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追光者:從千萬斤小米起家到造出世界領先碳化矽反射鏡

2020-12-25 界面新聞

記者 | 新華社 陳俊 郎秋紅 孟含琪

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有這樣一群追光人。

他們利用光學,將人眼儘可能地向遠、向精、向微觀延伸,從浩瀚宇宙和微觀世界中尋找世界奧秘。

從1400萬斤小米起家,煉出新中國第一堝光學玻璃,到「破釜沉舟」給神五神六裝上太空之眼;再到「不走尋常路」造出領先世界的大口徑碳化矽反射鏡。

70年間,他們從未停下追光的腳步。

最遙遠的光,最匆忙的他們

光,深邃遙遠。為了靠近它,追光者唯有爭分奪秒,時不我待。

走進長光所,迎面而來的科研工作者總是步履匆匆。

他們打招呼很特別:「距離小課題結項還有幾天?」有的甚至精確到分鐘:「今天需要的器件幾點幾分可以給我?」

「對時間敏感是長光人獨有的特點。」副所長張學軍說,所裡承擔的都是國家項目,任務重、時間緊,許多項目都是倒排工期,延誤一天都不可以。

從新中國第一代光學人開始,緊迫感一直緊密跟隨他們。

1952年1月,中國科學院儀器館籌備處副主任王大珩來到長春時,我國在光學儀器製造上幾乎一片空白,從國外購進一噸重的光學儀器,價格等同於一噸黃金,人家還不一定肯賣。

青年時期的王大珩(中)與前蘇聯交流專家合影留念(資料照片)。圖片來源:新華社

1400萬斤小米,是國家撥給他創辦中國科學院儀器館(長光所前身)的首筆經費。

為了儘快建立新中國的光學事業,溫文爾雅的王大珩變得雷厲風行。

他與工人們一起整理土地。累了餓了,坐在荒地上,吃大蔥蘸大醬,嚼高粱米飯。

為了加快進度,1953年,他與光學材料研究室主任龔祖同不分日夜地搭爐子、試工藝……短短幾個月,中國第一堝光學玻璃誕生。

此後幾年,王大珩和同事們先後研製出第一臺電子顯微鏡,第一臺高溫金相顯微鏡,第一臺大型光譜儀等,創造了「八大件一個湯」,奠定了新中國光學事業的基礎。

1961年,第一臺紅寶石雷射器在長光所誕生,比世界第一臺只晚一年。

在老一代光學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下,新中國在光學領域最早實現進口替代,光學科研人員最早實現與世界平等對話。

面對國家被「卡脖子」的領域,快點,再快點,是幾代長光人的信念。

在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實驗室,王家騏(中)和學生們討論研究課題(2011年1月24日攝)。圖片來源:新華社

2003年,中科院院士、研究員王家騏團隊研製的米級解析度航天相機搭載神舟五號飛船升空,填補了我國缺少高解析度航天相機的空白。

2018年,張學軍團隊成功造出四米碳化矽反射鏡,打破了我國只能花高價進口到小口徑反射鏡的困局。

今天,長光所一些技術已經實現了國際領先,他們反而開始加速跑。攻關「太極」空間引力波三個重要載荷研發的王智團隊,一周七天,早上7點到晚上12點團隊幾乎全部在崗。沒時間吃飯,泡麵成了主食。王智的手機顯示行程,2018年全年飛了94次,13萬公裡,打敗了全國99.99%的人……

在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張學軍(右)在四米碳化矽反射鏡設備前指導團隊成員(2014年6月23日攝)。圖片來源:新華社

長光所年輕人結婚都找王院士證婚,證婚詞令人哭笑不得。「所裡工作的一方收入全交,家務對方全包。」王家騏院士略帶歉意地解釋,長光所工作實在太忙,希望對方理解。

張學軍說:「我們也想正常休息,但起步晚,與先進差距大,想追趕、趕超,靠正常節奏肯定不行。只能比別人少睡覺,多投入。」

「等我們趕上了,也會有正常生活。」所裡年輕人期待地說。

最細微的光,最專注的他們

光,轉瞬即逝,細微無形。為了捕捉它,追光者必須心無旁騖地投入。

長光所所在的長春市東南角,永遠是這個城市夜晚最明亮的地方。明明是追著光跑的人,為什麼他們更喜歡靜謐的黑夜?

以在研的「太極」空間引力波中超穩望遠鏡為例,最終穩定性要求在1皮米之內(1皮米=0.001納米),這要求科研人員每個環節都必須達到極致。為了儘量避免受外界氣流、振動等影響,調試的最佳時間是深夜,凌晨四五點收工是常有的事情……

一些試驗要在低溫環境下進行。因此,三伏天也能看到科研人員穿著厚棉衣穿梭於辦公室和實驗室。

追光,聽起來高大上,工作卻要從最基礎做起。

四米碳化矽反射鏡亮相世界時,耀眼奪目。用它做成的望遠鏡,在地面上能看清太空中拳頭大小的碎片。

這是參與研製四米碳化矽反射鏡的先進光學與結構材料研究團隊(2016年4月27日攝)。圖片來源:新華社

然而,這面反射鏡是科研人員用雙手「組裝工具機、攪拌材料、砸碎鏡坯」造出來的。

製造四米碳化矽反射鏡的一個很重要的基礎,就是使用數控工具機進行光學加工。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當國內幾乎都採用傳統拋光時,研究員翁志成就意識到自動化工具機的重要性,恰好張學軍剛從國外留學歸來。他們不顧他人眼光,買來一臺舊工具機,四處配零件,帶著粗線手套,拿著扳手、螺絲刀,在實驗室裡動手組裝起來。

最終他們撘起了國內首臺光學數控加工中心,應用於加工反射鏡中。隨著鏡子口徑從500毫米逐步達到4米,加工工具機也在他們手中不斷升級換代。

在外人眼裡,科研人員應該優雅體面。但製造反射鏡鏡坯卻要天天與黑乎乎的碳化矽粉末打交道,無論是德高望重的研究員還是剛進所的小青年,經常滿手油泥,洗都洗不乾淨。

在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張學軍(右)在四米碳化矽反射鏡旁與團隊交流經驗成果(資料照片)。圖片來源:新華社

其實,四米碳化矽反射鏡立項時,許多人不同意張學軍的想法,用碳化矽難度很大,國際上沒有此類設計路線。然而他堅持選擇別人沒有走過的路。因為長光所的趙文興團隊已經在光學材料領域鑽研20餘年,攻關經驗豐富。他相信,有一代代的智慧和積累,一定能成功。

歷經15年,砸碎四塊鏡坯……老一輩頭髮白了,新生代也變了模樣。

劉振宇入所時長相帥氣、身材矯健,回頭率很高。加入四米碳化矽反射鏡項目團隊後,他常年泡在加工工具機前,不分晝夜地磨鏡子……作息、飲食不規律、缺乏運動。進所5年,他胖了80斤。

看著自己身材發福走樣,劉振宇有點痛心。但四米碳化矽反射鏡做成了,也就衝淡了他的沮喪。「一入所就能參加國家重大前沿項目,有幾個年輕人有這樣高的起點呢?」

最耀眼的光,最平凡的他們

光,耀眼,璀璨,然而,大多數追光者卻站在光芒之外,甘於平凡。

長光所上千人的大食堂裡,每天中午都有一位衣著普通的老人就餐。他就是92歲的陳星旦院士。在長光人眼裡,他堪稱現實版的「誓言無聲」。

20世紀60年代,我國決定獨立自主發展原子彈、飛彈。1963年,核爆光輻射測量任務落到了陳星旦身上。當時沒有人知道核爆是什麼樣子,怎麼做只能靠自己。出於任務的保密性,陳星旦不能和別人公開討論。他把自己關進實驗室,不分晝夜地做實驗……一年後,原子彈爆炸,他研製的儀器準確記錄了核爆炸的威力。消息傳來,所裡少數幾個知情人湊在一起,默默地慶祝了一下。

在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陳星旦在批改學術文件(5月24日攝)。圖片來源:新華社

1999年,國家表彰兩彈一星功臣,陳星旦的科研成果得以解密並當選院士,大家恍然大悟。此刻,72歲的他只是雲淡風輕地說:「我是為國家做事,被表彰、評院士,根本沒想過。」

長光所承擔的都是工程浩大的國家重點項目,光、機、電、熱等學科交叉滲透緊密,工作的特殊性決定大多數項目必須團隊作戰。

上世紀60年代初,為支持國家發展「兩彈」需要,長光所承擔了研製大型電影跟蹤經緯儀的任務,600餘人分布在幾百個子項目中,歷時5年半完成研發。上世紀90年代初,王家騏組建300人團隊,以破釜沉舟的勇氣,歷時10年時間攻克了神五相機。

沒有人能單打獨鬥,每個人都不可或缺。在這裡,很多論文不能發表,成果不能宣傳。

神五上天,舉國歡騰。但許多人並不知道,由於相機傳回的第一張圖片並不清晰,相機的總設計師王家騏頂著巨大壓力,成功地指揮了驚心動魄的相機調焦過程。

讓王家騏有底氣調焦的是研究員韓昌元。

王大珩(左)與蔣築英進行學術交流工作(資料照片)。圖片來源:新華社

他原本從事光學設計工作。由於1982年王大珩的優秀弟子蔣築英早逝,光學檢測領域失去了帶頭人。服從組織安排,韓昌元扛起了光學檢測的重任,轉型做了幕後英雄。

作為支撐技術,檢測中心必須參與所裡全部任務的檢測。這需要他們隨時隨地待命。無論是元旦、春節,還是凌晨深夜。

為了更好地在地面模擬神五相機在太空中工作情況,他和團隊對各種可能的狀態、情況進行了無數次測試,還自己研製各種配套的檢測設備;針對地面氣流抖動影響,搭建了一整套真空成像質量測試系統,填補了國家沒有類似檢測系統的空白。

在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王家騏在查閱資料(5月24日攝)。圖片來源:新華社

「在長光所,每個人都是奉獻者,也都是英雄。」王家騏說。

在長光所內,至今還擺放著一臺古老的光柵刻劃機。每當有人在此駐足,似乎總能感受到一種溫度。60多年前,這臺機器是老一代長光人靠雙手繪圖設計、加工、研磨、裝調的,在一毫米的單位內,它能刻劃上千條線。至今,它仍在運轉。這是一種怎樣的技巧?又是一種怎樣的精神?

這張拼版資料照片顯示的是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研製的高精光學儀器「八大件」:上排左起為第一臺電子顯微鏡、第一臺高精度經緯儀、第一臺多倍投影儀、第一臺萬能工具顯微鏡;下排左起為第一臺光電測距儀、第一臺晶體譜儀、第一臺大型光譜儀、第一臺高溫金相顯微鏡。圖片來源:新華社

並不是沒有過猶豫。四米望遠鏡項目分系統負責人吳小霞常年加班,7歲的女兒經常沒人照顧只能帶來單位,每次等她忙完,孩子都已入睡。

吳小霞不希望女兒從事自己的行業,太累了。然而,長期耳濡目染,女兒卻對工程圖紙和零件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她說,長大以後也要像媽媽一樣,做科學家。

忠誠,執著。科技報國,薪火相傳。

追光者,本身就是光。

相關焦點

  • 追光者
    他們利用光學,將人眼儘可能地向遠、向精、向微觀延伸,從浩瀚宇宙和微觀世界中尋找世界奧秘。  從1400萬斤小米起家,煉出新中國第一堝光學玻璃,到「破釜沉舟」給神五神六裝上太空之眼;再到「不走尋常路」造出領先世界的大口徑碳化矽反射鏡。  70年間,他們從未停下追光的腳步。
  • 4米碳化矽反射鏡誕生記
    8月21日,由長春光機所承擔的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製項目「4米量級高精度碳化矽非球面反射鏡集成製造系統」通過項目驗收。不久的將來,它將在國家地基大型光電系統中發揮作用。  這是目前國際上公開報導的最大口徑的高精度碳化矽非球面反射鏡,也是我國自主製造出的最大一面反射鏡。隨著這一「卡脖子」技術的攻克,未來,「大鏡子」將越來越多出現在我國國產大口徑光電裝備上。
  • 我國成功研製世界最大口徑單體碳化矽反射鏡
    這是公開報導的世界上最大口徑碳化矽單體反射鏡,標誌我國光學系統製造能力躋身國際先進水平,為我國大口徑光電裝備跨越升級奠定了堅實基礎。而碳化矽陶瓷材料是國際光學界公認的高穩定性光學反射鏡材料,採用碳化矽材料可大幅提高大口徑成像系統的性能。例如,對光學望遠鏡而言,反射鏡的口徑決定瞭望遠鏡的解析度——越是大口徑反射鏡的望遠鏡看得越清楚。
  • 4米碳化矽反射鏡落成 中國太空飛行器的「瞳孔」將是全球最大
    據了解,長春光機所於今年7月完成了4.03米大口徑碳化矽反射鏡研製,它也是目前為止世界上口徑最大的單體碳化矽反射鏡。也就是說,反射鏡口徑越大,望遠鏡越能看得更遠更清晰,在對地觀測、深空探測和天文觀測方面都有重要的意義。如果把這隻「瞳孔」裝到望遠鏡裡,將極大的提升望遠鏡的解析度。《文匯報》稱,未來地面上,將會懸起一面面中國製造的4米碳化矽巨鏡,它們將肩負起採集百億光年外的宇宙信號、監測近地空間每塊微小碎片的重任。
  • 乘風破浪的碳化矽產業,已勢不可擋?
    前言:近日,ROHM-臻驅科技碳化矽技術聯合實驗室揭牌儀式在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舉行。據羅姆(ROHM)的官網顯示,1958年作為小電子零部件生產商在京都起家的羅姆,於1967年和1969年逐步進入了電晶體﹑二極體領域和IC等半導體領域。1971年其作為第一家進入美國矽谷的日本企業,在矽谷開設了IC設計中心。
  • 科普| 歐陽明高說的IGBT和替換品碳化矽到底是什麼?
    2008年,中車時代電氣股份有限公司收購了世界上最早進行IGBT技術研發的英國丹尼克斯半導體公司75%的股權。2009年9月,比亞迪IGBT晶片通過了中國電器工業協會電力電子分會組織的科技成果鑑定。2014年,中車株洲所造出了具有完全智慧財產權的8英寸IGBT晶片,從此中國高鐵和新能源汽車開始有了「中國心」。2015年,中車IGBT變流器首次出口海外,拿到了印度100輛機車的訂單。
  • 原創丨追逐未來的「追光者」——記重慶英才計劃青年拔尖人才馬曉燠
    參與製作這一隻只人造「眼睛」的人中,有這樣一位「追光者」。他利用光學,解決了光刻機鏡頭精密檢測、暗弱天體高精跟蹤、空間碎片快速搜索等國際難題,將天文望遠鏡儘可能地向遠、向精、向微觀延伸,一點點揭開宇宙的神秘面紗。這位「追光者」,就是入選首批重慶英才計劃的青年拔尖人才馬曉燠。
  • 物理所研究發現碳化矽晶體的新效應
    碳化矽是一種重要的寬禁帶半導體材料,由於其具有高的熱導率、大的飽和電子漂移速率及高的擊穿場強,從而被廣泛應用於製備高溫、高頻及大功率電子器件。4H碳化矽點群為6mm,理論上存在二階非線性光學效應。
  • 從碳化矽材料到鯤遊光電,華為晶片版圖又落一子
    光波導技術或成AR主流顯示方案中科院西安光機所光學博士米磊在一場演講中表示,整個產業鏈現在都是5G和物聯網,而未來最核心的就是晶片,晶片不解決,連做系統都沒有機會。「整個IT產業,正處在從電到光的切換過程,無論是從獲取、傳輸、計算、存儲、顯示,現在都是以光為核心,無論是晶片、還是器件。」
  • 第三代半導體材料之碳化矽(SiC)
    使用多線切割設備,將碳化矽晶體切割成厚度不超過 1mm 的薄片。⑤晶片研磨。通過不同顆粒粒徑的金剛石研磨液將晶片研磨到所需的平整度和粗糙度。⑥晶片拋光。通過機械拋光和化學機械拋光方法得到表面無損傷的碳化矽拋光片。
  • 中科院40年40 項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
    2013年,與清華大學合作在世界上首次實驗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驗證了理論方案。  2012-2014年,理論預言並實驗發現了兩個狄拉克半金屬Na3Bi和Cd3As2,將凝聚態中電子態的拓撲分類從絕緣體推廣到了半金屬,發現了新物態——拓撲半金屬態。
  • 全球頂尖碳化矽晶片生產商羅姆落子臨港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宋薇萍)記者7月8日從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管委會獲悉,ROHM-臻驅科技碳化矽技術聯合實驗室揭牌儀式近日在臨港新片區舉行。  作為符合國家戰略發展規劃的新型研發機構,ROHM-臻驅科技聯合實驗室致力於開發、測試及推廣以碳化矽為基礎材料的功率半導體技術,服務上海以至全國的功率半導體晶片、功率模塊、零部件供應商和整機廠全產業鏈,加快下一代先進功率半導體晶片和功率模塊的推廣和產業化應用。
  • 解密第三代半導體材料:華為小米緊追,突破歐美鎖喉的新武器
    2020年,站在新的時間節點上,5G、新能源、光電……成為全球關注的新風向,市場已經敏銳地注意到,這次或將由第三代半導體材料成為那把開啟世界產業革命的鑰匙。一、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市場火爆今年2月13日,小米發布氮化鎵充電器Type-C 65W,發售首日即售罄,這可以看作是氮化鎵充電市場被引爆的標誌。隨後幾個月,各大廠商紛紛「跟風」,把「氮化鎵」「快充」等概念作為造勢賣點。
  • 產能翻番,安森美碳化矽為何「必不可少」?
    圖:安森美半導體寬禁帶產品線經理Brandon Becker他表示,取得如此優異的成就源於安森美半導體所具有的多重優勢:首先,器件性能和質量均堅固耐用,並符合AECQ101規格;其次,安森美半導體的供應鏈是無與倫比的,從基板到封裝或模塊均為自產;第三
  • 第一屆亞太碳化矽及相關材料國際會議將於7月在北京舉行
    ,加強交流與協同創新,由中關村天合寬禁帶半導體技術創新聯盟、中科院物理所和北京矽酸鹽學會發起並主辦第一屆亞太碳化矽及相關材料國際會議(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Silicon Carbide and Related Materials, APCSCRM 2018)將於2018年7月9日-12日在北京舉行,參會規模近400人。
  • 小筆記-碳化矽長晶圓關鍵:高純SiC粉料
    EV是碳化矽功率器件未來十年最大的市場。一輛特斯拉電動車全用SiC器件,按現在碳化矽晶片設計Pitch尺寸及工藝水平,需要用掉約六片碳化矽晶圓。特斯拉電動車年產突破100萬輛,即特斯拉一家就每年需要六百萬片碳化矽晶圓。其他電動車廠商先不論。
  • 化合物半導體材料——砷化鎵、氮化鎵、碳化矽(附個股名單)
    化合物半導體材料主要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元素形成的,主要有砷化鎵(GaAs)、氮化鎵(GaN)、碳化矽(SiC)等。此類化合物半導體材料的優點有高電子遷移率、高頻率、寬幅頻寬、高線性度、高功率、材料多元性以及抗輻射等。
  • 小米重返世界第三,雷軍卻笑不出來
    小米第三季度的手機出貨量已經超越了蘋果,再度重返世界第三,僅次於三星和華為。表面上看小米成績斐然,背地裡雷軍或許笑不出來。小米出貨量佔據國內前三的位置,全球市場上也超越了蘋果,雷軍不應該感到高興嗎?在5G方面領先全球,手機更是享譽世界,一度保持世界第二的成績,甚至在第三季度成為世界第一。華為的蓬勃發展引來美國的不滿,於是不公平的打壓接踵而至,諸多公司因為禁令與華為停止合作,華為的供應鏈出現問題,麒麟晶片就此成為絕唱。華為被針對是因為實力太強,影響到美國的科技布局。
  • 英飛凌:擴大現有產能 加速研發碳化矽產品
    英飛凌科技公司於1999年4月1日在德國慕尼黑正式成立,是全球領先的半導體公司之一。其前身是西門子集團的半導體部門,於1999年獨立,2000年上市。早在1993年,西門子就推出了第一代的IGBT的系列產品。2007年,英飛凌正式推出了汽車級的IGBT,至今已有10年的歷史。
  • 中科院李勁松造出「人工精子」 已成功繁殖小鼠
    該技術從左至右涉及到了卵細胞移除細胞核、注入精子頭部並培養成幹細胞的過程,然後將其中一個幹細胞注入健康的卵細胞中具有足夠雄性基因,能成功使卵細胞受精的人工精子已經研製出來,並且可以批量生產。利用這種人工精子,中國科學家成功繁殖出了「半克隆」小鼠。據報導,這種人工精子沒有尾巴,無法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