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國石碑大多形態素樸,基本為首身一石,重要者也不過在碑額雕龍而已。《嵩陽觀碑》卻豐縟華麗,別出心裁。全碑上下分作五層,由六塊巨石疊成,更似建築。方形碑座四面均開龕,內雕異獸,風姿颯爽,似要破壁而出,讓人聯想龍門的那些傑作。
《嵩陽觀碑》
嵩陽觀碑
碑身之上座落的巨型碑額和其上的雲盤,雕飾更為華麗。如此極重裝飾性的巨碑,我(耿朔)所見過的,只有同為玄宗御製(天寶四年立,比《嵩陽觀碑》晚一年)、現存西安碑林的《石臺孝經》碑和北京頤和園內乾隆御製《萬壽山昆明湖》碑。
《嵩陽觀碑》
清人黃易於嘉慶元年(1796)秋在嵩洛一帶訪碑,獲碑拓四百餘本,並繪製二十四幀《嵩洛訪碑圖》,其中《嵩陽書院》一幀,最突出的就是畫面左前方的唐碑,幾個訪客在碑前指指點點,正如我輩,碑與書院裡兩株古柏均如地下湧出,早已融入嵩嶽山影。碑的存在,本身就是意義。
《嵩陽觀碑》
《嵩陽觀碑》因系玄宗御製,故文字均出自名家之手,由李林甫撰文,裴迥題額,徐浩書丹。徐浩是唐代第一流書家,我們在嵩嶽寺內還見到他正書的《大證禪師碑》,次日又在偃師商城博物館觀瞻《徐浩墓碑》,兩日三睹,實是緣分。
唐碑兩側和碑陰滿布後人題記,其中不少是討伐李林甫的「檄文」,「口蜜腹劍」標籤早已被貼於身。實際上,李林甫在政治手腕之外,才學也出類拔萃,唐代山水畫「大李將軍」李思訓是其伯父,小李將軍李昭道是其堂弟,其父李思誨和侄兒李湊都是畫中高手,李林甫本人也不遜色。
《嵩陽觀碑》拓片
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裡譽為「一家五人,並擅丹青」,並說曾見過李林甫的畫跡,水平甚佳,山水的風格有點像李昭道。只是世人不會再去了解這些,李氏的才華早已為政治惡名所覆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