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寄情「鄉愁」捍衛中華文化:望過海峽是故鄉

2020-12-17 中國僑網

余光中寄情「鄉愁」捍衛中華文化:望過海峽是故鄉

2017年12月15日 14:29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參與互動

  他的鄉愁詩意讓人懷念

  本報記者 柴逸扉

  12月14日,臺灣中山大學發布新聞簡訊,該校榮譽退休教授余光中上午10時許病逝。兩岸眾多媒體紛紛轉發這一新聞及關於余光中生平和作品的系列文章,不少網友在社交媒體上通過重溫余光中作品的方式,表達紀念與哀悼之意。

資料圖:2013年12月29日,來海南參加2013年兩岸詩會的余光中,攜太太範我存女士接受

中新社

獨家專訪。圖為余光中接受採訪。

中新社

記者 駱雲飛 攝

  最後露面在生日聚會

  據醫院透露,余光中11月27日由家屬送至院內急診,經醫師診斷為急性腦中風;因他89歲高齡易發生嗆咳,住院期間陸續並發心衰竭及肺炎,產生肺浸潤現象,12月8日因心衰竭及肺部浸潤症狀惡化,轉神經內科加護病房治療。

  經醫療團隊與家屬討論治療計劃,家屬考慮余光中年齡大因此不採用插管治療,14日上午余光中病情持續惡化、症狀加重,於上午10時04分因呼吸衰竭過世。余光中女兒餘幼珊表示,父親剛過去,家屬都很傷心,不便受訪。

  余光中10月剛過89歲生日。當日臺灣中山大學為他舉辦的慶生會,成了他最後在鏡頭前的留影。

  生日當天,他以歐陽修的絕句《再至汝陰》抒發心情,「黃慄留鳴桑葚美,紫櫻桃熟麥風涼。朱輪昔愧無遺愛,白首重來似故鄉」。

  寄情「鄉愁」捍衛中華文化

  余光中,1928年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是當代詩壇巨匠、散文大家、著名批評家和優秀翻譯家。

  余光中最為各界所知的作品,當屬詩歌《鄉愁》。這首詩歌以郵票、船票等為喻,抒發了對祖國大陸的深情和希望兩岸早日統一的願望。之後,他又與臺灣知名歌手羅大佑合作將《鄉愁》演繹為歌曲《鄉愁四韻》,為全世界華人所傳唱。

資料圖:2014年6月1日,余光中來到河南欒川老君山拜謁老子聖像,聽百名兒童齊聲吟誦有他創作的感人詩作《鄉愁》。圖為余光中在現場。

中新社

記者 王中舉 攝

  《當我死時》是著名作家余光中對「當我死時」的描寫——「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枕我的頭顱,白髮蓋著黑土」,表現了詩人極深的鄉愁情結和愛國情感。

  余光中曾任教的臺灣中山大學位於高雄西子灣,正對臺灣海峽,他曾表示:「每天在學校辦公室,望過去就是我熟悉的故鄉,我要慶幸,自己不是住在臺東,不然面對的就是太平洋,我又不要看美國,有什麼用呢?」

  在臺灣島內,余光中一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護衛者。不論是2005年陳水扁當局提出調降高中教材文言文比例,還是今年臺當局教育部門審核有意減少文言文篇幅的新課綱,他都站出來反對。

  網友哀悼校方籌劃追思

  聽到關於余光中逝世的消息後,眾多網友用他的詩文表達了思念之情。《鄉愁》一詩被收錄在大陸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本,因而廣為大家所知,許多網友14日把這首詩重溫了一遍,並在社交媒體上留言「老先生走好」等表示悼念。《鄉愁四韻》《我的四個假想敵》《白玉苦瓜》《聽聽那冷雨》等詩文也被網友們品讀並分享。

資料圖:12月14日,余光中母校南京五中內,介紹余光中的電子屏。當日,著名詩人、作家余光中於臺灣高雄病逝,享年89歲。

中新社

記者 泱波 攝

  臺灣中山大學發言人、副校長蔡秀芬表示,余光中是該校的「鎮校之寶」,雖然多年前退休,但退而不休,除了持續創作,也經常回學校幫忙,做講座或邀文藝界友人到校授課,還曾協助招生。校方將協助家屬辦理後續事宜,並規劃為大家永遠的「老師」舉辦追思會。

  (本報臺北12月14日電)

【責任編輯:丁海平】

相關焦點

  • 余光中《鄉愁》被完美演繹,感動了千萬人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 鄉愁余光中原文鄉愁全文完整版 閩籍詩人余光中生平簡介
    >  我在外頭  母親呵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余光中《鄉愁》解讀該如何理解余光中的《鄉愁》  《鄉愁》是詩人余光中漂泊異鄉,遊弋於海外回歸中國後所作的一首現代詩
  • 讀余光中《鄉愁》:一灣淺淺的海峽勾起多少愁
    今天,我們將與你分享一篇來自余光中的詩歌——《鄉愁》。余光中, 當代著名作家、詩人、學者、翻譯家。馳騁文壇逾半個世紀,現已出版他的詩集、散文集、評論集、翻譯集等共 40 餘種,廣泛收錄於大陸及港臺語文課本。梁實秋曾經這樣評價他:余光中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2017年12月14日,余光中教授於臺灣逝世,享年89歲。
  • 閩籍詩人余光中病逝 一首「鄉愁」成絕響
    建館交流鄉愁文化生根發芽  「只要是桃溪水流過的地方,就是我的故鄉,我一定不會忘記。」2011年,余光中回永春時曾留下這一句動人詩句,濃濃的鄉情感動了許多人。  近年來,永春縣充分挖掘余光中的名人文化。2012年,為促進海峽兩岸文化交流,永春縣編排了以其《鄉愁》為背景的大型交響詩劇《鄉愁》。  「《鄉愁》不僅是對家鄉的思念,它也是對中國文化歷史傳承的期盼。裡面蘊涵的既有儒家的擔當又有道家的豁達。」看完詩劇,余光中表達了肯定。  如今,來到永春的人都會被桃溪南岸一座富有閩南傳統風格的建築吸引。它就是余光中文學館。
  • 中華經典詩詞模仿秀第6場,大美余光中《鄉愁》董卿傾情朗誦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這是詩人余光中最著名的現代詩,寫盡了遊子的如水鄉愁。讀著讀著,我的 鄉愁也來了:生我養我的故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兒時的小夥伴、老師……鄉愁時刻溫暖著我們的心靈,讓我們一輩子也無法忘記。詩太美了,還是交給專家點評吧。康震莞爾一笑:這是一首非常質樸的小詩,簡約而不簡單。
  • 【品讀間】領讀者說 | 鄉愁 吟不盡的鷓鴣天
    後來呀, 品著您的「鄉愁」,悠悠夕陽裡頭, 往事如秋,故鄉刻在心頭。而現在, 品著您的「鄉愁」,不舍您的遠走, 故園門口,您和故鄉攜手。主持人:陶斯霞其實,和很多人一樣,對余光中先生的印象源於上世紀後期的這首《鄉愁》。一枚小小的郵票,一張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墳墓,一灣淺淺的海峽。
  • 鄉愁未了,餘光仍存
    余光中生於南京,南京在他生命中處於重要位置。連南京城中漂浮的桂花香,也變成了「鄉愁最敏的捷徑」。余光中的的中學時代在四川的鄉下度過,後來他便在詩中寫道:問我樂不思蜀嗎?不,我思蜀而不樂。簡簡單單一句話,就讓人感受到詩人的情結。 余光中的鄉愁不是一個人的鄉愁,而是一代人的鄉愁。他寫詩表達心聲: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枕我的頭顱,白髮蓋著黑土。
  • 「我的詩歌,不只是《鄉愁》」——憶詩人余光中
    提起余光中,幾乎每個人都會想到這幾句:「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余光中和我說,他喜歡詩歌裡的典故。」福建永春余光中文學館館長周梁泉說,由於《鄉愁》光芒太過耀眼,很容易遮蓋余光中的其他創作。「如果一見面只和余光中先生聊《鄉愁》,他會急。」余光中1928年出生於江蘇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隨父母遷居香港,次年赴臺。
  • 九年級上冊 | 3《鄉愁》(余光中):教學視頻+課文朗讀+知識點+圖文解讀
    一、作者簡介余光中,臺灣著名詩人。祖籍福建泉州永春縣,1928年生於南京,少時異地求學,1949年離開大陸,從此開始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漂泊生涯。從江南到四川,從祖國大陸到寶島臺灣,從求學美國到謀職香港,到最終迴轉臺灣。主要詩作有《鄉愁》等,著有詩集《蓮的聯想》《敲打樂》《在冷戰的年代》等。
  • 鄉愁縈繞——追憶余光中四次廈大行
    余光中晚年皆在高雄度過,越到晚年,余光中的文學活動越多,尤其是兩岸交流之後,來自大陸的邀請激增。他曾撰文說:「大陸是母親,臺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歐洲是外遇。」《鄉愁》是他的名片,傳遍華人世界,其他如《鄉愁四韻》也相當膾炙人口,被譜成民歌傳唱兩岸,串起共同的文化記憶。2017年12月14日,余光中病逝高雄。
  • 余光中: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一生寫不盡的鄉愁
    提到余光中先生的名字,印象最深的,可能是那首收錄在語文課本裡的《鄉愁》。《鄉愁》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少時不知愁滋味,如今讀來,卻已喉間哽咽。
  • 梁石川:寫鄉愁的余光中,帶著怎樣的遺憾去了天堂?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 賞析杜甫和余光中詩歌裡的鄉愁
    今天我們就來讀兩首關於鄉愁的詩。一首是余光中先生的《鄉愁》,一首是杜工部的《月夜憶舍弟》。我們先欣賞一下杜工部的《月夜憶舍弟》。二《月夜憶舍弟》杜甫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如果是在平安的社會裡,一般不會宵禁的;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這種安定的社會環境也曾有過,可是這種安逸已經成為過去,常常令逃亡路上的杜甫和家人慌恐不安,夜不能寐。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在甘肅天水那一帶的白露節氣裡,晚上原野的的水汽應該凝結成露珠的時間比較早。
  • 在余光中的「母鄉」和「妻鄉」常州,學者共話「鄉愁文化」
    9月11日,一場「鄉愁文化與家國情懷」高端論壇在常州武進鳳凰谷大劇院舉辦,這裡是余光中母親和妻子的家鄉,他曾經寫道:「常州是我的『母鄉』,也是我的『妻鄉』,那份鄉情也不下於『父鄉』。」余光中與妻子範我存論壇上,中國評協副主席、評論家毛時安;上海市文聯副主席、音樂家許舒亞等長三角知名專家、學者此齊聚一堂,探討「鄉愁文化」。這也是由常州市僑聯、常州市文聯等單位主辦的「鄉愁文化與家國情懷」系列文化活動的壓軸大戲。在此前的9月10日,一臺大型情景音樂會《鄉愁》也在鳳凰谷大劇院大劇場上演。
  • 余光中:並未消逝的鄉愁
    編輯流沙河為余光中回信中的那句話「在海外,夜間聽到蟋蟀叫,就會以為那是在四川鄉下聽到的那一隻」所觸動,很快寫下了那首詩。詩人余光中(1928—2017)最初的介紹裡,余光中的那首短詩《鄉愁》最為出名。不難想像,在那個改革開放剛剛開啟,兩岸之間的文化與交流剛有鬆動的歷史時期,像「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這樣的句子,能撬動多大的歷史記憶與情感共鳴。
  • 【名家經典】第7期: 余光中《鄉愁》賞析
    鄉愁,是中國詩歌一個歷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題,余光中多年來寫了許多以鄉愁為主題的詩篇,《鄉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長、音調動人的一曲。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一樣,余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為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鄉愁詩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
  • 《鄉愁》「把藝術當作詩來做,把詩當作藝術來做」的余光中
    公園裡,一位60左右的老者一邊散步,一邊朗誦著鄉愁":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老者聲音渾厚,感情充沛,我平常也喜歡朗誦,他瞬間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於是攀談起來。老者見我帶著老母親散步,羨慕地眼神看著,然後和我交流起朗誦的感受,說每次朗誦這首"鄉愁"就會想起他已經去世的母親,說完,眼眶裡有淚在打轉。說起余光中先生的這首「鄉愁",那可謂是太經典了,他以物寄情,藉助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寄託了自己對祖國的思念,詩中有著濃烈的思鄉之情,給人感同身受的感覺。
  • 余光中 「望鄉牧神」的家國情懷
    這些年來,《鄉愁》幾乎成為余光中的名片,在海峽兩岸大受歡迎的程度著實在讓他感到驚訝。他說:「對我個人而言,鄉愁是一種家國情懷。家是個人的放大,國又是家的放大。」 遊子以詩的方式回鄉 「人往往是在離開了自己生活的土地之後,反而對故鄉有更深刻的認識,」余光中說,「在臺灣,我們還分大陸和臺灣,可到了美國就不管了,都是一個中國。」
  • 揭秘余光中與他的鄉愁
    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對於每一項,余光中都有其獨愛之處,他曾說:「詩是我的妻子,散文是我的情人,評論和翻譯則是外遇!」此外,他還鍾情於繪畫、音樂以及天文、地理、歷史,乃至人類整個文化。那麼,余光中是如何走進詩歌創作之路的?他為何認為詩人不宜久居異國?在他看來,詩歌與散文是怎樣的關係?梵谷為何成為了他與家人一生的「朋友」?
  • 時光能掠走余光中的鄉愁詩稿,卻無法捲走刻進靈魂的燭骨般的鄉愁
    想想余光中那代人的經歷,那是一個不堪回首的過去;因為有著那樣的時代背景,余光中那一代人的鄉愁才顯得那麼沉重而被歷史記憶。而今,先生已逝,「鄉愁」的詩稿雖已飛向天堂,但鄉愁的思戀與牽掛卻永留世間。臺灣著名詩人、文學家余光中12月14日在臺灣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