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關於養老服務人才,有兩類新聞分外搶鏡。
一是緊缺,缺口巨大,人才難留,專業、年輕從業者尤為不足;
二是緊俏,月入過萬元,學生還沒畢業養老機構就來「搶人」,院校卻還面臨招生難……
一方面「吃香」,另一方面卻不受一些年輕人待見,行業的尷尬由來於此。
人們常說,事業成敗,關鍵在人。養老服務,更是如此。這是一個人對人的行業,「人」的數量、素質直接決定著養老服務的水平。根據估算,我國養老護理人員的缺口竟達數千萬。儘快補齊短板,至關重要。全國現在已經有200多家院校開設了養老服務專業。
支持養老專業,已是共識。但如何支持?一個最基本的思路是要堅持問題導向,從「痛點」入手。將加大資助力度作為重要手段,比如設立獎學金、減免學費、提供生活補貼等。但實踐證明,以資助撬動學生積極性,作用有限。從調查來看,還有不少人戴著「有色眼鏡」,對養老服務行業心懷偏見,覺得這個職業是伺候人的,感覺低人一等;認為這一行當缺少技術含量,都是迫不得已才入行。也因此,招生難說到底還在於職業形象、職業榮譽感本身,這一「痛點」不除,有多少人會「自誤前程」?
所以,支持養老專業,必須從「終端」往前推。只要從業者的困擾解決了,養老護理員自然會成為「香餑餑」。對此一方面要從「專業」二字著手。
目前,養老服務更接近於勞動密集型服務業,從業人員專業技能缺乏,2019年我國先後出臺養老護理員國家職業標準,養老服務的意見及培養意見,提出「2022年底前,培養培訓1萬名養老院院長、200萬名養老護理員、10萬名專兼職老年社會工作者。」當然在護理員培養上主要還是靠企業自己。
人們多有吐槽,也直接影響著行業的美譽度。在這方面,就是要支持師資力量,支持培訓基地,支持課程設置的系統性、規範性等。提供統一的課程規劃與指導,在教學內容、師資力量加大力度,為學生學習、實訓提供平臺。
另一方面,要在榮譽感上下功夫。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尊重、自我實現是人們更高層次的需求。每個人都希望從事一個體面的職業、一個更受尊重的職業。壯大養老服務人才隊伍,也要從這一角度破題。所以,支持養老服務專業,誰來支持?還是得大家一起來。
教育領域,已經開闢學歷上升渠道,逐步建立養老專業研究生教育體系;
宣傳方面要強化宣傳引導,逐步扭轉偏見;
從業環境方面,則需要不斷完善職業保障,不斷提升行業從業者的獲得感、榮譽感……提升養老服務質量,是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解決好這一問題,必須多措並舉,多方發力。
這次疫情更加體現人口老齡化及政府大力推動的背景下,養老護理員對於滿足老年人養老需求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這一職業將面臨廣闊的就業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