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所不為 灸之所宜

2020-12-24 浙江在線

2017-10-19 08:47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劉金平 實習生 沈嘉玲 孫重陽 通訊員 魏利良

「針所不為,灸之所宜。」灸作為一種傳統的中醫療法,是中醫學寶庫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早在西漢時期就有用灸療療疾的記載。隨著時代的發展,當代中醫師在傳統中醫的基礎上,研究出多種新灸法,如熱敏灸和督灸。

熱敏灸是江西省中醫院陳日新教授在20多年的臨床研究中總結出來的一種新的灸法。督灸是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崇桂琴教授根據《內經》「病在督脈治督脈,治在骨上」,「病在骨,焠針、藥熨」的理論所創立的一種獨特的外治方法。兩種灸法雖較為年輕,卻越來越受到廣大患者的青睞,今年七八兩個月中,單來上虞中醫醫院施治督灸療法的人數就有三四百人次。

熱敏灸:提高艾灸療效的新療法

熱敏灸全稱「腧穴熱敏化艾灸新療法」,屬於艾灸的一種,是通過艾材產生的艾熱懸灸熱敏態穴位,激發透熱、擴熱、傳熱、局部不(微)熱遠部熱、表面不(微)熱深部熱、非熱覺等熱敏灸感和經氣傳導,並施以個體化的飽和消敏灸量,從而提高艾灸療效的一種新療法。

透熱——獨特的灸感

「經氣所過,主治所及,調節所至。」早在古代,就有醫家把激發經氣,促進氣至病所,作為提高針灸療效的一種積極手段。現代研究表明,經氣傳感活動是人體經氣運行的表現,是人體內源性調節功能被激活的標誌。而熱敏灸就是通過對穴位的熱刺激,激發體內固有的調節系統(即經氣系統)功能,使失調、紊亂的生理生化過程恢復正常,具有扶陽益氣、溫經散寒、活血通絡、消瘀散結等功效。

大量的臨床實踐表明,凡是人體腧穴發生熱敏的病症,寒證、熱證、表證、裡證、虛證與實證均可用熱敏灸治療。熱敏灸治療呼吸系統的感冒、過敏性鼻炎、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等病症,消化系統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老年性便秘等;神經系統的缺血性中風、面癱、偏頭痛、面肌痙攣、枕神經痛等,生殖系統的慢性前列腺炎、男性性功能障礙、原發性痛經、慢性盆腔炎等,運動系統的骨性膝關節炎、肌筋膜疼痛症候群、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網球肘、肩周炎等常見病、疑難雜症,有獨特的療效。

具體施治時,通過傳統中醫的望聞問切,四診合參,根據不同病因、病症,選擇不同的熱敏穴位。上虞中醫醫院傳統療法中心主任戚澤飛介紹,例如慢性支氣管炎,中醫學認為該病多由外邪侵襲肺系,或臟腑功能失調,內邪幹肺,引起肺失宣肅,肺氣上逆所至,疾病的發展和轉歸與肺、脾、腎三髒關係密切。熱敏灸治療以宣肺止咳、降氣化痰為基本治療原則,根據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肅降,脾主運化水溼,腎主納氣等理論,一般選擇位於大椎、至陽、命門、中府、肺俞、脾俞等熱敏穴位所在的穴區。

「因為熱敏灸在灸的時候不是熱的感覺,而是酸、脹、重、痛、麻、冷等感覺,一些患者首次接受熱敏灸治療可能會感不適。」戚主任解釋,熱敏灸作用並不是艾灸熱刺激直接產生的,而是通過體內調節系統所產生,是在繼承傳統艾灸療法的基礎上,創造出的腧穴熱敏化艾灸新療法。它與其他艾灸最大的區別就是,具有獨特的灸感,就是透熱,表面不(微)熱深部熱,即灸的皮膚不熱,但是皮膚下深部甚至胸腹腔臟器感覺很熱。

此外,灸療前,醫師將儘量詳細告知患者操作過程,打消患者對熱敏灸的恐懼感和緊張感。施灸時,醫師會根據年齡、性別、體質、病情,採取舒適的體位,並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施灸時間也會根據病情不同,個體不同而各不相同。

熱敏穴位——小刺激大反應

走進上虞中醫醫院傳統療法中心四樓灸療部,一股濃鬱的艾草燃燒的氣息撲鼻而來。只見帷幕之後,患者們趴在病床上,背上放置著灸柱盒,緩緩升起絲絲青煙。醫師們正穿梭於帷幕之間,忙著給病人做灸療,時刻了解病人的情況。

灸療部醫師陳栩芳正在為患者進行熱敏灸治療。只見她拿出兩個熱敏灸專用的灸柱,將其點燃。灸柱隨著燃燒升起縷縷青煙。陳醫師根據患者病症將其懸置於不同部位,將熱敏柱上的熱量傳導到皮膚表面。經過一段時間的熱敏感應,患者皮膚開始發燙,表面逐漸顯紅,效果開始出現了。與此同時,陳醫師用手搓揉患者皮膚變紅的部位,將皮膚上能夠吸收的治療因子均勻地分布到穴位四周,以達到更好的吸收效果。

家住百官街道的蔣女士正在接受治療,她告訴記者,「腰痛已經困擾我很久了。經過3次熱敏灸治療後,現在腰痛有些緩解。」

《靈樞》中曾記載:「所言節者,神奇之所以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說明穴位不是指一般的皮肉筋骨等有特定的形態結構及固定不變的位置,而是神奇遊行出入的、動態的、功能變化的部位。穴位有狀態之別,即敏化狀態與靜息狀態。穴位敏化的類型多種多樣,穴位熱敏是一種新發現的敏化類型。熱敏穴位對艾熱異常敏感,最易激發經氣感傳,產生「小刺激大反應」,這是熱敏灸不同於其他灸法之處,要求醫師採用探感定位方法準確找到穴位的依據,也是辨敏選穴,提高療效的突破口。

熱敏穴位的重要性,要求醫師嚴格按照「二步驟、三要求、四手法」的原則來探查熱敏穴位。陳醫師介紹,「二步驟」即對熱敏穴位要先後進行粗、細兩步定位;「三要求」即要求醫師熟悉熱敏灸感,選擇合適的艾灸方式與舒適體位,並保持環境與心神安靜;「四手法」即常用懸灸探查手法,有迴旋灸、循經往返灸、雀啄灸、溫和灸等4種手法,探查熱敏穴位可以採用單一手法,也可採用組合手法。

不同熱敏穴位施灸時從熱敏灸感產生到熱敏灸感消失所需要的時間不同。此外,在施行熱敏灸療法時,每穴的施灸時間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因人因病而不同,施灸時間以個體化的熱敏灸感消失為度。

人與人之間的體質差別較大,熱敏灸療法並不適宜每個人,如嬰幼兒;昏迷、腫瘤晚期、腦出血急性期、血液病、大量吐(咯)血患者;糖尿病患者,心腦血管疾病發作症狀嚴重者,肺結核患者,嚴重過敏體質者等不宜施灸。此外,施灸部位也有講究,孕婦的腹部和腰骶部禁灸;感覺障礙,皮膚潰瘍處禁灸。「過飢、過飽、過勞、酒醉等患者也不適宜施灸。」陳醫師提醒廣大市民,「凡在治療期間不宜食用海鮮、羊肉、狗肉等發物,不宜貪涼飲冷。如果出現皮膚發紅、水泡,要及時到醫院處理。」

督灸:傳統療法治療亞健康

督灸是基於傳統中醫外治法的理論,結合傳統灸法特點的一種中醫傳統外治法。督灸的治病作用是多方面的,也是鎮痛藥物所不及的。它涵括了經絡、腧穴、藥物、艾灸、發泡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優勢,充分發揮其綜合治療作用,直對病所以火攻之,具有益腎通督、溫陽散寒、壯骨透肌、破瘀散結、通痺止痛的功效。

作為一種中醫外治療法,督灸是通過在督脈的脊柱段上施以「隔藥灸」,具有治療時間長、作用持久、療效可靠,且安全無副作用的特點。可以治療強直性脊柱炎、類風溼性關節炎、腰椎間盤突出症、骨性關節炎、骶骼關節炎、老年性骨質疏鬆症、股骨頭壞死等。尤擅治療現代醫學還沒有很好治療手段的強直性脊柱炎。

此外,督灸對於沒有疾病的人還能起到保健與養生的作用。現代社會由於人們長期工作勞累,熬夜,飲食上吃太多涼性的食物(如冰箱裡冷凍的食物),還有越來越多的空調病,這些都大大消耗了人體生存所需最基本的陽氣。所以人們才會感到身體越來越疲憊,精神越來越消沉,工作沒有激情,這些都在暗示人們身體消耗的陽氣越來越多,而不注重補充才會導致一系列的情況出現,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亞健康」狀態。

「這些症狀在現代醫學上沒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法。但是通過督灸這種物理性的治療措施,不僅可以起到改善症狀的作用,還可以起到預防與保健的作用,這也是我們現在所提倡的『治未病』的保健養生思想。」上虞中醫醫院灸療部賀龍龍醫師說。

賀醫師解釋,督脈與任脈、衝脈三者同起於胞中,督脈行於腰背部,任脈、衝脈行於腹胸部;督脈為陽脈之海,總督人身諸陽;諸陰經通過經別的聯繫合於陽經,因此中醫認為督脈可以溝通全身經絡。督灸作用於督脈上,通過督灸的綜合作用激發協調諸經,發揮經絡內連臟腑,外絡肢節,溝通內外,運行氣血,平衡陰陽,抗禦病邪,調整虛實的功效,從而達到預防、保健與抗衰老、增強抵抗力的目的。

據介紹,中醫思想中,女性屬陰性體質,相比男性來說,陽氣往往不足,這導致女性往往易患寒性疾病。而督灸療法是通過在統領一身陽氣的督脈上進行辛溫大熱的艾灸治療,讓患者的陽氣在體內慢慢積聚,起到大補陽氣的作用,使之到達體表。所以,對女性由於不能溫熙四肢、臟腑,以至於寒邪凝滯在這些部位導致疼痛不舒,如手腳冰涼,痛經等症,督灸的治療尤為有效。同時,督灸對女性面部的黃褐斑、雀斑、痤瘡等各種隨著衰老而出現的症狀,也能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

家住嶺南鄉的徐女士已經接受了3次督灸治療。「朋友知道我7個月沒來月經後,介紹我來上虞中醫醫院督灸。第一次進行督灸治療時還有點遲疑,沒想到上午督灸,下午月經就來了。」徐女士告訴記者,「而且督灸還可以保養美容,我打算堅持治療下去。」

「像徐女士這樣的患者越來越多。而且許多患者經過治療後,再次上門都帶著親朋好友一起來。」賀醫師告訴記者,雖然灸療部推出督灸治療並不久,今年7月份開始進行,卻已有紮實的基礎。早在去年,灸療部的醫師已經進行過督灸的試點治療。並在試點治療的基礎上,對督灸的藥方和灸療方法都進行了改良,將傳統督灸製成半段式,將原本起泡的藥方改良成了不起泡型,更加適宜病患需求。


1508374075000

相關焦點

  • 「灸」治足跟痛,思路不一樣
    灸治足跟痛 灸治之法源遠流長,療效獨特。《靈樞·官能篇》曰:「針所不為,灸之所宜。」苦於灸法疼痛劇烈,滬上鮮用。家父蔣鏡清臨床以麥粒灸治療足跟疼痛,尚稱滿意。 一青年二足跟均痛,站立起步時尤甚,經排除骨刺,施以麥粒灸二次即愈。
  • 艾艾貼的作用與功效如何,揭秘灸艾艾貼排排灸的真相和使用方法!
    《黃帝內經·靈樞》中就提到「針所不為,灸之所宜」,《醫學入門》中也說「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既然艾灸簡便易行,安全且見效快,還具有驅寒邪、補陽氣、能氣血、調正氣的作用,那麼它就是最適合向大家的調理方法了,因為它的確有很多不同凡響之處。
  • 古方艾灸融合現代科技,天才百穴灸讓艾灸重煥生機
    《黃帝內經》曾有雲,「針所不為,灸之所宜」,《扁鵲心書》有記載「保命之法,灼艾第一」。 然而,傳統艾灸受制於使用不方便、施灸經驗技術要求高、艾灸煙霧不能有效控制、灸療溫度不易把控、灸療過程耗費時力、所用艾炷品質不一等因素影響,無法大範圍普及,即便在艾灸養生日益火熱的當下,艾灸的推廣也阻力甚大
  • 灸法篇—— 艾條灸第三節3.1懸 起 灸
    艾卷灸法最早見於明代朱權的《壽域神方》卷三,灸陰證∶"用紙實卷艾,以紙隔之點穴,於隔紙上用力實按之,待腹內覺熱,開出即差。"後來發展為在艾蟻內加進藥物,再用紙捲成條狀施灸,名為"雷火神針"或"太乙神針"。在此基礎上又演變為現代的單純艾卷灸和荷物艾卷灸。由於操作簡便,療效良好,又易為患者所接受,救為近代臨床常用的一種灸治方法。
  • 三伏灸之:隔 姜 灸
    上期推送了麥粒灸的文章後,很多艾友都想嘗試著做一做麥粒灸;其實我們在不熟練的情況下
  • 濰坊市中醫院改良無痛麥粒化膿灸治癒肺部結節
    李先生及家人擔心結節會有癌變的風險,因此一直憂心忡忡,聽朋友介紹,濰坊市中醫院針推科主任蘇秀貞創新的改良無痛麥粒化膿灸曾治癒過其他患者的肺內結節,不放過任何希望的李先生遂慕名求診於濰坊市中醫院針推科,找到蘇秀貞主任請求給予無痛麥粒化膿灸治療。
  • 陷下則灸之
    即便適合灸法解決的那部分問題,也要求灸師根據患者具體狀況,加以思考分析,比如什麼時間灸,先灸哪裡,後灸哪裡,各灸多長時間,熱力要滲透到哪個層次…「四時之氣,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氣穴為定。」明白了這些道理,艾灸的效果才會很好。
  • 古代禁針禁灸穴的分析
    又如石門穴,是否如古人所說對女子有絕孕作用,現代有人曾觀察過其避孕效果,並未能得以證實,所以也談不上禁忌。二、單純禁灸類古代醫籍所載的單純禁灸穴共45穴(另有乳中穴和腦戶為針灸皆禁忌)。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一類為該穴區的深部有重要的臟器,灸後可能出現意外。
  • 化膿灸的施灸要領(振陽培元、扶正祛邪)
    施灸材料選擇與製作化膿灸療法所用材料為金色艾絨,也稱金絲艾絨。艾絨是由艾葉製成的,古今均以艾葉為主,如《孟子·離婁》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一說。但夏季天熱,血脈流暢,患者多裸胸臂或穿單衣,施灸較為方便,故對慢性病,夏季施灸為宜。施灸順序《千金方》指出:「凡灸當先陽後陰……先上後下,皆以日正午已後,乃可下火灸之,時謂陰氣未至,灸無不著,午前平旦谷氣虛,令人癲眩不可針灸也,慎之。其大法如此。卒急著不可用此例。」也就是說,灸時要注意穴位選擇與施灸的順序。
  • 舒卿老師 ▏氣灸特訓營課堂筆記
    2、水分穴30分鐘,氣海穴60分鐘,神闕穴30分鐘用灸盒正陽灸。患者腿不腫可在足三裡加一個灸盒,上火足三裡扎一針。少商放血。註:腿腫不能灸足三裡,不能扎針,洩氣。燙傷,水泡停止艾灸,不可扎針。3、氣血三針,氣機三針,補中益氣322,血虛三針,腎氣兩針。
  • 麥粒灸的好處和注意事項
    《千金要方》云:「諸療之要,火艾為良,針、湯、散皆所不及。」強調灸法的重要作用,灸法治病取效甚高,是針刺、湯藥所不及的。施麥粒灸後,局部皮膚發紅,破損,產生灸瘡,稱之為化膿灸。(一)為什麼要灸出瘡來?臨床上常會遇到一些難治性疾病,這是是化膿灸的主要適應病症。
  • 落枕灸哪裡 針灸幫你解決落枕問題
    落枕灸哪裡比較好呢?針灸注意事項是什麼?落枕的原因有哪些你們知道嗎?不知道的話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落枕灸哪裡落枕穴落枕穴位於人體的手背當第二、第三掌骨之間,掌指關節後約0.5寸處。所治落枕為患者左右活動受限,或左或右,針刺對側落枕穴,效果極好。
  • 【中國夢·踐行者】33年堅守與傳承 他們憑一「針」一「灸」屹立...
    【中國夢·踐行者】33年堅守與傳承 他們憑一「針」一「灸」屹立杏林金羊網  作者:鄭誠  2019-12-11 佛山市中醫院針灸科從一醫一護艱難起步
  • 「灸之必效」五法,信不信由你
    灸疝氣穴歌【原文】疝氣偏墜灸為先,量口兩角折三尖,一尖向上對臍中,兩尖下垂是穴邊。【註解】灸疝氣偏墜奇穴法,用稈心一條,量患人口兩角為則,折為三段如△字樣,以一角安臍中心,兩角安臍下兩旁,尖畫處是穴。左患灸右,右患灸左。左右俱患,左右俱灸。艾柱如粟米大,灸四壯。
  • 常用的灸法之:(五)其它灸(附語音)
    一般講,每個穴位要灸一到三壯,燃燒完大概25分鐘左右。有的時間長,可能一個小艾柱點燃就要20分鐘,那就是60分鐘。這樣治療完之後,再把針拔出來。這是一種非常簡便易行的針灸並用的方法。 用艾絨燃燒的熱力通過針柄、針身直接傳送到人體內。同時發揮針和灸的作用,而達到治療的目的。這種方法應用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防止艾火脫落而灼傷皮膚。
  • 針灸之道|《針通經絡 灸調陰陽》讀書總結
    斷斷續續的看完了韓醫金南洙寫的《針通經絡 灸調陰陽》這本書,老人家最大的夙願就是:讓針灸走出專業領域,走向平常百姓家。作者通過臨床中一個個針灸治病的生動故事,給人們分享了自己的治療方案。第三章,說明針灸師是會走路的綜合醫院,只要有一盒針和一把灸,去世界任何角落也不會擔心。最後總結了八大要穴,無論是保養還是治療都有很好的效果:足三裡、曲池、氣海與關元(男性)、中極與水道(女性)、肺俞、膏肓、百會
  • 太乙神針VS雷火神針,傻傻分不清,看完此篇就懂了~
    明初朱權《壽域神方》記載:灸陰證「用紙實卷艾,以紙隔之點穴,於隔紙上用力實按之,待腹內覺熱,汗出即差。」當時的艾卷只是單純地用艾絨製作,並無摻藥。灸法很像後世的雷火神針、太乙神針的施灸方法。1539年,明德堂刊的《神農皇帝真傳針灸圖》一書裡,第一次提到了摻入藥料的艾卷灸法,名曰火雷針,又名神聖針,又名雷火針。萬曆間,李時珍《本草綱目》於「神針火」條也載有雷火神針,處方不同於《神農皇帝真傳針灸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