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今年第15期《半月談》報導,今年,不少省份公務員招考增加了招錄職數,公考報考一時火熱。記者深入公考培訓機構調查發現,一些培訓機構抓住部分考生「想贏怕輸」的心理,推出所謂的「協議保過」「不過退款」等保證協議。玩噱頭、賭概率,欺詐營銷……火爆的公考培訓背後,暗坑不少。
「協議保過,不過退款」「如果考不上還能收回學習費用,相當於買份保險」——一些公考培訓市場看似「穩賺不賠」的承諾,讓不少考生趨之若鶩。其實,這不過是一場對賭遊戲:培訓機構玩的是噱頭,賭的是概率,穩賺不賠;考生盼的是「保過」,賭的是心安,花錢求穩。輔導增能的培訓,被活生生異化為「賭場」,如此培訓無異於飲鴆止渴。
公考培訓被異化為對賭遊戲,與考試試題的可尋性和考生的急功近利以及培訓機構的獲利衝動,密切關聯。一些培訓機構從歷年試題中摸索出某些「規律」,並將其轉化為圈錢手段,大肆宣傳,千方百計誘使考生「入套」;一些考生為了求穩或者謀求「捷徑」,抱著「有用沒用都沒啥損失」「不能輸在起跑線」的心理,主動或者被動地被裹挾到對賭遊戲中。而公務員招錄「萬人上獨木橋」的現實場景,助推了對賭遊戲的泛濫。
公考培訓被異化為對賭遊戲,讓嚴肅的公考變成了一些培訓機構獲取暴利的通道,在所謂「協議保過」的加持下,在「你情我願」的形式掩蓋下,高價班堂而皇之地出場;它增加了考生的經濟負擔,在「報班比不報班強」的心理暗示下,一些考生被推上了對賭遊戲的「戰車」,支付了額外的成本;更為嚴重的是,它在一定程度上異化了公平的公考秩序。
其實,公考培訓市場的對賭協議,不過是教育培訓市場長期存在的怪象的變種。此前,在高考培訓及司考培訓等資格考試培訓中,都有過類似「協議保過」「不過退款」的遊戲。有關部門也曾多次糾偏,但一直沒有根絕。問題的根源在於,有關教育培訓,我們尚缺乏統一法律,相關制度散見於行政部門的各種規定和通知中。而單項規定和通知的法律約束性差、懲罰性不強,出了問題多為罰款、整改。對於長期遊走於「灰暗」空間的一些教育培訓機構來說,些許的罰款與巨大的非法獲利相比,構不成震懾。
進一步而言,公考培訓市場中的對賭遊戲,不僅僅是教育管理層面的問題,更事關社會和法律。我國的教育培訓市場規模巨大,隨著產業升級、技術進步的加快,社會對高端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越是巨大的市場,越是誘人的「蛋糕」,越會有人渾水摸魚。而急功近利的培訓模式,往往扭曲了教育培訓的內在規律,不利於人才的正規培養,且傷害著教育培訓市場的公平競爭秩序,也容易助長「只要花錢就可以走捷徑」的不良風氣,必須進行規範。
整治教育培訓市場的亂象,需要從經濟、社會和法律層面綜合施策、通力規範。制定統一的法律,規範教育培訓的宗旨、方針和教育培訓方式,出臺嚴格的處罰措施,對擾亂教育培訓市場的行為給予嚴厲處罰,引導全社會正確認識教育培訓的功能、回歸本源。
來源: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