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場》打開對話新方式 呈現有態度的訪談

2020-12-13 中國青年網

「讓一檔深度嚴肅的訪談節目活下來,真是,不易」。

攜原創深度訪談節目《立場》登陸愛奇藝時,主持人易立競曾發出以上感慨。的確,在信息大爆炸且人人都有一個麥克風的低門檻傳播環境下,觀眾對一檔保持著高端、深度、人文的訪談節目的需求似乎並不迫切。

然而《立場》一經播出即反響強烈,被訪人物俞灝明、周杰攀上微博熱搜高位,豆瓣開分高達8.4,更在真人秀主流綜藝的強勢包圍圈中拿下國內口碑綜藝榜第六的成績。易立競直觸受訪者雷區的「敢問」為人津津樂道,節目還選擇了對受訪者具有特別意義的場所或元素與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如易立競陪伴俞灝明前往「死亡體驗館」再度經歷一次瀕死考驗、與黃曉明共同進行切斷一切交流形式的三小時密室實驗等,讓鏡頭呈現紀錄片式的紀實感,既觸達受訪者的真實內心,又讓觀眾沉浸其中,進一步理解受訪者的情緒緣起。

憑藉易立競「冒犯式」採訪+「行走的演播室」模式,《立場》成為了訪談類節目一個大寫加粗的標誌性「符號」。在3月18日開展的中國傳媒大學公開課中,有傳媒學子直接表達了對易立競的欽佩:「你的每一期節目都是我們新聞學院的教材」,這樣一檔備受讚譽的嚴肅的深度訪談節目,自有它的獨特存活之道。

「冒犯式」提問釋放人格魅力 成就高端審美意趣

具有獨特人格魅力的主持人,可謂是一個訪談節目的靈魂與核心。無法被模仿與複製的訪談技巧是節目推陳脫俗的重要寶藏,而主持人的精神內涵代表了節目的思想精髓。作為資深人物訪談記者、前《南都人物周刊》的高級主筆,易立競的職業履歷、文化底蘊煉就了她善於提問、臨場應變的能力,她直觸雷區的犀利風格,也讓對話更富於個性。

身為一個成熟的採訪者,易立競提問時並不迂迴套路,而是以客觀的中立姿態,試圖讓受訪者直面內心的真實感受。如採訪黃曉明,最棘手的莫過於外界對於他「演技差、自戀傑克蘇」等負面評價,以及曾因「鬧太套」英文發音被全民群嘲的尷尬。但易立競卻在採訪之初,就以此為切入點提出相關問題,不僅讓黃曉明在回顧過往中捋清了自己的心路歷程,也讓觀眾看到黃曉明從曾產生抑鬱輕生念頭,到如今心態平和、樂於自黑的轉變。

在對話周筆暢時,易立競也直白提問了大眾將她與李宇春、張靚穎相比較的話題。未曾想周筆暢直接坦承「確實在很多人眼裡她們發展得比自己好」,還直言自己「被通稿吹得太過」……採訪者的耿直,反而讓受訪者卸下防備,激發了更真實的表達。

提問很「冒犯」、冷靜、深刻,是不少觀眾對《立場》的觀感,但採訪取得成功,更需要主持人擁有人性的善意和溫暖。採訪京劇名家王珮瑜時,當這位業界罕見的「女老生」提到性別認知的困惑時,易立競表現的不是廉價假意的同情附和,而是給予理解和尊重的空間,顯示出了更高一級的人文觀照。

 行走的演播室創造靈動談話場域 打量生命探究人性

在訪談節目裡,演播室無疑是一個必備元素。《立場》中,打破傳統訪談節目的空間限制和表現形態,受訪者並沒有被限制於某一個固定的演播室,而是被邀請到與他們的人生經歷或處世態度息息相關的場所,如充滿了王珮瑜青澀練功回憶的上海戲曲學校原址,寄託了周杰平淡生活追求的稻田農場,還有跟隨著韓紅公益腳步所踏上的救助現場……

更特別的是,首期節目裡易立競對俞灝明的訪談,選在一家「死亡體驗館」中進行。再一次感受瀕死考驗,回憶為康復而掙扎的艱難時光,俞灝明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體悟。在易立競的追問中,他也向觀眾剖析了自己對事情、情感的心態,展示了經歷生死後的豁達。

而當聽到黃曉明「越來越不喜歡人多的場合」的心聲後,易立競與他一起進入了封閉密室,全程切斷與外界聯繫,拒絕一切語言和肢體交流,接受「與自己對話、與自己相處」的考驗。三個小時的孤獨實驗,黃曉明從最初的緊張,到啞然失笑、迫切希望與人溝通,再到完全靜下心來書寫、思考,在逐步體會世界「慢」與「靜」的過程中,他也對自己祈求寧靜的內心需求有了更清晰的審視。

流動的環境,為觀眾帶來行走的、變化的空間體驗,也能夠讓受訪者情緒更放鬆更投入,從而更主動地回答看起來很犀利的問題,釋放真實的自我,成為話題推進的動力。而追隨受訪者足跡,一起體驗每一個對話的場域時,主持人易立競既是採訪者,也是參與者和觀察者,為觀眾挖掘受訪者的人生路徑與真實個性,讓《立場》呈現滿滿的靈動鮮活感。除了場景的變換,《立場》邀請的受訪者也不僅僅局限在娛樂界、文化界人士,還包括李開復等商界精英,以理性思辨的訪談,突出節目的人文特質以及關照到不同社會層面的全面視野。

創造合適的談話場域,打破既有的人物刻板印象,去傾聽或追問,探究人性的本質,表達多樣的人生態度,《立場》用深度嚴肅的定位,成就了節目的高口碑。易立競表示,「採訪其實是一場冒險,這其中荊棘叢生,深度人物專訪的現場是兩個人的戰場,也是一個舞場,有時需要和對方博弈,有時需要和對方共舞。而在這其中,採訪者是引領者,要孤單前行。最終能到達的深度和廣度,要二人共同完成。這一切,都是為了更好地重新打量每一個生命,特別是這些被臉譜化的公眾人物」。從目前播出情況看,《立場》充分詮釋了自身「不迎合、不迴避、不輕薄、不盲從」的製作理念,也給予了觀眾真正紮實的精神滋養。

相關焦點

  • 深度訪談《立場》四「不」原則打開對話新方式
    的確,在信息大爆炸且人人都有一個麥克風的低門檻傳播環境下,觀眾對一檔保持著高端、深度、人文的訪談節目的需求似乎並不迫切。然而《立場》一經播出即反響強烈,被訪人物俞灝明、周杰攀上微博熱搜高位,豆瓣開分高達8.4,更在真人秀主流綜藝的強勢包圍圈中拿下國內口碑綜藝榜第六的成績。
  • 對話式新聞訪談中記者角色探索
    關鍵詞:新聞訪談;記者角色;訪談心理學;採訪藝術    一、引 言    對話式新聞訪談,有感而問,有問而悟。今年以來,中山日報的記者在實踐中越來越多地採用對話式新聞訪談。但我覺得,目前,本報在對話體新聞採寫上更注重的只是一種形式,對話體的內容沒有跟上。為什麼呢?
  • 想讓用戶訪談更深入?試試這個焦點式呈現法!
    焦點式呈現法(ORID)是當前深入訪談中引導用戶開展結構化討論的常用工具之一,與其他深入訪談的工具相比,焦點式呈現法具有嚴謹的、結構化的提問優勢。尤其是對用研新人而言,由於一開始缺乏對訪談提綱的底層結構性思考,在撰寫訪談提綱時無法把握好提問的先後順序與提問的內容,導致訪談的過程流於形式與問答式,難以深入。因此本文引入ORID的提問方式,探討ORID模型在訪談提綱設計中的應用。
  • 審計之訪談技巧漫談
    項目審計組織實施過程中訪談必不可少。 訪談目的當然很多。一是通過與管理層訪談,獲得關於組織經營宏觀層面的第一手資料,快速了解組織概況;二是與管理層對話,糾正審計人員可能的方向上的認知偏差,避免先入為主或者審計盲區;三是與業務實施人員溝通,就雙方可能的分歧進行交換意見等等。
  • 魯豫:不僅是有溫度的訪談,更是有態度的記錄
    最近看了魯豫的新節目《豫見後來》,發現了魯豫的「標籤」:極具人文情懷。小編覺得,單是「關注曾經焦點人物的後來」這個節目主題,就已經很有人文情懷了。更具溫度的是,魯豫以傾聽的姿態,走進嘉賓的生活,真正打開他們的心扉。
  • 「深度訪談」的實質
    但只是改進其中的大部分: 作為整體的訪談是你和你的被訪者的共同產物( joint production)」; 它的第二個特徵是「要深入事實內部」(Wengraf, 2001:3)。 關於第一個特徵, 文格拉夫指出, 訪談員事先準備的訪談問題必須要具有開放性。
  • 「雙料」記者許研敏:視頻與訪談,喜歡和體驗
    所以有時候重要的不是答案和信息,而是我們對話的狀態和表現。這些都需要採訪者提前做功課,才能在採訪中呈現想傳達給觀眾的內容。吳敏霞:請問應該如何準備視頻採訪呢?許研敏:第一步就是儘量搜集所有的相關資料,了解這個人,然後根據你的理解,找一個你感興趣的、有關注度或者有公共價值的點,確定一個主題。
  • 對話式創作,陪伴式打歌,男團的全新打開方式?
    孤獨的人是可恥的,創作要搞「對話式」經過粉絲經濟從勃發到成熟,不完善的產業機制帶來的弊端也逐漸顯現。不說復興華語樂壇這種大夢想吧,好歹咱是個歌手,得有大眾知道的作品吧?所以,才有吳亦凡憑藉《大碗寬面》在調侃自嘲間出圈,扭轉口碑還打動不少路人,這是順勢借勢;少年初長成的王源,在音樂綜藝中創作一首《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稚嫩但夠「剛」的態度立住了原創音樂人的人設,這是主動的態度輸出;而到R1SE的二專《炸裂狂想曲》,則將這種「情感共鳴
  • 日本開發了用於對話系統的新方法 該系統可以在對話中獲取關於單詞...
    打開APP 日本開發了用於對話系統的新方法 該系統可以在對話中獲取關於單詞的知識 發表於 2018-01-13 10:51:28
  • PAC理論,教會你與導師溝通的正確打開方式
    究竟怎樣才能拿捏好談話的語氣以合適的方式和導師交流呢?下面小思給大家隆重介紹一個好幫手——PAC人際交往理論助你get與導師溝通的正確打開方式!PAC理論,是由加拿大心理學家Eric Berne於1964年在《人們玩的遊戲》一書中提出並創立的整套PAC人格結構理論。
  • NJURUS 大創項目 | 新時代背景下中國形象在俄羅斯的建構
    2019年6月,習近平主席與普京總統宣布發展中俄兩國‍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新時代」的提出意味著兩國在國際形勢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對雙邊關係的戰略內涵做出了新調整,勢必會對國家形象在對方視域中的建構帶來新影響。
  • 臻萃之選亮相上海時裝周,以最颯的態度對話「Z世代」
    ;以哥本哈根的六大「晨起」系列產品為例,極具英倫風味的校園風睡袍讓穿戴者從醒來的一刻,便擁有了召喚「奇幻」生活的能力;慵懶又如同西裝般紳士的皮草睡衣搭配俏皮運動睡褲,走出房門前的Z世代們,用獨立且自由的態度率先激活新的一天;而純天然屬性面料的混搭與碰撞,更彰示了年輕一代追求趣味又不放棄品質的態度,臻選每日生活,從「臻萃之選」的穿衣之道做起。
  • 作為意義探究的深度訪談
    【內容提要】 本文著重從意義關聯的角度討論社會科學田野工作中的深度訪談法。 因此,從意義的角度(注3) 來看待「深度訪談」的實質,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它是對被訪者在訪談時賦予自己的話語的意義以及被訪者賦予訪談場景(包括被訪者當時的衣著、神情、行動和居家環境) 的意義的探究。一旦研究者明確了這一點,便可以一種積極能動的態度和立場去實現這樣的探究;而這種態度和立場的標誌就是在訪談當時和現場就開始這樣的認知。
  • 楊海鴻:「尊享」是與音樂對話的態度
    楊海鴻,貴州威斯特音響專營店的老闆,2014年,楊海鴻斥資三千萬在貴陽市最繁華的北京路上建立的威思特音響店,他的目的是為了讓音響發燒友有一個與音樂對話的天地,儘管從生意角度來說,這個店儘管目前還沒有賺錢,但帶給楊海鴻的快樂卻遠遠超越了金錢本身。
  • 對話筆記 一期一呈現 對話小劇場黃梅戲《薛郎歸》主創團隊 乘風
    對話筆記 一期一呈現 第4期 本期對話人 柒 記者:你這種借鑑方式,老師們是怎麼樣說的呢?
  • 實地研究中的訪談法
    無結構訪談:隨意訪談,不擬定提綱半結構訪談:一般有訪談提綱,可隨時調整(二)訪談與面談的區別1、問卷調查中的面談,訪員根據所列問題逐一提問,扮演尋問者、記錄者的角色;訪談法採用最多只是訪談提綱交流式,扮演引導者、聆聽者角色。
  • 《精英對話》央視國際頻道知名主持人楊銳訪談精選
    楊銳訪談精選《精英對話》出版
  • 從竇文濤到許知遠:訪談節目消亡史
    如果說娛樂綜藝尚有一席之地,嚴肅的訪談節目便首當其衝,淪為了時代的祭品。1在普遍的認知裡,一次好的訪談可以幫助採訪者與受訪者完成一次自我梳理;也可以替弱勢群體和邊緣群體發聲,甚至為其打開一扇窗,一扇通往世界的窗。
  • 微信新表情,「藍朋友」版打開方式來了!
    微信新表情,「藍朋友」版打開方式來了!有一絲好奇、害怕,又帶著些許胸有成竹?如此有趣的新表情,你最喜歡哪一個呢?最後,也送上小編個人版,——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原標題:《微信新表情,「藍朋友」版打開方式來了!》
  • 明星對話、內容破圈,捨得酒業這檔訪談節目太「異類」
    娛樂至死風潮下,大多數品牌更願意與娛樂綜藝節目合作,以期獲得高曝光,而嚴肅的訪談節目卻很難被品牌們「寵幸」。近日,由捨得酒業和鳳凰網聯合打造的時代先鋒人物深度對話節目《捨得智慧人物》卻引發了破圈式現象級討論。節目上線三周,跨平臺曝光量超2億,視頻播放量超1億,成為流量與口碑的代名詞,影響力持續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