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皮書》:種族歧視、階級差異,遠不及身份認同危機引起的焦慮

2020-12-13 歡笑八點檔

《綠皮書》是由真實事件改編的。它一舉奪得了2019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最佳原創劇本獎。

本片發生在美國,側重於表現白人託尼與黑人謝利這段跨越種族、階級的友誼;主要講述了義裔美國人託尼,被偉大鋼琴家謝利聘用為司機,然後開啟一段南方巡演的旅程。

這是一部節奏歡快的幽默公路片,表面裝著種族歧視與階級差異,內核卻是謝利內心對身份認同危機帶來的惶恐不安與焦慮。

種族歧視:黑與白

種族歧視在美國一直是熱議的話題。而且現實生活中,這種現象屢禁不止。

1.來自託尼的歧視

託尼在沒認識謝利前,與部分美國人一樣,帶著有色眼鏡看人。

妻子請了兩個黑人幫工,他心有不滿,卻礙於臉面沒有指責她。等黑人和妻子離開,趁親戚朋友不注意,他悄悄地把黑人喝過的水杯扔進了垃圾桶。

當託尼面試時,謝利提到要他洗衣服,擦鞋子。除了做司機外還要做男僕。託尼毫不留情地拒絕了,黑人用過的東西他怎麼會碰?他只接受開車,並提了價錢。

唐.謝利

沒想到謝利同意了。託尼對黑人的偏見隨著與謝利的接觸慢慢地衝淡,而旅途上其他白人對謝利的歧視一直不斷。

2.從旅館到酒吧

因為種族歧視,謝利只能棲息在一家住宿條件較差的旅館。在那裡他受到了同樣是黑人同伴的譏諷與嘲笑,於是他決定去酒吧喝酒。

不曾想酒吧裡喝酒的白人並不歡迎謝利,一堆人圍著要毆打他。

3.從服裝店到宴會

託尼鼓勵謝利嘗試新的服裝款式,導購開心地拿出衣服給他。託尼把衣服遞給謝利,這時導購變了臉,馬上阻止黑人謝利試衣服。謝利難堪地把衣服遞迴去,轉身就走。

殘酷的現實

「我拒絕去不歡迎我的地方。」這個一直是謝利的內心的信仰,卻不曾想自己去演出的地方也充滿了歧視。宴會上主人對他熱情洋溢,更對他的音樂讚不絕口。但當他想去如廁時,被主人告知黑人只能去樹邊如廁。

4.從路邊到餐館

大雨傾盆的晚上,託尼載著謝利不小心進入了種族隔離區,白人警察看到坐在車上的黑人謝利後,一頓刁難和羞辱。託尼不堪白人警察對謝利的羞辱,一衝動狠狠地打了白人警察一拳。最終兩人被雙雙送入監獄。

激烈的爭執

就算聖誕夜也不例外,一家大型酒店的經理表面上對謝利客客氣氣。當謝利想進他們內部餐館與託尼共進晚餐時,侍者拒絕了。就算謝利以中斷演出為威脅,大堂經理卻依然不肯破例讓黑人謝利堂堂正正進來吃一頓。

拒絕黑人用餐

巡演路上,所到之處皆為種族歧視的現象。可見種族歧視已成為美國社會的一種怪象,而如何化解這種社會矛盾已成為了不可忽視的話題。

階級差異:貧富懸殊

階級的差異凸顯了美國社會的貧富懸殊現象。

電影一開片便是酒吧裡一副富麗堂皇的景象,上流階層的目空一切,女侍者的諂媚,金錢的誘惑,一覽無餘。

文化的差異

接著是酒店因故整頓2個多月,託尼失業了。失業後的託尼為了50美金與胖子打賭。妻子Dolores得知託尼去賭博,以為他輸了,便罵他瘋了。結果沒想到他贏了,馬上改口:「真有你的。」

託尼笑了,吃進去的26個漢堡是值得的,畢竟贏取了50美金,可以作為下個月的一小部分的房租。

洋洋得意

看到這裡,眼淚直流,底層人民現實的生活描述得心酸又深刻。

而這與謝利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吃著高等的食物,喝著上等次的飲料,還擁有自己的男傭。

託尼從便利店地上撿起一塊玉石,謝利認為這是偷。託尼告訴他是撿的,謝利也堅持這是要付錢的。在謝利心裡,什麼東西都需要付出才能獲得,就算是撿的也要付錢。什麼東西都是明碼標價的,唯有付錢能讓他心安理得。

爭執

謝利認為託尼的名字和語言過於低俗,於是他刻意為他換了個名字,並暗示託尼要注意言語的措辭。當他看到託尼寫給她妻子的信時還嘲笑沒品味。

託尼唆使謝利在車上吃雞腿時,謝利竟然顧忌的是他的毛毯會不會被弄髒。託尼認為這是不可思議的,在如此美味的東西面前,謝利竟然顧忌如此多。現實中,溫飽問題才是託尼著急解決的。所以美食是不可辜負的。

美味的雞腿

而這些生活方式的差距也凸顯了美國社會貧富的懸殊。富人擁有著社會上頂級的資源,浪費糧食;窮人卻在為溫飽問題而勞累奔波。

身份認同危機:冷與暖

謝利是孤獨的,寂寞的。託尼從窗戶上看到他的兩個搭檔正在與女人調情說笑之時,謝利舉著一杯酒,一副落寞的神情。

當謝利入駐黑人旅館時,他一個人默默地坐在那裡深思,旁邊的黑人邀他一起玩牌,他一臉茫然。黑人看見他無動於衷,罵他黑皮白心,穿得衣冠楚楚,一點用都沒有。落寞的他進了酒店,想一醉方休。

鄉間黑人

當他們的車在鄉間小路拋錨時,謝利下了車。鄉間的黑人看見他,一副驚愕的表情,在他們心目中,謝利穿得衣冠楚楚,與他們格格不入。謝利突然感到心頭一涼,就連同族的黑人也不認同他的身份。

有錢人的文化

託尼與謝利在車上因為「該不該用拳頭贏得尊重」而起了爭執。託尼暗諷謝利處於上層階級,不懂平民生活的困苦與艱辛。謝利一怒之下,跑進了大雨中。落湯雞似的他說出了一直困擾在自己內心的焦慮。

「如果我不夠黑人,也不夠白人,甚至不夠男人,那麼誰能告訴我,我是誰?」

激烈爭吵

他認為自己只是有錢人文化的一種點綴,表演結束後,他在現實生活中並沒有獲得相應的尊重。當他回到現實生活中,他不知道自己是誰。他孤獨,寂寞,不知道如何才能獲得人們對他身份的認同。

來自託尼的開導

他到底是誰,擁有著黑人的皮膚,卻從小被家人與環境改造成了內在的白人。甚至連社會也不認同他的男人身份,曾經獲得的愛情因異地而離異,現在期望從同性那裡獲得一絲溫暖,也被打破了。

託尼羨慕謝利的社會地位,天賦與才藝,甚至還擁有大量的財富。謝利羨慕託尼擁有一個完美的家庭,有愛,有家人的牽掛。這對他來說是可望不可及的。

這是一種精神貧瘠與物質貧瘠的較量。

善意提醒

聖誕夜,當白人警察再次攔下他們的車時,託尼與謝利的心又緊繃起來。沒想到的是,這只是一個善意的提醒「左輪胎爆胎了」。託尼與謝利相視一笑。

影片的最後,謝利已經把託尼當成了真正的朋友,卸下了內心的敏感,跑去託尼的家,一起過了個歡快的聖誕。謝利擁有了一份真正的友誼。

友誼

該片以種族歧視與階級差異為皮囊,深刻地引出了社會對身份認同的探討。身份認同是另一種內化的,更深層次的種族困擾與焦慮。而這種焦慮也是美國社會存在的一種現象。當身份認同,種族歧視,階級差異獲得更多的社會關注時,就是影片的意義所在。

與託尼妻子擁抱

黑人謝利在男主人公託尼的幫助下,終於在一間卑微,不大的黑人酒吧裡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尊重與身份認同感。而託尼也放下了對種族歧視的藐視,從粗俗變得文明。

相關焦點

  • 電影《綠皮書》的暗示和啟發:騷亂之際再談黑人的身份構建與認同
    2019 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講述了非裔美國鋼琴家唐·謝利在義大利裔白人司機託尼的陪同與保護下,拿著黑人旅行指南「綠皮書」,前往種族隔離制度盛行、反對黑人呼聲較高的美國南方進行巡演的故事。在這段旅程中,種族歧視的壓迫,自我身份認同的困惑,使得黑人鋼琴家謝利承受了巨大的精神痛苦。
  • 特評丨《綠皮書》:自我認同與種族歧視的對抗
    《綠皮書》在題材上選擇了奧斯卡偏愛的類型,內容涉及美國社會關注的話題點。儘管故事簡單,但無論是在情節處理還是人物刻畫方面,始終圍繞著種族歧視這一精神內核展開,於平淡細微處娓娓道來。影片對於人物的把握和塑造極其鮮活,電影一開頭,通過託尼在酒吧與人打架、和人比賽吃26個漢堡以及丟掉黑人用過的水杯等鏡頭,就展現出了一個習慣用拳頭說話、簡單直接又帶有種族歧視的白人形象。維果·莫滕森為這個角色增肥40斤,從《指環王》裡清瘦優雅的阿拉貢搖身一變成為《綠皮書》裡的粗俗多話的壯漢託尼·利普。
  • 以《綠皮書》為例,用弗洛伊德防禦理論,透視種族歧視的心理機制
    種族歧視的惡果,正在以勢不可擋的陣勢展開。2、《綠皮書》——黑人定製旅行保命手冊《綠皮書》就是一部深刻展示和探討種族歧視的電影。很多地方黑人說不能去的,否則可能會引起不必要的衝突,嚴重的還會涉及到人身安全。而當時的《綠皮書》每年更新一次,詳細記錄了全美對黑人友善的地方,可以安全出入的餐廳,酒店,加油站,理髮店、美容店等場所。所以,這本小小的《綠皮書》被認為「黑人定製旅行保命手冊」。
  • 電影《幸福的拉扎羅》:人活一世,追尋的就是認同感嗎?
    《綠皮書》相對來說會小一點,聚焦的是種族歧視,但電影除了想表達消除種族歧視的主基調外,還有一條藝術無階級的副線。而《女孩》比之上述兩部電影,範圍進一步縮小,目光投放在了少數群體之上,這些少數群體的自我意識表達與普羅大眾之間的融合。所以說,將這三部電影串起來的第一條線就是——社會構成。
  • 西方歷史通鑑:階級認同,社會身份的定義,工人運動的興起
    根據通識的定義,愛德華·帕爾默·湯普森給出的理解如下:由於共同的經歷(習得的或者分享的),人們相互之間因為志趣相投會產生認同感,反之,沒有共同的興趣愛好就會有不認同感,這樣,階級就開始出現了。這種階級的共同經歷很大程度上由生產關係決定,可能是與生俱來的,或者偶然習得的。因此,湯普森認為階級的形成不是一種結果而是一個過程,是在社會交互作用中「產生」的。
  • 《綠皮書》:故事縱然感人,種族歧視不得解決,也難得到黑人認同
    起初二人只是簡單的僱傭關係,雪利作為一個略有地位的黑人,其實他的身份認同格外困難,他既夠不上白人階級,同時也會被自己的黑人同胞所鄙夷,認為其只是供白人享樂的工具。兩邊不討好的身份認同,讓雪利時常倍感孤獨。他不斷地被誤解,被鄙視,被疏遠。
  • 《綠皮書》:一段旅途、兩種膚色,不同種群追逐的是同一個夢想
    給託尼付錢的唱片公司給了他一本「綠皮書」指南,上面列著當地黑人可以吃飯睡覺的地方,因為很多旅館和餐廳都是只限白人進入,就像這樣兩人開始了一段南下之旅。一路上,兩人迥異的性格使得他們之間產生了很多的矛盾,與此同時,唐雪利在南方所遭受的種種不公平的對待也讓託尼深感種族歧視的不公。
  • 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高雅黑人和低俗白人的故事
    選材標新立異與通常的種族歧視電影不同,沒有局限在對歷史事件縱向的回溯或對個人事跡橫向的展示,而是指向一個人生而孤獨的至暗時刻,並通過黑人與白人、富人與窮人的身份置換讓本已僵化的主題呈現出張弛有度的戲劇感。不論何種膚色、何種性取向、何種階級,孤獨才是每個人需要畢生攻克的難題。
  • 電影《綠皮書》|一場跨越種族與膚色、身份與階層的人性之旅
    這段旅程何嘗不是一段跨越種族與膚色、身份與階層的人性之旅,也是和解與救贖之旅啊!電影《綠皮書》是由彼得·法拉利執導,維果·莫特森、馬赫沙拉·阿里等主演的劇情片。而片名《綠皮書》則是源於給託尼付錢的唱片公司給了他的一本「綠皮書」指南,上面列出了旅途中美國不同地方可以接納黑人的餐廳和旅店,因為那個時代的美國很多旅館和餐廳都只接納白人。該影片在第91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先後斬獲最佳影片獎、最佳男配角獎、最佳原創劇本獎等多項獎項。豆瓣評分8.9分。
  • 《羅馬》能擊敗《小偷家族》,為什麼卻不能戰勝《綠皮書》
    隨著《綠皮書》於3月1日在內地上映,關於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歸屬的討論還在繼續。有的人認為《綠皮書》實至名歸,可是還有相當數量的人認為《羅馬》才應該是最終贏家,甚至也有人替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沒有被提名最佳影片而鳴不平。在印記看來,《綠皮書》能讓史匹柏在兩周內刷了5遍,獲獎絕非偶然,也並不存在陰謀論者口中的只是因為選對了種族歧視的題材。
  • 【賣家故事】「身份認同危機」誘發思考,黑人玩偶商機欲趕超芭比
    2007年,Okoya推出了Queens of Africa系列,因為他沒辦法為侄女找到黑人娃娃,女兒的身份認同危機(identity crisis)也影響著Queens of Africa系列的推出。 他說:「當時女兒還很小,她說希望自己是白人,我意識到她正經歷著身份認同危機,於是我試圖找到原因。我經常給她買白人娃娃玩偶,從來沒想過女兒身份認同危機竟然來自這些。」
  • 從《綠皮書》《無法觸碰》看待黑人白人之間的問題
    本人從《綠皮書》《無法觸碰》兩部影片之中找到了黑人白人之間主要的問題-教育。首先簡單介紹一下兩部電影。《綠皮書》:美國拍攝,該片改編自真人真事,講述了保鏢託尼(黑人)被聘用為世界上優秀的爵士鋼琴家唐(唐)開車。鋼琴家將從紐約出發,到美國的南方地區舉辦巡迴演奏,倆人之間一段跨越種族、階級的友誼的故事。
  • 美國種族歧視的殘酷現實,這部電影講透了
    因為白人警察暴力執法,殺死了一位名叫弗洛伊德的黑人,引起了許多反種族歧視者的抗議。在新冠疫情橫行的時候,他們不顧被傳染的危險,誓要為弗洛伊德討回公道。他的不幸,像是一根導火索,徹底點燃了許多美國人心中對種族歧視的不滿。事實上,種族歧視的問題一直都存在。
  • 《綠皮書》:黑土豪和白痞子的公路之旅,執子之手一路向南!
    總觀多年獲獎影片,小編總結了三個關鍵詞:種族、同性、階級。《綠皮書》能把這三者做到極致就是他獲獎的原因。說回電影,《綠皮書》講述了黑人音樂家和白人酒保的公路之旅,兩人從相互排斥到包容接納的過程。但是影片的缺點就是帶入慢,我後排的大叔前半小時先是打呼,後要離場,最後說還不錯,叫咱媽也來看,這是美國公路片常有節奏。
  • 從《綠皮書》看美國歷史 -- 六十年代的自由與反抗
    奧斯卡最佳劇情片《綠皮書》講述了一個黑人鋼琴家僱傭一個白人司機,在美國深南州巡迴演出的故事,而綠皮書則是專為黑人定製的旅行指南。似乎故事本身沒有什麼獨特,但是當下的時代背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鋼琴家巡演的初衷及風骨,還有賦予故事無與倫比的唯一性。
  • 《綠皮書》託尼成為一個能夠明辨是非,有尊嚴和原則的人
    看過了十幾部講述種族問題的影片,唯有美國爵士鋼琴家雪利博士Don Shirley真實事跡改編的《綠皮書》讓我眼前一亮。所謂「綠皮書」,學名為The Negro Motorist Green Book(黑人駕駛員通行指南)上面主要記載著在上世紀60年代種族歧視非常嚴重的時候,一個黑人前往美國南部能夠安全通行的區域和可以投宿的酒店。
  • 【反分裂研究】國家認同危機與認同政治——國家統一的視角
    [3]同時,認同可以通過它的效用來界定,即將成員身份內化為認同。[4]身份認同既是人的一種本質心理需求,又是理性選擇的產物(也存在非理性的情況),包括現實的利益訴求和情感訴求等。「在與他人接觸時,我們一般有兩種認同傾向:(1)強調與對方的共性;(2)突出與對方的差異。……而決定最終選擇的,一般是與對方交往的模式和『我』對這次交往的預期。」
  • 中產身份認同的評判依據辨析
    目前來看,學者們常提到的分層維度既包括職業地位、收入水平、財富數量、管理權力、專業職級、教育資本、消費水準、生活風格/品位、種族/血統、體制位置、居住、健康等十幾種客觀維度,也包括主觀認同、生活方式、價值理念、社會交往、社會聲望、階級意識等主觀維度。概括起來,中產群體身份的評判維度大概有兩類:一條為「有錢」維度,另一條為「有閒」維度。
  • 階級再生產越來越難,當代中產的狂熱與焦慮
    而從社會基本元組織來看,企事業和指令計劃共存的治理代理主體,吸納了整個城市生活的運行法則,職工/家屬大院生存空間以及編制身份構成市民階級網絡也被納入總體計劃之中。 於是,在單位制的時代,社會分層主要是「在編職工/其他身份」構成的分層體系,有限市場化構成了一系列副產品的交易但無法提供外部性的公共品分配。
  • 綠皮書:一部具有教育意義的電影,成本很低,卻非常的經典
    《綠皮書》是由彼得·法拉利執導,維果·莫特森、馬赫沙拉·阿里主演的劇情片,於2018年9月11日在多倫多國際電影節首映,2019年3月1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該片改編自真人真事,講述了義裔美國人保鏢託尼,他被聘用為世界上優秀的爵士鋼琴家唐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