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晚,第四屆海峽兩岸中山論壇在廣東省中山市開幕。論壇以「弘揚中山精神、共謀民族復興」為主題,舉辦系列活動。這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在大陸舉辦的最大規模兩岸交流活動。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臺灣民進黨當局和極少數「臺獨」分裂分子,肆意在兩岸同胞之間製造敵意,詆毀「一國兩制」,阻撓幹擾兩岸同胞交流,讓臺海局勢持續複雜嚴峻。在此背景下,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2000多名各界人士受邀參加的海峽兩岸中山論壇意義更加凸顯。本次論壇釋放出哪些信號?
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2000多名各界人士齊聚第四屆海峽兩岸中山論壇。首屆海峽兩岸中山論壇舉辦於2010年。舉辦伊始,其宗旨便明確為:集聚民間力量,研討中山思想,弘揚中華文化,增強兩岸同胞的中華民族凝聚力;搭建和拓展「促進對話、深化互信」的交流平臺,凝聚兩岸「共築中國夢」的力量;推動構建兩岸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長效機制,為促進兩岸政治互信,深化兩岸經貿合作交流作貢獻。
新黨榮譽主席鬱慕明是海峽兩岸中山論壇的「老朋友」。自首屆海峽兩岸中山論壇以來,他從不缺席。本屆論壇舉行期間,鬱慕明在開幕式、中山精神與民族復興研討會等場合數次坦言,自己接到大會邀請後,曾有人勸他「不要來」。然而,年已八旬的他還是堅持來了。
新黨榮譽主席鬱慕明第四次參加海峽兩岸中山論壇。
「有些人跟我說不要來了,來了可能會要隔離,回到臺灣又要被隔離。我說,我是為了中山先生而來,為了中山精神而來!」他的話音剛落,會場內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只要身體允許,下一屆論壇我也一定會來。」鬱慕明說。
除了鬱慕明,一批臺灣地區的政界、經濟界、文化界人士通過各種方式與會。論壇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17日晚的論壇開幕式也採取「現場+雲論壇」形式舉辦,在廣東省21個地級以上市和臺灣地區分別設分會場。
應該說,臺灣的與會人員突破了一些阻力。2019年以來,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當局,憑藉民進黨在臺灣地區立法機構的多數席位優勢,強行通過了所謂「國安五法」和「反滲透法」,幹擾和阻礙兩岸交流。比如,對島內退休涉密人員赴大陸加強管制,將前臺灣地區正副領導人赴大陸的管制期限由三年延長到六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民進黨當局和極少數「臺獨」分裂分子在島內加緊推動「去中國化」等「臺獨」分裂圖謀,勾連外部勢力「以疫謀獨」,進一步阻礙兩岸交流。
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彭慶恩分析說,當前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受到很大衝擊,但困難是暫時的,無法割斷兩岸血濃於水的民族情感,無法改變兩岸同胞交流合作持續向前的潮流大勢。不管遭遇多少幹擾阻礙,兩岸同胞交流合作不能停、不能斷、不能少。在他看來,本屆海峽兩岸中山論壇的成功舉辦,對探索疫情條件下開展兩岸交流合作、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從與會人員數字上看,論壇規模也在不斷擴大。2010年,首屆論壇在中山大學舉行,240餘人與會;2013年,第二屆論壇移至中山市,500多人與會;2016年,第三屆論壇依然在中山市舉行,600餘人與會。今年,第四屆論壇與會人數達2000餘人,是人數最多的一次。可見,兩岸交流是大勢所趨,潮流難以阻擋。
「兩岸是一家,未來必須也必然走向統一。」17日的開幕式上,中國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發來了視頻賀信。她表示,兩岸共同弘揚中山精神,堅持「九二共識」、持續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至關重要。
「孫中山先生是兩岸的精神紐帶,全體中華民族都應該保持國家統一的民族意識。」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孫亞夫說。論壇在孫中山先生故鄉舉行。與會者們紛紛強調,要弘揚中山精神,共同維護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共同致力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不少與會人士都提到,沒有祖國完全統一,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民族復興。「堅持九二共識」「國家統一」「民族復興」是兩岸嘉賓口中的高頻詞。
「大陸呈現出勃勃發展生機,已使中山先生畢生追求的理想逐步實現,兩岸走向融合也成為不可阻擋的時勢所趨。」洪秀柱說。
「所有在臺灣的官員都要面向孫中山先生宣誓,中山先生的遺訓是什麼?是『餘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親民黨黨務顧問黎建南說:「我支持兩岸統一,這是在傳承、發揚中山先生的遺志,也符合臺灣『法律』規定。」
「中山精神與民族復興」研討會上,各界人士共話中山精神。孫亞夫說,中華民族在自己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崇尚統一、維護統一的民族精神。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人民倍加珍惜得來不易的民族獨立,形成了更強烈的中國必須統一的民族意識。「這樣的民族意志是不可戰勝的。」他說。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李鵬首次參加海峽兩岸中山論壇。他認為,只要中國大陸的發展趨勢持續下去,兩岸之間的實力對比已經不僅朝著有利於兩岸統一的方向發展,還越來越能夠在國家統一的進程中發揮決定性的作用。越來越強大的大陸將在「遏制力」和「吸引力」兩個層面全面碾壓島內分裂勢力的「臺獨」圖謀。
在李鵬看來,在保持強大「威懾力」的同時,大陸有充分的信心和足夠的耐心通過增強對臺灣同胞的「吸引力」來實現和平統一。「大陸始終堅信兩岸統一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是不可改變的歷史潮流和趨勢。」他同時指出,從某種角度上看,堅持和平統一比用非和平方式解決臺灣問題,需要更強的信心、魄力和定力。
對孫中山先生的崇敬,是把祖國大陸和臺灣聯繫在一起的精神紐帶。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臺灣島內媒體特別是綠營媒體趁機鼓吹臺灣經濟「表現優異」,甚至還鼓譟臺灣應抓住機會「趁疫脫鉤」,加速與大陸「經濟脫鉤」。
但根據臺灣出口數據,臺灣經濟在新冠疫情衝擊下維持正增長的關鍵仍在於兩岸經濟密切合作。今年1月至6月,臺灣對大陸出口增長9.8%,增速相比2018年、2019年大為提高,將臺灣對大陸出口依存度拉升至今年6月的46.1%,創下歷史新高。同時,廣大臺商依舊看好大陸發展前景,今年1月至5月在大陸投資26.7億美元,同比大漲40.30%。
「臺灣經濟根本無法與大陸『脫鉤』,強行以『臺獨意識形態』主導經濟政策、對抗市場規律,只會得不償失,甚至碰得頭破血流。」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副研究員謝楠撰文稱。
第四屆海峽兩岸中山論壇舉辦「臺商一起來 融入大灣區」主題活動。推動兩岸經濟合作,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論壇上的關鍵詞。此次論壇專門舉辦了「臺商一起來 融入大灣區」主題活動,論壇發布的《共同倡議書》,更是呼籲共建大美灣區,堅決反對「臺獨」和外來幹涉,共同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攜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臺灣和廣東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歷史淵源深厚,兩地早已經建立起緊密聯繫、互惠雙贏的產業鏈,可不是哪個人說幾句話就能阻斷的。」鬱慕明說,他看好粵臺經貿合作的前景。
全國臺企聯會長李政宏說,粵港澳大灣區是大陸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地區之一。他呼籲:「臺商要抓住大灣區建設的歷史機遇,發揮優勢,做大灣區建設的參與者、貢獻者和受益者,攜手搭建互利共贏的平臺,為兩岸交流合作注入新的活力。」
作為紮根投資中山22年的老臺商,中山市臺商投資企業協會副會長陳世嶽也向與會者分享了他在廣東投資創業的心得,歡迎更多臺資來到大灣區發展。
據統計,迄今累計有近3萬家臺資企業在廣東投資發展。而綜合分析,入粵發展對臺商也有諸多利好因素。作為經濟總量已突破10萬億元的經濟大省,其完善的基礎設施、一流的營商環境、豐沛的人力資源,必將能為臺胞臺企提供了更廣闊發展空間。《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出臺以及大灣區展現的勃勃生機,廣東省推出的促進粵臺經濟文化交流合作48條措施、「惠臺暖企」行動等,都為廣大臺胞臺企轉型升級、持續發展營造了有利環境。
而疫情期間,廣東就支持臺商發展組織多場座談會、推出諸多務實舉措,論壇開幕式上發布的《2020年廣東省貫徹落實相關惠臺政策措施辦事指南》,不僅讓廣大臺胞在更大範圍、更多領域享受與大陸企業同等待遇,其不斷提升「軟環境」為臺資企業謀發展的真心更贏得臺商的認同。
不少臺灣企業家表示,要認清歷史潮流、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應該是臺商在「後疫情時代」至為關鍵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