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館交流
鄉愁文化生根發芽
「只要是桃溪水流過的地方,就是我的故鄉,我一定不會忘記。」2011年,余光中回永春時曾留下這一句動人詩句,濃濃的鄉情感動了許多人。
一年後,余光中再次回到永春,看到桃溪流域綜合治理頗有成效,又欣然題詩「清水一灣舞白鶴,風光兩岸映桃源」,盛讚家鄉母親河保護工作。
得知永春縣計劃在桃溪桃城-東平示範段建設「鄉愁寄園」「余光中文學主題公園」後,余光中表示感謝:「永春是我的家鄉,經這番治理後,桃溪將慢慢變美。在這裡建設以餘某命名的文學館,我很榮幸,也很願意與家鄉配合。永春有不少有成就的名家,比如我的叔叔餘承堯,希望他們也能更多為家鄉人認識。」
近年來,永春縣充分挖掘余光中的名人文化。2012年,為促進海峽兩岸文化交流,永春縣編排了以其《鄉愁》為背景的大型交響詩劇《鄉愁》。
「《鄉愁》不僅是對家鄉的思念,它也是對中國文化歷史傳承的期盼。裡面蘊涵的既有儒家的擔當又有道家的豁達。」看完詩劇,余光中表達了肯定。
如今,來到永春的人都會被桃溪南岸一座富有閩南傳統風格的建築吸引。它就是余光中文學館。
文學館展廳分《鄉愁四韻》《四度空間》《龍吟四海》等三個篇章十二小節,展現出的是最全面、最立體的余光中。詩人為文學館提供了大量書籍、手稿以及各種活動的海報、照片等。此外,「余光中簡介」和「余光中大事年表」採用中英文版,英文是由余光中的二女兒、高雄中山大學外文所教授餘幼姍親譯。
在望鄉愁這一節,文學館將臺灣詩人洛夫的《邊界望鄉》和永春另一位鄉賢梁披雲的《番客謠》也進行展示,體現「鄉愁」這一人類共同的主題。
「那時,我的母親從江蘇坐船先到泉州,再換更小的船沿著桃溪來到永春教書,和父親結婚。面對父母的這個遺蹤,我內心是很懷念的。」2015年,在開館致辭中,余光中深情地回憶與家鄉、桃溪的一些往事,同時表示,除了捐贈紀念物,「還將帶領臺灣的作家、學者過來」。
余光中文學館負責人周梁泉介紹說,剛開始建文學館時,範我存並不大相信以一個縣的實力能投資建成,何況是臺灣詩人的文學館。「但到那年8月份開始布館,邀請他們過來看,他們徹底相信了。」
「不僅僅是觀光,還可以帶動文化教育的振興。」在2012年奠基儀式上,余光中這樣憧憬文學館的未來。
「離開了家,才知道家的可愛;離開了國,才知道國的可貴。一個人只有當了浪子後,才能明白這一切。」正如詩人第一次原鄉行在華僑大學感慨的一樣,洋上村是詩人的原鄉情結,兩岸鄉親團圓是他的初心所系。
斯人已逝 鄉愁常新
福建日報記者 劉益清
這個冬日的午間,突然獲悉海峽對岸的「鄉愁詩人」駕鶴西歸,不禁愕然!
或許由於余光中祖籍永春,算是泉州的鄉賢,又或許在我的新聞職業生涯中,有過多次的接觸,所以印象彌深。
餘老享壽九十歲,寫詩七十載。他一生發表過無數詩作,卻以一首短短的《鄉愁》,享譽海內外華文詩壇;他始終將中國漢語的精緻、經典與現代詩歌表現手法融合出新 ,成為當代華文詩人的傑出代表。
這麼一個名聞天下的詩人,在我眼中,卻是位敦厚的儒者,浪漫情懷與學人氣質、長者風範,融於一身。
過去五年,我三度與先生接觸,或採訪,或隨其返鄉,耳濡目染他的言語行止,印象至深。
在永春故裡,餘老每一次對記者談得最多的是對中國文化的感情。他說,之所以走上詩歌人生,心裡深處的原因,是受到漢語母語的影響,「方塊字的漢語母語,於我是契入內心深處的,成為自己的基因而永恆存在的,這是在很小時讀《古文觀止》等傳統經典時就植入的,後來雖然受到西方現代派的影響,但中國母語的經典、凝練和每個字、詞的獨特韻味,中國文化根深蒂固的美好情懷,卻是我詩歌中永遠的元素,就像自己身上流的血液一般」。
兩年前那天,餘老身體還很硬朗,聲音也頗洪亮,隨其身邊,總覺得這是一個耳聰目明、精神樂觀、甚好親近的師長。
如今斯人已逝,但他的音容、他的平淡、他的漢語情結,仍令人為之動容。
斯人已逝,唯留下一抹永遠的鄉愁。
這鄉愁,亙古常新——不僅是詩人對故土河山,對故園鼎新堂的鄉愁,也是我們對他的綿綿追思。
無盡哀愁縈繞原鄉
東南網12月15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劉益清 通訊員 姚德純) 「蒼天無情,世事難測!兩年前先生回鄉參加余光中文學館開館慶典,身體還十分硬朗,想不到今天乘鶴歸去,我們感到巨大的憂傷和無盡的惆悵!」
14日中午,獲悉著名文學家、詩人余光中病逝的消息,永春縣煤管局局長、文學愛好者劉輝煌悲痛地說。
因為工作關係,劉輝煌曾和余光中有多次面對面的接觸。「有幸全程參與餘老第一次『原鄉行』,猶記先生的《八閩歸人》和《永春蘆柑》……他是一位敦厚大雅的儒者、文學大家。他的逝世,是世界詩壇、文壇的巨大損失。」
兩岸開放人員互通後,余光中多次回到祖籍地永春參觀、祭祖。家鄉曾投資數百萬元,邀請現代舞名家萬素,根據其代表作《鄉愁》意境,創排了大型音樂舞蹈詩劇《鄉愁》,余光中攜夫人範我存專程到泉州觀看首演。詩人說:「我在詩裡表達的鄉愁,是對故鄉、對母親乃至對大陸和中華文化母體的思戀,詩中的愁,是淡淡的感傷,是略帶溫馨的柔情愁緒,並非深仇大恨的哀愁。」
聞悉余光中逝世,永春各界表示,將舉辦各種活動紀念這位故園情結很深的名人。余光中的族親餘秉足表示,將儘快組織家鄉親人赴臺追思。
「噩耗傳來時,我剛接待完一批遊客開車回家,路上忍不住停下來痛哭。」永春余光中文學館負責人周梁泉說:「我們將化悲痛為力量,做好文學館的接待解說工作,讓更多的人了解餘老先生。」
永春一家網站開闢了網上紀念館。網友紛紛留言:「餘老先生一路走好,家鄉人民懷念你!」「餘生盡兩岸,光中為一統。鄉愁入木深,最是中國心。」……
永春青年女作家黃燕珍寫下《桃源憶故人·悼余光中先生》——「桃源年少才天縱,獨得繆斯恩寵。一曲鄉愁傳頌,四海華人誦!巨星驚墜神州慟,絲雨廉纖來送。遊子魂兮歸夢,故裡青山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