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籍詩人余光中病逝 一首「鄉愁」成絕響

2021-02-08 閩南網

建館交流

鄉愁文化生根發芽

  「只要是桃溪水流過的地方,就是我的故鄉,我一定不會忘記。」2011年,余光中回永春時曾留下這一句動人詩句,濃濃的鄉情感動了許多人。

  一年後,余光中再次回到永春,看到桃溪流域綜合治理頗有成效,又欣然題詩「清水一灣舞白鶴,風光兩岸映桃源」,盛讚家鄉母親河保護工作。

  得知永春縣計劃在桃溪桃城-東平示範段建設「鄉愁寄園」「余光中文學主題公園」後,余光中表示感謝:「永春是我的家鄉,經這番治理後,桃溪將慢慢變美。在這裡建設以餘某命名的文學館,我很榮幸,也很願意與家鄉配合。永春有不少有成就的名家,比如我的叔叔餘承堯,希望他們也能更多為家鄉人認識。」

  近年來,永春縣充分挖掘余光中的名人文化。2012年,為促進海峽兩岸文化交流,永春縣編排了以其《鄉愁》為背景的大型交響詩劇《鄉愁》。

  「《鄉愁》不僅是對家鄉的思念,它也是對中國文化歷史傳承的期盼。裡面蘊涵的既有儒家的擔當又有道家的豁達。」看完詩劇,余光中表達了肯定。

  如今,來到永春的人都會被桃溪南岸一座富有閩南傳統風格的建築吸引。它就是余光中文學館。

  文學館展廳分《鄉愁四韻》《四度空間》《龍吟四海》等三個篇章十二小節,展現出的是最全面、最立體的余光中。詩人為文學館提供了大量書籍、手稿以及各種活動的海報、照片等。此外,「余光中簡介」和「余光中大事年表」採用中英文版,英文是由余光中的二女兒、高雄中山大學外文所教授餘幼姍親譯。

  在望鄉愁這一節,文學館將臺灣詩人洛夫的《邊界望鄉》和永春另一位鄉賢梁披雲的《番客謠》也進行展示,體現「鄉愁」這一人類共同的主題。

  「那時,我的母親從江蘇坐船先到泉州,再換更小的船沿著桃溪來到永春教書,和父親結婚。面對父母的這個遺蹤,我內心是很懷念的。」2015年,在開館致辭中,余光中深情地回憶與家鄉、桃溪的一些往事,同時表示,除了捐贈紀念物,「還將帶領臺灣的作家、學者過來」。

  余光中文學館負責人周梁泉介紹說,剛開始建文學館時,範我存並不大相信以一個縣的實力能投資建成,何況是臺灣詩人的文學館。「但到那年8月份開始布館,邀請他們過來看,他們徹底相信了。」

  「不僅僅是觀光,還可以帶動文化教育的振興。」在2012年奠基儀式上,余光中這樣憧憬文學館的未來。

  「離開了家,才知道家的可愛;離開了國,才知道國的可貴。一個人只有當了浪子後,才能明白這一切。」正如詩人第一次原鄉行在華僑大學感慨的一樣,洋上村是詩人的原鄉情結,兩岸鄉親團圓是他的初心所系。

斯人已逝 鄉愁常新

  福建日報記者 劉益清

  這個冬日的午間,突然獲悉海峽對岸的「鄉愁詩人」駕鶴西歸,不禁愕然!

  或許由於余光中祖籍永春,算是泉州的鄉賢,又或許在我的新聞職業生涯中,有過多次的接觸,所以印象彌深。

  餘老享壽九十歲,寫詩七十載。他一生發表過無數詩作,卻以一首短短的《鄉愁》,享譽海內外華文詩壇;他始終將中國漢語的精緻、經典與現代詩歌表現手法融合出新 ,成為當代華文詩人的傑出代表。

  這麼一個名聞天下的詩人,在我眼中,卻是位敦厚的儒者,浪漫情懷與學人氣質、長者風範,融於一身。

  過去五年,我三度與先生接觸,或採訪,或隨其返鄉,耳濡目染他的言語行止,印象至深。

  在永春故裡,餘老每一次對記者談得最多的是對中國文化的感情。他說,之所以走上詩歌人生,心裡深處的原因,是受到漢語母語的影響,「方塊字的漢語母語,於我是契入內心深處的,成為自己的基因而永恆存在的,這是在很小時讀《古文觀止》等傳統經典時就植入的,後來雖然受到西方現代派的影響,但中國母語的經典、凝練和每個字、詞的獨特韻味,中國文化根深蒂固的美好情懷,卻是我詩歌中永遠的元素,就像自己身上流的血液一般」。

  兩年前那天,餘老身體還很硬朗,聲音也頗洪亮,隨其身邊,總覺得這是一個耳聰目明、精神樂觀、甚好親近的師長。

  如今斯人已逝,但他的音容、他的平淡、他的漢語情結,仍令人為之動容。

  斯人已逝,唯留下一抹永遠的鄉愁。

  這鄉愁,亙古常新——不僅是詩人對故土河山,對故園鼎新堂的鄉愁,也是我們對他的綿綿追思。

無盡哀愁縈繞原鄉

  東南網12月15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劉益清 通訊員 姚德純) 「蒼天無情,世事難測!兩年前先生回鄉參加余光中文學館開館慶典,身體還十分硬朗,想不到今天乘鶴歸去,我們感到巨大的憂傷和無盡的惆悵!」

  14日中午,獲悉著名文學家、詩人余光中病逝的消息,永春縣煤管局局長、文學愛好者劉輝煌悲痛地說。

  因為工作關係,劉輝煌曾和余光中有多次面對面的接觸。「有幸全程參與餘老第一次『原鄉行』,猶記先生的《八閩歸人》和《永春蘆柑》……他是一位敦厚大雅的儒者、文學大家。他的逝世,是世界詩壇、文壇的巨大損失。」

  兩岸開放人員互通後,余光中多次回到祖籍地永春參觀、祭祖。家鄉曾投資數百萬元,邀請現代舞名家萬素,根據其代表作《鄉愁》意境,創排了大型音樂舞蹈詩劇《鄉愁》,余光中攜夫人範我存專程到泉州觀看首演。詩人說:「我在詩裡表達的鄉愁,是對故鄉、對母親乃至對大陸和中華文化母體的思戀,詩中的愁,是淡淡的感傷,是略帶溫馨的柔情愁緒,並非深仇大恨的哀愁。」

  聞悉余光中逝世,永春各界表示,將舉辦各種活動紀念這位故園情結很深的名人。余光中的族親餘秉足表示,將儘快組織家鄉親人赴臺追思。

  「噩耗傳來時,我剛接待完一批遊客開車回家,路上忍不住停下來痛哭。」永春余光中文學館負責人周梁泉說:「我們將化悲痛為力量,做好文學館的接待解說工作,讓更多的人了解餘老先生。」

  永春一家網站開闢了網上紀念館。網友紛紛留言:「餘老先生一路走好,家鄉人民懷念你!」「餘生盡兩岸,光中為一統。鄉愁入木深,最是中國心。」……

  永春青年女作家黃燕珍寫下《桃源憶故人·悼余光中先生》——「桃源年少才天縱,獨得繆斯恩寵。一曲鄉愁傳頌,四海華人誦!巨星驚墜神州慟,絲雨廉纖來送。遊子魂兮歸夢,故裡青山蓊!」

相關焦點

  • 鄉愁余光中原文鄉愁全文完整版 閩籍詩人余光中生平簡介
    >  我在外頭  母親呵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余光中《鄉愁》解讀該如何理解余光中的《鄉愁》  《鄉愁》是詩人余光中漂泊異鄉,遊弋於海外回歸中國後所作的一首現代詩
  • 余光中病逝 | 前塵隔海,詩人不再,聽聽那鄉愁
    還記得我們以前學過的這一首《鄉愁》嗎?這是著名詩人余光中漂泊異鄉,遊弋於海外回歸中國後所作的一首現代詩。詩歌表達對故鄉,對祖國戀戀不捨的一份情懷。詩歌中更體現了詩人余光中期待中華民族早日統一的美好願望。   我相信我們每一個人都會背這首詩,比起那些氣勢磅礴、意氣風發的慷慨陳詞,小時候的我,蜜汁喜歡這首詩。清清淡淡的詞,萬般柔情卻湧上心頭。
  • 詩人余光中昨日病逝 他從廈門踏上詩路又為廈門留下詩作
    》等無數膾炙人口的詩歌的臺灣知名詩人余光中,昨天病逝,享年89歲。當時,余光中從上海乘船來廈門,大海茫茫中幾日,忽然看見了鼓浪嶼,覺得仿佛海上仙山,還有英雄樹和亞熱帶的生命,都促成了他創作的衝動。而廈大,自然也成了他文藝創作的「成長地」。  「雖然余光中只在廈大讀了半年,卻在廈門的報紙上接連發表了五六篇作品。可以說,那段時間,是他成為詩人的起步階段。」徐學說。
  • 著名詩人余光中病逝!寫《鄉愁》只花了20分鐘,醞釀了20多年(附朗誦...
    余光中是知名文學家、詩人、散文家。他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隨父母遷香港,次年赴臺。余光中從事文學創作超過半個世紀,馳譽海內外,一首《鄉愁》在全球華人世界引發強烈共鳴。今天,讓我們跟著這位可敬的老人再讀一遍《鄉愁》: 鄉愁 作者:余光中
  • 「我的詩歌,不只是《鄉愁》」——憶詩人余光中
    ▲2015年11月7日,余光中返鄉永春參觀余光中文學館。攝影:康慶平2017年12月14日的微信朋友圈,被「鄉愁」刷屏了。這一天,以《鄉愁》一詩聞名於世的余光中先生,因腦中風並發心肺衰竭,在臺灣高雄醫院病逝。
  • 余光中病逝 | 前塵隔海,詩人不再,聽聽那冷雨
    還記得我們以前學過的這一首《鄉愁》嗎?    這是著名詩人余光中漂泊異鄉,遊弋於海外回歸中國後所作的一首現代詩。詩歌表達對故鄉,對祖國戀戀不捨的一份情懷。詩歌中更體現了詩人余光中期待中華民族早日統一的美好願望。
  • 海南詩友聚會追思「鄉愁」詩人余光中先生
    海南詩友聚會追思「鄉愁」詩人余光中先生 2017年12月18日 13:13:00來源:中國臺灣網 (圖片來源:海南省臺辦)  中國臺灣網12月18日海口訊 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先生於12月14日辭世。12月17日下午,為表達海南詩友的緬懷、悼念和敬意,由兩岸詩會組委會、海南省臺辦主辦,海南廣播電視總臺音樂頻道、海南省詩歌學會、海口國新書苑等聯合承辦的「家國情懷,夢回鄉愁——兩岸詩會桂冠詩人余光中先生追思會」,在海口水巷口「國新書苑」舉行。
  • 【長城時評】余光中為什麼因《鄉愁》而愁
    ●汪金友很多人都羨慕余光中,羨慕他寫出了膾炙人口的《鄉愁》。但卻沒有想到,生前的余光中,一直在為這首《鄉愁》而愁。他說:「我寫過1000多首詩,散文至少也有一兩百篇。《鄉愁》是一張名片,但這張名片大得把我的臉也遮住,讓別人看不到我的真面目。」「有很多人對我說,我是讀你的詩長大的。結果他除了《鄉愁》之外,都沒有讀過我第二首詩。」我是從12月15日《北京青年報》的一篇報導中,看到這條消息的。可能是我耳目閉塞,以前根本就不知道,這個寫《鄉愁》的余光中,竟然還寫過其它1000多首詩。
  • 再也聽不見的鄉愁 | 紀念余光中
    余光中的家藏了100多張古典音樂唱片,成了聚會之所,周夢蝶、洛夫、鐘鼎文、羅門等都是座上客。那時臺灣處於戒嚴期,可以料想,文學要如何興興發展起來。在文學閱讀幾乎變成了一切閱讀的時代,這群年輕人器宇軒昂,對未來充滿希望。
  • 著名詩人余光中病逝 曾力抗蔡英文「去中國化」行徑
    余光中海外網12月14日電 據《聯合新聞網》等臺媒報導,享譽兩岸三地的89歲臺灣詩人、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中文系前系主任余光中14日病逝高雄醫院,享年89歲。文學界證實這一消息,余光中家屬非常低調,妻子範我存哀慟。
  • 余光中,遠不只《鄉愁》
    餘老先生因那首廣為流傳的經典詩作《鄉愁》而被稱為「鄉愁詩人」,但他的成就絕不止於此。
  • 文壇巨匠余光中去世,享年90歲!詩人已逝,鄉愁猶在……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 中山大學今天中午發布新聞簡訊證實中山大學外國語文系榮譽退休教授、詩人余光中今上午10時多病逝,家屬不願被打擾,謝絕媒體採訪。余光中女兒餘幼珊電話受訪說,父親剛過去,家屬都很傷心,不便受訪,相關病情請向醫院查詢。
  • 余光中,一首《鄉愁》幾乎人人能背,他的死刷爆了朋友圈…
    2017年12月14日,詩人余光中因病在臺灣高雄醫院逝世,享年89歲。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鄉愁》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很少有作家像余光中先生這樣具有如此廣泛的讀者基礎近二十年來,一首《鄉愁》列入語文教材大陸幾乎人人都能背誦因此,消息一出
  • 梁石川:寫鄉愁的余光中,帶著怎樣的遺憾去了天堂?
    ——詩人余光中明人不做暗事,讀著余光中的鄉愁,石川為什麼想學習同為作家的李敖,當年去剝蔣介石的皮那樣,想剝了那個叫余光中去「好死」的人的皮?余光中出現這樣的想法,就像石川見有境外媒體說,90歲高齡的「鄉愁詩人」余光中病逝後,讓華文文壇感傷。
  • 送別詩人余光中,《鄉愁》感動無數同胞,他和羅大佑合作的這首歌...
    下次你路過,人間已無我1971年,二十多年沒有回過大陸的余光中思鄉情切,在臺北的舊居裡寫下了一首《鄉愁》傳誦至今,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小時候在課本上讀到這首詩時,總是不明其中意味,只聽出滄桑與悲愴,後來長大遠離故鄉,那種難以名狀的感覺時不時漫上心頭,才懂得什麼是鄉愁。
  • 臺灣詩人余光中說《鄉愁》:20年醞釀 20分鐘寫就
    中新網2月17日電 據香港《星島日報》報導,「小時候,鄉愁是一枚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這首由著名詩人余光中於70年代撰寫的新詩《鄉愁》,一直膾炙人口。今日余光中教授八十有五,仍堅持創作,早前更來港與師生分享詩詞、翻譯和旅遊的心得,他不忘提醒學習中文必須打穩根基,鼓勵學生多讀文言文,「文言文的簡鍊句法是古人傳來的簡訊」,言簡意賅。
  • 揭秘余光中與他的鄉愁
    這首詩的作者,著名臺灣詩人余光中,於2017年12月14日病逝,享年90歲。生於1928年重陽節這樣一個有詩有酒的日子,余光中詩意地稱自己是「茱萸的孩子」。鄉音未改兩鬢斑白的他,一路走來,確實也是與詩文相伴。年少氣盛時,余光中曾自詡「右手寫詩左手為文」。而今,他不僅早已讓年少輕狂之語成為現實,更讓自己的寫作進入「四度空間」:詩、散文、評論和翻譯。
  • 紀念|鄉愁、抒情的余光中,也是激烈、矛盾的余光中
    臺灣著名詩人、《鄉愁》作者余光中今日(12月14日)病逝,享年90歲。2013年,余光中來到上海,接受了《東方早報》的採訪,當時他說,「我任其自然,用最單純的語言寫最單純的意念。」對羅大佑的《鄉愁四韻》不以為然澎湃新聞:《逍遙遊》裡導演陳懷恩和歌手萬芳不停地念你的詩和散文,但從這些詩文中我們看到的是另外一個余光中,矛盾、激烈、迷茫的余光中,不是那個鄉愁、抒情的余光中。
  • 余光中走了 鄉愁永遠都在
    余光中走了 鄉愁永遠都在喬杉  資料圖:余光中攜夫人範我存女士出席活動。 中新社記者 駱雲飛 攝余光中走了,那位寫下《鄉愁》的桂冠詩人走了。余光中先生從事文學創作超過半世紀,曾被文壇大師梁實秋稱讚「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在現代詩、現代散文、翻譯、評論等文學領域都有涉獵。雖然余光中身上有著很多光環,但他最為人熟知的還是詩人身份,最為人熟悉的作品還是《鄉愁》。
  • 余光中寄情「鄉愁」捍衛中華文化:望過海峽是故鄉
    本報記者 柴逸扉  12月14日,臺灣中山大學發布新聞簡訊,該校榮譽退休教授余光中上午10時許病逝。  經醫療團隊與家屬討論治療計劃,家屬考慮余光中年齡大因此不採用插管治療,14日上午余光中病情持續惡化、症狀加重,於上午10時04分因呼吸衰竭過世。余光中女兒餘幼珊表示,父親剛過去,家屬都很傷心,不便受訪。  余光中10月剛過89歲生日。當日臺灣中山大學為他舉辦的慶生會,成了他最後在鏡頭前的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