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遊戲為什麼不能暫停」家長對遊戲的誤解似乎從未變過

2021-02-08 遊戲聊咖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作者:FOX

「XXX!你過來一下!」

「媽我在玩遊戲脫不了身!」

「你就不能暫停嗎!!」

「.」

遊戲一直在進化,而家長們對遊戲的看法似乎從來都沒變過。你的PS4在他們的眼中=小霸王;你的PC=小霸王模擬器;而你玩的遊戲=《魂鬥羅》、《大金剛》——隨開隨玩,一鍵暫停。

有了偏見才會有爭議,但當你拿著自己的一套理論去和家長對線時,他們只需一句話便可將你拒之千裡——"這遊戲把你毀了!"(shut down!)。主觀臆斷外加各類負面新聞的影響,使得家長們對遊戲的誤解越來越深,甚至發展到哭天搶地求馬雲關掉遊戲這種程度(沒錯,求的就是馬雲)。那麼此類現象的發生究竟是為何?遊戲真的像家長想的那樣「不堪」嗎?

                                                                                                                                                                                                                                                                                                                                                                                                                                                                                遊戲讓人沉迷

遊戲的確會讓人沉迷,甚至會發展成一種精神疾病;但如果你非抓住這一點來批判整個遊戲行業,這似乎有些不合情理。

然而家長們對遊戲的看法卻和十幾年前如出一轍,視遊戲為毒物,只要碰了就會上癮,就會毀掉人的一生。但事實上,各大遊戲公司早已按照國家的要求設計出了"防沉迷機制",而單機遊戲也有相應的規則來限制未成年玩家的購買(PG13)。

就像那句老話"適度遊戲益腦、過度遊戲傷身",對於未成年人玩遊戲這件事還是淺嘗輒止為好,但不要因噎廢食;以免出現孩子因兒時的過度管控,導致長大獲得"自由"後的遊戲沉迷——這種現象在大學中時有發生,而且糾正起來極難。

玩遊戲的人沒有人生?

如果把這句話放到十多年前,那還有點道理;但到了現在似乎就有些不對勁了。

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遊戲從其本體逐漸發展成了一個文化圈,並在破圈的路上越走越遠。電子遊戲成為奧運會項目使人們沒想過的,但現在已不再是幻想;從遊戲→遊戲直播→同好者抱團→同人文化→官方線下活動→玩家協助打造周邊→遊戲展→遊戲賽事,這些是屬於玩家的遊戲人生。

從遊戲的本身出發,我們能結識到太多的好友;畢竟人們在現實中經歷了太多的爾虞我詐,他們更願意把自己最為真實的一面放在網絡上。在這裡筆者突然想到了自己的一段經歷,曾經的一位現實好友向我借了1000塊錢,至今未還;而網上與我相識的一個好友向我借了1700塊錢,最後按照約定如數奉還。

玩遊戲能有什麼好處?

人們常說玩遊戲無腦,那其他的娛樂方式就有它們的價值嗎?

如果你非要說玩遊戲會影響學生的學業,那《大航海時代》、《文明VI》、《刺客信條3》這些遊戲立馬就不服了。歷史對於部分人來說是枯燥的,於是一位歷史老師就向他的學生推薦了《刺客信條3》,以激勵他們對美國獨立戰爭的學習欲望,或許這就是寓教於樂吧。

拋開遊戲的內容不談,我們再來看看科學對遊戲二字的剖析。

經過瑞典Gothenburg 大學的研究論證——暴力遊戲可促使人們學會團隊合作,並控制玩家的不良社會心態。因為團隊合作才能促使遊戲中攻擊行為的發生,而攻擊性較強的玩家很難得到別人的配合,也就無法擁有良好的遊戲體驗。

內啡肽具有"年輕荷爾蒙"的美稱,而遊戲恰好是掌控內啡肽分泌的主人。遊戲的機制會給玩家們帶來較強的視覺、聽覺效果,以刺激人體自動生成內啡肽;如此一來玩家就會感受到一種天然的愉悅感,這將有助於人們緩解壓力並避免抑鬱情緒的出現。

結語

遊戲的好壞在於人們對它的依賴程度,這就像止痛片中的嗎啡一樣——適量可以幫你抑制痛苦,但過量則會讓你墮入深淵。凡事皆有兩面性,當人們站在不同角度時看到的風景自然不同。父母們只看到了遊戲的陰暗面,而忽略了它的積極作用;而我們也要學會適可而止,畢竟學業、工作為大,斷不可因噎廢食。


相關焦點

  • 那些年我們和家長的誤解,遊戲都能暫停算啥,這才是最大矛盾!
    「***,你一天天在家躺著閒得沒事,也不知道下樓去轉轉,快,下樓去買包醬油回來!」 「媽我這遊戲打了一半抽不開身,等我打完再去買。」 「什麼遊戲啊這麼要緊,都快玩傻了,把遊戲暫停了現在就去!」 「這個遊戲沒辦法暫停,掛機會被舉報的。」
  • 盤點家長的五大幻覺,個個真實,第一個「所有遊戲都可以暫停」
    在平日的生活裡,孩子跟家長總是還有一些「誤會」。甚至這些小「誤會」也會導致一些代溝。導致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那本文獅小寶就帶你盤點家長的五大幻覺。第一個&34;,太真實了。幻覺一:所有遊戲都可以暫停想必很多孩子在家與朋友玩遊戲的時候,都遇到過被父母突然&34;的情況吧,比如正激烈地組排著,就被父母叫下樓吃飯或者出門幫買東西等等。可組隊玩遊戲中途是不能離開的,孩子只能讓家長稍等幾分鐘。結果很多家長卻認為這是一種不好的習慣,以為孩子過於沉迷網路遊戲;或是覺得孩子想偷懶。
  • 如何反擊家長的歪理「你遊戲就不可以暫停一下嗎?」教你見招拆招
    為什麼有人說單機遊戲無論網路遊戲怎麼發展,都永遠不會過時呢?因為單機遊戲總有很多3A大作?還是單機遊戲底蘊強劇情豐富?在一個遊戲小白略略看來,單機遊戲的優勢在於可以做到網路遊戲做不到的一點。那就是:隨時暫停。
  • Miss從未離開過英雄聯盟?當初的一句話,傳著傳著就「變」了!
    因為在之前絕地求生這款遊戲大火的時候,Miss轉型吃雞,大撈一把人氣。但是卻未曾想到,FPS類遊戲壽命普遍較短,玩家的新鮮感喪失得很快,所以絕地求生在火熱一段時間之後又慢慢的涼了。後來英雄聯盟s8賽季開始之後,LPL的幾支隊伍為大家帶來了太多的驚喜。最終成功奪得s8全球總決賽的冠軍。一時間,英雄聯盟這款遊戲的火熱程度再次回到了巔峰!無數的退遊玩家紛紛回來了。
  • 遊戲分析:為什麼遊戲越玩越沒意思?是我們變啦還是遊戲變啦?
    本文轉自百家號作者槽哥跟你嘮遊戲推薦語:遊戲分析:為什麼遊戲越玩越沒意思?了解下!神仙大佬無數,伏地才是出路。大家好這裡是槽哥。說起遊戲,大家都喜聞樂見。但是像我一樣喜歡遊戲的玩家有沒有發現現在的遊戲越來月沒意思了?這是為什麼呢?下面就讓槽哥我來整理一下。第一遊戲原因在我們小時候,大家玩的無非就是冒險島、超級瑪麗、魂鬥羅等等一些經典的遊戲。當初一個遊戲能玩上個幾百遍甚至是一整天都不膩。這就跟遊戲有關了,因為當時流行小霸王學習機。
  • DNF100版本:智商最高的BOSS,教你數學題,小遊戲+打樁從未變過
    #百度APP遊戲年度票選活動#「地下城與勇士之小狐狸君愛談遊戲電競」第八百五十七期《DNF100版本:智商最高的BOSS,教你數學題,小遊戲+打樁從未變過》。之前策劃說的遊戲取消了無聊的機制+打樁,看來不過是說說而已!其實本身這種遊戲玩法,還是不錯的,只不過之前團本傷害太高、打團時間長、復活幣限制,導致副本難度過高,如果一個小副本,加入這種玩法,還是不錯的。
  • 為什麼玩遊戲會上癮,而學習不會呢?
    首先說結論啊:把遊戲體驗應用到學習上的思路,是走不通的。幾年之前,就有人有類似的雄論,一時引起無數附和,但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多的人,慢慢意識到了其中的問題。這其中首要的誤區,是對手遊好玩的誤解。手遊中的爽快感,是刻意營造出來的不可逆的假象,目的是在這個爽快期讓你頭腦發熱去充值。不充值,你只是停留在「7日留存」這個指標內,會促使他們進一步挖掘如何營造爽快的假象;充了月卡,這才讓他們鬆一口氣,算是固化了,目標實現了。接下來,你將看到這個玩意的真面目。為什麼說是「不可逆」?因為它是一過性的,無法持續和反覆的。
  • 遊戲策劃師:為什麼我的兒子不沉迷遊戲?
    對於孩子愛玩遊戲這個問題,我想很多家長都有同樣的困擾。不過很多家長也反饋說孩子學了編程不沉迷遊戲了,「玩遊戲就光傻玩,自己設計遊戲還能學知識...」是的,編程確實能夠幫助孩子戒掉遊戲癮,可是孩子實在想玩咋辦?我們不妨來看看這位資深遊戲設計師爸爸是如何解讀遊戲的,為什麼遊戲對孩子會有如此大的吸引力,他是如何給孩子建立遊戲觀,讓兒子從不沉迷的?
  • 遊戲策劃:為什麼我的兒子不沉迷遊戲?
    很多問我,作為遊戲策劃,你的兒子玩不玩遊戲?很多家長都問過我這事,有意思的是我一回還遇到一個親戚說:你這個做遊戲的,還讓自己兒子也玩遊戲,你怎麼想的,賺錢賺的腦子拎不清了?當策劃已經在拆解馬斯洛需求,尊重和自我實現在遊戲中如何體現的時候,父母只是指望孩子突然自己開竅,就像是彈弓射大炮。你有沒有想過,你的孩子為什麼一開始會選擇玩一款遊戲?遊戲是一個把複雜事物條理化的產物,遊戲的很多玩法的設計都源於生活、來自於人性,只不過設計者將規則設計得比現實更清晰、反饋更明確、更洞悉玩家的想法。
  • 《死亡擱淺》似乎對「無性戀」有所誤解
    編者按:當今時代,隨著社會越來越開放包容,一些性取向得到了去病化,步入大眾視野,不少遊戲也開始支持同性角色間的浪漫關係。廣受歡迎的大作《死亡擱淺》亦在世界觀塑造中融入了「無性戀」的概念,但其中包含的錯誤信息卻讓本身是無性戀的作者深感擔憂,尤其是「性取向可擴散」「人們不願建立情感紐帶(而成為無性戀)」等描述,並希望指正這種觀念,減少可能的誤解。
  • 孩子為什麼沉迷網絡?家長別怪遊戲,這是孩子對自我的深度補償
    ,孩子卻在家裡的某個角落裡,拿著手機玩著遊戲;晚飯端上了桌子,你喊他吃飯,他說「馬上、馬上」,可是無數個「馬上」都過去了,他還是在玩遊戲;晚飯吃完後,該是寫作的時間了,可他還是抱著手機玩遊戲,不肯去寫作業。
  • 讓孩子戒掉遊戲的三招,招招有效
    網路遊戲已成為影響孩子學習的一大因素,在前一段上網課時期,有點家長甚至提議學生上網課期間,網路遊戲暫停。確實有很多學生自制力不夠,家長又管不上,從而沉迷於王者榮耀、吃雞等遊戲。但是家長和教師也要進行反思,畢竟網路遊戲的暫停我們說了不算,還是從自身上找找原因,這比較實在。下面這三招可以幫助孩子戒掉網路遊戲,不妨試試。
  • 遊戲王:天賜的寶牌才是真正的神卡,遊戲抽到這張卡從未輸過
    看過《遊戲王》的朋友,想必都知道這一系列的動漫存在著神卡一說。特別是在第一部當中,處處充斥著神卡的影子。諸如三幻神、蛇神蓋這四大怪獸,它們都被定義為神之卡。究其原因,無非是這些卡牌有著遠超尋常卡牌的能力。三幻神各自有著與眾不同的能力,而神蛇蓋更是攻擊力達到了無限大的怪獸。
  • 雖然大家都是玩遊戲 但總覺得女玩家似乎有些不一樣
    這種違和感不僅表現在偏好的遊戲類型不同,對待遊戲的態度似乎也不一樣,女生們為什麼去玩遊戲,他們喜歡什麼類型的遊戲,女生們究竟在遊戲裡追求什麼? 今天咱們走進女玩家的內心,解析下女生眼中的遊戲世界。 女玩家的遊戲動機 如果問身邊的女生你為什麼要玩遊戲?
  • 遊戲策劃:為什麼我的兒子不沉迷於遊戲
    作為一個遊戲策劃,這是我的工作,但作為一個家長,我兒子也讀小學了,但他卻沒有對遊戲成癮。下面是我的方法。  很多問我,作為遊戲策劃,你的兒子玩不玩遊戲?  很多家長都問過我這事,有意思的是我一回還遇到一個親戚說:你這個做遊戲的,還讓自己兒子也玩遊戲,你怎麼想的?
  • 我的世界:玩遊戲的時候真不能停下來?這一次替粉絲的父母說句話
    那一陣子我也天天和家裡人吵架,並且我試圖讓他們了解到,這個遊戲是無法暫停的,要麼開始要麼結束,但其實你會發現,無論你怎麼去解釋,你都無法能夠讓家長明白這一點。但小黃象為什麼要強調我是過來人的這一點呢?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步入社會之後的我,明白了一個道理。
  • 《戰地V》從未玩過的二戰遊戲,全新武器登場
    《戰地V》這是你從未見過或玩過的二戰遊戲,根據《Battlefield》官方Twitter近日發布的消息,將會有至少3種新武器很快即將在《戰地V》中推出。12月4日,《戰地V》將會迎來首次戰爭浪潮「序章」,因此這些武器很有可能會隨著戰爭浪潮加入遊戲。
  • 日常打遊戲超10小時,成績從未進過前80%……遊戲男孩怎樣逆襲考上...
    迷戀遊戲、學習成績從未進過前80%、能宅寢一天不出去,聽到這樣的開場白介紹,你一定覺得這個孩子是個「學渣」。但他卻在大四最後的半年時間裡「力挽狂瀾」,考上了研究生。在一次次求職被拒中 他刪掉了遊戲回憶起自己的大學生活,張小健說,前3年,他經常打遊戲超過10個小時,平均學分績點不高。如果把大學4年形容為一場馬拉松,當其他同學都已經快接近終點時,他卻還在半路上「打盹」。直到身邊的同學都在找工作、考公務員、考研,而張小健卻一次次在求職過程中被拒。
  • 遊戲幫了家長多少忙?
    作為家長的您,應該或多或少聽過或知道一些新聞或者傳言,舉幾個例子:隔壁村裡的幾個娃兒去水庫玩被淹死了;某人的親戚的鄰居帶著孫子去菜市場買菜,結果轉個身孫子就不見了,被人抱走了;人販子又把誰家小孩騙走了;誰家小孩過馬路時亂跑被撞了;某個阿姨家小孩玩電被電了;誰家小孩放火把人家什麼東西給燒了;孩子從房上或者樹上掉下來摔了。
  • 防沉迷面前,遊戲公司與家長能和解嗎?
    「我的孩子沉迷遊戲,我該去找誰負責?」一位家長茫然地在電話中質問道。在陸陸續續往遊戲裡充了1萬多元後,她才意識到自己的孩子玩遊戲已有三年之久,她們家是做生意的,起初根本沒留意到這筆錢。在通話時,她的訴求只有兩點:退全款,把孩子帳號封禁掉。在騰訊團隊幫助家長追回損失後,這位家長低聲質問,「你們為什麼要做遊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