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公布首批「新工科」 研究與實踐項目名單,這所高職成唯一入選職校!

2021-02-26 聚焦職教
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名單一、「新工科」綜合改革類項目(202 個)(一)工科優勢高校「新工科」綜合改革類項目1.學科交叉融合類項目群 指導專家:邱勇、鄔賀銓、張欣欣、伍江、王巨宏序號負責人所在單位項目名稱1曾  嶸清華大學能源網際網路本科專業探索與實踐2王祖林北京航空航天大 學空、天、信、醫交叉融合的新興專業建 設探索與實踐3蘇海佳北京化工大學基於多學科交叉融合,本研貫通式高層 次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4王秀梅華北電力大學
(保定)發揮綜合性工程訓練中心優勢,探索構 建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養模式5舒歌群天津大學基於多學科交叉與產教融合的新工科專 業建設的探索與實踐6鍾詩勝哈爾濱工業大學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探 索與實踐7伍  江同濟大學基於全培養鏈條設計的多學科深度交叉 融合的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8杜朝輝上海交通大學構建基於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 養課程體系9廖慶喜華中農業大學基於多學科交叉融合的農林院校農業工 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10王文格湖南大學搭建創新型學科交叉平臺,構建面向新 工科的工程訓練體系11李正良重慶大學學科交叉、專業融合、產學研教一體化 的跨界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2.工科專業更新改造項目群指導專家:鍾登華、王迎軍、李德毅、周愛軍、楊毅剛序號負責人所在單位項目名稱1馮慧華北京理工大學面向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的傳統工科專 業改造升級路徑探索與實踐2金龍哲北京科技大學面向新技術的傳統優勢學科升級改造研 究與實踐3王寧玲華北電力大學 
(北京)面向「知識-能力-實踐」教學激發新工 科人才培養新動能4詹亞力中國石 油大學 
(北京)新工科背景下的通識課程體系研究與實 踐5王樹新天津大學傳統工科專業改造提升及多元創新人才 培養體系的探索與實踐6朱志良東北大學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的新工科通識教育 課程體系構建探索與實踐7吳林志哈爾濱工程大學主動適應和引領新經濟,四維度推進工 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與實踐8江愛華 梁文萍南京航空航天大 學面向新工科建設的教師跨界發展與評價 激勵機制探索與實踐9康燦華武漢理工大學面向三大行業轉型升級新需求的工程創 新人才培養體系研究與實踐10陳  翔中南大學新工科背景下以教師教學發展為核心的 績效管理體系研究與探索11王迎軍華南理工大學基於「4I」的新工科人才模式改革與實 踐12沈火明西南交通大學網際網路環境下新型工程教育信息化建設 的研究與實踐3.創新創業教育改革項目群指導專家:林忠欽、張廣軍、楊斌、陳信祥序號負責人所在單位項目名稱1徐迎慶清華大學智能工程與創意設計2羅森林北京理工大學融合多學科知識的新工科大類培養工程 與創新實踐教育方法3雷  鳴天津大學新一輪產業革命下創新設計與卓越創業 教育4馮  林大連理工大學新工科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探索與 實踐5黃廷祝電子科技大學構建挑戰性學習與研究型教學體系,工 程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融入全過程6申小蓉電子科技大學新時期工科拔尖人才領導力培養體系構 建與實施7郭寶龍西安電子科技大 學面向新工科的創新創業教育新體系建設4.高層次人才培養模式探索項目群指導專家:吳朝暉、郭東明、段寶巖、姚鬱、陳道蓄序號負責人所在單位項目名稱1劉鐵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本研一體化的新工科高級專業人才培養 研究與實踐2王軍政北京理工大學新工科背景下本碩博一體化培養的探索 與實踐3張鳳寶天津大學協同育人視閾下本碩貫通、學科交叉的 國際工程科技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4馬瑞欣華北科技學院對準出口、守住入口——新工科個性化人 才培養與自主招生人才選拔融合的必要性5姚  鬱哈爾濱工程大學軍民融合國家戰略下新工科高層次人才 培養模式的研究6黃  婕華東理工大學新工科背景下高層次工程科技創新人才 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7章獻民浙江大學以工程師學院為引擎,助推面向產業鏈 的本研貫通高層次工程人才培養8劉華東中國石油大學 
(華東)面向產業需求的本研貫通式高層次人才 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9張  軍西北工業大學國防高技術領域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的研究與實踐5.協同育人與實踐教育改革項目群指導專家:丁烈雲、孫家廣、趙繼、徐曉飛、唐振明序號負責人所在單位項目名稱1趙志毅北京科技大學以教育增值為導向的多主體深融合工程 實踐協同育人模式構建2李  晶中國礦業大學 
(北京)以校企研聯合培養為核心的新工科協同 育人機制研究與實踐3彭軍還中國地質大學 
(北京)面向新工科的工程實踐教育體系與實踐 平臺構建4徐曉飛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國高校新工科教育體系中產學合作協 同育人模式的研究與實踐5劉志海哈爾濱工程大學新工科牽引下的「一核雙翼三階」模式 實驗課程探索與實踐6臧斌宇上海交通大學產學合作系列在線開放課程資源建設與 推廣應用7付宇卓上海交通大學面向新工科的工程實踐教育體系與實踐 平臺構建8朱金秀河海大學基於工程教育新模式的多元協同育人體 制機制建設與實踐9張光新浙江大學面向新工科的校企合作實踐教育體系與 政策研究10李建東西安電子科技大 學新工科多維立體協同育人模式創新11彭安臣國防科技大學面向戰略性新興技術的工科實踐教育體 系建設(二)綜合性高校「新工科」綜合改革類項目1.新興工科探索項目群 指導專家:許寧生、包信和、王志林、陳初升、鄭志明、潘建偉序號負責人所在單位項目名稱1龍永紅中國人民大學信息化時代多學科交叉綜合決策型社會 治理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2鄭志明北京航空航天大 學「信息計算與安全」新興應用理科專業 建設探索與實踐3王志林南京大學綜合性大學基於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新工 科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4潘建偉中國科學技術大 學量子信息新工科建設5吳恆安中國科學技術大 學面向複雜系統的綜合性工程科學人才培 養模式探索6陳  敏中山大學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探 索與實踐7劉彭義暨南大學多學科交叉複合的新興工科專業建設探 索與實踐8熊  峰四川大學基於培養學生解決複雜工程問題能力的 跨學科項目學習模式探索與實踐2.個性化培養模式改革項目群指導專家:羅俊、高松、陳十一、周傲英、張東曉序號負責人所在單位項目名稱1李詠梅北京大學新工科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2杜小勇中國人民大學大類培養模式下新工科個性化複合型創 新人才培養體系機制的深化與完善3肖  瑛大連民族大學產教融合背景下的「網際網路+」教學資源 平臺建設4劉  鶴吉林大學基於成果導向教育理念(OBE)的新工科 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構建研究5鄔大光廈門大學新工科人才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探索—
—「四維一體」深化新工科創新創業教 育改革的研究與實踐6曾志興華僑大學具有僑校特色的港澳臺僑工科學生工程 實踐能力培養與創新7緱  錦華僑大學實課協同+多小學期實訓模式探索8李德春山東大學崇新學堂新工科教育模式的探索與平臺 建設9張紅偉四川大學強通識 重實踐 跨學科 融產教——新 工科領袖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三)地方高校「新工科」綜合改革類項目1.地方高校一組項目群 指導專家:陸靖、夏建國、蔡敬民、李校堃序號負責人所在單位項目名稱1孫躍東上海理工大學三線並聯 培養新工科人才「雙創」能力 的探索與實踐2陸  靖上海應用技術大 學地方(行業)高校化學類專業應對產業 變化的升級改造研究與實踐3魯嘉華上海工程技術大 學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多維度工程應用 型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4張進明南京工業大學偉大工程師之培養路徑研究與實踐探索5戴國洪常州大學面向高端智能裝備產業發展的地方高校 工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6劉  陳南京郵電大學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探 索與實踐7顏曉紅江蘇大學新工科理念下新卓越工程人才四維度交 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8葉美蘭鹽城工學院地方高校新工科多方協同育人模式改革 與實踐9崔  剛鹽城師範學院一般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培養方案重構10張根華常熟理工學院新工科行業學院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 實踐11孫愛武淮陰工學院地方本科院校新工科個性化人才培養模 式探索與實踐12王傳金常州工學院地方高校傳統工科專業改造升級機制研 究與實踐13鄭  鋒南京工程學院卓越工程技術人才協同培養模式的研究 與實踐14徐江榮杭州電子科技大 學浙江省地方高校多學科交叉的複合型新 工科專業建設與實踐15計偉榮浙江工業大學「校內校外•虛擬仿真•線上線下」三位一 體新工科工程實踐教育體系與平臺構建16華爾天浙江工業大學面向新經濟的浙江省地方高校新工科建 設探索與實踐17李偉健浙江師範大學面向「一帶一路」的工程教育國際化研 究與實踐18李校堃溫州大學面向區域新經濟的地方高校「產•科•教• 創四位一體」協同育人機制研究與實踐19宋明順中國計量大學新工科人才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探索20馮  軍浙江科技學院地方本科高校新工科專業評估研究與探 索21蘇志剛寧波工程學院浙江省地方高校面向新工科建設的教師 發展與評價激勵機制探索22邵千均寧波大學地方高校「多維度、分層次、模塊化」 新工科通識課程體系的研究與實踐23陸  胤浙江樹人學院新工科背景下歷史經典產業「政-產-校 協同育人模式的研究與實踐24薛照明安徽大學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25李家新安徽工業大學面向智能時代的普通高校工科人才多方 協同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26劉  寧安徽工程大學面向新經濟的地方高校工科專業改造升 級路徑探索與實踐27郭  亮安徽科技學院協同視域下對接產業集群升級改造的新 工科專業群建設機制的研究與實踐28蔡敬民合肥學院雙元制高等教育培養模式在新工科專業 中的應用研究29彭向東福州大學新工科背景下「紫金模式」人才培養綜 合改革與實踐30吳仁華福建工程學院推動「兩新」交匯向交融發展——地方 新建本科高校新工科建設實踐探索31朱文章廈門理工學院新工科人才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模式探索 與實踐32劉偉慶南昌航空大學供給側改革視閾下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設 與創新創業教育耦合進展和效果研究33陳嘉川齊魯工業大學科教融合背景下新工科人才「產學研用 一體化協同培養機制探索與實踐34陳松巖山東交通學院地方高校圍繞「新工科」建設的多方協 同育人模式改革與實踐35楊小林河南理工大學基於「中國製造 2025」行業高校新工科 工程實踐教育創新體系與平臺構建36張  偉南陽理工學院地方本科院校多主體協同育人模式構建 研究與實踐37熊曉東長江大學地方高校新工科多方協同育人模式改革 與實踐38龔發雲湖北工業大學基於 OBE 的地方高校實踐教學體系構建 與實施39陳列尊衡陽師範學院基於 ICT 產教融合創新基地的多方協同 育人新工科模式改革與實踐40劉升學南華大學面向新經濟的地方高校工科專業改造升 級路徑探索與實踐41劉國繁湖南工程學院新工科背景下卓越工程技術人才協同培 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42劉  軍西安理工大學地方高校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工程創新人 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43王  鵬西安工業大學面向新工科的工程實踐教育體系與實踐 平臺構建44萬  明西安工程大學新工科背景下的地方行業特色高校實習 基地共享模式的探索與實踐45盧光躍西安郵電大學「以提升信息服務能力為導向」的地方 高校多方協同育人新模式改革與實踐46王  豔西安歐亞學院新工科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構建47高德東青海大學面向西部地區的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工程 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48趙常麗青海大學新工科建設的教師發展與評價激勵機制 探索與研究——以青海大學為例49馬  俊青海師範大學民族地區師範院校轉型發展新工科校企 合作協同育人模式研究與實踐50陳善繼青海民族大學民族院校新工科協同育人模式改革與實 踐51王福平北方民族大學探索「工科專業+創新創業團隊+校企合 作」三位一體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 研究與實踐52賈振紅新疆大學西部邊疆地區高校新工科人才的創新創 業能力培養探索53餘  斌新疆工程學院基於產教融合大的新工科創新創業協同 育人模式研究54王  宏昌吉學院新工科多方協同育人模式改革與實踐2.地方高校二組項目群指導專家:顧佩華、李志義、成洪波序號負責人所在單位項目名稱1程明智北京印刷學院網際網路+ 背景下「工文藝」三學科交叉 融合的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2盛鴻宇北京聯合大學開放、融合、共享的地方院校新工科校 企協同育人模式創新與實踐3焦志勇天津科技大學面向新工科的一體化工程實踐教育體系 構建4畢大森天津理工大學新工科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培養與校內外 實踐平臺建設5梁啟聯天津師範大學具有國際特色的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的 探索與實踐6計宏偉天津商業大學地方行業特色型高校新工科人才創新創 業能力培養模式研究7孫鶴旭河北科技大學地方高校工程人才分類培養體系的構建 與實踐8戴建兵河北師範大學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研 究與實踐9王克麗石家莊鐵道大學面向傳統產業新經濟構建多樣化個性人 才培養新模式的研究與實踐10趙永生燕山大學地方高校新工科專業人才培養的路徑及 其全過程的方法與案例的研究與實踐11孫恆五太原理工大學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工科院校工程教育專 業改革的探索與實踐12姚麗英山西大同大學新工科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的探索與 實踐13王愛國太原工業學院新工科人才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探索14峻  峰內蒙古工業大學地方院校新工科專業評估方案的研究與 實踐15姜靜清內蒙古民族大學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的政校企協同育人模 式改革研究16梁秀梅呼倫貝爾學院以打造新型產業化學院為目標的政校企 地多方協同育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與實踐17方志剛遼寧科技大學地方轉型高校新工科專業創新創業教育 質量多維動態評價研究18李志義瀋陽化工大學新理念、新模式、新機制:新工科創新 型人才培養體系研究與實踐19範立南瀋陽大學地方高校新工科多方協同育人模式改革 與實踐20潘成勝大連大學面向新工科人才培養的工程實踐教育體 系與實踐平臺建設21馬  壯遼寧科技學院新工科多方協同育人模式改革與實踐22李佔國長春工業大學面向新經濟的工科專業改造升級路徑探 索與實踐23莊志軍吉林化工學院面向新工科時代發展的地方工科院校工 程實踐教學體系和實踐平臺的研究與構 建24張存貴吉林工程技術師 範學院學科交叉融合的企業學院人才培養模式 探索與實踐25胡  明長春工程學院地方高校工科專業轉型升級路徑的探索 與實踐26吳華洋黑龍江大學工程教育認證背景下地方高校專業通識 教育課程體系構建研究27張宏國哈爾濱理工大學地方高校新工科應用型人才產學研協同 育人模式的探索與實踐28王義文哈爾濱理工大學面向新工科建設的多學科融合卓越人才 培養模式研究29李  偉東北石油大學新工科多方協同育人模式改革與實踐30張洪田黑龍江工程學院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協同培養模式改革 與實踐31曲建光黑龍江工程學院面向新工科的工程實踐教育體系與實踐 平臺構建32蔡映輝汕頭大學以學生學習結果為導向的新工科通識教 育課程體系建設與應用33張永亮華南農業大學地方高校新工科專業評價標準研究34朱定局華南師範大學新工科人才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辯證發 展模式探索35黃長徵韶關學院地方高校專業新結構構建視角下的發展 新工科的路徑探索與實踐——以韶關學 院為例36李  琳東莞理工學院特色產業學院推進新工科建設的探索與 實踐37成思源廣東工業大學面向新工科建設的地方高校協同育人模 式改革與實踐38鄧  文廣西大學地方高校以協同創新為引領,全程互動 推動新工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研 究與探索39秦小雲廣西科技大學新工科多方協同育人模式改革與實踐40吳郭泉賀州學院新工科背景下經濟欠發達地區地方本科 院校協同育人模式改革與實踐41劉開南三亞學院基於「集成創新」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 模式探索42林金朝重慶郵電大學面向新經濟的地方高校工科 ICT 專業改 造升級路徑探索與實踐43石曉輝重慶理工大學地方工科院校新工科多方協同育人模式 改革與實踐44杜  力重慶工商大學智能製造背景下以學生為中心的「學、 賽、產」人才培養實踐教育體系構建45王  玲西南石油大學基於新經濟背景下行業特色高校工科專 業改造升級路徑探索與實踐46趙  剛西南石油大學面向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工科政校企 多方協同育人模式研究與實踐47段  濤西南科技大學新工科軍民融合多方協同育人模式改革 與實踐48何建新成都信息工程大 學基於 CDIO 工程教育理念的新工科實踐教 學體系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發展模式研 究與實踐49費  凌西華大學西部地方高校新工科多方協同育人模式 改革與實踐50杜  偉四川師範大學地方師大多學科融合工程人才協同分類 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51周啟忠宜賓學院新工科多方協同育人模式改革與實踐52王  力貴州工程應用技 術學院新工科多方協同育人模式改革與實踐53李  疆貴陽學院面向新工科的工程訓練教學體系與實踐 平臺構建54龍奮傑貴州理工學院新工科工程人才綜合能力素質評價標準 與體系的研究與實踐55鄒永松昆明理工大學面向區域經濟發展需求,打造「網際網路+」 環境下「一核四翼」新型工程教育信息 化體系56李炳澤雲南民族大學瀾湄合作機制下的工程教育國際化研究 與實踐57王  鷹西藏大學西藏大學新工科多方協同育人模式改革 與實踐58李朝霞西藏農牧學院西藏新工科工程實踐教育體系與實踐平 臺構建59劉志林西藏農牧學院西藏高校多學科交叉複合的新興工科專 業建設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四)「新工科」理論研究及國際化項目指導專家:鍾登華、林健、查建中、黃群慧、馬陸亭、 餘東升序號負責人所在單位項目名稱1曹慶華北京航空航天大 學面向新工科的大類培養體系與質量保障 機制的建設2肖  磊中國石油大學
(北京)「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國際工程教 育基地建設3鍾登華天津大學新工科建設的若干基本問題研究4李  剛大連理工大學面向「一帶一路」的工程教育國際化新 體系研究與實踐5張國琛大連海洋大學面向國際產業需求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 學生工程實踐能力開發研究6李亞東同濟大學新工科專業「三位一體」評價制度研究 和探索7葉志明上海大學國際工程教育改革經驗的比較與借鑑8高蓓蕾南京理工大學「新工科」理念下的專業發展性評估研 究與實踐9顧菊平南通大學高等工程教育的「工程範式」向「融合 創新範式」轉換問題研究10張  煒浙江大學國際工程教育改革經驗的比較與借鑑11王章豹合肥工業大學我國新工科人才培養的若干問題研究—
—基於工程哲學的視角12朱家存安徽師範大學國際工程教育改革經驗的比較與借鑑13徐忠鋒西安交通大學面向「一帶一路」戰略人才需求的多方 協同育人模式改革與實踐14楊宗仁蘭州交通大學我國工程教育改革的歷程與經驗分析(五)「新工科」建設進展與效果研究類項目指導專家:鄒曉東、桂永浩、夏建國、顧佩華序號負責人所在單位項目名稱1王世斌天津大學新興工科專業人才核心要素和培養質量 特徵研究2桂永浩復旦大學綜合性高校新工科建設進展和效果研究3周  玲華東理工大學新工科建設背景下工科人才培養質量新 標準研究4夏建國上海工程技術大 學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設進展和效果研究5鄒曉東浙江大學工科優勢高校新工科建設進展和成效研 究6顧佩華汕頭大學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設的引領與工作進展 分析的研究7李志義 周愛軍教育部高等教育 教學評估中心新工科專業評價制度研究和探索8顧佩華 周愛軍教育部高等教育 教學評估中心新興工科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標準研製二、「新工科」專業改革類項目(410 個)1.人工智慧類項目群 指導:計算機類專業教指委、何積豐序號負責人所在單位項目名稱1黃河燕北京理工大學信息產業新工科人才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體
系研究與實踐2吳  淼中國礦業大學 
(北京)礦山機器人與人工智慧多方協同育人模式
改革與實踐3姚建濤燕山大學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智慧機器人工程人才培
養模式探索與實踐4胡  波復旦大學理工融合的「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新工
科研究與實踐5黃一如同濟大學面向綠色發展及智慧智能產業需求的傳統
工科專業培養體系改造6李少遠上海交通大學以新工科建設為引領的「人工智慧」專業
課程體系探索與改革7何積豐華東師範大學面向智能系統的卓越 IT 人才培養體系探
索與實踐8柯勤飛
方祖華上海師範大學面向「人工智慧+教育」的新工科複合型人
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9葛  堅浙江大學多學科交叉複合的智慧機器人拔尖人才培
養模式探索與實踐10吳  楓中國科學技術 
大學人工智慧新工科建設及傳統工科智能化改
造升級11盧劍偉合肥工業大學多學科交叉的智能車輛技術人才培養體系
探索12汪傳生青島科技大學多學科交叉複合的智慧機器人專業建設探
索與實踐13郭順生武漢理工大學面向行業特色的智能製造工程專業建設探
索與實踐14洪  玫四川大學「計算+」多學科的「智能技術和管理」人
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15藺  勇寧夏師範學院融合生物信息與人工智慧的電子信息工程
專業實踐16吳美平國防科技大學面向智能無人系統的新型軍事人才培養模
式探索與實踐2.大數據類項目群指導:計算機類專業教指委、梅宏、周傲英序號負責人所在單位項目名稱1梅  宏中國計算機學 會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建設2李清勇北京交通大學「智慧交通大數據學院」——新工科協同 育人模式改革與實踐3王  柏北京郵電大學面向新經濟的多學科交叉大數據專業建設 及人才培養路徑探索與實踐4王興芬北京信息科技 大學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大數據應用型人才培養 模式探索與實踐5劉  林北京城市學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創建產業型大數據學 院的研究與實踐6孟憲禮河北大學大數據時代背景下軟體工程專業改造升級 的研究與實踐7張  鵬吉林工程技術 師範學院新工科背景下校地企協同育人模式探索與 實踐--以大數據產業化學院構建為例8吳力波復旦大學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大數據新工科人才培養 模式探索與實踐9周傲英華東師範大學面向新經濟的數據科學與工程專業建設10史健勇上海工程技術 大學多學科交叉複合的大數據與商務智能新興 工科專業建設探索與實踐11陳恩紅中國科學技術 大學大數據科學與技術專業建設探索與實踐12紀榮嶸廈門大學大數據專業在新工科多方協同育人模式中 的改革與實踐13於  巖福州大學福州大學大數據學院建設的研究與實踐14楊維明湖北大學面向大數據應用的信息類專業校企協同育 人模式改革與實踐15黃雲清湘潭大學地方高校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建設 與實踐16李肯立湖南大學基於超算平臺的大數據新工科人才培養體 系研究與實踐17曾寶成湖南科技學院「政校企」多方協同育人模式下的大數據 學院共建與實踐研究18文益民桂林電子科技 大學基於大數據技術的新經濟對工科人才需求 的調研分析19王  茜重慶大學大數據科學與技術專業建設及新工科人才 培養探索與實踐20談文蓉西南民族大學新工科視野下創新型大數據專業人才協同 育人實踐平臺的建設3.智能製造類項目群指導:機械類專業教指委、自動化類專業教指委、顧佩華序號負責人所在單位項目名稱1趙冬娥中北大學面向工業 4.0 智能製造和基於全周期工程 教育的信息工程專業改造升級研究與實踐2潘豔秋大連理工大學面向智能製造的多學科交叉「化工過程安 全與控制工程」專業建設3袁曉光瀋陽工業大學基於智能製造的新工科多方協同育人模式 建立與實踐4李康舉瀋陽工學院基於 i5 智能製造學院新工科多方協同育 人模式改革與實踐5溫  濤大連東軟信息 學院面向智能製造領域的專業交叉融合式工程 實踐教育體系與實踐平臺構建研究6閆紀紅哈爾濱工業大 學面向智能製造的機械類專業新工科人才培 養模式探索與實踐7張  潔東華大學面向紡織產業「新三板」架構需求,紡織 智能製造和時尚創新設計工程的高層次應 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8楊若凡上海電機學院多方協同培育智能製造國際化應用型人才
——基於「中德智能製造學院」的探索9倪中華東南大學面向智能製造的高層次機械人才培養模式 研究與實踐10徐建成 李鵬飛南京理工大學智能製造跨學科工程創新訓練平臺構建11黃志剛福州大學「智能製造」專業碩士學位人才培養的探 索與實踐12劉衍聰中國石油大學 勝利學院石油裝備智能製造協同育人平臺的探索與 實踐13吳懷宇武漢科技大學面向智能製造的多方協同育人模式改革與 實踐14陳志剛邵陽學院面向智能製造的多主體協同育人模式改革 與實踐15包能勝汕頭大學面向智能製造產業的機械類專業多學科交 叉融合改造升級路徑的探索與實踐16張  昕五邑大學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智能製造工程人才培養 模式探索與實踐17劉  軍佛山科學技術 學院珠江西岸智能製造背景下機器人產業卓越 人才培養研究與實踐18羅  明廣東科技學院智能製造標準化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 究19胡光忠四川理工學院面向智能製造的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專業改造升級路徑探索與實踐20李剛俊成都工業學院校企雙主體協同育人,共建智能製造學院 的探索與實踐21陳雪峰西安交通大學智能製造對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養需求 及對策研究22張  波寧夏大學面向產業轉型升級的智能製造方向卓越工 程師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4.計算機和軟體工程類項目群指導:計算機類專業教指委序號負責人所在單位項目名稱1林慧蘋北京大學「軟體+」新工科人才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 探索2陳  鍾北京大學計算機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分類推進新 工科建設的研究與實踐3吳中海北京大學示範性軟體學院教育改革經驗分析與引領 未來新工科探索4文繼榮中國人民大學以數據為中心的計算機專業教育改革與實 踐5武永衛清華大學基於企業級雲平臺的計算機專業教學實踐 平臺建設6孫家廣清華大學面向新工科的軟體工程實訓體系與平臺建 設7張  巖北京電子科技 學院國產化替代浪潮下的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8周明全北京師範大學「虛擬實境+教育」新工科建設探索與實踐9崔光佐北京師範大學面向「網際網路+教育」的創新設計方法人才 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10鄭新奇中國地質大學
(北京)地學特色新工科計算機通識課程體系優化 設計與實踐探索11張玉清中國地質大學
(北京)面向新經濟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改造 升級路徑探索與實踐12周建濤內蒙古大學面向區域新經濟的軟體工程專業升級探索 與實踐13張  斌東北大學新工科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以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為例14戰德臣哈爾濱工業大 學面向新工科的計算機基礎類慕課課程及虛 擬仿真平臺建設與應用15曹珍富華東師範大學新工科背景下網絡空間安全協同育人模式 的探索與實踐16蔣傳進 蔣  博上海商學院上海商學院新工科協同育人模式改革與實 踐——基於「中興•  曙光」教育部產業化 創新學院17駱  斌南京大學大應用環境下面向個性化人才培養的新工 科軟體工程專業基礎課程體系研究與實踐18程  光東南大學面向新工科的多學科交叉網絡空間安全專 業建設與實踐19謝林柏江南大學新經濟背景下物聯網工程專業新工科人才 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20何欽銘浙江大學面向新工科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體系及 課程建設21施曉秋溫州大學面向新經濟的網絡工程產教融合、校際互 動、多元協同人才培養共同體研究與實踐22吳清鋒廈門大學新工科人才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探索—— 以廈門大學國家示範性軟體學院為例23朱順痣廈門理工學院面向新工科的「親產業」計算機類創新人 才工程實踐教育體系與實踐平臺構建24胡劍鋒江西科技學院基於產教融合改革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 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25李  兵武漢大學面向跨界深度融合新業態的軟體工程專業 培養模式研究26金大衛中南財經政法 大學財經院校背景下多學科交叉融合的計算機 相關專業工程技術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研 究27孫寶林湖北經濟學院「網際網路+金融」的計算機類工程人才培養 模式探索與實踐28張  軍華南理工大學新工科計算機人才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模式 的改革與探索29何懷文電子科技大學 中山學院面向物聯網和雲計算融合的新型計算機應 用課程建設30王  忠海南經貿職業 技術學院面向新經濟的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改造升 級路徑探索與實踐31漆新貴重慶文理學院新工科虛擬實境(VR)應用型人才多主體協 同培養的探索與實踐32張  偉重慶三峽學院基於「雙引擎立體式」的計算機專業多方 協同育人模式改革與實踐33蔣朝惠貴州大學新技術背景下信息安全專業的建設34楊  鑑雲南大學面向新工科的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 式探索與實踐35曹  菡陝西師範大學從計算科學和數據科學到學科交叉與創新36王文發延安大學新工科建設背景下地方高校計算機類專業 校企協同育人模式改革與實踐37薛建彬蘭州理工大學欠發達地區高校新工科物聯網工程專業建 設進展和效果研究38李恆傑蘭州文理學院新工科多方協同育人模式改革與實踐—— 基於教育部「數據中國」百校工程項目39王志英國防科技大學新工科計算機類專業系統能力培養的改革 與實踐40張建勇天津市大學軟 件學院軟體工程實踐教育體系與實踐平臺構建5.電子信息、儀器類項目群指導:電子信息類專業教指委、儀器類專業教指委、 譚久彬序號負責人所在單位項目名稱1張海霞北京大學信息科技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2張曉林北京航空航天 大學基於多學科交叉複合的新工科集成電路與 系統專業及學科探索、建設與實踐3呂衛鋒北京航空航天 大學信息技術人才通用能力評測體系的研究與 實踐4範慧俐北京科技大學分析傳感技術與信息方法學專業建設研究 與實踐5郭  軍北京郵電大學面向新經濟的電子信息類專業再造探索與 實踐6歐海文北京電子科技 學院創辦密碼工程與應用專業的研究與探索7曹永存中央民族大學信息類新工科工程實踐教育體系與實踐平 臺構建8孫桂玲南開大學智慧城市專業建設探索與實踐9曾周末天津大學新工科建設背景下儀器類專業轉型升級的 探索與實踐10鄭一博河北地質大學新工科背景下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多 元協同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11呂志偉河北工業大學電子信息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分類推進 新工科建設的研究與實踐12劉振宇山西農業大學「大工程觀」指導下農業信息類學科的
CDIO 工程實踐教學研究13焉德軍大連民族大學應用型本科院校信息類專業多方位全過程 的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模式研究與實踐14徐熙平長春理工大學新工科建設背景下優勢專業交叉融合的探 索與實踐——「王大珩科學技術學院」專 業改革方案15李  傑長春大學地方高校電類專業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探 索與實踐16譚久彬哈爾濱工業大 學新工科背景下儀器類專業內涵建設17周  鵬復旦大學深度產學融合集成電路創新人才培養18王廷雲上海大學多方協同育人的先進通信與數據產業化學 院建設19徐  駿南京大學電子信息類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 踐20王志功東南大學面向新工科建設的電工電子信息類基礎課 程構建21劉向東浙江大學優勢高校光電專業面向國家需求的多方協 同育人模式的探索與實踐22於連棟合肥工業大學面向現代工業經濟的儀器類專業改造研究 與實踐23鄭佳春集美大學產學深度融合的電子信息專業群創新實踐 教育體系與實踐平臺構建24王玉皞南昌大學電子信息類學科交叉融合的新工科人才培 養探析25劉貴傑中國海洋大學「海洋機電裝備與儀器」新工科專業建設 探索與實踐26曾慶田山東科技大學凸顯「一黑一藍」特色的電子信息類新工 科多方協同育人模式改革與實踐27任傳波山東理工大學信息化與新工科專業建設全過程深度融合 模式探索與實踐28王春興山東師範大學電子信息類專業群個性化人才培養創新體 系的構建與實踐29楊  豔青島大學新工科電類基礎課程信息化生態系統的探 索與實踐30王忠勇鄭州大學面向新經濟的信息技術類專業改革探索與 實踐31張新亮華中科技大學光電信息學科多方協同育人模式改革與實 踐32李  武湖南理工學院產教融合背景下電子信息專業群創新型工 程應用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33蘇  鋼長沙學院面向新經濟的地方高校電子信息類工科專 業改造升級路徑探索與實踐34徐向民華南理工大學新工科背景下電子信息創新創業人才培養 模式的探索35李  斌華南理工大學集成電路人才多方協同育人模式改革與實 踐36陳國傑佛山科學技術 學院面向新工科光電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與實踐37張  玲重慶大學信息類專業新工科政產學研用多方協同育 人模式改革與實踐38楊  虹重慶郵電大學「微電子科學與工程」新工科多方協同育 人模式改革與實踐39曾  勇電子科技大學面向「電子信息+」的多類型精英人才培養 模式改革、交叉複合培養與新興專業布局40胡聖波貴州師範大學面向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跨類專業聯合培養 改革實踐41餘正濤昆明理工大學面向新興產業人才需求構建多學科交叉融 合的信息類人才培養模式42許錄平 梁繼民西安電子科技 大學基於「電子信息+」交叉學科的新工科專業 建設研究與實踐43張宏鳴西北農林科技 大學農業大學信息類人才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探 索與實踐44王聯國甘肅農業大學面向新工科的信息技術實踐教育體系與實 踐平臺的構建45韋海成北方民族大學智能感控技術新工科專業建設探索與實踐6.機械類項目群指導:機械類專業教指委、工程圖學課程教指委、丁漢、 鄧宗全序號負責人所在單位項目名稱1郝魁紅中國民航大學民航新型電類機務工程人才培養探索與實 踐2孫毅剛中國民航大學面向未來民航技術發展的機務專業改造升 級路徑探索與實踐3鄭清春天津理工大學產教融合的機電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與實踐4蔡玉俊天津職業技術 師範大學材料成型與控制工程專業新工科多方協同 育人模式改革與實踐5劉翠榮太原科技大學面向新經濟的重型機械裝備智能化專業探 索與實踐6董小瑞中北大學基於「新工科」背景下的新能源汽車工程 專業建設探索與實踐7鄧慶陽山西工程技術 學院面向新經濟的煤炭類機械工程專業改造升 級路徑探索與實踐8孫  偉大連理工大學面向新經濟的機械類專業改造升級路徑探 索與實踐9王永青大連理工大學面向新工科的機械工程實踐教育體系與平 臺構建10鄧宗全哈爾濱工業大 學基於能力導向的新工科機械設計基礎課程 體系構建11劉元林黑龍江科技大 學面向新工科的機械類專業工程實踐教育體 系與實踐平臺構建探索研究12蔣  丹上海交通大學基於關聯圖譜的工程圖學課程教與學一體 化資源集成提升13賈民平東南大學基於學科教程的機械類標準化教學資源建 設及個性化教學應用14郭  宇 梁文萍南京航空航天 大學面向新經濟的機械工程專業改造升級路徑 探索與實踐15袁軍堂南京理工大學機械工程複合人才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模式 研究16陸國棟浙江大學面向新工科的工程圖學課程體系改革與實 踐17郭永存安徽理工大學新工科背景下機械類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 探索與實踐18孫康寧山東大學面向新工科的機械製造基礎課程 KAPI 體 系改革研究與實踐19韓建海河南科技大學「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院校校企協同育人 模式創新與實踐——以機械類專業為例20丁  漢華中科技大學服務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機械工程專 業建設21鍾毓寧湖北汽車工業 學院面向智能網聯汽車的 HUAT 東風協同育人 模式創新與實踐22易建鋼江漢大學「中國製造 2025」戰略背景下機制專業改 造升級途徑探索與實踐23孫振忠東莞理工學院基於「校政企協」協同共建模式的機械類 專業工程實踐教育體系構建與實踐平臺構 建研究24陳振斌海南大學面向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車輛工程專業改造 升級探索與實踐25孫文福三亞學院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車輛工程專業改造 升級的探索與實踐26湯寶平重慶大學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先進位造工程人才培養 模式探索與實踐27李紹彬重慶師範大學新產業形勢下的工業設計創新人才培養模 式探索與實踐28彭  程長江師範學院多學科交叉複合的增材製造專業建設探索 與實踐29李少波貴州大學面向創新人才培養的機械開源平臺研究30劉  潔貴陽學院汽車服務工程實踐教育體系與實踐平臺31雷基林昆明理工大學清潔智能車輛工程專業改造升級路徑建設 探索與實踐32葛文杰西北工業大學「網際網路+創新教育」下機械基礎系列課程 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研究與實踐33李  言西安理工大學新工科背景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 業改造升級路徑探索與實踐34趙祥模長安大學參照產品譜系多學科融合的新工科人才培 養模式探索與實踐35張永貴蘭州理工大學面向新工科的創新教育與工程能力培養相 結合的機械設計製造及自動化專業實踐課 程體系建設36楊賀緒寧夏理工學院新工科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以應用型本科高校機械工程專業為例37周建平新疆大學新疆產業升級轉型中實踐型機械工程人才 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38葛  雲石河子大學「網際網路+」教育背景下機械製造類課程信 息化教學探索與實踐7.自動化類項目群指導:自動化類專業教指委序號負責人所在單位項目名稱1周  傑清華大學自動化專業發展的「新工科」實踐2喬俊飛北京工業大學以智能服務為培養方向的機器人工程專業 學科融合建設3任  慧中國傳媒大學「演藝工程與舞臺技術」新工科專業建設4鮑  泓北京聯合大學智能時代的新工科人才培養創新與實踐5劉繼偉天津理工大學 中環信息學院自動化類新工科多方協同育人模式改革與 實踐6韓  旭河北工業大學面向京津冀先進裝備製造產業的新專業群 建設及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和實踐7趙衛國內蒙古工業大 學基於機器人教學平臺的多學科人才實踐與 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研究8張汝波大連民族大學多學科交叉複合的機器人工程專業建設探 索與實踐9何炳蔚福州大學層次遞進式多學科複合型機器人工程人才 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10張承慧山東大學智能時代自動化專業多元化培養模式探索 與實踐11王耀南湖南大學以機器人為載體的多學科交叉創新創業人 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12趙華君重慶文理學院地方應用型院校機器人新工科專業工程實 踐教育體系構建研究13劉  丁西安理工大學自動化類專業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 施評價與升級建設的研究與實踐14黨宏社陝西科技大學面向中國製造 2025 具有輕工特色的新型 自動化專業改造探索與實踐15王志文蘭州理工大學新工科背景下機器人專業的建設與探索8.航空航天、交通運輸類項目群指導:航空航天類專業教指委、交通運輸類專業教指委序號負責人所在單位項目名稱1張星臣北京交通大學現代交通背景下交通運輸工程新工科複合 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2賈  斌北京交通大學理科衍生的「交通科學與工程」專業建設 探索與實踐3劉曉平北京郵電大學面向現代郵政業新工科多方協同育人模式 改革與實踐4孫培廷大連海事大學航海類新工科專業評價體系研究5李曉飛大連海事大學面向交通工程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校企協同 育人機制與平臺建設6劉正江大連海事大學面向新工科的航海類專業工程實踐教育體 系與平臺構建研究7裴玉龍東北林業大學多學科交叉融合的道路運輸類專業人才培 養模式探索與實踐8張秋榮上海海事大學新工科(航運類)多方協同育人模式改革與 實踐9吳  光上海應用技術 大學踐行「一帶一路」戰略,構建軌道交通類 專業教育國際化應用新模式10劉  攀東南大學「智能-網聯」發展趨勢下的交通運輸類專 業改造升級路徑研究與實踐11施大寧 王成華南京航空航天 大學多學科交叉複合的航空航天特色新興工科 專業建設探索與實踐12楊  林重慶交通大學面向「一帶一路」的交通建設國際工程人 才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模式研究與實踐13任其亮重慶交通大學交通信息類人才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與實踐14郝  莉西南交通大學面向新經濟的軌道交通類專業改造升級探 索與實踐15潘衛軍中國民用航空 飛行學院民航交通運輸新工科多方協同培養育人模 式改革與實踐16周  洲西北工業大學新工科背景下的「飛行器控制與信息工程」 專業建設與實踐17汪海年長安大學「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公路交通國際化人 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18胡大偉長安大學道路交通運輸類專業新工科建設研究與實 踐19李引珍蘭州交通大學面向西部鐵路建設的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 創新研究與實踐20王海湧蘭州交通大學面向軌道交通行業的新型工程教育信息化 探索與實踐9.礦業、地質、測繪類項目群指導:礦業類專業教指委、地質類專業教指委、 測繪類專業教指委序號負責人所在單位項目名稱1王家臣中國礦業大學
(北京)新工科採礦與安全高層次人才培養探索與 實踐2劉  波中國礦業大學
(北京)從礦山建設到城市地下空間工程的專業升 級改造與卓越人才培養路徑探索與實踐3金  衍中國石油大學
(北京)油氣科學與工程學科新工科高端工程人才 教育模式探索與實踐4甘德清華北理工大學基於新工科建設的採礦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研究與實踐5趙啟峰華北科技學院面向煤炭行業轉型需求的採礦工程專業改 造升級路徑探索與實踐6馮夏庭東北大學面向新經濟的採礦工程專業改造升級路徑 探索與實踐7黃  瑋遼寧石油化工 大學面向新經濟 融合新技術 構建石油石化類 新工科工程實踐教育體系和實踐平臺8張繼紅東北石油大學面向新工科的石油工程專業工程實踐教育 體系與實踐平臺構建9葛世榮中國礦業大學面向新經濟的能源礦業類高校優勢工科專 業改革探索與實踐10謝廣元中國礦業大學礦物加工工程新工科人才多方協同培養模 式改革與實踐11郭福生東華理工大學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地學工程人才培養模式 探索與實踐12童思友中國海洋大學基於成果導向的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工程 實踐教育體系完善與實踐平臺升級改造13馮其紅中國石油大學
(華東)石油類工科專業改造升級路徑研究與實踐14李  剛武漢大學面向新工科的遙感信息工程實踐教育體系 與實踐平臺構建15唐輝明中國地質大學
(武漢)地質類專業新工科建設研究與實踐16胡嶽華中南大學面向新經濟的礦冶類專業改造升級探索與 實踐17馮佐海桂林理工大學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資源勘查工程專業 工程實踐教育體系與實踐平臺建設18盧  遠廣西師範學院多方協同、理工融合的測繪地理信息人才 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19蘇堪華重慶科技學院面向智能油氣田發展戰略的石油類專業改 造研究與實踐20賀元驊中國民用航空 飛行學院航空油料儲運安全專業建設探索與實踐21劉志紅貴州大學礦物加工工程專業工程教育信息化的探索 與實踐22王震亮西北大學低油價背景下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培養方案 的動態調整機制研究23伍永平西安科技大學面向煤炭開採轉型升級與未來發展的採礦 工程專業改造路徑探索24陳軍斌西安石油大學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石油工程專業創新人才 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25範  文長安大學面向新工科的地質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 索與實踐平臺構建26木合塔 爾•  扎 日新疆大學新疆大學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創新創業教育 改革實踐10.材料、化工與製藥類項目群指導:材料類專業教指委、化工與製藥類專業教指委、 陳建峰序號負責人所在單位項目名稱1陳建峰北京化工大學面向新經濟的傳統化工專業改造升級的路 徑探索與實踐2張立群北京化工大學面向生命健康需求的材料新工科專業建設 探索與實踐3張谷令中央民族大學納米材料與技術新興工科專業建設探索4馮亞青天津大學化工類專業新工科建設的研究與實踐5李保衛內蒙古科技大 學面向冶金、煤炭行業及內蒙古自治區地方 新經濟的工科專業改造升級路徑探索與實 踐6朱苗勇東北大學適應行業轉型升級冶金類複合型創新人才 培養體系研究與實踐7朱為宏華東理工大學「精細化工與分子工程」專業建設與實踐8馬敬紅東華大學材料類專業「新工科」人才培養體系的構 建與實踐9丁漢林蘇州大學「材料製備與加工工程」新工科專業建設 探索與實踐10龍紅明安徽工業大學面向新經濟的冶金-材料專業鏈群改造升 級的機制探索與實踐11周耐根南昌大學新工科背景下材料類專業工程實踐能力多 層次培養與評價體系建設12黃儉根井岡山大學基於卓越人才培養的地方高校工科專業建 設升級探索與實踐——以井岡山大學化學 工程與工藝專業為例13周春華濟南大學基於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高素質工程技 術人才培養的工程實踐教育體系與實踐平 臺構建14劉國際鄭州大學化工類新工科建設產學研協同育人模式研 究與實踐15喻發全武漢工程大學面向新經濟的化工專業改造升級路徑探索 與實踐16官建國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學科新工科人才三元協同培養模式的 探索與實踐17喻  鵬湖南農業大學校企合作型農業院校材料化學專業創新型 工程人才培養新模式探索與實踐18黃  豐中山大學多學科交叉複合新興材料科學專業新體系 建設探索19尹建國重慶科技學院冶金類專業工程實踐教育體系與實踐平臺 構建的研究與實踐20伍玉嬌貴州理工學院多學科交叉融和的材料類人才培養模式探 討與實踐21曹秋娥雲南大學新工科背景下製藥工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研究與實踐22馬文會昆明理工大學冶金與能源產業融合發展創新型人才培養 模式的探索與實踐23胡道道陝西師範大學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專業建設探索與實踐24馬亞軍榆林學院能源「金三角」地區應用型化工人才培養 體系改革與實訓平臺建設25範新會商洛學院地方高校化材類新工科創新創業人才培養 模式研究與實踐26趙啟文青海大學鹽湖科學與工程專業建設探索及實踐27王  剛青海民族大學基於青海鹽湖資源的化工新工科人才培養 體系建設28邵秀麗寧夏大學新華 學院新工科化工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以寧夏大學新華學院為例29曾  堅中國石油和化 學工業聯合會兩化融合對化工人才需求調研分析與新工 科建設實踐11.土木、建築、水利、海洋類項目群指導:土木類專業教指委、建築類專業教指委、水利類 專業教指委、海洋工程類專業教指委、劉加平序號負責人所在單位項目名稱1張愛林北京建築大學「一帶一路」建築類工程教育國際化研 究與實踐2餘建星天津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新工科建設與人才 培養質量標準研製3楊路華天津農學院面向濱海都市外向經濟的水利類應用型 專業設置及動態調整機制研究4王建廷天津城建大學「綠色建築」新工科專業建設探索與實 踐研究5李忠獻天津城建大學城建特色新工科專業集群創新實踐平臺 構建的研究6孫建恆河北農業大學新工科的工程實踐教育體系與實踐平臺 構建——土木工程類專業為例7屈  冉內蒙古農業大學「全真」工程現場模擬實踐教學模式研 究8張吉禮大連理工大學多學科交叉複合的智能建築工程新興工 科專業建設探索與實踐9孫  澄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專業「雙主體」拔尖創新人才協 同培養模式10李國強同濟大學面向新業態的「土木工程+」個性化人才 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11陳以一同濟大學面向新工科建設的土木類專業評價制度 和方式12吉國華南京大學以綜合性大學通識教育為基礎的新工科 建築學教學體系研究與實踐13張  農中國礦業大學多學科交叉複合的「地下城市工程」新 工科專業建設探索與實踐14沈  揚河海大學基於新工科理念的新型土木類專業個性 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15張繼生河海大學面向「一帶一路」的港口海岸及近海工 程教育國際化研究與實踐16殷德順河海大學面向大水利工程背景的多學科交叉融合 的工程力學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 與實踐17謝永和浙江海洋大學浙江省涉海新工科專業建設的實踐與探 索18丁克偉安徽建築大學基於裝配式建築技術土木工程專業改造 升級探索與實踐19方潛生安徽建築大學地方建築類高校卓越人才協同育人模式 改革與實踐20李立新廈門大學基於數位技術的建築師培養體系研究與 實踐21陳啟輝山東建築大學新工科背景下「綠色建築與建築工業化」 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模式改革與實踐22劉文鍇華北水利水電大 學面向新經濟的水利水電工程專業改造升 級路徑探索與實踐23楊建中鄭州大學多學科交叉複合的土木類專業建設探索 與實踐24陳春陽中南大學面向「一帶一路」的鐵路工程國際化教 育研究與實踐25馮曉雲西南交通大學面向「一帶一路」的鐵路工程教育國際 化研究與實踐26朱佔元四川農業大學高等農業院校新工科個性化人才培養模 式探索與實踐——以土木工程專業為例27楊想紅貴州民族大學新工科多方協同育人模式改革與實踐—
—以土木工程專業為例28孫  俊雲南大學滇池學 院基於建築工程網際網路+BIM 的專業人才培 養探索與實踐29張碩英西安交通大學面向智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管理的新 工科人才培養體系研究30劉加平西安建築科技大 學面向西部綠色發展的全產業鏈高層次建 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31楊  勇西安建築科技大 學面向新工科的土木工程人才創新創業能 力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32陳帝伊西北農林科技大 學以創新創業為導向的水利水電動力工程 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探索33李  瀅青海大學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創新人才培養模 式探索與實踐34李應海寧夏大學與一流學科相適應的土建類專業群創新 創業能力培養的改革與實踐35周建春新疆工程學院面向絲路經濟帶的土木工程教育國際化 新工科教改創新研究與實踐12.能源、電氣、核工程類項目群指導:能源動力類專業教指委、電氣類專業教指委、 核工程類專業教指委、何雅玲、陳軍、楊勇平序號負責人所在單位項目名稱1王  力北方工業大學電氣自動化類專業「產政教學研」多主 體協同育人模式探索與實踐2韓佔生北京石油化工學 院面向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環境和能源類專 業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新模式」探索 與實踐3楊勇平華北電力大學 
(北京)能源電力科學與工程領域全球領軍人才 培養實驗區建設4楊世關華北電力大 學
(北京)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支 撐體系及標準研究5李  斌華北電力大學 
(保定)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新工科多方協同育 人模式改革與實踐6劉雲鵬華北電力大學 
(保定)面向新工科的電氣工程專業創新創業人 才培養體系研究7陳  軍南開大學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建設探索與探索8王淑紅太原理工大學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高層次人才培 養模式探索與實踐9孫友宏吉林大學「非常規能源工程」新工科專業建設10張志儉哈爾濱工程大學面向「一帶一路」的國際化核工程教育 研究與實踐11宋文龍東北林業大學面向新工科的林業特色電氣類專業工程 實踐教育體系與實踐平臺構建12翁培奮上海電力學院面向「一帶一路」的能源電力工程教育 國際化研究與實踐13孟  橋東南大學面向新工科專業知識體系的電子電氣類 在線開放課程群及平臺建設探索與實踐14繆惠芳廈門大學複合型新能源行業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探 索與實踐15文勁宇華中科技大學依託學科優勢,面向「電氣化+」,重構 電氣工程本科實踐教育體系與實踐平臺16黃悅華三峽大學多學科交叉複合的智能電網信息工程新 興工科專業建設探索與實踐17李作清武漢商學院機器人工程專業「一主雙站」式工程實 踐育人體系構建與實踐18王斌武桂林航天工業學 院產教融合、政校企合作協同培育能源動 力(生物質能)類複合應用型人才的研 究與實踐19葛良全成都理工大學核工程類大類專業升級路徑探索與實踐20黃勤珍西南民族大學新工科背景下民族院校電氣信息類專業 協同育人模式改革與實踐21何雅玲 豐鎮平西安交通大學能源動力類專業新工科建設的研究與實 踐22王秋旺西安交通大學加強人文數理信息基礎,培養國際化一 流熱流人才13.食品、農林類項目群指導:食品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教指委、林業工程類專業 教指委、農業工程類專業教指委序號負責人所在單位項目名稱1宋正河中國農業大學面向智能農機裝備產業新型工程人才培 養需求的教育信息化探索與實踐2李雲開中國農業大學農業院校交叉性工科專業實踐教育體系 及平臺創建與實踐3李  輝中國農業大學涉農院校面向新工科的工程實踐教育體 系與實踐平臺構建4梁春英黑龍江八一農墾 大學「網際網路+」現代農業新工科創新型卓越 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5付  強東北農業大學基於多學科交叉融合的農業水利工程人 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6劉守新東北林業大學以「校企共建」為核心的林業工程新工 科工程實踐教育體系建設研究7徐煥良南京農業大學面向「網際網路+」新興工科「計算農業」 專業建設探索與實踐8辛志宏南京農業大學面向新經濟需求的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 人才培養體系重構與實踐9金春德浙江農林大學基於「五位一體」的林業新工科改造升 級路徑研究與實踐10周  平安徽農業大學面向新經濟的地方農林院校農業電氣化 與自動化專業改造升級路徑探索與實踐11鄭寶東福建農林大學基於多方協同育人模式下的食品產業人 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12葉大鵬福建農林大學農工交叉融合的農業工程類人才培養模 式探索與實踐13王文君江西農業大學「破圍牆、跨界融合」食品+工科人才培 養模式的探索14毛相朝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特色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政校企協 同育人模式與實踐平臺建設15王白娟雲南農業大學農業物理新興工科專業建設探索與實踐16楊  林西藏農牧學院「一帶一路」框架下「食品科學與工程」 專業的改革與實踐17陳  軍西北農林科技大 學面向產業發展的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 專業改造升級路徑探索與實踐18王慧春青海師範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研究19張亞紅寧夏大學葡萄與葡萄酒工程國際化高素質應用型 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14.環境、紡織、輕工類項目群指導:環境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教指委、紡織類專業 教指委、輕工類專業教指委、石碧序號負責人所在單位項目名稱1楊永剛北京印刷學院面向「一帶一路」的印刷工程教育國際 化研究與實踐2金  軍中央民族大學面向西部民族地區環保工程人才需求的 協同育人模式改革研究3楊慶新天津工業大學面向新經濟「現代紡織工程+」領軍人才 培養的研究與實踐4王立新內蒙古大學面向新工科的環境工程專業實踐教育與 平臺構建5周丹丹東北師範大學寒區特色環境工程實踐教育體系與實踐 平臺構建6郭建生東華大學主動適應新經濟發展要求的紡織類專業 的升級改造與實踐7鬱崇文東華大學紡織工程專業「新工科」人才培養質量 標準研製8潘志娟蘇州大學面向新經濟的紡織類工科專業人才培養 體系的研究與實踐9王沛芳河海大學基於國家水環境治理需求的環境工程專 業設置及動態調整機制研究10付少海 黃鋒林江南大學面向新經濟的紡織工程專業改造升級路 徑探索與實踐11周立祥南京農業大學面向農業環境汙染控制的農科院校環境 工程實踐教育體系與實踐平臺構建12陳文興浙江理工大學面向紡織新經濟的地方高校紡織類專業 改造升級路徑探索與實踐13孫  傑中南民族大學基於工程教育認證的多方協同環境工程 新工科「梯田」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14孫連鵬中山大學新工科人才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模式探索
——以環境工程為例15曾鴻鵠桂林理工大學新工科背景下的地方高校環境類專業多 方協同育人模式改革與實踐16張  軍海南醫學院醫學院校環境科學專業建設探索與實踐17石  碧四川大學我國輕工類專業新工科建設的研究與實 踐18何有節 彭必雨四川大學輕紡食品類傳統專業改造升級的研究與 實踐15.生物、醫藥類項目群指導:生物工程類專業教指委、生物科學類專業教指委、 任露泉序號負責人所在單位項目名稱1李國學 朱萬斌中國農業大學生物質工程專業建設探索與實踐2馬力耕首都師範大學生物學衍生的新工科——生物能源與環 境專業建設與探索實踐3任露泉吉林大學交叉複合型「仿生工程與裝備」新工科 專業的創建與培養模式改革研究4莊英萍華東理工大學面向新經濟和大數據的智能製造生物工 程新工科專業改革路線圖5許正宏江南大學面向新工科的生物工程專業實踐教育體 系構建6劉  煜
鄭  珩中國藥科大學現代生物製藥行業人才需求調研及人才 培養質量標準研製7周建平 蔣曙光中國藥科大學藥物製劑專業建設探索與實踐8張海謀湖北大學地方高校生物工程專業改造升級路徑探 索與實踐9冉豔紅暨南大學基因工程藥物高新技術產業對生物類工 程技術人才需求的調研分析10何  浪成都醫學院基於多學科交叉的生物醫藥應用型人才 培養——新工科視角下的策略探討11李  靖雲南農業大學基於多學科交叉複合的生物製造工程專 業建設探索與實踐16.數學、物理、化學、力學類項目群指導:物理學類專業教指委、數學類專業教指委、 力學類專業教指委、謝和平、徐宗本、鄭蘭蓀序號負責人所在單位項目名稱1王  青清華大學近代物理和高新技術物理新進展與新工 科建設2樂永康復旦大學面向新工科人才培養的物理實驗課程體 系建設3吳泉水復旦大學數學類應用理科專業「數據計算及應用」 的探索與實踐4王  煒南京大學新工科重要基礎課程——大學物理課程 體系的構建5鄭蘭蓀廈門大學基於化學的新工科設置和建設方案研究6謝和平四川大學面向新工科的力學專業工程科技人才培 養標準研究與實踐7徐宗本西安交通大學面向新工科的大學數學基礎課程體系構 建8羅洪剛蘭州大學依託物理學科培養新工科高層次人才17.安全、公安、兵器類項目群指導:安全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教指委、公安技術類專業 教指委、兵器類專業教指委序號負責人所在單位項目名稱1王曉鋒北京理工大學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兵器類工程人才培養 模式探索與實踐2趙  琳哈爾濱工程大學依託課程建設和教學新模式推動的兵器 類專業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3趙東風中國石油大學 
(華東)化工安全工程專業複合型高級工程人才 培養的探索與實踐4張敬東中南財經政法大 學基於仿真與信息化技術的傳統安全工程 專業革新與實踐5袁紅照西南政法大學網絡安全與法治專門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與實踐6李樹剛西安科技大學面向新經濟的安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體 系探索與實踐18.醫工結合類項目群指導:生物醫學工程類專業教指委序號負責人所在單位項目名稱1樊瑜波北京航空航天大 學分布式共享型生物醫學工程創新實訓基 地建設模式的探索與實踐2向  榮南開大學「人工智慧醫學」專業建設探索與實踐3喬清理天津醫科大學產學研醫多方協同育人模式改革與實踐4李  正天津中醫藥大學基於多主體協同育人的中藥製藥工程人 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5陳  峰上海交通大學上海交大致遠生命拔尖人才培養體系向 理工醫交叉專業延伸的探索與實踐6楊華元上海中醫藥大學「健康中國」背景下新型中醫工程人才 產教融合培養模式的探索7王志祥中國藥科大學面向智能醫藥製造業,構建製藥類專業 人才的工程實踐教育體系與實踐平臺8姚文兵中國藥科大學「醫藥工業 4.0」背景下,中國大健康產 業人才需求調研分析9潘志明揚州大學生物製藥專業新工科「三創」人才協同 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踐10王仁雷江蘇第二師範學 院新經濟背景下高校生物製藥新型工科專 業建設的路徑研究11臧建業中國科學技術大 學技術醫學專業建設探索與實踐12王  永山東大學面向現代醫療的生物微電子新工科人才 培養體系建設13張  超中山大學多學科背景下的生物醫學工程專業「醫 工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14方  強汕頭大學適應和引領地方醫療健康產業發展的生 物醫學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15史正剛甘肅中醫藥大學跨學科探索中醫藥學與工學交叉融合人 才培養模式19.工科與人文社科交叉項目群指導:電子商務類專業教指委、法學類專業教指委、管理 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教指委、體育學類專業教指委序號負責人所在單位項目名稱1劉  瑾北京電子科技學 院面向電子政務的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 業改造升級路徑探索與實踐2劉昊揚北京體育大學智能體育工程專業建設探索與實踐3常立飛長春理工大學法學教育與新工科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 踐4陳標新廣東科技學院跨境電子商務本碩層次專業學位人才培 養模式探索與實踐5賈小龍蘭州理工大學「工科」+專利戰略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相關焦點

  • 新餘學院一項目入選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名單,新餘學院申報的《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新工科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機制模式的探索與實踐》項目成功入選新工科綜合改革類項目,這是該校首次入選教育部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
  • 喜訊 | 教育部公布首批「新工科」項目,成信大榜上有名!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於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的通知》(點擊「閱讀原文」查看),認定612個項目為首批
  • 中國海洋大學3個項目入選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
    日前,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於公布第二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的通知》(教高廳函〔2020〕23 號),中國海洋大學推薦的3個項目全部獲批立項。近年來,學校根據事業發展規劃,結合西海岸校區五大功能定位,主動布局適應國家戰略發展需求的新工科專業,積極改造升級傳統工科專業。2018年,學校推薦的3個項目全部入選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並於今年順利通過結題驗收。
  • 我國首批職校校長培訓基地公布,武漢這所高職院校入選
    楚天都市報9月18日訊 (記者郭會橋 通訊員董豆豆 段安靜)近日,教育部發出《關於公布首批職業院校校長培訓基地遴選結果的通知》,武漢職業技術學院聯合武漢大學成功申報,並被教育部認定為全國首批職業院校校長培訓基地。
  • 西安航空學院科研項目獲批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
    央廣網西安12月4日消息(記者舒隆煥 通訊員楊少斌 齊剛)近日,教育部辦公廳發布了《關於公布第二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的通知》(教高廳函〔2020〕23號)。經專家綜合評議及公示,認定845個項目為第二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
  • 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入選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
    中國教育在線訊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布第二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的通知》(教高廳函〔2020〕23號)正式印發,上海應用技術大學項目以實現「六新」(新理念、新標準、新內容、新方法、新質量、新生態)為目標,統籌「目標與標準」、「內容與方法」和「質量與效能」3個方面的建設,對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進行改造升級。
  • 教育部權威公布!遼寧這所高校:3個"新工科"項目成功通過驗收!
    7月13日,教育部發布了《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結題驗收結果的通知》。為紮實推進新工科建設,教育部組織開展了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結題驗收工作。大連海事大學通過教育部驗收的三項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分別為:
  • 全國5所,全省唯一!無錫這所高職院校入選教育部重磅名單
    19:06:28 /a/20200725/115eb3b808fc452a8f18978d1065fca3.shtml   近日,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公布了部分產教融合項目建設院校名單
  • 北京科技大學首批三個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均成功通過教育部組織的結題驗收
    我校首批三個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均成功通過教育部組織的結題驗收!近日,教育部發布了《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結題驗收結果的通知》。在經過教育部組織開展的項目申請、專家評審,我校首批三個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均成功通過教育部組織的結題驗收。自2017年起,為適應新時代背景下工科人才培養的要求,推進我國的工程教育改革,教育部積極推進「新工科」建設,開展了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的申報與建設工作。
  • 教育部最新公布一項名單,江蘇這所高校6個項目入選"首批"!
    近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了首批立項的407項&34;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江南大學6個項目榜上有名,承擔項目數量在全國高校中名列前茅。獲批立項的項目分別是金徵宇教授的&34;、劉元法教授的&34;、謝雲飛教授的&34;、謝玉梅教授的&39;智庫
  • 安徽10所高校13個項目獲批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
    教育部近日公布了2017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以及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安徽省新工科建設在國家戰略布局中得到重點支持。  為何要發展「新工科」?
  • 教育部公布重要名單:首批33所高校入選
    9月17日,教育部公布了首批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名單,共有33所高校的104個基地入選。為深入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落實新時代全國高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加快培養基礎學科拔尖人才,根據《教育部等六部門關於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的意見》(教高〔2018〕8號)、《教育部關於2019—2021年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建設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9〕14號)、《教育部辦公廳關於2019年度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建設工作的通知》(教高廳函〔2019
  • 新聞 | 我校新農科協同育人機制創新項目入選教育部新農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公布首批新農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名單,由我校中藥學院教學副院長沈嵐教授主持的「基於標準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中藥+農林』協同育人模式探索」項目入選。我校中藥學專業為教育部「雙一流」學科建設專業,在歷次教育部學科評估中始終位列全國第一,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又再次獲評A+。
  • 教育部權威公布!四川這所雙一流高校3個"新工科"項目驗收通過!
    7月13日,教育部發布了《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結題驗收結果的通知》。為紮實推進新工科建設,教育部組織開展了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結題驗收工作。經項目申請、專家評審,共589個項目通過驗收,其中96個項目驗收結果為優秀。西南交通大學3個項目通過驗收,排名第34位。
  • 教育部公布重要名單,甘肅這所高校6個項目入選
    8月27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正式發布了《關於新農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擬立項名單的公示》。在此次公示名單中,蘭州大學共有6個項目入選(其中,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科技學院草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承擔1項),數量居全國前列。
  • 吉林大學7個項目被確定為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立項課題
    【消息來源:教務處】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名單」,吉林大學7個項目被批准立項。教育部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推薦工作旨在主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需求,推動新工科建設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再出發,探索形成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教育體系,建設工程教育強國。
  • 上海中醫藥大學新農科協同育人機制創新項目入選教育部新農科研究...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公布首批新農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名單,由上海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教學副院長沈嵐教授主持的「基於標準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中藥+農林』協同育人模式探索」項目入選。  上海中醫藥大學中藥學專業為教育部「雙一流」學科建設專業,在歷次教育部學科評估中始終位列全國第一,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又再次獲評A+。
  • 教育部公布首批新工科項目驗收結果,6個項目通過,北京這所高校實力強大
    近日,根據《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結題驗收結果的通知》(教高廳函〔2020〕12號),華北電力大學6個項目通過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結題驗收為紮實推進新工科建設,教育部組織開展了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結題驗收工作。
  • 教育部公布612個「新工科」,探索領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國模式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於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的通知》。教育部網站3月29日公布了認定的首批612個「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名單,高校新工科建設已經進入實施階段。教育部本次公布的新工科項目共包括兩類,其中新工科綜合改革類項目共有202個,新工科專業改革類項目共有410個。
  • 教育部公布一份重要名單,安徽4所大學入選,人稱「安徽四小龍」
    國家教育部最近公布了一份非常重要的名單,那就是2020年度國家智慧財產權示範高校和國家智慧財產權試點高校。在這份名單當中,入選國家智慧財產權示範高校的大學一共有30所,入選國家智慧財產權試點高校的大學一共有80多所。安徽省有4所大學入選了這份名單,被稱為安徽四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