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日前發表在《新發傳染病》期刊上的一份報告,中國研究人員已從死於新冠肺炎的患者糞便中分離出活的新冠病毒。
在同一份期刊上,另一組中國研究人員報告說,在酒店房間的表面檢測到SARS-CoV-2病毒的RNA。SARS-CoV-2是導致新冠肺炎的病毒。
霧化糞便可能是疾病傳播媒介
在第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描述了一名78歲新冠肺炎患者的病例,該患者最近曾前往武漢,並於1月17日在廣州住院。該名男子咳嗽,偶有發熱,胸部計算機斷層掃描(CT)發現異常。
1月22日,在病情惡化後,患者接受了呼吸機治療。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T-PCR)檢測到1月27日至2月7日收集的4份糞便標本中的SARS-CoV-2 RNA。從活組織檢查樣本中收集的胃腸道表面細胞中也發現了該病毒的抗原。患者於2月20日死亡。
症狀出現後17 - 28天的糞便樣本中病毒DNA含量高於呼吸道樣本。研究人員並未從後來收集的糞便樣本中分離出活病毒,儘管RT-PCR繼續檢測病毒RNA,「表明該患者的糞便中只有RNA片段,沒有傳染性病毒。」
當研究人員對培養物進行負面染色並使用透射電子顯微鏡觀察時,他們看到帶有SARS-CoV-2特徵的突刺蛋白的球形病毒顆粒。
研究人員還收集了其他27名患者的糞便樣本,其中11人的病毒RNA至少檢測呈陽性。研究人員還從其中兩個人身上分離出活的SARS-CoV-2,「這表明糞便中的傳染性病毒是COVID-19的常見表現形式。」
作者說,他們的發現表明,在重症患者出院或死亡後,醫院工作人員需要仔細清潔一切物體表面,以避免病毒從糞便中傳播。
他們指出,2004年的一項研究表明,在2003年非典(SARS)暴發期間,香港一幢居民樓的汙水管道出現故障,導致被非典病毒1型(SARS-CoV -1)汙染的糞便浮質化。329名患病居民中,42人死亡。
研究人員寫道:「從糞便中分離出傳染性SARS-CoV-2表明了通過霧化糞便進行糞口傳播或糞便-呼吸傳播的可能性。」
枕套、床單汙染最嚴重
在第二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在兩個酒店房間的22個表面中的8個(36%)和床上用品樣本中發現SARS-CoV-2 RNA,此前有兩名症狀出現前的客人被證實患有新冠肺炎。
顧客是3月19日和20日回國的中國留學生。雖然他們沒有症狀,但在酒店隔離14天,此外在隔離2天後的RT-PCR檢測中,COVID-19呈陽性。兩名患者住院後,鼻咽、痰和糞便樣本均顯示SARS-CoV-2 RNA的高載量。他們都出現了發燒和咳嗽,其中一人胸部CT檢查結果不正常。
在患者檢測呈陽性後約3小時,研究人員對兩個酒店房間和一個空房間的門把手、電燈開關、水龍頭把手、溫度計、電視遙控器、枕套、羽絨被蓋、床單、毛巾、浴室門把手和廁所進行了採樣。酒店於1月24日至3月18日關閉,只有兩名學生入住。
從一名患者的酒店房間採集的11個樣本中,有6個(55%)樣本的SARS-CoV-2 RNA檢測呈陽性,包括床單、被套、枕套和毛巾;患者長期接觸的枕套和床單病毒載量很高。另一名病人房間裡的枕套也呈陽性。
「有高病毒載量脫落的症狀前患者很容易在短時間內汙染環境。」作者寫道,並承認他們沒有從樣本中分離出活病毒。
他們建議,用過的亞麻布從床上拿下來時不要搖晃,在重新使用之前應該徹底清洗和乾燥。
新冠病毒在糞便中存活的時間似乎很長
中國的一項研究對74名住院的COVID-19患者進行了跟蹤調查,每天或每隔一天採集咽喉拭子和糞便樣本。
研究人員發現,在超過一半的患者中,在咽喉拭子檢測結果為陰性後,他們的糞便樣本在平均11天的時間裡仍然檢測到冠狀病毒呈陽性。在一名患者的咽拭子呈陰性33天後,仍在其糞便中檢測到冠狀病毒。
這表明,在病毒從呼吸道清除後很長一段時間內,病毒仍在患者的胃腸道內活躍地繁殖。因此,新冠病毒極有可能通過糞口途徑傳播。
為了證明冠狀病毒可以通過糞-口途徑傳播,我們需要進行更大規模的隊列研究。這些研究將包括收集更多信息,了解新冠病毒在腸道中的存活情況,它如何導致腹瀉等胃腸道症狀,以及病毒在不同溫度下如何在糞便中存活。
研究人員已經在實驗室培養的糞便中發現了活的冠狀病毒,但這隻發生在兩名患者身上,因此其他研究團隊需要可靠地確認糞便中是否存在傳染性病毒。
全世界十多個研究小組正在合作開展一個項目,分析汙水中目標人群中是否存在新冠病毒。
在另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從一名沒有腹瀉的COVID-19陽性患者的浴室中收集了樣本。從馬桶、洗手池和門把手表面採集的樣本檢測結果呈陽性。所以有效的洗手,尤其是在上完廁所之後,是至關重要的。
根據之前的研究,我們知道冠狀病毒可以在塑料和不鏽鋼表面存活三天。因此,在使用公共廁所時,有必要定期對接觸過的表面進行消毒,包括門把手、水龍頭、洗漱臺面和馬桶按鍵。
此外,記得要合上蓋子衝馬桶。這對存在新冠病毒持續傳播的社區的公共廁所尤其重要。衝廁所會產生一種被稱為「馬桶煙」的現象,多達14.5萬滴成霧狀的水滴會被釋放出來,在空氣中懸浮數小時。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原文來源:
https://wwwnc.cdc.gov/eid/article/26/8/20-0681_article
https://wwwnc.cdc.gov/eid/article/26/9/20-1435_article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