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普遍都有長期學習英語的經歷,但很少有人認真地問過為什麼要學。除了對語言本身感興趣的人之外,我們學習英語的根本原因在於:它是國際政治、經濟、科技、外交、文化、娛樂等領域使用的最主要語言。
為什麼英語成為了主要國際語言?
簡而言之,歷史上大英帝國的全球擴張是英語成為國際語言的主要原因。二戰後美國在世界範圍內巨大的經濟、文化影響進一步鞏固了英語的國際地位。換言之,英語成為主要國際語言並不是因為它本身有什麼優勢。
有些人認為學英語就是崇洋媚外。鑑於英語的地位是英美帝國主義橫行全球的結果,所以這些人認為學習英語就是屈服於帝國主義勢力。這種觀點目前比較普遍,只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不再採取激進的意識形態語彙來表述而已。我們當然反對帝國主義,但這和學習英語完全是兩碼事。從邏輯上看,出發點錯誤並不必然意味著結果錯誤。舉個極端的例子,在現代社會裡,因為母親被姦污而出生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在人權上是完全平等的;孩子不需要對這個罪過承擔任何責任。因此,儘管英語成為全球主要溝通語言與帝國主義的不光彩歷史具有因果關係,我們卻不應該抹殺其在人類交流活動中作出的巨大貢獻。文明社會不會歧視因強姦而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孩子。
世界上的語言有成千上萬種;操不同語言的人群之間需要一種交流媒介。學者曾試圖創造一種不代表任何民族的語言充當溝通橋梁,例如世界語。這種人工語言也不可避免地受開發者母語的影響,不可能把所有語言的特色都融合起來。在推廣中存在很多問題,目前根本無法取代英語。很多「愛國主義者」渴望漢語能承擔這一任務。目前流傳的將來老外必須考『漢語託福』才能來中國的笑話就反映了這樣的心態。即使這樣的願望實現了,那時我們同樣要面對其他族群的質疑。可以說,沒有一種語言能夠獲得一致同意成為『世界語』。在這種情況下,接受現實就是一種明智的選擇。歷史令人不快地選擇了英語作為這種媒介,我們也就應該承認它的現有地位。這當然不意味著我們肯定帝國主義侵略史。社會給予因強姦行為而出生的孩子平等人權並不意味著容忍強姦犯罪。否則,我們就犯了文革唯成分論那樣的荒誕錯誤。
還有些人認為英語不過是交流「工具」而已。他們的口頭禪是「差不多就行了」、「學那麼好幹啥」。這種觀點似是而非。語言和它所代表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任何語言都是某種文化的載體。可以把英語看作實現目的的一種手段,但英語遠非「工具」那麼簡單。數學是符合工具這一定義的。不需要通過了解文化背景來學習數學,運用數學方法進行國際交流不會產生文化問題。中國數學家和美國數學家使用同一個公式並不會有理解上的差異。但是英語則不然。文化意識是學好英語的必然要求;學習英語的過程也必然是了解英語國家文化的過程。ChairmanMao這個詞給英語世界人們的感覺和我們對『毛主席』這個詞的感覺並不一致。根據這個翻譯,他們更容易把毛澤東的職位理解為某個委員會的頭兒,而不是大權在握的超級領袖。所以現在中國國家主席翻譯為President,因為這符合英語國家的文化,容易讓他們理解。歷史上歐亞大陸民族間的文化交流是各民族普遍得以發展進步的根本原因,這和與世隔絕數千年的美洲印第安文明的極端落後形成了鮮明對比。其實多數人無非是用這個觀點來遮掩自身英語的不足,或者攻擊別人英語學得好。這種酸葡萄的做法就更加不可取了。
有人認為英語本身就是一種先進的語言,它帶來了某些英語國家的先進文化。這是顛倒因果的錯誤。歷史上英語國家的強大國力奠定了英語的國際地位,但他們的強大並非因為英語。當初他們還普遍同時使用拉丁語。許多歷史上先進文化的語言並沒有成為國際化語言,如漢語(但漢字確實深刻影響了東亞國家)。但不可否認,中華文明曾經長期處於最先進文明的行列。從實現交流功能的角度講所有語言都是平等的。英語本身並不具備任何先進性。它成為國際語言純粹是歷史的偶然,就如同拉丁語曾經獲得類似地位一樣。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必然在某種程度上落入崇洋媚外的泥潭。有的人喜歡用「悲哀」來描繪不懂英語的人就是這種觀點的體現。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英語非常重要,所有的人都必須學習。這基本上也是中國政府多年以來的一貫態度。這種「一刀切」難免出現一些負面效果。很顯然,不是人人都需要掌握英語,例如藝術家就很可能用不著英語。懂英語的藝術家固然具備優勢,但通過英語考試等手段強迫藝術類學生學習英語則不免偏頗。藝術本身也是國際化的語言;同時藝術家也可以通過翻譯來實現必要的國際交流。其他國家很少有這類硬性規定。
對待英語的正確態度
中國人學習英語不是因為它優於其他語言,也不是因為英語國家代表了先進文化,而僅僅是因為它是當今世界最主要的交流媒介。我們在學習英語過程中要有文化意識,決不能簡單地把語言理解為數學那樣的工具。
人的主觀目的各種各樣;英語是實現目的眾多手段之一。理智的態度是承認英語的現有地位和作用,然後根據個人的實際需要加以利用。換句話說,英語好沒有什麼可驕傲的;英語不好也沒有什麼可「悲哀」的。這完全取決於你的目的與你選擇的實現手段是否能很好地匹配。
理想的情況應該是這樣——如果你熱愛英語這種語言,你可以終生執著地學習,以求日臻化境;如果僅僅出於工作需要,你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學習專業詞彙、寫作技能等;如果你想在網絡上或生活中結識外國朋友,你可以重視日常交流英語;如果你確實不需要使用英語,你完全可以不學。
ps:看到這篇文章寫得很在理,就想和大家分享,也順便思考了一下人生。回過頭去看,學生時代學習的很多東西在生活中的意義不大,但是卻一格一格填滿了青春,例如我們學習函數,生活中只要會基本算數就可以了,何況還有各種工具。我們學習文言文,生活中這麼說話被當做瘋子吧?我們學習地理,但是什麼地形氣候和我們有什麼關係呢,何況手機還有導航呢?但為什麼我們還要學習這些呢?因為總有人在某一領域特別出色,只有真正進入這個領域才會明白其意義,學英文也是一樣,生活中沒幾個人會整天用英文交流,但真正派上用場的時候,我們會感謝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