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言語暴力包括對孩子長期的取笑、吼叫、侮辱、貶低、斥責、歸咎、詛咒。
執筆:胡蝶
編輯:胡蝶
定稿:歐陽比文
當爸媽的要操心孩子的學習,擔心孩子的生活,有時往往忍不住要說孩子兩句。隨著寶寶一點點長大,尤其是上學以後與父母之間的矛盾也漸漸多了起來。
小時候還乖乖聽話的他們,長大了也有了自己的思想。面對父母的訓斥,許多孩子都選擇了以沉默應對,父母能否明白,孩子此時真正的想法是什麼呢?
鄰居家有一個小男孩,正是在上幼兒園的年紀,然而孩子看起來總是蔫蔫的,半點沒有朝氣。和小朋友們一起玩,相比之下顯得畏首畏尾。
男孩媽媽很溫柔,但是爸爸脾氣很差,整棟樓裡有時都能聽見他罵孩子的聲音,因為的無非是弄壞了玩具、吃飯不老實這類小事。
有一次和男孩的媽媽攀談,說到老公脾氣的問題,這位媽媽嘆了口氣:「我老公是個火爆脾氣,好話也不會好好說,天天和孩子吼。
現如今只要眼睛一瞪,孩子立馬嚇得不行,越來越不愛說話了。」
上幼兒園的時候,園方對男孩做了評估,認為孩子十分敏感膽小,建議家長及時引導。
男孩媽媽知道問題出在哪裡,原本以為只是寶爸脾氣差了一點,沒想到已經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我們都知道經常打罵孩子對孩子的成長沒有好處,然而總有家長控制不住自己的火爆脾氣。
或者他們認為只是罵兩句,又沒有對孩子造成實質傷害,因此對這種行為並不加以約束。
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在1967年提出了一個心理學理論——習得性無助。長期吼罵孩子,孩子就會失去對父母的信任和依賴,變得無助且消極。
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父母無異於是他們生活的中心,被父母訓斥給孩子造成的心理傷害是無法彌補且會影響一生的。
1. 爸爸媽媽不愛我
哈佛醫學院附精神病學副教授 Martin A. Teicher 團隊發現,父母辱罵後的安撫並不會起到消除影響的作用。
親情是在日常中建立起來的,也同樣會在一次次辱罵中消耗殆盡。父母激烈的語言與打罵行為,直接影響親子關係。
2. 以後有話不和他們說了
與父母尋求溝通的過程中卻遭到父母暴力對待的孩子,在頻繁的語言暴力中很快就會放棄從父母處尋求安慰。也會漸漸封閉自己,變得不愛說話。
3. 暴力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父母的語言暴力行為在傷害孩子的同時,也讓孩子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日後也會以暴力對待別人。
許多爸爸媽媽在吼孩子後,都會出現後悔的情緒,然而真的再次動怒,往往仍然是控制不住自己。
父母能尋求一種能代替粗暴教育的有效育兒手段,才能讓孩子擺脫打罵陰影。
1. 把孩子當「小大人」
很多父母存在誤區,認為吼罵孩子是父母的權利。作為父母當然可以吼罵孩子,但是請先想一下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
想與孩子好好溝通,雙方就要在平等的位置。不妨把孩子當做一個「小大人」,用對待成年人的態度與語氣與他對話,孩子也會體會到尊重。
2. 先聽孩子說
孩子與大人的思維方式是不一樣的,發火之前不如先聽聽孩子的想法,他為什麼要這麼做,他在想什麼,孩子也不會再抱怨父母不理解自己。
3. 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父母斥罵孩子只能逞一時口舌之快,事情還是無法解決,孩子還是有可能犯錯。
不如先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並教給孩子,讓他在犯錯之後能明白如何補救,以後犯的錯會越來越少。
糖果媽媽叮囑:父母在生活中難免遇到不如意的事,但別把這種壓力向孩子發洩。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