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信裡說旺夫相,我是不相信的。
但我相信確實存在著這樣一種旺夫的女人,她們賢德、聰慧,論起政治手腕並不比男人遜色,可是又懂得謙虛隱忍,用自己的方式支持著丈夫和兒子。
這樣的女人,中國古代有很多,今天只談談明仁宗的張皇后。
張皇后的出身並不高貴,但是在她待字閨中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很多新奇傳聞,據說她頭面有傷,病好之後就像整了個容一樣,偶然間洗手,突然從洗手盆裡躍出了兩條金魚。張皇后和明仁宗是少年夫妻,起初她做太子妃的時候,很得公公婆婆喜愛,不過仁宗因為太胖了不斷被朱棣嫌棄,甚至被強行逼迫餓肚子減肥,但節食減肥法失敗了,成祖鬱悶極了,一生氣就要說:「要不是看我兒媳婦賢德,將來能管好這個家,我早就廢掉你了。」一般的女人聽到公公這麼誇自己,肯定要飛上天了,但我們的張皇后只是感謝公公誇獎,就不見了。朱棣覺得奇怪,咋一誇兒媳咋沒了呢,叫人去找,看到兒媳婦正在廚房做湯餅。朱棣很感動,拉著兒子兒媳喝了兩盅,如此仁宗的地位才算鞏固了些。
仁宗短命,當了十個月天子就走了,朝政丟給了明宣宗,張皇后也就成了張太后。宣宗聰慧,治國有方,又相當尊重自己的母親,軍國大事總會稟報張太后,因此張太后在朝廷中也有一定的影響力。張太后很有眼光,她見到一個官員可能只說幾句話,但很快就能判斷出這個官員是怎樣的一個人。
在宣宗一朝,張太后只是做了個很快樂的媽媽,可是之後宣宗也去了,丟下來的英宗年僅九歲,張太后成了太皇太后,她被迫承擔了監督朝政的任務。
首先她果斷定下宣宗的長子英宗為繼承人,平息了皇宮中傳言要立仁宗的第五子襄王為皇帝的傳言,穩住了人心,而後她拒絕垂簾聽政,不破壞祖宗定下的規矩。
為了維護皇權,她貶低外戚,時時敲打自己的兩個哥哥,族人殺人,她堅持按律處斬,絕不讓他們搞特權。
而在張太皇太后在世時,她還特別關注了一個人——王振。這個太監就是一朵奇葩,他慫恿英宗北徵,結果被俺答活捉,上演了一出荒誕劇。
王振曾經一度專權,但在太皇太后在世時,他還是小心翼翼的,因為他不時就會被太皇太后叫過去罵幾句,打兩下,甚至有一次,她直接當著英國公、內閣成員的面,要砍死王振,不允許他幹政。可惜的是,沒真的下手,結果過了不久,太皇太后去世,王振的好日子開始了。
在朝政方面,她並沒有太多幹預,但她盡力減少宮廷開支,減輕百姓負擔,延續了仁宣之治下的盛世,在用人方面,也很有眼光,重用賢臣。終其一生,這個女人既維護了自己的丈夫,保住了他的位置,又在危難之際,保護自己的孫子,讓大明沒有因為皇位陷入動蕩。只可惜,英宗雖然是個仁善的皇帝,卻不夠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