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父母怒吼以後,閉口不言,回到房間關上房門。孩子心裡在想什麼?孩子心理會不會受到傷害呢?
其實一句怒吼是讓父母發洩了情緒,可是這種不滿的情緒卻轉移到了孩子的身上,孩子往往無處宣洩,只能自己消化,時間久了,孩子的性情也就潛移默化的改變了。
其實,長期多次的怒吼孩子,傷害遠不止如此,知道答案後你還會這樣做嗎?
江蘇的寧寧已經2歲了,可是還是和一歲的時候一樣,總是啼哭不止。寧寧的膽子特別小,就算是一點小動靜也會受驚大哭。
寧寧的父母帶孩子打預防針的時候,還沒有進門寧寧就大哭,防疫站的醫生建議父母去帶寧寧看看是不是有什麼心理疾病,實在是太容易受驚嚇了。
寧寧的父母聽到醫生這樣說,驚慌失措,趕緊就去帶寧寧看了兒童心理醫生,心理醫生說寧寧長期過度的受驚嚇,所以對驚嚇十分敏感,往往外界的一點小動靜也會引發寧寧比較大的情緒波動。
經過了心理醫生對寧寧日常家庭環境生活的了解,原來寧寧父親經常在家裡大吼大叫,對於2歲的女兒也經常一下子突然兇起來。
寧寧需要得到情緒安撫和緩和的照顧,需要父親改變這個習慣。寧寧的父親也沒有想到,自己的幾聲怒吼,給一個2歲的孩子造成了那麼大的傷害。
一.父母經常吼孩子給孩子造成的傷害
1.讓孩子擔驚受怕
一些家庭父母感情不和諧,總是在孩子面前爭吵,久而久之,孩子也越來越擔驚受怕,害怕回到家,面對的就是父母的爭吵。
長期在這種驚嚇的環境裡面生活,孩子的膽子會越來越小,一點波動就會讓孩子非常不安。
2.讓孩子變得焦慮
焦慮和焦慮症不一樣,但是長期的焦慮的情緒,是會導致孩子患上焦慮症。
父母總是吼孩子,孩子要麼過度的受到驚嚇,膽子越來越小,也可能孩子會不知不覺的學到父母的表達方式,也學會通過怒吼發洩不滿。
以後出現問題,比起心平氣和理性的解決問題,更多的是通過帶著焦慮的情緒的怒吼。
3.孩子不愛回家,有事也不和父母交流
父母經常吼孩子,孩子會沒有安全感。
久而久之,孩子對家庭並沒有依戀,不愛回家。等到孩子大了一些,更加獨立,就更不愛回家了。
不僅如此,孩子如果和主動父母說事情的時候得來了父母的怒吼,以後就不再會主動的和父母交流溝通了。
二.父母如何避免對孩子怒吼
1.想要發火的時候,想想為這件事情值不值得
父母如果是因為比較小的事情,大動肝火發脾氣,那麼孩子可能會不理解父母。在父母生氣的時候,想想這件事值不值得,是不是需要大發脾氣的事情。
如果是孩子犯了嚴重錯誤的事情,那麼生氣無可厚非,假如不是特別嚴重,或者只是一件小事,並且孩子是第一次犯錯,就不太有生氣的必要了。
2.尊重孩子適當的發洩
父母總是對孩子怒吼,孩子可能也需要發洩,只要孩子發洩的方式合理,父母這時候就不要再去刺激孩子了。
尤其是青春期衝動又易怒的孩子,很可能父母越是收拾,孩子就越是叛逆。
心理學表明,如果一味的對一個人進行同樣的嘮叨和不斷的指責,這個人會越來越反叛,越來越背道而馳。
3.發火怒吼前,深呼吸123
想要大發脾氣,想要對著孩子怒吼的時候,深吸一口氣,數一下123。人在憤怒的時候,呼吸都是特別快的,過快的心率對於心臟來說是不正常的運作。
數一數123,平息一下心率,對遏制憤怒的怒氣有好處,對心臟有好處,也可以遏制腎上腺素的分泌過快。
腎上腺素突然劇烈大量的分泌,人的怒氣值和攻擊力就會特別的高。遏制或者減緩腎上腺素的分泌,對於平復人憤怒的情緒是很有幫助的。
4.考慮後果
父母在準備對孩子怒吼的時候,考慮清楚這樣做的後果。是不是真的一聲怒吼,就可以讓孩子乖巧懂事了嗎,是否會起到反作用,會讓孩子更不考慮父母的建議。
父母一聲吼,孩子抖三抖,總是被父母怒吼的孩子,前期可能發抖害怕,後期可能就會和父母對著幹。
父母怒吼,孩子也怒吼了。父母想清楚怒吼值不值得,有沒有必要,可不可以用更溫和的方式來表達,不要給孩子留下童年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