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以後,愛因斯坦的生活發生了一些變化。因為這時他已經不是一個單身漢,而是一個家庭的男主人了。兩個好朋友,索洛文和哈比希特每天照樣準時到愛因斯坦家裡來,繼續討論他們熱衷的物理學、哲學等問題。休息日的餐桌上由於多了米列娃的手藝,比過去豐盛多了。
米列娃有時也加入到他們的討論中來,不過,更多的時候,她只做一個專心而又緘默的聽眾。為了不影響女主人休息,每天的討論不能像過去那樣一直持續到很晚,這常常讓三個人感到意猶未盡。於是,他們就常常把討論的地點轉移到索洛文或是哈比希特的住處,但更多的時候是在一個叫做奧林匹亞的咖啡館聚會。三個追求真理、獻身科學的年輕人幽默地給他們這個自發組成的科學研究團體命名為「奧林匹亞科學院」,他們尊稱愛因斯坦為院長。
讓「科學院」三個學員感到興奮的是,他們這個科學研究的小團體在不斷發展壯大。不久,又有幾名新成員加入進來,一個是鮑利·溫特勒,他是愛因斯坦在阿勞中學時溫特勒老師的小兒子,他是來伯爾尼上大學的,後來成了愛因斯坦的妹妹瑪婭的丈夫;另一個是愛因斯坦在蘇黎世技術學院時的同學米開朗基羅·貝索,貝索畢業後一直沒有找到稱心的工作,愛因斯坦便介紹他進了伯爾尼專利局,在此之前,他是一名工程師,在哲學、社會學、醫學、機械製造、數學和物理學等方面都具有淵博的知識,所以能夠同愛因斯坦討論各種不同的思想;哈比希特的弟弟也是這個小團體中的一員,此外,還有柳斯因·沙凡,他和索洛文一樣,是看了愛因斯坦登出的那條廣告後找到這裡來的。
新成員帶來了更多的新觀點和新視角,討論的範圍也更大,對問題探討得更深。他們學習和研究高斯①幾何,討論盧瑟福②關於原子蛻變的最新理論,還有普朗克③提出的能量量子化假說等等,有時因為大家觀點不一致,常常會引發激烈的爭論。
這個「奧林匹亞科學院」雖然是自發組成的科學研究團體,但大家都非常認真和勤奮,若是有誰隨意缺席,就會受到愛因斯坦「院長」善意的批評。
當時常有一些大音樂家來伯爾尼演出,朋友們也常常一起去聽音樂會。有一次,捷克交響樂團將來這裡演出,索洛文提議大家去聽音樂會,可這段時間大家恰好一起讀休謨的著作,而且讀得入了迷,於是愛因斯坦決定放棄音樂會,繼續到索洛文那裡去讀書。恰巧有人送給索洛文一張音樂會的票,如果不去實在有點可惜。於是,索洛文預備好大家喜歡吃的煮雞蛋作為晚飯,並在桌子上留了一張便條:親愛的朋友們,請品嘗我為大家準備的煮雞蛋,並向各位致敬!然後偷偷地跑了。大家讀完那張便條,一下子就知道怎麼回事了,他們坐下來讀了很長時間的書,也不見索洛文回來,朋友們都有些生氣了。臨走前,愛因斯坦讓大家把那些雞蛋吃光,然後抽足了煙,他們也在桌子上留下一張便條:親愛的朋友,請品嘗我們為您準備的滿屋濃煙,並向您致敬!
第二天,大家再次見面時,愛因斯坦皺著眉,故作生氣的樣子,批評索洛文:「你竟敢為一場交響樂而放棄參加『科學院』的會議!壞傢伙,如果你再敢違反『科學院』的制度,『科學院』就將考慮開除你。」索洛文規規矩矩地站在那兒,一副認錯的樣子。大家見了,笑得前仰後合。之後又坐下來繼續讀休謨的著作,直到很晚才散去。
「奧林匹亞科學院」的「院士」們並不是死啃書本的學院派,他們經常在一段緊張的學習、討論和研究之後放鬆一下自己。有時,愛因斯坦會為大家拉上一段小提琴,有時他們會一起出去登山、看日出。但無論在幹什麼,大家都會發現愛因斯坦經常沉浸在思考中,一旦他陷入思考,不管周圍發生什麼都將視而不見,仿佛這世界的一切都不關他的事。
一次,愛因斯坦過生日,索洛文、哈比希特和貝索商量著為愛因斯坦祝賀生日,約定晚上到愛因斯坦家裡吃晚飯,並特別帶去了他從沒吃過的魚子。
晚飯前,大家興致勃勃地討論了慣性原理。等大家坐在飯桌前,愛因斯坦還在全神貫注地思考著剛才討論的問題,不知不覺,放在他面前的一碟魚子被他吃光了。
過了一會兒,愛因斯坦好像忽然想起了什麼,他看了看桌子,問索洛文:「哪一個是你們帶給我的魚子?」
愛因斯坦發現大家都盯著他的盤子笑,他這才明白,魚子已經被自己吃光了。他也忍不住笑了起來,說:「以後你們不必請我吃什麼山珍海味,為我這樣的傢伙花多少錢都浪費。」
愛因斯坦在默默地思索著,「奧林匹亞科學院」的「院士」們對科學和真理的探求也依然在頑強地進行著。他們並不知道,他們這個非正式的,由年輕人自發組織的學習、研究團體會同世界其他著名科學院一道,永遠載入人類科學發展史的史冊。
①高斯(1777~1855),德國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對超幾何級數、複變函數、統計數學、橢圓函數論有重大貢獻。
②盧瑟福(1871~1937),物理學家。生於紐西蘭,就讀於紐西蘭大學,後移居加拿大,1907年定居英國。在原子結構和放射性現象的研究上有重要成就,先後發現α射線、β射線以及放射性元素釷。與英國化學家索第一起提出原子自然蛻變理論。他首先發現了原子核,提出原子結構的星形模型,並於1919年第一次實現了元素的人工嬗變。著有《放射學》、《放射性物質和它們的輻射》等著作。
③普朗克(1858~1947),德國物理學家。1900年提出物質輻射(或吸收)的能量只能是某一最小能量單位(能量量子)的整數倍的假說,即量子假說,對量子論的發展有重大影響。此外,他在熱力學和統計物理學方面也有重要貢獻。主要著作有《物理學概觀》、《理論物理引論》、《熱力學》、《熱輻射理論》等。
來源:宇航出版社 《影響孩子一生的世界大科學家—愛因斯坦》
(責任編輯:騰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