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在當今社會中是一種比較普遍存在的現象,一項調查顯示大約75%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有時拖延,50%認為自己一直拖延。而當前的情況是越來越多的孩子因為沒有一個比較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出現的做事拖延的情況。
嚴重的拖延症不但對學習帶來不好的影響也會對個體的身心健康帶來消極影響,如出現強烈的自責情緒、負罪感,不斷的自我否定、貶低,並伴有焦慮症等情況,這樣又促使了學習成績繼續退步。
那麼有沒有什麼好方法能夠幫孩子解決這個問題呢?小編這裡整理了這幾個方法,家長們可以讓孩子試試:
1.設計專屬於自己的開始儀式
比如在學習或者做作業前關閉音樂、手機靜音等。用簡單的小動作,讓孩子提醒自己該開始積極投入學習了,而且一個較為安靜的環境也容易讓孩子更容易沉下心來。就像圖書館需要保持安靜一樣。
2.做事前,先寫出計劃表
剛開始學習前,先寫出今天都有哪些是需要完成的。不需要很正式,拿起筆畫出事情的大概流程或者組成部分。這樣有助於理清事情的脈絡,也有利於計劃的順利進行,而且也能夠讓你更好的進入狀態。
剛開始的時候小編建議家長們可以用「小小計劃APP」結合孩子的情況幫孩子訂一個學習計劃,把要做的一一列舉出來,然後逐個完成。一段時間之後可以讓孩子給自己定計劃然後家長配合進行監督,長久之後就容易形成習慣了。
3.天大的事也是從小事做起
如果怎麼努力都沒辦法達成目標或者達到最終效果,可以把目標降到最最小的程度,然後再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目標。比如想要堅持讀一本書,可以從讀序言或者目錄開始。每天翻開書讀完一行後就做好標記,第二天繼續讀下一行,而不是以讀完一頁或者一章為目標。
4.不追求完美,有做就行
假設沒法持之以恆的事佔四分之一,那麼只要不輕言放棄,繼續堅持爭取每天都去做,就還有四分之三的勝算。對自己「三天做到,兩天沒做到」的成果,也可以感到自豪,而不是事事都做到完美。
5.讓自己「同時做兩件事」
用一石二鳥的方式做好兩件不會相互幹涉到的事,形成「1+1」搭配的固定習慣。比如,邊坐地鐵邊聽英語等。最好的狀態是讓一件可以給你帶來快樂的事帶動起另一件事。
6.想像美好的結果,就能充滿幹勁
可以想像達成目標後的美好畫面,比如:做完這件事就去吃一頓自己最近心心念念的美食!把這件事做好,一定能令同學們刮目相看!
這樣就能為自己加油打氣,讓自己充滿幹勁。
小編認為:優秀就是日常習慣的積累。
只要大家每天都能向更好的自己靠近哪怕一點點,長期堅持的結果就是在不知不覺中,你就變成了想要成為的那個「他」。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關於少兒編程、時間管理等方面的資訊,歡迎關注「小小計劃APP」。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