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考民法輔導:所有權取得的原始取得

2021-02-15 新中法網法考

所有權取得的原始取得
一、先佔
(一)先佔的要件
1、須為動產
2、須為無主的動產
所謂無主是指沒有所有人,而不是所有人不明。遺失物不是無主物,只是暫時與所有人脫離。無主物包括從來就沒有所有人的物和所有人拋棄之後而沒有所有人的物兩種。
3、須佔有該無主物
4、須以所有的意思佔有。注意這裡不需要將所有的意思予以表示,所以不構成意思表示,也就不構成法律行為。
(二)性質和法律效果
1、性質——事實行為,而不是法律行為
2、效果——由先佔人取得該無主物的所有權。
需要注意的是,若法律規定某些動產專屬於國家,即使未為任何人所有也不是無主物,不能通過先佔而取得,比如珍奇動植物等。
二、拾得遺失物
(一)遺失物的概念
遺失物,是所有人遺忘於某處,不為任何人佔有的物。遺失物只能是動產,不動產不存在遺失的問題。遺失物也不是無主財產,只不過是所有人喪失了對於物的佔有。
(二)拾得遺失物的法律後果
1、拾得人的返還義務。拾得遺失物,應當返還權利人。
2、拾得人的通知或上交義務。拾得人應當及時通知權利人領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關部門。
3、拾得人的保管義務。拾得人在遺失物送交有關部門前,有關部門在遺失物被領取前,應當妥善保管遺失物。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使遺失物毀損、滅失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4、拾得人的費用償還請求權和依據懸賞廣告而獲得報酬的權利。(1)權利人領取遺失物時,應當向拾得人或者有關部門支付保管遺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費用。(2)權利人懸賞尋找遺失物的,領取遺失物時應當按照承諾履行義務。(3)拾得人侵佔遺失物的,無權請求保管遺失物等支出的費用,也無權請求權利人按照承諾履行義務。
5、無人認領時國家取得所有權。遺失物自發布招領公告之日起六個月內無人認領的,歸國家所有。
三、善意取得
(一)、動產善意取得的要件
由於善意取得的適用將產生所有權的轉移,因此,各國法律都對善意取得規定了嚴格的條件。從我國的情況來看,適用善意取得應具備如下條件:
1.標的物須為動產。
2.須讓予人沒有處分權。
3.須讓予人佔有該項動產,並且該佔有是基於所有人的意思。
4.受讓人取得財產時出於善意。所謂善意是指受讓人不知道也不應該知道讓予人沒有處分權。
5.須受讓人支付合理對價。
6.須受讓人自無權處分人出取得標的物的佔有。
(二)遺失物與贓物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
1、第三人不能善意取得遺失物,所有人有權請求受讓人返還該遺失物
2、返還請求權應當在兩年內行使,該兩年期間屬於除斥期間,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之日起算。
3、若第三人是通過拍賣或者向具有經營資格的經營者購得該遺失物的,權利人請求返還原物時應當支付受讓人所 付的費用。權利人向受讓人支付所付費用後,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追償。
(三)不動產善意取得的要件
1、標的物須是可轉讓之不動產
2、須讓予人被登記為不動產權利人。
3、須讓予人不是真正的不動產權利人並且沒有處分權。
4、須受讓人善意
5、受讓人支付合理對價
6、須已經將該不動產登記為受讓人所有
(五)善意取得的法律後果
1、轉讓行為屬於無權處分,因此其效力屬於效力待定,若經所有人追認的則行為有效,受讓人基於有效法律行為而取得所有權。
2、若未經追認受讓人也取得標的物之所有權。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的後果是所有權的移轉。讓與人向受讓人交付了財產,從受讓人實際佔有該財產時起,受讓人就成為財產的合法所有人,而原所有人的權利歸於消滅。
3、原所有人喪失所有權,只能向無權處分人主張損害賠償或者不當得利請求權。
無權處分人處分所有人的財產行為往往同時構成違約行為、侵權行為與不當得利,所有人可以選擇行使。
4、第三人善意取得財產所有權的,該財產上原有之負擔均歸於消滅,但取得人知道有該負擔的除外。
(六)善意取得制度的適用範圍
除所有權外,其他物權包括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均可以適用善意取得制度。
【例題1】(09-53)甲發現去年丟失的電動自行車被路人乙推行,便上前詢問,乙稱從朋友丙處購買,並出示了丙出具的付款收條。如甲想追回該自行車,可以提出下列哪些理由支持請求?
  A.甲丟失該自行車被丙拾得   B.丙從甲處偷了該自行車
  C.乙明知道該自行車是丙從甲處偷來的仍然購買  D.乙向丙支付的價格遠遠低於市場價
【例題2】(08-13)甲、乙結婚後購得房屋一套,僅以甲的名義進行了登記。後甲、乙感情不和,甲擅自將房屋以時價出售給不知情的丙,並辦理了房屋所有權變更登記手續。對此,下列哪一選項是正確的?
  A.買賣合同有效,房屋所有權未轉移  B.買賣合同無效,房屋所有權已轉移
  C.買賣合同有效,房屋所有權已轉移 D.買賣合同無效,房屋所有權未轉移
【例題3】(07-10)下列哪一種情況下,善意第三人不能依據善意取得制度取得相應物權?
  A.保留所有權的動產買賣中,尚未付清全部價款的買方將其佔有的標的物賣給不知情的第三人
  B.電腦的承租人將其租賃的電腦向不知情的債權人設定質權
  C.動產質權人擅自將質物轉質於不知情的第三人
  D.受託代為轉交某一物品的人將該物品贈與不知情的第三人
【例題4】(07-56)2000年1月甲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向乙公司購買潛水設備一套,價值10萬元。約定首付2萬,餘款分三期付清,分別為2萬、3萬、3萬,全部付清前乙公司保留所有權。甲收貨後付了首付和第一期款,第二期款遲遲未付。2000年8月甲以2萬元將該設備賣給職業潛水員丙。下列哪些選項是正確的?
  A.乙可以解除合同,要求甲承擔違約責任
  B.乙解除合同後可以要求甲支付設備的使用費
  C.乙可以請求丙返還原物,但須支付丙2萬元購買費用
  D.丙返還潛水設備後可以要求甲承擔違約責任
【例題5】(13-6)甲、乙和丙於2012年3月籤訂了散夥協議,約定登記在丙名下的合夥房屋歸甲、乙共有。後丙未履行協議。同年8月,法院判決丙辦理該房屋過戶手續,丙仍未辦理。9月,丙死亡,丁為其唯一繼承人。12月,丁將房屋贈給女友戊,並對贈與合同作了公證。下列哪一表述是正確的?
  A.2012年3月,甲、乙按份共有房屋  B.2012年8月,甲、乙按份共有房屋
  C.2012年9月,丁為房屋所有人   D.2012年12月,戊為房屋所有人
【例題6】(13-9)張某遺失的名表被李某拾得。1年後,李某將該表賣給了王某。再過1年,王某將該表賣給了鄭某。鄭某將該表交給不知情的朱某維修,因鄭某不付維修費與朱某發生爭執,張某方知原委。下列哪一表述是正確的?
A.張某可請求李某返還手錶 B.張某可請求王某返還手錶
C.張某可請求鄭某返還手錶 D.張某可請求朱某返還手錶
【例題7】(13-13)方某將一行李遺忘在計程車上,立即發布尋物啟事,言明願以2000元現金酬謝返還行李者。計程車司機李某發現該行李及獲悉尋物啟事後即與方某聯繫。現方某拒絕支付2000元給李某。下列哪一表述是正確的?
  A.方某享有所有物返還請求權,李某有義務返還該行李,故方某可不支付2000元酬金
  B.如果方某不支付2000元酬金,李某可行使留置權拒絕返還該行李
  C.如果方某未曾發布尋物啟事,則其可不支付任何報酬或費用
  D.既然方某發布了尋物啟事,則其必須支付酬金

相關焦點

  • 學習《民法典》24:拾得遺失物該如何處理?所有權取得的特別規定
    今天我們來學習《民法典》第二分編第九章所有權取得的特別規定。【所有權取得的一般規定】所有權的取得方式按照是否以他人所有權為前提,分為原始取得和繼受取得。1、原始取得是指基於法律規定直接取得所有權。2.繼受取得是指基於法律行為而取得所有權。
  • 學法用法丨物權原始取得與繼受取得(搭配下面的真題哦)
    原始取得的含義是取得權利時不根據原所有權人的意思或原來客體物上根本就不存在所有權,在特定法律事實發生時只依法律規定即可取得所有權。原始取得的前提是客體物之上不存在所有權;這也就意眯著所有權的取得不需要與任何人相關,而僅依取得人滿足法律規定的條件的行為即可。所以一般而言,基於事實行為而取得的物權,即屬於物權的原始取得。
  • 善意取得:特別的所有權取得方式
    ●《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對善意取得制度作出了完善明確而具有一般性的規定。善意取得制度就是在無權處分情況下,善意第三人能夠優先於原所有權人而取得物之所有權的制度規則。《物權法》的善意取得正是在特定條件下對無權處分中的所有權歸屬進行界定的規則。善意取得制度就是在無權處分情況下,善意第三人能夠優先於原所有權人而取得物之所有權的制度規則。   之前,我國1986年《民法通則》中尚未對善意取得作出明文規定。
  • 買一輛二手車發現登記在別人名下,能否取得所有權,民法典怎麼說
    小賈將購車的經過給李振說了一遍,說自己已經擁有了車的所有權,李振應找小王解決車的事情。李振堅持認為車輛並未辦理轉讓登記,自己應該有所有權,小賈應該歸還車輛,然後找小王要回八萬元。小賈認為,自己支付了合理的費用,車已被自己佔有,李振無權要回該車。於是二人產生了爭執。李振和小賈的這種爭執在民法上有明確的規則。
  • 《民法典》關於所有權的取得的規定,從2021年1月1日施行
    所有權的取得,是指所有權因一定的法律事實的存在而與特定主體相結合的事實。一、所有權的取得方式所有權的取得方式,依是否以他人所有權為前提劃分為兩類:(一)原始取得是指非依他人既存的權利而是基於法律規定直接取得所有權。包括先佔、生產、收取孳息、添附、無主物和罰沒物的法定歸屬、善意取得、沒收等方式。
  • 2019山東醫療衛生考試公共基礎知識:善意取得之後你確實取得了所有權
    2019山東醫療衛生考試公共基礎知識:善意取得之後你確實取得了所有權 公共基礎知識是山東衛生事業單位考試中的重要部分,本文整理2019山東醫療衛生考試公共基礎知識:善意取得之後你確實取得了所有權的相關考點,不少地區都在筆試當中安排了公基的考核
  • 學習《民法典》之25:如何認定善意取得?善意取得構成要件是什麼
    後來才知道,物品的真正的所有權人並非出賣人,物品的所有人主張其權力時,我們該怎麼辦?我們這種交易受不受法律保護呢?這種交易的行為就叫做善意取得,善意取得是受法律保護的。【善意取得】一、什麼是善意取得?善意取得是指無權處分人將其財物(動產或者不動產)轉讓給第三人,如第三人在取得該財物時系出於善意(+合理對價+公示),則第三人取得該物的所有權,原權利人喪失所有權。現實生活中,商品交易在更加廣泛的領域和空間中頻繁進行。
  • 《民法典》善意取得中的「轉讓」行為
    這一偏轉看似波瀾不驚,卻意外地對一些民法理論中的「老生常談」賦予了極為強烈的現實意義,本文所論之善意取得制度中「轉讓」行為的性質和效力便是這樣一個問題,在《民法典》實踐的背景下歷久而彌新。《民法典》頒布之前,與善意取得中「轉讓」行為相關的法律規範包括《物權法》第106條、《物權法司法解釋(一)》第21條、《合同法》第51條、《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3條,此外《民法總則》似有「可推知」之規範意旨。
  • 論善意取得制度
    依學者通說,善意取得制度即以日爾曼法上「以手護手」之原則為其濫觴。[4] 所謂善意取得,係指讓與人無讓與之權利,而不法將其佔有之動產交付與他人,受讓人以取得該動產所有權或其他物權為目的,善意受讓該動產之佔有者,取得其權利,亦稱及時取得或善意受讓。  善意取得制度之所以以日爾曼法上原則為其由來,而沒有像其他民法制度那樣溯及到羅馬法,其根源在於二者對於佔有與權利間關係的認識大異其趣。
  • 善意取得法律制度若干問題研究
    ,是物權法中的一項所有權的原始取得重要制度,是適應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而產生的一項重要交易規則,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立法必然要求。  善意取得制度,是物權法中的一項所有權的原始取得重要制度,是適應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而產生的一項重要交易規則,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立法必然要求。
  • 也論動產的善意取得制度
    2007-07-18 10:56:27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崔國民   內容提要:善意取得制度作為民法中所有權的一種原始取得方式
  • 從本案看善意取得制度之限制
    由於善意取得屬於民法理論中所有權原始取得的一種方式,不依當事人的意志為轉移,所以對善意取得財產所有權的範圍應加以必要的限制,否則就將對原所有權人的合法權益構成損害。對遺失物是否適用善意取得即是一例。筆者以下以《物權法》之已施行為前提,通過對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組織的《物權法》知識考試中的一個案例的分析為途徑,淺論我國《物權法》規定的善意取得制度不適用於遺失物。
  • 遺失物的善意取得
    遺失物的善意取得是善意取得的特殊問題,有此立法例。例如,德國民法典第九百三十五條規定對丟失的物無善意取得:(1)從所有權人處盜竊的物、由所有權人遺失或者因其他原因丟失的物,不發生根據第九百三十二條到第九百三十四條的規定取得的所有權。所有權人公為間接佔有人的,物為佔有人所丟失時,亦同。(2)對於金錢或者無記名證券以及以公開拍賣方式出讓的物,不適用上述規定。
  • 2020山東事業單位考試法律知識:簡析民法中的善意取得
    2020山東事業單位考試法律知識:簡析民法中的善意取得 2020-06-13 09:25:05| 中公事業單位考試題庫 山東省事業單位考試陸續發布公告,考試在即,為了大家能夠輕鬆備考,山東事業單位考試網
  • 2020山東事業單位考試:民法之善意取得考點大匯總
    山東事業單位考試網特整理了公共基礎知識備考資料,下面是2020山東事業單位考試:民法之善意取得考點大匯總。以下是相關知識點介紹:一、善意取得的概念善意取得,指受讓人以財產所有權轉移為目的,善意、對價受讓且佔有該財產,即使出讓人無轉移所有權的權利,受讓人仍取得其所有權。二、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1、出讓人無處分權;2、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3、以合理的價格轉讓;4、所有權已經轉移(交付/登記)。
  • 淺談善意取得制度
    從社會學的角度看,對可信賴利益的保護,是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基礎,可信賴利益得不到保護,社會生活便動蕩不安,秩序難以建立,主體的安全感也蕩然無存,法律應當保護可信賴利益,而善意取得就屬於應當保護的可信賴利益。[1]法律尤其是民法的重要功能就在於「定紛止爭」,如果所有權規則旨在保障財產靜的安全,那麼善意取得制度則重在保障財產動的安全。
  • 【一起學習《民法典》23】第二編第九章:所有權取得的特別規定
    第九章  所有權取得的特別規定第三百一十一條 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
  • 不義之財沾不得 關於民法的善意取得問題
    以案說法  不義之財沾不得  關於民法的善意取得問題  案情回放  一天上午,駐陝某幹部王某準備上街為妻子購買摩託車。王某剛走出家屬院,一名30歲左右的男子,騎來一輛嶄新的摩託車停在他前面,問道「這位大哥想買車嗎?
  • 論善意取得
    本文通過對善意取得制度中一些問題加以分析,以期對我國的物權法、民法典的完善盡微薄之力,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一、善意取得的概念  善意取得,又稱即時取得或即時時效,指動產佔有人向第三人移轉動產所有權或為第三人設定其他物權,即使動產佔有人無處分動產的權利,善意受讓人仍可取得動產所有權或其他物權的制度。
  • 善意取得為什麼能享有所有權?
    法律保護財產權的重要原則之一就是非經自願轉讓或放棄,如贈與、買賣、拋棄等,合法的所有權人不會喪失其所有權。通常而言,這一原則既符合經濟效率,也符合道德倫理。 然而,善意取得制度卻是這一原則的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