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學會計系畢業典禮貴賓致辭
王其鑫
2018 / 5 / 26
今天是個喜慶的日子!首先我要向每一位畢業同學致賀:你們經過四年的勤奮努力,終於拿到臺灣頂尖的學士學位!其次,我也要向在座的家長們致賀:各位的心情我很了解 -- 十年前,我兩個孩子先後從大學畢業,那時的心情是:哇,終於解脫了,這下有預算可以買輛新車了!當然這是開玩笑,我想在座的各位此刻都感到無比自豪,你們的子女能取得臺灣大學會計學位的光榮成就,當然離不開你們多年來的輔育和支持!
半年前,王泰昌老師邀我來參加這個盛會並致辭,我想他一定是搞錯了。泰昌兄是我高中同學,也是我們班的學霸,記憶裡他從沒考過第二名,我則一直是班上倒數的。當年的我,做夢也想不到有一天我會站在大學殿堂,穿上博士服來會計系演講,因為會計實在是我大學時代的一個噩夢!
當年大學聯考前,我按分數填志願,第一志願是臺大商學系國貿組,想著國際貿易可以常常出國玩,很不錯。接著是工商管理組,管人嘛,很威風,也要填。再下來就是會計組,嗯……這不行,會計好像都是女生,像我阿姨就是,這個堅決不能填。下一個是銀行組,銀行?好像是坐櫃檯數鈔票的,這也沒意思,不填。再下來是經濟系,經世濟民,很偉大,這可以……
發榜那天看分數,哇!正好落在臺大會計系,好在沒填,這下真慶幸不已。
沒想到上了經濟系,開學第一堂課就是《初級會計》,一看傻眼,為什麼經濟系也要念會計?
當時對商業一點概念也沒有,什麼叫應收帳款、股份、資本公積……,為什麼要做複式簿記?又是什麼借方貸方的,剛上大學玩心很重,沒心思鑽研,好不容易混了個60分,下學期繼續,又是僥倖熬到60分過關,心裡暗爽,這輩子終於可以和會計說Bye-Bye了。
大學畢業當完兵去美國念MBA,沒想到第一門課竟然又是會計!一開堂,滿頭白髮的德裔老師很嚴肅地說:會計是商業管理的基礎,這個沒搞懂,你們就別念MBA了。當時初到美國,戰戰兢兢,不大敢混,總算是把這門課稍稍弄明白了。
1992年我到大陸開公司,花12年建了一個覆蓋全國的工業電子產品銷售平臺,最多時一共有40家分公司,126個利潤中心,900多家經銷商。要怎麼去管理這樣龐大又遍布全國的經營團隊?能不能只用一個指標就能提綱挈領,完成全公司的財務目標呢?這時會計的杜邦公式一下湧上心頭。在座各位都知道,淨值報酬率ROE等於ROA(產品利潤率乘以資產周轉率)乘以財務槓桿。業務單位不管財務槓桿,看ROA就行了。於是我自己編寫教材,教所有利潤中心主管抓ROA及各項可控因子:ROA的分子是收入減費用,那你就要把銷售和各項費用控制好;分母是應收帳款、存貨、固定資產之和,這三項也要個別抓緊。接著,就吾道一以貫之地,每個月計算全國各單位的ROA,然後排名、公告、獎懲,並讓前幾名分享管控心得,結果效果超乎預期地好!現在回想,我之所以能有效管理分布在全國四十家分公司的兩千位員工,可說全拜會計之賜!
這就是今天我想和各位分享的第一點:人生有很多課題是無法逃避的。當年不愛念會計,總逃課,想不到它一直來纏著我,直到我終於發現它的妙用。到今天,會計系還要把我拉回臺大再上臺自我檢討!你說這逃得掉嗎?
第二點我想分享的是:
明天開始,一扇新大門為各位敞開了,面對五光十色的新世界,你該走向何方?
念MBA時,財務是我的強項,於是畢業就選了金融業,回臺灣加入花旗銀行。培訓期間,有一段是在馬尼拉,面對三十多位國際學員,我在炒作外匯的實習競賽中拿了第一名,當時就認定外匯交易是我人生的不二選擇了。
回臺灣到外匯部實習,一天晚上,部門主管邀我們幾個新人去吃飯。我坐在主管對面,看到他在餐桌上擺了一個Reuter實時通訊機,和我們聊幾句,就瞄一眼;再吃幾口飯,又瞄一眼。這下我突然發覺,這好像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 我好像對實時新聞裡哪個國家又政變了,黃金油價會怎麼走,美元、法郎又什麼的不是那麼感興趣,我還是比較喜歡跟人打交道。
於是我就請調到投資銀行部的股票承銷部門。當時正是臺股大多頭時代,在座的家長們可能還記得那段驚心動魄的歲月。1986年臺股指數才只有860點,1989年就漲到了12500點!因此那時業務很好做,我幹了兩年,業績亮麗,就被競爭對手挖角,升為協理(AVP)。當時就想再兩年升副總(VP),滿腦子春風得意。
沒想到,臺股瘋漲讓很多公司拼了命鑽營上市,也冒出很多不正規的現象。當時年少氣盛,看不大慣。同時也覺得,在金融界工作,好像總是通過一個小窗口去看外面的世界,永遠看不真切,也不知道那些跳動的數字實際是怎麼產生的。這時一家由我承銷上市的電子企業來邀,考慮到電子業正當紅,公司正派,董事長又務實認真,雖然此刻離開金融圈打亂了原先的生涯規劃,我還是決定當機立斷,轉戰產業。當時股市一片紅火,股指剛突破12000點,跳離熱門的金融而就產業,讓我那些銀行界的朋友都覺得很不可思議。
到了電子業負責對外投資,先去歐洲選址設廠,後來大陸開放,又帶來新的投資機會。當時一位臺大電機系學長,史丹佛畢業的李慈雄博士,從美國返臺來找我,說想募資去大陸創業,希望拜訪我們董事長。當時正是1989年8月,六.四剛過,許多外資都在撤離中國,我們總經理就說這人一定是頭殼壞了,這時候還進大陸?!但我深信李學長的膽識,他願意放棄美國的優渥環境,全家搬去大陸,必然有他的道理,於是我自己掏錢,也推薦給我們董事長,促成了這項投資。
過了三年,沒想到李學長的公司還活著,而且越做越好,找了Morgan Stanley投資,並邀我們去上海合資設廠。當時臺灣電子業到大陸都是做來料加工,兩頭在外(進口原料、加工外銷),因此電子廠清一色在深圳、東莞等緊挨香港的城市。到上海設廠?不可能嘛!但我認為,臺灣電子業之所以一直在做OEM,是因為沒有廣大的內銷市場,只好幫歐美日代工。如今大陸市場開放,對臺灣電子業來說,真是千載難逢的一個可以開拓通路、自建品牌的機會,於是就毅然決然遷居上海。
1992離開臺灣這個舒適圈的震動,比我上次離開金融界還大!親友們都感到十分詫異。這也引出了我想分享的第三點:
1986年我在美國,臨畢業前,有位來自武漢大學的同學對我說:小王啊,有機會回祖國看看嘛,國內現在改革開放,形勢很好。我立即笑答:這是不可能的,我們去大陸叫「通匪」,回臺灣可是要被關的,當時從沒想到這輩子我會踏上大陸。想不到,才過五年,1991年,我就到了上海考察,真是世事難料!
這世上有很多事,是你沒法去預測或規劃的,你唯一能掌握的,只有自身的能力和膽識。
所謂膽識,並非一時拍腦袋的衝動。在我把全家搬去上海前,我已經去大陸考察過六次。每次去,總會找空檔到處微服走走看看。記得有次到北京,午飯後沒事,就到賓館對面的人大校園裡晃晃。才進校門,就看到不遠處有一群人圍在那裡熱鬧起鬨,又跳又笑。靠過去一看,原來是一群學生在露天打桌球。最讓人驚訝的是,那桌球桌是用兩塊板子架起來,沒有網子,就用一排紅磚迭在中間,這樣子打桌球!當時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遠非今日可比,但就在這樣窮的環境下,架兩塊板,擺一排紅磚,就能把球打得這麼高興。這件小事給我很深的觸動:天下事,此心同,此理同。中國人都很克難勤奮又聰明,這國家怎麼可能不發達呢?!
當年很多外商到臺灣設廠,教會臺灣的年輕工程師學製程、品管、物料……。這些人學成後便自己創業,辦廠、當老闆,越做越大。這過程難道不會在大陸重演嗎?它一定會追循臺灣走過的道路,而且發展得遠比臺灣更大。如果臺灣還是維持代工模式,那十年二十年後必然會非常辛苦。因此,如果有機會,應該去耕耘中國大陸的內需市場!只要二十年,必定大有可為。
時代有它的脈搏,但只能靠自己用心去體會。現在想想,當年很多微服私訪的感受難以分析,既沒有大數據,也掰不出硬道理,但看好的感覺越來越強烈,到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一發表,如果用股票市場去比喻,那便是30年的大底反轉了!買進信號是如此強烈,還猶豫什麼?趕快All in吧。
敢於跳出舒適圈,是先要用自己的雙眼雙腳去觀察,而非人云亦云。膽識必須建立在見識之上,用心、眼、腳去建立自己的世界觀,同時培養自己闖天下的能力。各位明天踏出校門,要去面對的這個世界,可能不像大學這麼單純。有很多時候,你會大聲疾呼、抱怨不公,或是委屈落淚,但面對實相的世界,你唯一能做的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心智,並不斷鍛鍊自己的韌性。
第四個我想談的是:
我到大陸的前三年非常辛苦。那時對產業大環境的了解不夠透徹,以為大陸的電腦業一定會高速興起,我們的電腦電源也一定很有市場,沒想到在北京中關村處處碰壁,這才發現想像中的市場根本不存在,怎麼辦?如何生存?那時經常半夜起來繞室彷徨。
幸好,不久中國的電信業開始起飛。1993年大陸的電信普及率只有3%(臺灣是53%),報上看到郵電部部長吳基傳說,到世紀之交,要把電信普及率提高到10%。這樣一算,十三億人口每年增加1%,就是1300萬線電話,等於臺灣一百年累積的裝機量!當下就決定掉頭,全力往通信電源發展。這次很幸運,走對了!接著就陸續開設分公司,再進一步引進新產品、鞏固銷售通路,終於發展成中國最大的電信電源供貨商。
到2011年,公司年均成長率達到47%,而且此前五年每年的股東報酬率都超過20%,每年的成長率也超過20%,當時工商銀行浦東分行的行長對我說,你們這家臺灣企業真了不起,是我們浦東所有6000家企業客戶,包括IBM和HP在內,經營績效最好的一家!
可惜我想在上海上市以進一步拓展平臺、收購小型技術公司的想法,一直無法得到臺灣大股東的同意。最後只有選擇離開,創業去做節能。很遺憾,花了三年,節能產品一直沒有突破,業務不見起色,只得把公司收掉。
在我離開原來的公司前,臺灣大股東找我談話,說你都52歲了,還想幹嘛呢?本來我還在猶豫,經他這麼一提,我想對吼,我都已經52歲,再不離開這舒適圈就來不及了。如果變成溫水裡的青蛙,將來我一定會後悔莫及。
現在回想,這段創業經歷其實是人生刻骨銘心的一段。假如當初因為怕失敗、貪圖舒服而不敢勇闖未知,那可能才是人生最大的失敗!
最後一點,我想分享的是:
各位都熟悉財務的資產負債表,也應當知道人生的資產負債表 – 每個人剛出生,資產項下最多的就是時間。漸漸地,你投入時間,轉化成知識,再轉化為能力,也取得了人生的各項成就、人脈、信譽。在右邊,你的負債和權益可能是財富、親情、愛情、友情,或者你欠人家的種種恩情。
到了人生的尾聲,我們會發覺,人生資產負債表裡許多有關貨幣資金的項目,到最後都是一場空。據說Steve Jobs臨終時說,他一生所創造的種種財富功業,就像過眼煙雲,只有那些他曾真情面對的時刻,才是讓人念念不忘的寶貴人生。
前兩周有位老同事來看我,他是當年我剛去大陸時招聘的第四位員工,現在也已經50歲了。他見到我,拿出一個小禮盒,我說不行,你知道我們公司是嚴禁對上送禮的。他說王先生,你拆開看看再說。我打開來,裡面有一支墨水筆,上面刻著「德創斯米克電氣電子有限公司 -- 1992」幾個字,當時我眼眶一下就紅了,這是我1992年初創公司的名字,後來改過兩次,原名早就沒人記得,連我都忘了。同事說他到德創三年就離開了,後來又待過四五家公司,但現在還是最懷念德創的歲月,回想當年學到的種種,就想來看看我。這件小事讓我非常感動,也讓我的人生資產一下增添了不少能量。
在過去三十年多年的職場生涯中,我曾和很多人共事過。拿日語「一期一會」的成語來說,每一個接觸到的人,都代表著一個難得的緣分,應該珍惜把握,為自己和旁人多創造一些價值和溫暖。
這些甚至包括我親手勸退的三十多位同事。我後來常常反思,自己當時太年輕,不懂管理,才害得他們被開除。假如當時的我比較成熟,他們很可能就不需要離開了。但不管怎麼說,當必須要請人走的時候,我總是儘量不讓人受傷太深,讓他能振作走不同的方向。因為這樣的態度,有些被請走的同事往往還能繼續做朋友,這也是讓我在職場上能不斷前行的動力。
透過人生損益表,我們得以認識並觀照自己,從自己說話、思考,和對人的態度中,刻畫出人生旅途中最深粹的風景。最後,這些旅途中人與人之間的關懷和愛,就將永遠留在我們的人生資產負債表中。
以上便是我的會計人生分享。再一次祝福各位:外面有一個嶄新的世界正在等著你們,預祝你們擁有更加豐富多彩、波瀾壯闊的人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