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身、翻身、按摩、餵飯、向護士匯報老人夜間情況……
每個清晨,浙江省杭州市長慶潮鳴街道衛生服務中心老年病房護理員厲永珍,都會熟練地為她照顧的兩位老人完成這一套流程。「等我老到走不動需要人照顧時,估計真沒人願意幹這個活了。」53歲、已做了5年養老護理員的她時常這樣念叨。
據民政部、國家衛健委等部門統計,我國目前有2.49億老年人、4000萬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而養老護理從業人員僅有30萬名,反差極大的三個數字揭示了養老護理人員目前的巨大缺口。而除了數量少,人員素質良莠不齊、專業能力有限、流動性大等也成為困擾這個行業發展的難題。
招人難留人艱
「新國標」門檻
降至「無學歷要求」
居家養老、機構養老是我國目前主要的養老方式,無論選擇哪種方式都離不開養老護理員這一崗位的支持。記者在浙江、貴州等地調研發現,養老護理員數量缺口巨大,增加了社會養老服務供給壓力。
在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保利安平和熹會老年公寓,記者發現公寓裡的護理員也呈現老年化趨勢,大部分都是50至60歲的女性。公寓負責人王琦介紹,年輕護理人員很難招,現在招聘年輕人的渠道主要是學校,但很多學生實習體驗後就轉行了。
養老服務業人員短缺不僅在民營機構存在,一些公辦機構或醫養結合的體制內服務場所也有類似問題。貴州省貴陽市世紀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公共衛生工作負責人楊曉芳表示,社區醫療養老服務比其他工作要繁雜,這是一個服務群體龐大、需求比較多樣且周期較長的工作。
為吸納更多人從事養老護理工作,緩解人才短缺困境,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民政部近日聯合頒布《養老護理員國家職業技能標準(2019年版)》,「新國標」較2011年版標準,將從業人員的「普通受教育程度」由「初中畢業」調整為「無學歷要求」;明確未取得小學畢業證書的考生,理論知識考試可採用口試的方式,主要考核從業人員從事本職業應掌握的基本要求和相關知識。
浙江省民政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社會對養老服務需求的爆發式增長,倒逼主管部門加快引進從業人員,但由於擇業觀念等影響,願意從事養老護理行業的人少之又少,取消學歷限制也是契合現實需要。
三大「無形門檻」
阻礙從業者「入行」
缺口巨大的養老護理員為何存在如此引才困境?多位養老行業從業者和行業專家表示,三大「無形門檻」成為護理員入行的「攔路虎」。
——高強度勞動與低水準薪資。面對失能半失能老人,養老護理員常常需要身兼多職——保姆、護士、陪護員、按摩師、心理輔導師等,從吃喝拉撒基本生存需求到吸痰導尿、精神疏導等輔助醫療服務都要掌握。
「我們做的大多是髒活苦活,有些老人患有阿爾茲海默症等疾病,半夜經常哭鬧叫喊,我們就整夜無法睡覺。」厲永珍說。
談到薪資待遇,厲永珍說勞務費是按天計算,170元一天,「看起來不算低了,但只有我們這些農村來的阿姨願意做。」
——職業前景不明,成長空間小。不少離開養老服務行業的年輕從業者表示,「錢景」和前景都不明確堅定了他們離開的決心。對年輕人來說,在這個行業未來他們要走怎樣的職業道路,比如能夠取得怎樣的資質,或獲得多高的社會地位和報酬都看不清楚。
貴陽市一家為老年人提供日間照料的機構負責人黃定蘭介紹,養老行業及其相關專業都比較新,社會對職業和行業的認可度不高,行業發展水平也參差不齊,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人才的流失。
——技能要求之外,耐心、責任心等職業素養門檻更高。近年來,養老機構護理服務人員虐待老人的報導不時見諸報端,反映出少數養老護理員的職業素養較低、法制意識淡薄。貴陽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社會工作系教師龔妮表示,學歷要求雖然可以降低,但從業者的職業素養門檻其實並沒有下降。
提高職業「吸引力」
還需補足多方面「功課」
今年9月底民政部印發《關於進一步擴大養老服務供給 促進養老服務消費的實施意見》,提出「2022年底前,培養培訓1萬名養老院院長、200萬名養老護理員、10萬名專兼職老年社會工作者。」為實現這一目標,各地民政、人社部門都進行了積極探索,上海、江蘇、福建、廣東、山東等地相繼建立了養老服務培訓補貼制度;廣東、浙江、陝西等地建立了養老服務崗位補貼制度;上海、四川、甘肅等地建立了養老服務專業大學生學費減免制度。
龔妮建議除了制度上的補貼支持,還應該加快行業職業技能認證,為從業者提供更加「硬核」的技能支撐,當前職業教育正在推行「1+X」技能證書認證,已經把老年照護等納入認證範圍。
「提高薪資待遇仍是現行最有效的激勵手段,從業時間越長、技能水平越高、護理員級別認證越高的人工資越高,自然就會有人願意留下來。」杭州市長慶潮鳴街道衛生服務中心基本醫療部部長汪曉嵐表示。
養老護理員行業的成長,同時需要社會力量多方參與,探索養老護理員發展新模式,例如制定一套職業行為規範,既對養老護理員職業技能提供標準,又對養老護理員行業整體的道德水平和服務意識做出要求。
浙江模式
入職滿5年一次性給予獎勵
為推進養老護理人員隊伍建設,浙江也想出了不少「招」。早在2013年,就出臺了《浙江省老年服務與管理類專業畢業學生入職獎補辦法》,對老年服務與管理類專業畢業學生進行入職獎補,在籤約入職滿5年後給予一次性獎補,由省級財政全額承擔。其中,高等院校畢業生中,本科獎補4萬元,專科(高職)獎補2.6萬元;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畢業生獎補2.1萬元。有條件的地方,可根據實際需要,適當擴大資助範圍,提高補助標準。
公開數據顯示,2013年至2015年,全省共「入職獎補」大專以上學生300名,中等職業學校學生1000名。
除了政府,學校也想給養老服務行業注入新鮮力量。杭州師範大學錢江學院、浙江旅遊職業學院等高校也陸續開設與養老護理相關的專業。
建議設立「護理員節」
讓從業者有獲得感
浙江省老年服務業協會會長徐佳增認為,要想突破養老護理員的人才瓶頸,歸根到底還是需要全社會人員轉變觀念。「讓這個職業要變得受人尊重、受人認可和受人理解,這就需要加大社會的宣傳,營造養老服務業發展的氛圍。建議通過設置『護理員節』,讓護理員這一行業就像護士一樣成為社會廣泛關注和認可的一個職業。當然,轉變社會觀念的話確實還需要很長時間。」
原杭州師範大學錢江學院護理分院院長陳雪萍長期從事社區護理、養老服務研究。她深感,社會觀念轉變的不易。她建議,「養老服務行業可以系統地培訓師資隊伍,以『師徒制』的方式培訓年輕教師,或者讓年輕教師到養老機構做院長助理,會有助於學生構建專業身份,從而得到身份認同。」
綜合新華社、青年時報報導
來源:武漢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