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能用對待小學生的方式去照顧一個一兩歲的小嬰兒。什麼樣的照料是小寶寶最需要的?什麼做法不太合適?聽聽育嬰師的看法。
早教並不是一個新鮮概念,但是通過和兩位育嬰師培訓專家的接觸,讓我們看到了熱鬧的早教風潮中存在的一些誤區。
1.哪些早教知識經常被父母誤解?
郭建國:早教不等於知識灌輸
現在的父母知道的育兒知識並不少。比如,很多人都知道早期要給孩子提供豐富的刺激,但是對刺激的定位卻不夠準確。
有的媽媽以為,「刺激」就是讓寶寶認字卡、背歌謠、算算術。其實,早期灌輸知識性的東西意義並不大,大部分知識孩子後來都遺忘了。反而給孩子提供自然、豐富的環境,讓孩子多看、多聽、多聞,用身體多接觸、多運動,親子之間多交流、多互動,這些感官、語言和情感的刺激,對寶寶的大腦才是更為有效的雕琢。
有一句話可供參考:刺激的維度越寬越好,感受刺激的形式越多越好,讓孩子產生的愉悅感越強越好。
孫杰:成長需要耐心
經常有父母和我抱怨:「我們家孩子就是笨,訓練了多少遍還是不會。」這是期待早教能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其實這種想法有些捨本逐末。
我們可以為孩子提供高低不等的懸掛玩具,但一定不要拼命要求他在一定時間內能夠跳多高。更多的要看孩子在這個過程中體驗了什麼,積累了什麼,這才是早教的意義。任何著眼於當下的結果,拼命訓練以求跳躍式發展的做法,對寶寶的長遠發展都是不利的。
2.帶小寶寶參加早教班,需要注意什麼?
郭建國:和諧的親子關係更重要
正確的早教課程應該帶給寶寶更多的快樂,讓你們的親子關係更加和諧。如果因為上了親子班,你反而變得緊張、焦慮,埋怨孩子不爭氣、不愛「學習」,甚至覺得丟臉,間接影響到孩子每次去參加時的情緒也不是很好,都會和早教的初衷南轅北轍。
孩子愉快的情緒、對事物探索的熱情和認知發展同樣重要。在早教課上,多觀察而不是多幹預,關注孩子真正想體驗的事情,在那些能讓孩子興奮的事情上多加互動。
孫杰:不要把親子課變成家長的競賽經常聽到父母問早教班的老師,你們能教孩子學什麼?
其實,他們更需要注意的應該是自己能學什麼。0~3歲的早教課程更大的意義是協助父母更好地養育孩子,而非直接教孩子。如果無法擺正心態,就很容易讓親子課變成家長的「競賽」——老師說用5 分鐘完成一個串珠遊戲,別的家庭已經穿完了,父母就著急催孩子或者替孩子完成。
另外,在選擇早教班的時候,也要注意考察機構的課程能不能立足於孩子綜合、長期的發展,而不是片面灌輸知識技能,讓寶寶身心疲憊的訓練。
3.照顧孩子的時候,哪些事是父母最該注意卻常被忽略的?
郭建國:尊重和回應
用兩個詞來概括:尊重和回應。對嬰兒成長的尊重是我們成人必須重新認識的問題。過去人們往往認為嬰兒是一張幼稚的白紙,近年來的研究卻表明,從一出生,孩子就是情感豐富、感覺敏銳、渴望學習、追求成長的「人」。用尊重的心態跟寶寶遊戲或照料寶寶,及時回應孩子發出的每一個信號,這種互動本身就包含了大量「早教」的內容。
比如,你給寶寶穿衣餵奶時輕柔的態度,跟他說話時的耐心的語調,在他哭泣的時候能及時抱起他查找並排除不舒服的原因,而不僅僅是扔過去一個安撫奶嘴……都在給寶寶傳遞積極的信息,而寶寶也就在與我們的交往中學到大量的生活常識,形成了不同的性格與行事方式,學會了管理自己的情緒與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