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有這麼一個心理學知識,大家可能有聽說過,叫作"南風效應":
說是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
一開始,北風選擇吹出了刺骨的冷風,想把行人身上的大衣吹掉。
但是行人卻因為害怕寒冷,所以裹緊了大衣,奈何北風如何努力,都沒能達到目的。
輪到南風,與北風不同,它選擇呼出一陣暖風,伴隨陽光的滋潤,讓行人感到周身暖騰騰,不多時便惹出了一層汗,脫下了大衣。
這就是經典的"南風效應",之所以會給大家再次提及這個理論,與我們今天要講的育兒知識有聯。
一般來說,家長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難免都會有情緒失控的時候,選擇用訓斥的方式達到管制孩子的目的。
而確實,這樣的方法效果立竿見影,所以成為一些家長的慣用方法。
可不知道家長們有沒有注意到,孩子慢慢的在被"吼"之後,選擇了沉默。
在這個沉默的時間裡,孩子都的內心都在想什麼呢?
也許當你知道答案後,會選擇不再"吼"孩子了。
我們以為打孩子才會傷害孩子,卻不知道語言上的傷害,同樣會在孩子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要命的是,這種言語上的傷害,在我們的日常教養中,大量存在,且日久經年重複發生著。
語言,真的就似一把無形的"刀",留給孩子們心靈上的傷害。
蒙臺梭利曾說:每種性格缺陷都是由兒童早期經受的某種錯誤對待造成的。心理學上也認為,任何一種心理疾病,追根溯源,都是童年時的創傷。
家長們輕視了語言所造成的危害,時間久而久之,在孩子身上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將會是難以估測預料的。
在知乎上搜索關鍵詞"父母的語言暴力",發現很多在父母"吼式"教育環境中成長的自述者,要麼心懷恐懼,不知父母下一步會做出哪些瘋狂舉動;要麼畏首畏尾,做什麼事都提不起興趣。
這不禁讓我想起德國經典繪本《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裡的那隻小企鵝。
它被父母的吼叫嚇得魂飛魄散,內心充滿恐懼與不安全感,雖然想張口說話,表達心聲和需要,但又擔心沒有人聽。
久而久之,只能以"不說話"來迴避傷害。
這與現實生活中的很多孩子遭遇經歷類似,漸漸地,孩子陷入了沉默。
這沉默的背後,孩子們內心的真實想法都是什麼樣的呢?一般來說有以下幾種情況:
1.內心已經麻木
有的孩子之所以面對家長的訓斥無動於衷,是因為他們已經內心麻木了,這個時候家長的管教也起不到預期效果,達不到教育激勵的目的
不僅如此,同孩子之間也存在了溝通問題,產生隔閡。
2.對自我的否定
我問過很多孩子,當他們受到家長訓斥後,都會產生怎樣的想法。
有一半的孩子是這樣回復我的:爸爸媽媽為什麼會這麼生氣?我是不是真的犯了很大的錯誤?爸爸媽媽是不是不那麼愛我了?
各位家長們,請不要忽略孩子內心的敏感程度,他們並不是表面上看著那麼"沒心沒肺",恰恰相反,可能你的一次次訓斥,會讓他們對自我產生極大的否定。
到後面,自卑、內向、懦弱等負面情緒表達就會由此產生,很難重拾信心和勇氣去積極面對生活。
3.爆發前的沉默
有的家長會在訓斥孩子的時候,添加一些個人情緒的發洩,這種做法,儼然是把孩子當成"負面情緒垃圾桶"。
他們看著孩子每次在被訓斥後也一聲不吭,便認為沒有造成什麼影響,實則不然,這或許是爆發前的沉默。
人都是有情緒的,孩子年齡雖小亦是如此,但他們被迫承受家長的負面情緒發洩,自身的想法得不到理解和釋放,時間久而久之,終將會爆發。
或許不用等到那個時候,親子關係就已經出現難以修復的隔閡,孩子的逆反心理也已經蠢蠢欲動。
所以說,家長要是一味的採取訓斥等方法去管理教育孩子,最好還是點到為止罷。
尹建莉曾說:面對孩子,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作所為,以他樂意接受的方式對他的成長進行引導。你必須把他當做一個"人"來平等對待,而不是當做一個"弱小的人"來徵服。
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有許多家長忽略了平等與尊重的重要性,不由自主的以威壓的方式,企圖讓孩子選擇妥協。
這不是教育,這是一種壓迫。
並不是否定家長們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只是為了能讓孩子們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得到更多的被尊重感,從而自身也養成良好的品格習慣。
一個人,只有受到了尊重與平等對待,才能在更多情況下,下意識的學會尊重他人
所以在教育方法上,家長們要減少訓斥,多一些溝通與理解,和孩子之間形成良好輕鬆的相處氛圍,這樣更有利於教育效果目的達成。
我是小鹿媽咪,也是3歲寶寶的媽媽,每天記錄和分享不同的育兒知識及經驗,喜歡文章請關注我。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