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給孩子做英語啟蒙的時候,最常見的一個詞就是「磨耳朵」了!
磨耳朵簡單來講,指的是在寶寶的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給孩子有意播放英文的音頻,讓孩子積極的去感受和理解,培養語感,進而不斷積累詞彙,促進英語的學習。
從學習來講,特別是在學習英語階段,需要通過聽一些音頻培養語感,都稱之為磨耳朵。
於是有許多家長,開始給孩子找各種磨耳朵的app,讓孩子直接看動畫,聽兒歌,聽故事甚至還有電影等等。只要孩子感興趣,不管孩子有沒有聽懂,反正這個聲音是聽到了,於是掉進了濫用「磨耳朵」的誤區。
磨耳朵的誤區你中了幾個
1、管他聽不聽的懂,沒事就放音頻,聽總比不聽好。
許多家長可能都有這樣的經歷,在網上給孩子找了很多的資源,不管孩子有沒有聽,每天都會給孩子輸入。從最開始也許寶貝可以說一兩個單詞,到後來才發現,孩子一直沒有說更多的單詞了。
2、孩子喜歡看《小豬佩奇》等動畫,所以我就用英文版動畫給他磨耳朵!
孩子對自己喜歡看的動畫總是充滿興趣,換成英文版以後,她還是很喜歡看,但是問講了什麼,孩子其實並不知道。她只是很喜歡看五彩斑斕的畫面。
3、手機上有各種各樣的英語啟蒙應用,沒事我就拿給他看,就當磨耳朵!
因為有app會很方便,每天都給孩子聽,但是時間長了,發現孩子並沒有聽,聽力也沒有很大的進步。
4、「磨耳朵」就是聽兒歌,那我沒事就給他放著兒歌磨!
寶寶很喜歡兒歌,每天都會給他放著聽,還會跟著跳,孩子雖然會跟著唱了,但是單獨問裡面的單詞,其實並不知道。
磨耳朵重要嗎,當然重要
根據美國新課程標準裡面關於1-14歲兒童的聽力能力和閱讀能力的調查分析指出,即年齡越小,對聽力理解能力的依賴性越大,換言之,孩子閱讀理解能力的上限就是他們的聽力理解能力。
(美國新課程標準分析圖)
也就是說,如果你拿一篇文章給孩子看,孩子能夠讀懂的內容不可能超過他能夠聽懂的內容。
這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呢?它告訴我們,如果想要增加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在13歲之前,我們要做的事就是增加聽力練習,通過聽力理解能力來帶動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
而提高孩子聽力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磨耳朵!
怎麼樣的輸入,才是正確的磨耳朵呢?
01聽孩子「玩」過的兒歌
兒歌:簡單易懂,每一首歌幾乎都是圍繞著孩子的生活主題,韻律感比較強,所以兒歌是可以在孩子一開始就介入的。但是,有一些兒歌並不適合我們中國的孩子,比方說很多西方敘事性的故事甚至是幾百年以前口口相傳的故事被人們編成了這樣的朗朗上口的兒歌,因此需要注意的就是,我們要選,比方廖彩杏兒歌、英國爺爺(Nursery Tracks,清華語感啟蒙等這些視頻兒歌資料,把它們分難度分主題整合成不同的類別,作為第一階段啟蒙的資料給孩子用。
02聽孩子「刷」過的分級
分級讀物:句式整齊,詞彙量大,涉及的領域廣,但是它的趣味性不足,比較單調,從音頻的效果上來說呢,分級音頻的製作都比較簡單,不會像其它幾種會添加進去各種有聲有色的音效。所以,分級只能對低齡的兒童磨耳朵用比較有效,年齡大一點的孩子他會覺得無趣,一旦他覺得無趣了,他就會自己選擇把耳朵關上不聽。根據多年實踐經驗來看,4歲半的孩子用分級磨耳朵是最有效的。
03聽孩子「看」過的繪本和動畫
繪本和動畫:繪本的一個好處就是色彩鮮豔,從音頻的角度來說,其製作精良。那麼繪本音頻的介入時間是什麼呢?繪本音頻並沒有一個確切的介入時間,當孩子能夠看這個繪本了之後,在他看完之後給他介入即可,要保持介入的及時性——孩子看完和聽的時間,間隙不要太長,間隔太久,孩子就會忘,動畫亦如此。
而這些秘訣的前提,一定是孩子真正理解過,這樣的磨耳朵才能事半功倍!
最後,小毛君想分享的是,所有的磨耳朵方法都離不開家長的陪伴和參與!
↓↓↓往期精彩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