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佛教大雄中學師生在愛學遊和成都中青旅的合作下進行了二千多年的穿越,由都江堰到三峽大壩認識中國水利工程的演變,結合了歷史國情、STEM教育、體驗課程和研發學習等環節,讓我們跟隨香港學生的腳步和眼睛一起開展這次奇妙的研學之旅:
只因一座古堰,洪水猛獸失去乖張脾性
只因一個工程,多災蜀地變成天府之國
四六分水,依天時而平潦旱
二八分沙,順地利而潤錦官
從香港到成都,來自香港佛教大雄中學的同學們飛躍千裡,行走在世界的大課堂中,在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都江堰開啟研學之旅。
研學旅行不是走馬觀花式的只遊不學,而是一場旅遊與課堂教學的完美結合。小智行者研學導師侯老師和吳老師給孩子們分發精心設計的都江堰研學任務單和研學手冊,讓同學們的都江堰研學之旅順利進行。
鏽跡臥鐵深淘灘,榪槎竹籠把水攔。
歲修沙石分開去,留得天府在四川。
心念百姓,敢於挑戰創造奇蹟;堅持不懈,千載接力成就偉業。香港佛教大雄中學的同學們在堰功道走進歷代治水功臣,了解其對於千年古堰的點滴貢獻。
良蔭乘風,心系植樹之人;
飲水思源,不忘掘井前輩。
翻江倒海來勢兇,飛沙百丈臥霽虹。
八年愚斧開寶瓶,始引清流潤年豐。
同學們登臨伏龍觀,瞻仰千年李冰石像。在小智行者研學導師侯老師的帶領下,同學們細品沙盤,深入了解都江堰的水利工程對於成都生活的巨大意義。
一劍穿岷江,滔天碧水揚。
千年還獨立,自有智慧藏。
一座索橋,連接著岷江兩岸人民的生活,記載著何公何母無私奉獻的歷史故事,小智行者吳老師講解著安瀾索橋的建造歷史。生活和學習也並不總是那麼一帆風順,同學們要勇敢地跨過高山,笑對人生的波瀾。
走在二王廟,佛教大雄同學們沉醉在「深淘灘,低作堰」的治水真言中。「遇彎截流,逢正抽心「體現著中國古人對於流體力學的深刻理解。治水三字經是李冰的治水智慧,更體現著因材施教的教育原理。
六根擎天柱,四條鎖江繩。香港佛教大雄中學的同學們在小智行者研學導師的指導下製作治水法寶榪槎(mà chá),揭開李冰攔水的核心機密。
千年放水節,承載著蜀人五穀豐登的美好行願;小小三角架,蘊含著百年傳承的優秀非物質遺產文化。
暴雨攔不住同學們做榪槎的熱情,小智行者研學導師侯老師在雨中對同學們做的榪槎手工一一做了點評。
因為懂得感恩,所以同學們成長路上心胸寬廣;因為懂得理解,所以同學們在成長的路上海闊天空;更因為懂得奉獻,同學們在成長路上心懷祖國。
香港佛教大雄中學同學們,願你們「深淘灘「,修身養性,海納百川;願你們「低作堰「,不急名利,心淨天地寬。
都江堰是古代人智慧結晶,讓洶湧的洪水變為娟娟細流,而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則是現代科技的偉大奇蹟,讓母親河長江的胸懷變的更為寬廣、美麗!
香港佛教大雄中學的師生們從天府之國「成都」乘坐「和諧號」動車來到美麗的水電之都——宜昌~
第一站:宜昌規劃館
世界水電之都——宜昌,此稱號絕不是浪得虛名,城市優良的地理位置,齊聚全世界及全中國最大兩座水電工程,城市也因此飛速發展,無論是經濟、文化、工業、農業、旅遊業等在未來的規劃中宜昌必將成為長江流域又一座大城。
這座城市規劃館照明採用光導管技術,將自然光引入進來;指示牌由廢棄的秸稈製作,手感溫和;花壇用廢舊的木屑壓制而成;建築外立面裝修使用可回收鋁材。最大程度的節約能源,體現宜昌這座城市的發展理念——自然與社會同發展。
世紀工程——三峽水利樞紐工程
炎炎夏日,師生們在烈日下仍舊對工程抱有極大的興趣,罈子嶺、185平臺、截流紀念園、展覽館處處留下他們的身影,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工程的布置結構。
用過中餐,同學們開始深入的課件學習,由專門的三峽工程專家為他們介紹三峽工程的歷史發展及防洪效益,結合學校的STEM教學。
認真聆聽專家的講課,了解何為水電工程、何為現代工程防洪,更重要是學習為社會奉獻的精神,認識青年人對國家責任心。
追溯湖北歷史——荊州歷史博物館
探訪武漢高等學府——武漢大學
頂尖的學府蘊藏了豐富的知識,鼓勵香港學生未來可以回內地升學。
長江沿岸三大名樓之——黃鶴樓
香港佛教大雄中學師生穿越千年的中國水利工程的研學之旅圓滿結束,同學們都興致高昂,一次研學在人生的閱歷中又畫上了漂亮的一筆,也為中國研學旅遊開創了一次創新的行程,將會吸引更多的香港學生透過遊學認識國家,我們期待下次的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