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的形象,隨著《西遊記》、《大鬧天空》等書籍、影視劇的傳播而深入人心,從一隻桀驁不馴的石猴,跟隨唐三藏一路西行跋山涉水、斬妖除魔、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到修成正果,冠以「鬥戰勝佛」。孫悟空的每一個階段都為人津津樂道。
小朋友們都很崇拜孫悟空,把他當成大英雄,他那七十二變、火眼金睛的本領,仿佛無所不能。成年人也很崇拜孫悟空,因為他逍遙、自在,而且敢於打破常規。
不過,孫悟空肯定不是完美的,他有各種各樣的弱點,縱使渾身本領,也難抵唐三藏念一段緊箍咒。
每當師傅閉眼念咒時,孫悟空痛不欲生,許多人就有了疑問,這緊箍咒到底有什麼魔力?為何能讓這刀槍不入、脫離生死的猴子那麼痛苦?當然不是因為唐三藏念起來嗡嗡嗡像蒼蠅蚊子一樣,很煩。這咒語,可是大有講究。
要知道咒語是什麼,得先來說一說這金箍的來歷。當孫悟空被唐僧從五行山下救出來後,孫悟空卻難改頑劣的本性,做事依然我行我素,不肯老老實實的跟著唐僧去西天取經。
就像是一個打不改,罵不聽的不良少年,面對一位溫文爾雅的老師一樣。軟的肯定是不行的,還是得來點硬菜讓這猴子漲漲記性。
但是只憑手無縛雞之力的唐僧,一點辦法都沒有。於是觀音菩薩就在凡間化作一個普普通通的村姑,與唐僧一起將由金箍變成的帽子騙戴到孫悟空頭上。
單單只有金箍是沒有用的,頂多算個裝飾品,只有在念了特殊的咒語後,金箍才能發揮它的作用。
所以在給孫悟空帶上金箍之後,觀音菩薩教給了唐僧一個特殊的咒語,只要念出咒語金箍就會縮緊使孫悟空痛苦萬分,達到馴服孫悟空的目的。
對於我們來說,唐僧念的咒語一直是一個謎,讓人好奇到底是什麼咒語可以厲害到,能將性格頑劣的孫悟空馴服。
其實這個咒語只有六個字:唵(ōng)、嘛(ma)、呢(nī)、叭(bēi)、咪(mēi)、吽(hōng)。
明眼的讀者可能一眼就認出來了,這不是觀音菩薩心咒嗎?沒錯,正是「六字大明咒」。
追其本源,六字大明咒是從梵文中發展而來的,是觀音菩薩的心咒。最初只有三個字,後來發展成為如今的六個字。
在藏傳佛教中,此六字箴言蘊藏著宇宙中的大智慧、大慈悲,其內涵異常豐富,奧妙無窮,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咒語。
吳承恩寫《西遊記》有一條主線,就是突出故事中各個角色的修心之旅,而之所以在故事的最後都拜入佛門,就是在寓意著要修心。
這六字箴言有「像蓮花一樣的出清淨不染,與其清淨智」的含義,是佛教中使人靜心的代表。
每當唐僧念出這個咒語,都是在化解孫悟空身上的戾氣、叛逆,讓他靜心修心。
而此等秉性就如同孫悟空的皮毛一般,緊緊黏在身上,想要讓其蛻變,無疑是撕心裂肺的。其實,無論是對於任何人來說,「改變」,本就是十分痛苦的事情。
《西遊記》是一部充滿寓意的作品,緊箍咒伴隨悟空走完西天取經的全程,並對整部作品的寓意具有決定性意義;它不僅僅是觀音菩薩心咒,更是宗教戒律、定心真言、社會禮法和文明的象徵。我們每個人的頭上,又何嘗沒有一個金箍呢?
讀者們,關於緊箍咒,大家有怎樣的看法?如果喜歡本文章,請轉發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