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訪談|對話喬志宏: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積極應變的意識

2020-12-10 新華社新媒體

新冠肺炎疫情最嚴重的湖北最需要心理援助嗎?相同的經歷為什麼有些人對焦慮更「易感」?醫護人員遇到的心理問題哪些是可以自愈的「輕症」,哪些是需要幹預的「重症」?就這些問題,新華社記者專訪了國家衛健委精神衛生與心理健康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黨委書記喬志宏教授。

1月27日,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聯合北京師範大學學生心理諮詢與服務中心緊急籌備開通了心理支持熱線和網絡輔導服務,在疫情期間為全國民眾提供專業的心理支持服務。

問:北師大線上心理諮詢,求助者主要有哪些問題?

喬志宏:近3個月來我們已服務超過6500人次。初步統計,諮詢者中普通群眾佔60%左右,遭遇感染風險、有隔離經歷的,加上個別新冠肺炎患者約佔20%,其餘的是醫護人員和其他群體。從諮詢內容看,恐慌、焦慮、害怕這一類的情緒,就擔心自己被感染這樣的問題超過60%。這些人可能屬於我們所說的易感人群,容易感到壓力的人群。

問:為什麼同樣經歷一件事,有些人對焦慮更「易感」?

喬志宏:在每個人都受影響情況下,一定有一些心理能量「弱」的人或有過相關創傷經歷的人會出問題。這個問題如果及時解決就沒事,如果解決不及時就可能出事。所以,在重大疫情之下,心理援助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我們的經歷裡面有被別人無條件地愛,經常有成就體驗,生活有意義感,這三個積極來源的話,我們的人生是不會輕易地被一件小事情所擊垮的。

所以,一般來講一個人出現問題,無非是缺少無條件的愛,缺少讓自己有成就感的事情,或缺少讓自己有意義感的事情。

所以這次從疫情裡面看到好多人的問題其實是過往的問題,只是因為這次疫情被誘發出來。回顧他們的經歷,就可以知道他們很難像我們期待的那樣積極愉快地生活,有那樣的抗挫折能力。

很多人用不斷給孩子各種挫折的方式鍛鍊抗挫折能力,這是非常愚蠢的做法。這些挫折可能會成為創傷,可能讓孩子最後毫無抗挫折的能力。給孩子一個挑戰,你要幫助他應對這個挑戰,成功地完成這個挑戰,這才叫培養抗挫折能力。而不只是給他一個挑戰就不管了。孩子不見得能夠很好地去克服這個挑戰,並且體驗到成就感、意義感和價值感。

有些人之所以扛不過去一個小坎兒,是因為他的心理能量太弱了,他過去一定不夠幸福、不夠有愛,所以需要更多的關心、愛護和尊重。

問:新冠肺炎疫情最嚴重的湖北,最需要心理援助嗎?

喬志宏:在這次疫情中,我們會有一個預設,認為湖北省疫情嚴重,所以心理問題就會比較突出而普遍,但是從諮詢的來電話量來看這一點並不明顯。

最近我們做了一個關於引發初、高中生的抑鬱焦慮程度的調查。我們發現,湖北地區的青少年和其他地區的青少年並沒有顯著差異。什麼因素會導致顯著差異呢?家庭裡面有沒有病患,或者有沒有疑似和隔離人員才是顯著影響到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當然,這個結論推廣到成年人是不是也適用,還有待研究,但至少說明對於湖北省內那些自己和家人都沒有感染的人來講,並沒有特別嚴重的、明顯的、普遍性的心理問題。

問:一線抗疫的醫護工作者遇到的心理問題,哪些是可以自愈的「輕症」,哪些是需要幹預的「重症」?

喬志宏:我覺得,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全國支援湖北的醫護工作者在心理上一定經受了不小的挑戰。這個挑戰我認為有兩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繁重的工作壓力和前所未有的工作困難所帶來的。一方面工作量大、任務繁重;另一方面在危重病房裡有很多危重病人沒有救活,會讓他們的職業能力感、勝任感受到威脅。這些都是正常的工作範圍內的壓力,等回歸到正常工作崗位中,慢慢都能夠好轉,大多數人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第二個層次是在工作中發生的心理創傷。包括醫生本人經歷的一些創傷事件,比如個別患者情緒失控攻擊醫生,撕破防護服,把醫生暴露在危險的情境中;醫生在救治過程中被病毒感染或身邊有同事因感染去世等,這些都會從身心兩個角度對醫生的心理帶來很大的破壞。這類創傷如果不加幹預,有可能會形成創傷後應激障礙,心理學上叫PTSD。這是一種心理疾病,它會對後面的生活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比如,PTSD患者腦海裡會經常不由自主地回想起曾經經歷的畫面,這叫閃回。這一過去的創傷性經歷會讓人對生活都產生懷疑,會無法集中注意力,會有很強的抑鬱症的症狀表現。所以,如果不加幹預的話,可能會帶來長遠的影響。

問:從抗疫一線回到正常工作中的醫護人員如何調整自己的情緒?

喬志宏:要告訴自己,我的生活已經回來了。這個是從心理上要給自己明確的,跟自己這段工作做一個告別。可以寫一段總結的話,或者跟家人、同事、朋友做這樣一個表達,要把這個過程中難忘的事情、艱難的時刻、特別有成就感的經歷等等,用文字或者語言做一個總結,然後告訴自己這個階段過去了,我要回到原本的生活軌道上來。大家從心理上要給自己一個暗示。

問:如果身邊有家人朋友疑似出現創傷後應激障礙,我們應該怎麼做?

喬志宏:如果一個人有創傷經驗,他會哭泣、煩躁,他會拒絕參與社會活動。他可能會從一個性格開朗的人變得很內向,社會交往中選擇逃避。他可能沒告訴你發生了什麼事情,但是他的言行風格會發生變化,所以一定要有耐心,不要生氣和抱怨。要有意識地去了解他的負面經歷,他只要能說出來或者哭出來,這個事情可能就解決了大半。

所以這個時候作為家人朋友一定要有這個意識,多去跟他溝通,讓他相信你是關心他、愛他的,然後他才會願意跟你說出來。有些嚴重的可能他會說很多次,也或者哭很多次,當你發現你也沒有耐心的時候,你要陪同他去找專業的醫生尋求幫助。

問:如何面對親人朋友的病亡?

喬志宏:出現親人突然離世時,我們會否認、會拒絕、會不相信它發生了,繼而會憤怒,會特別痛苦、特別悲傷,還有後悔和自責。這些都是在至親喪失之後的正常心理反應。要了解這樣的心理過程,每個人在失去至親後都會有類似的反應。所以當你憤怒的時候,你要知道你憤怒,但要有意地去控制,不要讓憤怒變成破壞性行為。當你特別哀傷的時候,你要知道這個哀傷會讓你不願意走出去,這會導致你更哀傷。這個時候哪怕只是走出屋子,哪怕只是跟寵物說說話,都是在跟外界進行交流和聯繫。所以要認知,要了解哀傷的反應規律,不要強迫自己不哀傷,但是在每個哀傷的過程裡面,你要儘可能調節。

問:目前來看新冠肺炎疫情還將持續,人們如何適應這種非常態的生活?

喬志宏:困難永遠是有的,但是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積極應變的這種意識。保持一定的警戒,心理狀態不要太放鬆,同時也不要過於恐慌,或焦慮到無法正常工作。

問:沒有複課的孩子和父母之間如何融洽相處?

喬志宏:確實這3個月把父母孩子憋在一塊,都快瘋了。過去你覺得晚上堅持一會兒第二天他就上學去了,但現在不行了。其實我覺得最大的問題是父母的問題。父母對孩子有過高的期待,不懂得或者已經忘了當年他們這麼大的時候想法是什麼,對孩子的要求太理想化。不要老拿學習單一維度來評價孩子,你一定要充分地去利用這個時間和孩子建立更好的關係。一定要珍惜這個機會,不要再逼孩子,不要只盯著孩子的學習。這個時候讓他快樂,用這個時間好好玩,通過家庭活動遊戲把親子關係好好彌補、修復一下。對於過去因為考試成績被破壞的親子關係,這是個難得的修復機會,這個比分數要重要一百倍。

出品人:孫志平

統籌:幸培瑜

記者:童嵐 張揚 劉春暉

編輯:梅元龍 劉宇軒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

相關焦點

  • 權威訪談丨對話喬志宏: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積極應變的意識
    喬志宏:我覺得,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全國支援湖北的醫護工作者在心理上一定經受了不小的挑戰。這個挑戰我認為有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繁重的工作壓力和前所未有的工作困難所帶來的。一方面工作量大、任務繁重;另一方面在危重病房裡有很多危重病人沒有救活,會讓他們的職業能力感、勝任感受到威脅。
  • 初中生佳作《記憶深處的吶喊》——讓我有了戰勝困難的決心和勇氣
    【學生原作】記憶深處的吶喊聲文/194 韋淳藝在每個人的記憶深處,都會有一道深溝。而這深溝裡的記憶,是最珍貴、最稀有的。裡面有歡樂、悲傷、也有美好。「還有誰要報名男子跳高的嗎?」遲遲沒有人舉手,我與同桌小董一起商量,要不要去報名呢?最終我們決定一起去報名,報完名後,我卻反悔了。比賽當天,陽光火辣辣地炙烤著大地,連蟬都怕得要飛到陰涼的地方,才敢放開聲大叫,喊出聲音。我們的裁判上來了,當時我的腳十分的軟,一直在打顫。
  • 戰勝困難,磨練意志,開闊視野——南陽魔耳英語軍事夏令營
    在活動過程中,為28位南陽魔耳學員創造一個小團隊,讓他們通過團隊去解決遇到的問題,培養他們團結合作和與人交流的能力。在活動訓練的過程中,提升孩子們生活自 立能力,挫折承受,戰勝困難和環境適應能力。教官們通過傳授軍事知識,讓南陽魔耳學員體驗快樂軍營生活,規範學生的日常行為習慣,鍛鍊意志力和勇氣,增強紀律性和 自制力,培養團隊精神和愛國主義,引領積極向上的心靈。
  • 《立場》打開對話新方式 呈現有態度的訪談
    「讓一檔深度嚴肅的訪談節目活下來,真是,不易」。攜原創深度訪談節目《立場》登陸愛奇藝時,主持人易立競曾發出以上感慨。的確,在信息大爆炸且人人都有一個麥克風的低門檻傳播環境下,觀眾對一檔保持著高端、深度、人文的訪談節目的需求似乎並不迫切。
  • 對話式新聞訪談中記者角色探索
    關鍵詞:新聞訪談;記者角色;訪談心理學;採訪藝術    一、引 言    對話式新聞訪談,有感而問,有問而悟。今年以來,中山日報的記者在實踐中越來越多地採用對話式新聞訪談。但我覺得,目前,本報在對話體新聞採寫上更注重的只是一種形式,對話體的內容沒有跟上。為什麼呢?
  • 領導者要勇於面對困難,總會有解決困難的辦法
    總會有解決困難的辦法世事皆艱辛,尤其是承擔領導工作,要取得目標的實現和事業的成功往往是很困難的。但無論困難多大,關鍵是領導者做什麼、怎麼做來戰勝困難,而不是遇見困難就逃避,就讓步,就束手無策。在領導工作中一旦遇到困難,就要勇於面對,用挑戰自我的方法挑戰困難,克服困難。唯有如此才是真正具有膽識的領導者。遇到困難要有戰勝困難的信念,不能逃避,逃避是無濟於事的行為。只有客觀面對、細心剖析、認真對待、尋找對策的人才可能成為一個成功的領導者。領導者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品格、心態、智力、創造性、意志等的綜合體現。
  • 有恆心和毅力就一定可以戰勝困難
    有恆心和毅力就一定可以戰勝困難2017-09-26 08:42 來源: 科普中國   只要有恆心、有毅力,就一定可以戰勝困難。——嚴陸光人物百科:嚴陸光,電氣工程學家,1935年生於北京,原籍浙江東陽。
  • 深度訪談《立場》四「不」原則打開對話新方式
    憑藉易立競「冒犯式」採訪+「行走的演播室」模式,《立場》成為了訪談類節目一個大寫加粗的標誌性「符號」。在3月18日開展的中國傳媒大學公開課中,有傳媒學子直接表達了對易立競的欽佩:「你的每一期節目都是我們新聞學院的教材」,這樣一檔備受讚譽的嚴肅的深度訪談節目,自有它的獨特存活之道。
  • 面對困難和挑戰,我們如何前進——黨員幹部、專家學者訪談
    原標題:面對困難和挑戰,我們如何前進——黨員幹部、專家學者訪談 本刊特別策劃   編者按:2016年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四個意識」,全黨必須牢固樹立。正確樹立國情意識,要求我們不能做超越階段的事情,但也不能無所作為,而是要立足實際,更好地發揮主觀能動性,更有創造性地推動各項發展。準確把握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新特徵,是我們黨一路走來不斷取得事業勝利的一個重要法寶。
  • 積極戰「疫」,領導力的正確「打開方式」是什麼?
    在其著作《重啟:領導力與成長的藝術》(Reboot: Leadership and the Art of Growing Up)中,科隆納認為領導者不能被困難嚇倒,而應當成為長期主義的堅持者,並適時進行徹底的自我探索,開始一個「重啟」與「突破」的過程。 本文是「沃頓知識在線」對Jerry Colonna的訪談。
  • 溝通技巧和應變能力
    1怎樣提高 說話技巧 和應變能力應變能力是指一個人在遇到緊急問題能夠快速處理的能力,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達到舉一反三的能力,對於應變能力差得朋友們來說
  • 以拍促執,彰顯司法權威;靈活應變,達致執行和解
    以拍促執,彰顯司法權威;靈活應變,達致執行和解 2020-05-02 02: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對話一線 | 王偉林:戰勝病魔是我們的天職
    對話一線 | 王偉林:戰勝病魔是我們的天職 2020-03-09 19: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權威訪談|新政策、新環境,將孕育中國化妝品新發展
    希望他們儘快適應新法規要求,以積極的心態規範企業,迎接新《條例》的正式實施。第三,健全處罰措施與標準,提高違規成本。以前的處罰可能是幾千塊錢,或者是非法收入的多少倍,對企業來講震懾力度不夠。現在最低1萬起步,不但處罰企業,也要處罰責任人。這樣看來,處罰的廣度和力度加大了,可以更有效地警示企業,有利於規範市場,規避「劣幣驅逐良幣」。
  • ACL 2019論文分享:讓機器有自主意識地和人類對話
    3、對話目標設定如圖1所示,每組對話都有對話目標和關聯的知識信息,我們從圖譜中提取任意兩個關聯的實體作為對話目標中的目標話題A和B,包括一階關係和二階關係的關聯實體。然後進一步提取關聯實體所在的知識子圖作為目標話題A和B的附加知識信息。
  • 在湘留學生寫信鼓勵「中國朋友」:相信中國能夠戰勝困難
    (抗擊新冠肺炎)在湘留學生寫信鼓勵「中國朋友」:相信中國能夠戰勝困難中新社株洲2月9日電 (王昊昊 陳芹)「除了已有的課本,我還通過上網、看中文視頻等方式提高我的中文水平。」「疫情發生後,我們響應學校號召儘量呆在宿舍不出門,工作人員此前通過微信、電話等各種渠道告訴我們具體防護措施,每天為我們量體溫、提供食物和日用品,還為我們發放了口罩和消毒物品。」來自蒙古國的該校留學生珍珠說。也是來自烏茲別克斯坦的留學生李文,住在吳迪宿舍的隔壁,他們平時還會「組團」學中文,一起探討疑難問題。
  •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人物訪談報告
    當然,作為一名記者,每天都是很忙碌的,要看新聞材料,整理收集到的新聞報導,接打群眾的爆料電話,一旦有緊急任務,就要立刻趕往線場。每天都要寫新聞報導,有時一天寫四五篇,雖然累,但因為熱愛,也就樂在其中了。還會有負責做對話欄目的專版,從事新聞人物的採訪,每天的工作挺機械的,而且隨時待命,一接到任務,就得立刻趕往第一現場。新聞最講究時效性和真實性,不容馬虎,所以平時工作還是挺辛苦的。
  • 中國訪談_ 視頻中國
    ,向世界及時全面地介紹中國,並竭誠為中國和世界各國的訪問者提供迅捷、權威的信息服務。「中國訪談」始終堅持權威高端的欄目主旨,多次參與國家重大宣傳報導工作,主要的訪談對象包括省部級官員、國外駐華使節、中國駐外大使、國內各領域頂級專家以及知名的企業家和各地區領導。
  • 雲思政:從雲對話到雲合唱丨集大校友劉丹蕻的溫暖逆行
    校友化身思政課教師「上線」, 用「學長學姐講故事」這樣「接地氣、有生氣、聚人氣」的方式,講述「有情感、有深度、有溫度」的思政課。「福建人的誠信立身、敢拼會贏的堅毅特質和精神,作為中國人的勇氣,和對祖國同胞的熱愛,讓我做出了這樣的決定」劉丹蕻在課上深情的說到,「做人要善良,要勇敢,要堅毅,將來的世界是屬於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