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19 08:47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劉金平 實習生 沈嘉玲 孫重陽 通訊員 魏利良
「針所不為,灸之所宜。」灸作為一種傳統的中醫療法,是中醫學寶庫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早在西漢時期就有用灸療療疾的記載。隨著時代的發展,當代中醫師在傳統中醫的基礎上,研究出多種新灸法,如熱敏灸和督灸。
熱敏灸是江西省中醫院陳日新教授在20多年的臨床研究中總結出來的一種新的灸法。督灸是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崇桂琴教授根據《內經》「病在督脈治督脈,治在骨上」,「病在骨,焠針、藥熨」的理論所創立的一種獨特的外治方法。兩種灸法雖較為年輕,卻越來越受到廣大患者的青睞,今年七八兩個月中,單來上虞中醫醫院施治督灸療法的人數就有三四百人次。
熱敏灸:提高艾灸療效的新療法
熱敏灸全稱「腧穴熱敏化艾灸新療法」,屬於艾灸的一種,是通過艾材產生的艾熱懸灸熱敏態穴位,激發透熱、擴熱、傳熱、局部不(微)熱遠部熱、表面不(微)熱深部熱、非熱覺等熱敏灸感和經氣傳導,並施以個體化的飽和消敏灸量,從而提高艾灸療效的一種新療法。
透熱——獨特的灸感
「經氣所過,主治所及,調節所至。」早在古代,就有醫家把激發經氣,促進氣至病所,作為提高針灸療效的一種積極手段。現代研究表明,經氣傳感活動是人體經氣運行的表現,是人體內源性調節功能被激活的標誌。而熱敏灸就是通過對穴位的熱刺激,激發體內固有的調節系統(即經氣系統)功能,使失調、紊亂的生理生化過程恢復正常,具有扶陽益氣、溫經散寒、活血通絡、消瘀散結等功效。
大量的臨床實踐表明,凡是人體腧穴發生熱敏的病症,寒證、熱證、表證、裡證、虛證與實證均可用熱敏灸治療。熱敏灸治療呼吸系統的感冒、過敏性鼻炎、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等病症,消化系統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老年性便秘等;神經系統的缺血性中風、面癱、偏頭痛、面肌痙攣、枕神經痛等,生殖系統的慢性前列腺炎、男性性功能障礙、原發性痛經、慢性盆腔炎等,運動系統的骨性膝關節炎、肌筋膜疼痛症候群、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網球肘、肩周炎等常見病、疑難雜症,有獨特的療效。
具體施治時,通過傳統中醫的望聞問切,四診合參,根據不同病因、病症,選擇不同的熱敏穴位。上虞中醫醫院傳統療法中心主任戚澤飛介紹,例如慢性支氣管炎,中醫學認為該病多由外邪侵襲肺系,或臟腑功能失調,內邪幹肺,引起肺失宣肅,肺氣上逆所至,疾病的發展和轉歸與肺、脾、腎三髒關係密切。熱敏灸治療以宣肺止咳、降氣化痰為基本治療原則,根據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肅降,脾主運化水溼,腎主納氣等理論,一般選擇位於大椎、至陽、命門、中府、肺俞、脾俞等熱敏穴位所在的穴區。
「因為熱敏灸在灸的時候不是熱的感覺,而是酸、脹、重、痛、麻、冷等感覺,一些患者首次接受熱敏灸治療可能會感不適。」戚主任解釋,熱敏灸作用並不是艾灸熱刺激直接產生的,而是通過體內調節系統所產生,是在繼承傳統艾灸療法的基礎上,創造出的腧穴熱敏化艾灸新療法。它與其他艾灸最大的區別就是,具有獨特的灸感,就是透熱,表面不(微)熱深部熱,即灸的皮膚不熱,但是皮膚下深部甚至胸腹腔臟器感覺很熱。
此外,灸療前,醫師將儘量詳細告知患者操作過程,打消患者對熱敏灸的恐懼感和緊張感。施灸時,醫師會根據年齡、性別、體質、病情,採取舒適的體位,並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施灸時間也會根據病情不同,個體不同而各不相同。
熱敏穴位——小刺激大反應
走進上虞中醫醫院傳統療法中心四樓灸療部,一股濃鬱的艾草燃燒的氣息撲鼻而來。只見帷幕之後,患者們趴在病床上,背上放置著灸柱盒,緩緩升起絲絲青煙。醫師們正穿梭於帷幕之間,忙著給病人做灸療,時刻了解病人的情況。
灸療部醫師陳栩芳正在為患者進行熱敏灸治療。只見她拿出兩個熱敏灸專用的灸柱,將其點燃。灸柱隨著燃燒升起縷縷青煙。陳醫師根據患者病症將其懸置於不同部位,將熱敏柱上的熱量傳導到皮膚表面。經過一段時間的熱敏感應,患者皮膚開始發燙,表面逐漸顯紅,效果開始出現了。與此同時,陳醫師用手搓揉患者皮膚變紅的部位,將皮膚上能夠吸收的治療因子均勻地分布到穴位四周,以達到更好的吸收效果。
家住百官街道的蔣女士正在接受治療,她告訴記者,「腰痛已經困擾我很久了。經過3次熱敏灸治療後,現在腰痛有些緩解。」
《靈樞》中曾記載:「所言節者,神奇之所以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說明穴位不是指一般的皮肉筋骨等有特定的形態結構及固定不變的位置,而是神奇遊行出入的、動態的、功能變化的部位。穴位有狀態之別,即敏化狀態與靜息狀態。穴位敏化的類型多種多樣,穴位熱敏是一種新發現的敏化類型。熱敏穴位對艾熱異常敏感,最易激發經氣感傳,產生「小刺激大反應」,這是熱敏灸不同於其他灸法之處,要求醫師採用探感定位方法準確找到穴位的依據,也是辨敏選穴,提高療效的突破口。
熱敏穴位的重要性,要求醫師嚴格按照「二步驟、三要求、四手法」的原則來探查熱敏穴位。陳醫師介紹,「二步驟」即對熱敏穴位要先後進行粗、細兩步定位;「三要求」即要求醫師熟悉熱敏灸感,選擇合適的艾灸方式與舒適體位,並保持環境與心神安靜;「四手法」即常用懸灸探查手法,有迴旋灸、循經往返灸、雀啄灸、溫和灸等4種手法,探查熱敏穴位可以採用單一手法,也可採用組合手法。
不同熱敏穴位施灸時從熱敏灸感產生到熱敏灸感消失所需要的時間不同。此外,在施行熱敏灸療法時,每穴的施灸時間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因人因病而不同,施灸時間以個體化的熱敏灸感消失為度。
人與人之間的體質差別較大,熱敏灸療法並不適宜每個人,如嬰幼兒;昏迷、腫瘤晚期、腦出血急性期、血液病、大量吐(咯)血患者;糖尿病患者,心腦血管疾病發作症狀嚴重者,肺結核患者,嚴重過敏體質者等不宜施灸。此外,施灸部位也有講究,孕婦的腹部和腰骶部禁灸;感覺障礙,皮膚潰瘍處禁灸。「過飢、過飽、過勞、酒醉等患者也不適宜施灸。」陳醫師提醒廣大市民,「凡在治療期間不宜食用海鮮、羊肉、狗肉等發物,不宜貪涼飲冷。如果出現皮膚發紅、水泡,要及時到醫院處理。」
督灸:傳統療法治療亞健康
督灸是基於傳統中醫外治法的理論,結合傳統灸法特點的一種中醫傳統外治法。督灸的治病作用是多方面的,也是鎮痛藥物所不及的。它涵括了經絡、腧穴、藥物、艾灸、發泡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優勢,充分發揮其綜合治療作用,直對病所以火攻之,具有益腎通督、溫陽散寒、壯骨透肌、破瘀散結、通痺止痛的功效。
作為一種中醫外治療法,督灸是通過在督脈的脊柱段上施以「隔藥灸」,具有治療時間長、作用持久、療效可靠,且安全無副作用的特點。可以治療強直性脊柱炎、類風溼性關節炎、腰椎間盤突出症、骨性關節炎、骶骼關節炎、老年性骨質疏鬆症、股骨頭壞死等。尤擅治療現代醫學還沒有很好治療手段的強直性脊柱炎。
此外,督灸對於沒有疾病的人還能起到保健與養生的作用。現代社會由於人們長期工作勞累,熬夜,飲食上吃太多涼性的食物(如冰箱裡冷凍的食物),還有越來越多的空調病,這些都大大消耗了人體生存所需最基本的陽氣。所以人們才會感到身體越來越疲憊,精神越來越消沉,工作沒有激情,這些都在暗示人們身體消耗的陽氣越來越多,而不注重補充才會導致一系列的情況出現,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亞健康」狀態。
「這些症狀在現代醫學上沒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法。但是通過督灸這種物理性的治療措施,不僅可以起到改善症狀的作用,還可以起到預防與保健的作用,這也是我們現在所提倡的『治未病』的保健養生思想。」上虞中醫醫院灸療部賀龍龍醫師說。
賀醫師解釋,督脈與任脈、衝脈三者同起於胞中,督脈行於腰背部,任脈、衝脈行於腹胸部;督脈為陽脈之海,總督人身諸陽;諸陰經通過經別的聯繫合於陽經,因此中醫認為督脈可以溝通全身經絡。督灸作用於督脈上,通過督灸的綜合作用激發協調諸經,發揮經絡內連臟腑,外絡肢節,溝通內外,運行氣血,平衡陰陽,抗禦病邪,調整虛實的功效,從而達到預防、保健與抗衰老、增強抵抗力的目的。
據介紹,中醫思想中,女性屬陰性體質,相比男性來說,陽氣往往不足,這導致女性往往易患寒性疾病。而督灸療法是通過在統領一身陽氣的督脈上進行辛溫大熱的艾灸治療,讓患者的陽氣在體內慢慢積聚,起到大補陽氣的作用,使之到達體表。所以,對女性由於不能溫熙四肢、臟腑,以至於寒邪凝滯在這些部位導致疼痛不舒,如手腳冰涼,痛經等症,督灸的治療尤為有效。同時,督灸對女性面部的黃褐斑、雀斑、痤瘡等各種隨著衰老而出現的症狀,也能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
家住嶺南鄉的徐女士已經接受了3次督灸治療。「朋友知道我7個月沒來月經後,介紹我來上虞中醫醫院督灸。第一次進行督灸治療時還有點遲疑,沒想到上午督灸,下午月經就來了。」徐女士告訴記者,「而且督灸還可以保養美容,我打算堅持治療下去。」
「像徐女士這樣的患者越來越多。而且許多患者經過治療後,再次上門都帶著親朋好友一起來。」賀醫師告訴記者,雖然灸療部推出督灸治療並不久,今年7月份開始進行,卻已有紮實的基礎。早在去年,灸療部的醫師已經進行過督灸的試點治療。並在試點治療的基礎上,對督灸的藥方和灸療方法都進行了改良,將傳統督灸製成半段式,將原本起泡的藥方改良成了不起泡型,更加適宜病患需求。
150837407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