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人為何用井田制解讀社會主義

2021-02-23 學習時報

20世紀初,西方社會主義思想開始通過日本傳入中國。初識社會主義思想的中國人,不約而同以中國古代井田制解讀社會主義。開此先河的是留日學生創辦的第一本雜誌《譯書彙編》。1901年1月28日出版的《譯書彙編》第二期,連載了留日學生翻譯的《近世政治史》第三章第一節「社會黨之由來」,其中有一段關於什麼是社會主義的文字,很典型地反映了當時中國人對社會主義的理解:西國學者,憫貧富之不等,而為傭工者,往往受資本家之壓制,遂有倡均貧富制恆產之說者,謂之社會主義。社會雲者,蓋謂統籌全局,非為一人一家計也。中國古世有井田之法,即所謂社會主義。這段文字要言不煩卻內涵豐富,不僅明確點出是「誰」提出了社會主義思想,而且闡明社會主義思想提出的原因是「為傭工者,受資本家之壓制」;不僅指明社會主義主張「均貧富、制恆產」,而且指出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是「統籌全局,非為一人一家計」。最值得玩味的是,文中直接把中國古代井田制等同於社會主義。

把中國農耕文明時代形成的一種早已不復存在的古老土地制度,與資本主義工業文明時代形成的社會主義學說之間畫上等號,《譯書彙編》中的這種解讀雖然開了先例,卻並非個例。20世紀初,以在日本接觸到社會主義學說的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和維新派人士為代表,幾乎異口同聲地把社會主義和中國古代井田制等同起來。孫中山明確指出:「考諸歷史,我國固素主張社會主義者。井田之制,即均產主義之濫觴!」 雖然孫中山在這裡把社會主義理解為「均產主義」並不準確,但他顯然從社會主義想到了井田制,又以井田制解讀社會主義。資產階級革命派人士在以井田制解讀社會主義的同時,公開申明「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在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話語體系中,「民生主義」或「社會主義」在當時只是中國人和日本人對「Socialism」的不同譯法而已,在內容上二者指稱的是同一個東西。同樣在日本接觸和了解社會主義思想的資產階級維新派人士,雖然沒有把社會主義說成是民生主義,但同樣以井田制解讀社會主義。梁啓超就毫不含糊地指出,「中國古代井田制度,正與近世之社會主義同一立腳點」。那麼,這裡就引出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20世紀初,有著不同政治傾向、政治立場和政治主張的中國人,在接觸和了解社會主義思想之後,為什麼不約而同地把社會主義和井田制畫上等號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有必要先說一下井田制。漢語文獻中關於井田制的記載,見於《孟子·滕文公》。其文曰:「方裡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據說井田制在中國歷史上夏、商、周「三代」時期就已存在,而在西周時期盛行。我們知道,《詩經》裡面有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說法。就是說,西周時期,周天子是整個「國家」的代表,舉國的土地都歸周天子所有。因此,西周時期的土地制度是一種「國有」的性質,周天子「封土建候」,諸侯國土地上的百姓是不能擁有土地的,他們對土地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因此,井田制時代不存在土地的買賣,不存在土地的兼併,沒有「土豪」的存在,也就不存在地主對僱農的剝削。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土地的分配是「按戶授田、分配公平」,耕作時則要「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體現的是一種「先公後私」的精神。井田制的這種「土地國有」性質和「分配公平」原則,幾乎完美地契合了生產資料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原則,加之其在耕作方式上體現出的「先公後私、公私分明」與社會主義精神的契合,於是在早期了解社會主義思想的中國人心目中,井田製成為了天下為公、公平公正的象徵,其核心意涵,集中體現在一個「公」字上。加之井田制時代「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的社會風尚,又與社會主義的集體主義精神若合符節,給人以心嚮往之的美好想像。正是這樣一種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的價值理念契合,才使20世紀初了解西方社會主義思想的中國人,從一開始就把社會主義和井田制畫上了等號。

從思維慣性和文化心理來看,以本土文化中固有的觀念和事物去比擬外來文化蘊含的觀念和事物,大概是人們理解和接受新思想、新觀念的普遍傾向。因為讓人對一種新思想產生認同的最有效方式,大概就是使他們相信,這種觀念和事物是其自身文化中所固有的、是與他們自己的文化相吻合而不衝突的。這樣他們才易於藉助自己所熟悉的觀念或事物,去認識和接納某種新思想,並在思想感情上產生一種似曾相識的親切感。早期接觸和了解社會主義思想的中國人,以井田制去解讀社會主義,大概就是這樣的思維習慣和文化心理使然。這樣的聯想和解讀,帶來的結果是中國人對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認同和價值認同,折射出的是中國人「天下為公」的文化情懷。這種文化情懷、文化認同和價值認同,為社會主義思想在中國文化土壤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奠定了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礎。

文章來源:《學習時報》2019年1月14日第3版

本期編輯:翟月熒

相關焦點

  • 社會主義使中華文明數千年綿延不絕(一)
    中華文明為何數千年綿延不絕?中國近代被西方「戰敗」後,各種主義強勢進入中國,為何最後選擇社會主義?
  • 必修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材解讀
    一、教材編寫理念   要解讀教材,首先要了解教材的編寫理念。本冊教材以馬克思主義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通過回顧人類社會發展進程,闡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闡述社會主義終將代替資本主義是不可抗拒的歷史趨勢,闡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只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深刻道理。
  • 小康與中國|趙亦彭:近代中國人對小康的「百年執著」
    近代中國人對小康的「百年執著」趙亦彭河北省委黨校黨史部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博士後作為儒家的重要經典,西漢成書的《禮記》不僅記載先秦時期的典章制度,同時也站在先秦儒家的視角,從哲學與政治的角度,對典章制度所承載的「禮治」內涵,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及解讀
    舊中國積貧積弱,備受列強欺凌,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成為近代以來中華兒女最強烈、最執著的願望追求。我們倡導的富強,是人民共同富裕和國家繁榮強盛的有機統一,是和平發展與共享共贏的嶄新模式。「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兩極分化也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不僅體現在最終能夠創造比資本主義更發達的生產力,更體現在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2個詞24個字,通俗簡練的解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2個詞24個字文字簡單卻內涵豐厚推薦《人民日報》的「任仲平」文章讓我們來看看權威、深入同時又通俗簡練的解讀富強:國之脊梁舊中國積貧積弱,備受列強欺凌,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成為近代以來中華兒女最強烈、最執著的願望追求。我們倡導的富強,是人民共同富裕和國家繁榮強盛的有機統一,是和平發展與共享共贏的嶄新模式。「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兩極分化也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不僅體現在最終能夠創造比資本主義更發達的生產力,更體現在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 近代中國人對「民主」內涵的認識
    之後,中國近代民主思想得以產生和發展,民主的內涵也在中國人的認識中不斷得到深化和擴展。鴉片戰爭後的一段時間裡,中國人最早結識民主的主要是魏源、徐繼畲、梁廷?等少數進步思想家。他們認識的民主主要是民主制度,即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制度,當時還沒有使用「民主」這一概念。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丨12個詞24個字,通俗簡練的解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2個詞24個字文字簡單卻內涵豐厚推薦《人民日報》的「任仲平」文章讓我們來看看權威、深入同時又通俗簡練的解讀舊中國積貧積弱,備受列強欺凌,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成為近代以來中華兒女最強烈、最執著的願望追求。我們倡導的富強,是人民共同富裕和國家繁榮強盛的有機統一,是和平發展與共享共贏的嶄新模式。
  • 為什麼近代中國人如此反感波蘭?
    近現代中國人普遍推己及人,把波蘭視為同我們一樣的被壓迫國家,波蘭的復國激勵了一代中國人。因此,當我們視為被壓迫民族復國典範,理應對壓迫和侵略更感同身受進而主持正義的波蘭,在30年代做出甘為日寇馬前卒甚至夥同希特勒瓜分捷克的醜行,國人在感情上更難以接受。9月18日,波蘭總統杜達與川普一同出席記者會。
  • 中國近代被佔據的眾多領土,為何這裡無法收回,原因有三
    中國近代被佔據的眾多領土,為何這裡無法收回,原因有三文/春水夏雨的文化近代中國可以說是相當屈辱的年代,尤其是清政府被推翻之前,可以說一大部分中國的領土都被外國人所佔領,中國打仗打不過他們,這些清政府的官員為了保全自己
  • 蘇聯的發達社會主義讓中國人羨慕: 樓上樓下, 汽車電話
    1982年的時候,蘇聯正處於鼎盛時期,自稱已經建成了發達社會主義,貧窮落後的中國人那時候是需要仰視蘇聯的。由於石油暴漲,據說那時候蘇聯極其強大,在整個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中期以前,蘇聯的國民經濟極度繁榮。
  • 日本近代文學解讀的可能性
    講座人:陳多友講座題目:日本近代文學解讀的可能性講座語言:漢語講座時間:2017年5月12日14:30講座地點:逸夫樓第四階梯教室陳多友,男,教授,碩士生導師。1987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外語系,1989年取得吉林大學文學碩士學位,2007年獲中山大學文學博士學位。
  • 大學教授用坐標法解讀「中國夢」
    原標題:大學教授用坐標法解讀「中國夢」   習近平總書記把「中國夢」定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夢想」。專家和學者對此有各種角度的分析與論述。近日,吉林化工學院一名大學教授別出心裁,使用坐標法解讀「中國夢」廣受好評。
  • 講座︱解讀「虛弱史」:近代中國的身體、疾病與荷爾蒙藥品
    首先,「補養」意識,幾乎貫串了國人對藥物和食物的認知,為何中國人愛「吃補」?害怕身體的「虛弱」可能是其中一個解答。因為「虛弱」將導致許多疾病,反過來說,它也是眾多疾病的共通症狀。此外,在社會價值判斷上面,一個成功的、可以享受幸福人生的人,絕對不會是虛弱多病的人。近代中國由於受著列強的侵凌,「東亞病夫」的民族想像不脛而走,如何強健身體、洗刷恥辱?
  • 井田制?初稅畝?均田制?
    到春秋時期,由於鐵製農具的和牛耕的普及等諸多原因井田制逐漸瓦解。2.含義:井田屬周王所有,分配給庶民使用。領主不得買賣和轉讓井田,還要交一定的貢賦。領主強迫庶民集體耕種井田,周邊為私田,中間為公田。實質上是土地私有制的表現。(1)「均地分力」就是把公田分配給農戶耕種,變集體勞作為分散的一家一戶的個體獨立經營。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解讀: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解讀: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2020-05-21 02: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北大教授何懷宏:中國人不信教,當下中國人所信仰的究竟為何物?
    "洪水圖騰蛟龍,烈火涅槃鳳凰"亙古未絕的中華文化歷經千年而不衰,滄海桑田之後孕育了當下信仰自由且多元的中國人,傳統的"儒釋道"基於厚重的文化傳承紮根於這片土地,但相對於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信眾教徒終究是小眾,也難怪北大教授何懷宏有此一問:中國人不信教,他們真正信仰的是什麼
  • 為何說近代中外百年關係演變軌跡是「元寶形」?你覺得有道理嗎
    但如何解讀這種互動,卻因方法論的不同而存有較大差異。近來有學者梳理過去40年英文世界中的近代中外關係史學討論情況,總結出四種研究範式或分析框架,即費正清的西方影響/衝擊-中國反應論、柯文的中國中心論及其後來的「離開中國」論或人類中心論、柯偉林的國際化論或人類中心論,以及強調中外關係的雙邊、多國、跨國因素之間的相互關聯的分析框架。
  • 曲青山: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願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文明大國,在歷史上曾長期走在世界前列。只是到了近代,才由於各種原因落伍了。但先進的中國人不甘落後,無數仁人志士「以愛國相砥礪,以救亡為己任」,拯救民族危難,寫下了不朽的歷史篇章。   中華民族曾為人類作出卓越貢獻。
  • 中國人比很多白種人更白,為何近代人種劃分時,卻被劃為黃種人?
    除了一些北歐高寒地區因氣候原因進化外,歐美很多國家,包括同被劃分為白種人的阿拉伯人的膚色,很多還比中國人要深一些。中國人自古以來的審美標準也是膚白貌美,《詩經·衛風·碩人》中,描寫衛莊公的夫人莊姜「手如柔荑,膚如凝脂」,意思是莊姜的手纖細柔嫩,皮膚像凝固的油脂一樣潔白順滑。這說明了,早在3000年前,中國人的審美,至少對女性的審美,「皮膚白嫩」就成為很重要的一點。
  • 21世紀以來國內「社會主義」概念研究述評
    趙明義亦指出,馬克思的社會主義概念「既是指思想、理論、學說,又是指現實運動和社會制度」,三者有機統一,如果用一句話表達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繫,就是「以社會主義制度必然代替資本主義制度的思想或學說為指導,由無產階級政黨領導本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進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通過這種運動建立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