對方身份的情況下,先用英語交流更有禮貌。
  • 魯豫曾質問姚明,跟中國人交流還要用英語嗎?姚明一句話噎住魯豫
    不過在採訪姚明的時候,她竟然質問姚明:「跟中國人交流還需要用英語嗎」?不得不說,這個問題真是尖酸啊,但還是被姚明一句話回答了,並且還噎住了魯豫!姚明表示,自己長期都生活在美國,身邊的朋友都是美國人,但亞洲人的長相難以分辨,如果對方不說話,自己很難辨別對方是哪國人,所以和別人說話的時候都會先用英文,如果確認對方是中國人,自己就會立刻切換漢語跟他們交流!
  • 中國人學習英語的目的是什麼—新聞—科學網
    TESOL是「Teaching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的縮寫,即 「英語為其他語言的英語教學」。成立53年來,TESOL已發展成一個全球性英語教學協會。這個即將舉辦的千人大會必須回答一個被社會不斷拷問的問題:中國人學習英語是為什麼? 「英語為其他語言的英語教學」可分為兩類:英語為外語教學和英語為二語教學。
  • 跟中國人交流為啥要用英語?面對魯豫的刁難,姚明的回答讓她語塞
    跟中國人交流為啥要用英語?而對於魯豫,你知道嗎?魯豫曾經被姚明「懟」到語塞。姚明作為咱們中國最優秀的籃球運動員,雖然職業生涯比較短,但對咱們中國籃球的貢獻卻非常高,而且即便退役了,姚明依舊在為咱們中國籃球做貢獻,在他的帶領下,中國男籃也確實越變越好。不過對於姚明,曾經魯豫也是有採訪過得,而且還對姚明提了幾個非常刁難的問題,比如跟中國人交流為啥要用英語?
  • 魯豫曾質問姚明:跟中國人交流有必要用英語?姚明一句話噎住魯豫
    而魯豫在採訪之前問他:跟中國人交流也需要用英語嗎?不管誰看這個問題,對姚明來說都是尖銳的,但姚明的回答使魯豫當時無話可說。大家都知道,姚明因為工作長期在國外,他接觸的大多數人都是外國人。而且必須會說英語,交流時英文中文摻雜但是英文會更好些? 他說:我將看看對方的回應。如果對方說中文,我也會切換成中文。
  • 魯豫曾質問;跟中國人交流還需要用英語嗎?姚明一句話噎住魯豫
    當提到中國人在體育界的代表時,很多人心中最具代表性的運動員一定是姚明,不僅可以說每個中國人都認識姚明,即使說姚明是所有中國人的驕傲似乎也不為過,還有很多人喜歡姚明也是其中的一員,而且姚明是我們國家唯一一位 NBA選秀狀元,而且在身體素質上差距懸殊的情況下,姚明在 NBA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 閒聊英語:英語發音真的重要嗎?
    :英語發音真的重要嗎?現在國內在教授英語方面,有一種傾向,一定要學生掌握標準的「美音」(或「英音」),好象只有這樣,才能算是講英語。對這種傾向,我是有很大保留意見的。   記得幾年前,有一個電信方面的國際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參加者全部使用英語,不設立中文翻譯。美國人上臺發言,下面的中國人都能聽懂,可是印度人上臺發言時,中國人幾乎都聽不懂了。
  • 英語需要取消主科,變成選修課嗎
    有人問我,英語要不要取消主科,變成選修課,我對問題有一點自己的看法,分享一下。首先,逃避問題不是辦法。中國人英語不好,然後就取消主科,當成選修課,就是逃避現實。眾所周知,英語很難,我們需要的是解決困難,你以為選修,就可以擺脫痛苦嗎?第二,解決辦法,大家可以想像一下:為什麼印度人英語特別溜,菲律賓人英語特別溜?原因很簡單,就是用英語,他們不但重視英語,還把英語用在生活中,平時自己人之間經常用英語交流。看看我們周圍,這麼重視英語,又何曾自己人和自己人交流英語?
  • 姚明遭魯豫質問:為什麼跟中國人交流要用英語?被姚明一句話噎死
    大家都知道,姚明自2002年以狀元秀的身份被休斯頓火箭選中後就遠赴美國NBA打球,原本英語一般的他通過自己的努力逐漸熟練掌握了英語這門語言,在他參加魯豫節目時兩人就聊到了關於語言的話題。姚明在採訪中介紹了自己的語言情況,說自己會上海話普通話和英語,他在美國時由於不知道對方使用什麼語言,因此養成了一個習慣,就是先聽對方說什麼話,對方用什麼語言他就用什麼語言。
  • 中國人為什麼要學英語?不學會挨打嗎?
    中國人為什麼要學英語?不學會挨打嗎?現在咱們中國越來越強大,如果咱們大部分中國人都在學英語而你不學英語;那麼咱們中國人不會挨打。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作為不學英語的你,會不會挨打可不一定。先看看咱們中國人挨打的時候:1840年至1842年的鴉片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籤訂了第一份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而這份條約中國向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並割讓香港島為英國殖民地。
  • 英媒:四億多中國人不能用普通話交流
    英國路透社9月6日報導 原題:教育部:4億中國人不會說國語    在政府再次開展推動語言統一活動之際,國家媒體周四說,中國有4億多人口不能用普通話交流,其餘很大部分人口普通話水平不高。  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續梅說,目前中國能用普通話交流的人數只有總人口的70%,而且大部分人普通話水平不高,還有30%即4億多人口無法用普通話進行交流。「國家仍然需要在推廣普通話方面加大投入。今年,教育部將把重點放在邊遠農村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續梅在一年一度的普通話推廣活動前如是說。該活動自1998年起每年舉行。
  • 一個中國人,怎麼才能學好英語?
    一般人都會告訴我,「我過了大學英語六級」,還有人說,「我過了英語專業八級」。然後,我就會嚴肅地告訴他們,「衡量一個人英語水平好壞,有且只有隻有標準——你看《紐約時報》是不是跟看《人民日報》一樣輕鬆?你看CNN、BBC是不是跟看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一樣輕鬆?你跟美國人交流是不是跟中國人交流一樣輕鬆?」然後,對方都會有點傻眼。
  • 中國人需要英語嗎,我們該怎麼對待英語?
    中國人從小吃的主食就是大米白面,也習慣這麼吃好幾千年了,為什麼沒有人改啊?哪怕是那些現在急得抓耳撓腮的外籍華人們,他們去了國外不也是中餐中餐的麼?牛奶麵包乳酪火腿是不是還是吃不習慣啊?我們為什麼會這樣啊,這叫習以為常,也是大勢所趨。
  • 中國人需要做些什麼才可以流利地說英語
    可以理解的是,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中國人有一些特殊的困難。單詞的詞性決定了英語句子的節奏,而漢語使用並不需要節奏感。1.練習自我傾聽和聆聽英語演講當初我的英語口語非常差,然而我急需提升自己的口語水平,我試著使用播客(儘管我之前從未使用它),上面有很多英語演講和新聞,然後自己跟著說。仔細的聆聽別人的發音,在你聆聽的同時,要注意語音的節奏並嘗試模仿它。
  • 深度解讀:中國人非得學英語嗎?
    可以把英語看作實現目的的一種手段,但英語遠非「工具」那麼簡單。數學是符合工具這一定義的。不需要通過了解文化背景來學習數學,運用數學方法進行國際交流不會產生文化問題。中國數學家和美國數學家使用同一個公式並不會有理解上的差異。但是英語則不然。文化意識是學好英語的必然要求;學習英語的過程也必然是了解英語國家文化的過程。
  • 是時候用英語交流了!(內含福利)
    是時候用英語交流了!乾貨滿滿簡單易學超級便攜識別每頁中的二維碼,居民便可收聽語音輕鬆學英語絕對成功勾起了你對學習英語的興趣!福!利!來!了!對日常英語感興趣的飼養員最實用的口袋英語書,我們送給你!
  • 省級期刊對評職稱有用嗎
    省級期刊對評職稱有用嗎?期刊本身對評職稱是沒有用的,對評職稱有用,與期刊有關的是論文發表。在省級期刊上發表的論文,對評職稱有用,但可參評的職稱等級有限。省級期刊對評職稱有用嗎省級期刊是省級行政單位組織主辦的刊物,是期刊開始運營的初始形態之一,不管是從知名度,還是影響力,都處於開始,想要得到更多單位的認可,被更多人看重,需要時間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