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詩人余光中,《鄉愁》感動無數同胞,他和羅大佑合作的這首歌...

2020-12-17 民謠邦

下次你路過,人間已無我

1971年,二十多年沒有回過大陸的余光中思鄉情切,在臺北的舊居裡寫下了一首《鄉愁》傳誦至今,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小時候在課本上讀到這首詩時,總是不明其中意味,只聽出滄桑與悲愴,後來長大遠離故鄉,那種難以名狀的感覺時不時漫上心頭,才懂得什麼是鄉愁。

余光中手書《鄉愁》

這首經典的《鄉愁》用情至簡至真至情,在海內外華人間傳誦了近半個世紀。然而,此時鄉愁未盡,詩人卻已經走到了人生的盡頭。

余光中1928年生於南京,族人命名「光中」,取「光耀中華」之意。因為祖籍是福建永春,母親原籍是江蘇武進,所以他也自稱「江南人」。

余光中和母親

他的前半生充滿坎坷,九歲時,中日戰爭爆發,為了躲避戰亂母親把幼小的余光中用扁擔挑在肩上一路逃到常州,後來又輾轉避難於重慶,在四川度過了自己的中學時代。

那時候戰事囚禁了人們的步伐和思想,余光中一心想逃離這個閉塞落後的地方,在考大學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外文系,想著這樣就能離外面的世界更近一些。1947年,同時考取金陵大學與北京大學外文系的余光中,因為母親的挽留,選擇留在南京。

青年余光中

不料因為又一場戰爭,原本可以駐足故鄉的余光中又踏上了逃亡的路,他一路輾轉南下,直至定居臺灣。

從江南到四川,從中國大陸到臺灣,求學於美國,任教於香港,最終落腳於臺灣高雄的西子灣畔。

余光中曾把自己的生命劃分為三個時期:舊大陸、新大陸和一個島嶼,舊大陸是祖國,新大陸是異國,島嶼則是臺灣。二十一歲第一次離開舊大陸去島嶼,三十歲第一次離開島嶼去新大陸求學。

詩人的寂寞、文人的孤獨,他一人佔盡;幾次逃亡,數次離鄉,他自己把這稱作「蒲公英的歲月」。

1966年,還不到四十歲的余光中寫下一篇「遺囑式」的《當我死時》。

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

枕我的頭顱,白髮蓋著黑土

在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張大陸

聽兩側,安魂曲起自長江,黃河

兩管永生的音樂,滔滔,朝東

這是最縱容最寬闊的床

讓一顆心滿足地睡去,滿足地想

從前,一個中國的青年曾經

在冰凍的密西根向西瞭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國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饜中國的眼睛

饕餮地圖,從西湖到太湖

到多鷓鴣的重慶,代替回鄉

他渴望歸屬感,鄉愁早已成為他詩文創作的重要意義,貫穿他的整個人生。

2001年,已經年過七旬的余光中終於來到了山東黃河邊,他抑制不住湧上心頭的激動,蹲下身去觸摸了黃河水,叫家人也摸一摸。他甚至小心翼翼保留著沾到鞋子上的泥漿,帶回了臺灣,那些幹成黃土的泥漿最終被他存放在盒子裡,擺在書架上。

余光中後來撰文稱:每到夜深人靜的時候,我的書房裡就傳來隱隱的黃河水聲。

余光中詩影響了許多人,甚至臺灣現代民歌的部分靈感也來源此,他的詩歌有一種神奇的韻律感,特別適合譜曲。

說起他和音樂的緣分,時間還得回到1975年,那個時候臺灣歌手楊弦發起了「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這場演唱會後來被視為現代民歌運動的源頭,而在這場演唱會中,最受矚目的是八首楊弦譜自詩人余光中《白玉苦瓜》詩集中詩作的創作民謠:《鄉愁四韻》《民歌》《江湖上》《鄉愁》《民歌手》《白霏霏》《搖搖民謠》《小小天問》。

因為這場意義深遠的演唱會,楊弦的作品也被廣泛流傳,還被賦予了「臺灣民歌之父」的美譽。

羅大佑也是這場演唱會的受益人,他在21歲那年寫下了《鄉愁四韻》的旋律,用余光中的詩釋放了自己不止於小情小愛的胸襟。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酒一樣的長江水,醉酒的滋味,是鄉愁的滋味。」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那酒一樣的長江水

那醉酒的滋味是鄉愁的滋味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給我一掌海棠紅啊海棠紅

那血一樣的海棠紅

那沸血的燒痛是鄉愁的燒痛

給我一掌海棠紅啊海棠紅

余光中說:羅大佑譜曲的《鄉愁四韻》是一首遊子不敢輕易打開的「楚歌」。吉他悠悠,愁腸百結,這短短的字裡行間,有多少深夜痛哭過的不舍,又有多少望穿秋水的等待。

而羅大佑說:余光中的詩中的長江水,海棠紅,他倒背如流。

音樂同樣也影響著余光中的創作,余光中赴美留學時,就愛上了流行音樂,美國鄉村、藍調、搖滾,滾石、貓王,他認為披頭四很了不起!在臺灣擔任語文推動總顧問的余光中,還曾將周杰倫演唱的《上海一九四三》歌詞收入語文教材。

有人問他,周杰倫能否稱得上是中國的音樂詩人呢?「他的,還需要磨練。能稱得上中國偉大的音樂詩人,一定是羅大佑,還有就是崔健!」

余光中老先生熱愛中國,熱愛中華傳統文化。他把寫作當成是一種「鍊字」的過程,詩風是因題材而異,描寫鄉愁和愛情的作品,一般都顯得細膩而柔綿;表達意志和理想的詩,一般都顯得壯闊鏗鏘。

時代造就了他,他也為這個時代傾注了全部的感情。如今斯人已逝,不敢「套近乎」說有多麼了解這位我們早已知曉的詩人,也不必刻意追隨,只希望不停更迭的時代會記得他在世間留下的那些溫情。

願遊子安息,願來生鄉愁不再。

長腿秀顏,深沉嗓音,少年老成,他的聲音值得循環千萬遍!

她暌違歌壇九年,再度回歸,卻能讓許巍為她破例,高曉松、老狼、樸樹齊現身

十九年,九十三首歌,42歲的她是民謠圈裡第一個拿起吉他開唱的女文青

相關焦點

  • 余光中《鄉愁》被完美演繹,感動了千萬人
    余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 余光中,遠不只《鄉愁》
    餘老先生因那首廣為流傳的經典詩作《鄉愁》而被稱為「鄉愁詩人」,但他的成就絕不止於此。
  • 大陸是母親,臺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的詩人,有著怎樣的鄉愁?
    >《鄉愁》裡的這首《鄉愁四韻》,羅大佑曾經譜曲演唱過。余光中說:羅大佑譜曲的《鄉愁四韻》是一首遊子不敢輕易打開的「楚歌」。吉他悠悠,鄉愁百結,這短短的字裡行間,有多少次深夜痛哭過的留戀,又有多少次望穿秋水的等待。而羅大佑說:余光中的詩中的長江水,海棠紅,他倒背如流。
  • 鄉愁余光中原文鄉愁全文完整版 閩籍詩人余光中生平簡介
    >  我在外頭  母親呵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余光中《鄉愁》解讀該如何理解余光中的《鄉愁》  《鄉愁》是詩人余光中漂泊異鄉,遊弋於海外回歸中國後所作的一首現代詩
  • 閩籍詩人余光中病逝 一首「鄉愁」成絕響
    建館交流鄉愁文化生根發芽  「只要是桃溪水流過的地方,就是我的故鄉,我一定不會忘記。」2011年,余光中回永春時曾留下這一句動人詩句,濃濃的鄉情感動了許多人。  在望鄉愁這一節,文學館將臺灣詩人洛夫的《邊界望鄉》和永春另一位鄉賢梁披雲的《番客謠》也進行展示,體現「鄉愁」這一人類共同的主題。  「那時,我的母親從江蘇坐船先到泉州,再換更小的船沿著桃溪來到永春教書,和父親結婚。面對父母的這個遺蹤,我內心是很懷念的。」
  • 揭秘余光中與他的鄉愁
    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這首「一叫一迴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的《鄉愁》,曾經一夜間令大陸千萬讀者傾倒。幾十年來,每當提起這首詩,或許會有人輕聲附和,或許會有人在心中默念。這首詩的作者,著名臺灣詩人余光中,於2017年12月14日病逝,享年90歲。生於1928年重陽節這樣一個有詩有酒的日子,余光中詩意地稱自己是「茱萸的孩子」。鄉音未改兩鬢斑白的他,一路走來,確實也是與詩文相伴。年少氣盛時,余光中曾自詡「右手寫詩左手為文」。
  • 鄉愁、抒情的余光中,也是激烈、矛盾的余光中,有感於余光中改他翻譯的《梵谷傳》 ‖ 紀念
    (一笑)原標題:紀念|鄉愁、抒情的余光中,也是激烈、矛盾的余光中臺灣著名詩人、《鄉愁》作者余光中今日(12月14日)病逝,享年90歲。2013年,余光中來到上海,接受了《東方早報》的採訪,當時他說,「我任其自然,用最單純的語言寫最單純的意念。」
  • 鄉愁和家國:余光中何以點燃一代華人?
    臺灣民歌手胡德夫記得,出版沒多久,他就讀到了這本書和這首詩。那年他24歲,在臺北的哥倫比亞咖啡館駐唱,那是個在文藝圈很受歡迎的場子,胡因夢、張艾嘉和楊弦等人都在那邊混。樊現在是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副教授,余光中的研究者。1983年他考入港中文,大二上過餘的現代文學課(餘在1974年至1985年間任教於港中文),他印象中是本科期間讀到了這首詩。香港當時的政治環境和臺灣很不一樣。樊善標祖籍廣州,但長在香港,父母也在香港生活。他很小的時候,大約「文革」期間,就有機會回老家廣州看望祖父祖母和叔叔。「我最牽掛的人其實在香港,所以我就沒有鄉愁。
  • 海南詩友聚會追思「鄉愁」詩人余光中先生
    (圖片來源:海南省臺辦)  中國臺灣網12月18日海口訊 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先生於12月14日辭世。12月17日下午,為表達海南詩友的緬懷、悼念和敬意,由兩岸詩會組委會、海南省臺辦主辦,海南廣播電視總臺音樂頻道、海南省詩歌學會、海口國新書苑等聯合承辦的「家國情懷,夢回鄉愁——兩岸詩會桂冠詩人余光中先生追思會」,在海口水巷口「國新書苑」舉行。
  • 余光中《同一首歌》舞臺吟《鄉愁》
    (蘇麗豔)廈大上弦場,《同一首歌》將在這裡舉行(網圖)$$早報記者顏劍虹  詩人余光中的一首《鄉愁》曾讓無數人魂牽夢縈。4月5日,這位廈大的老校友將應邀登上廈大校慶《同一首歌》的舞臺,為萬名母校師生深情吟誦他的代表作,這是記者昨日從廈大了解到的。
  • 「我的詩歌,不只是《鄉愁》」——憶詩人余光中
    提起余光中,幾乎每個人都會想到這幾句:「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余光中和我說,他喜歡詩歌裡的典故。」福建永春余光中文學館館長周梁泉說,由於《鄉愁》光芒太過耀眼,很容易遮蓋余光中的其他創作。「如果一見面只和余光中先生聊《鄉愁》,他會急。」余光中1928年出生於江蘇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隨父母遷居香港,次年赴臺。
  • 余光中被李敖批評為「馬屁詩人」,余光中的一句話回應成為經典
    這首歌「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唱了許多人的心聲,臺灣同胞回歸大陸的期待被一個彎道海峽阻隔,成為多年的遙遙無期的觀望。余光中的詩《鄉愁》表達了太多同胞想回家卻回不去的感受,這句話已成了家喻戶曉的一句話,說到臺灣,詩人不得不提到他,他的愛國主義精神生動地反映在他的詩中,但他遭到了李敖的責罵。余光中不急不慌的回應成了經典,人們不禁佩服於先生的智慧和他的寬宏大量,李敖也一直是令人厭煩的,那麼,誰這麼豁達,為什麼要罵余光中先生?
  • 余光中寄情「鄉愁」捍衛中華文化:望過海峽是故鄉
    兩岸眾多媒體紛紛轉發這一新聞及關於余光中生平和作品的系列文章,不少網友在社交媒體上通過重溫余光中作品的方式,表達紀念與哀悼之意。資料圖:2013年12月29日,來海南參加2013年兩岸詩會的余光中,攜太太範我存女士接受中新社獨家專訪。圖為余光中接受採訪。
  • 余光中,一首《鄉愁》幾乎人人能背,他的死刷爆了朋友圈…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鄉愁》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很少有作家像余光中先生這樣具有如此廣泛的讀者基礎近二十年來,一首《鄉愁》列入語文教材大陸幾乎人人都能背誦因此,消息一出家人給他取名「光中」,是光耀中華的意思。他很自豪自己出生於1928年的重陽節——這是關於詩和酒、菊花和茱萸的日子。所以常常自稱「茱萸的孩子」余光中的母親孫秀君是江蘇武進人,在常州師範學校畢業後,分配到福建永春任教,與時任縣教育局長的餘超英結為伉儷。後來,餘超英在民國政府專事僑務。
  • 紀念|鄉愁、抒情的余光中,也是激烈、矛盾的余光中
    臺灣著名詩人、《鄉愁》作者余光中今日(12月14日)病逝,享年90歲。2013年,余光中來到上海,接受了《東方早報》的採訪,當時他說,「我任其自然,用最單純的語言寫最單純的意念。」戰後又回到南京,分別考上北大和金陵大學,最後選擇在南京讀書。19歲那年發表了第一首詩《沙浮投海》。接著又是國共內戰,他隨母親一路從南京逃往上海、廈門、香港,最後是臺灣,在臺大師從梁實秋。之後,余光中兩度赴美,第一次是1959年去美國愛荷華大學公派留學,第二次是去美國講學,先後在臺師大和政治大學任教,1974年應聘香港中文大學。
  • 著名詩人余光中病逝 曾力抗蔡英文「去中國化」行徑
    余光中海外網12月14日電 據《聯合新聞網》等臺媒報導,享譽兩岸三地的89歲臺灣詩人、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中文系前系主任余光中14日病逝高雄醫院,享年89歲。文學界證實這一消息,余光中家屬非常低調,妻子範我存哀慟。
  • 讓人流淚的《鄉愁》,他在廣州寫下第五段
    2009年4月,廣州日報記者赴臺灣專訪余光中,以下是訪談內容。廣州日報記者 顧展旭 攝採訪余光中毫無例外仍然是從他的作品《鄉愁》開始。4月9日的下午,在他位於臺灣高雄的寓所內,余光中背靠著客廳的沙發,用淡淡的南方口音回憶起當初寫下那首後來帶給他巨大名氣的《鄉愁》一詩。他很認真地說,同一題材的詩他寫了很多首,但是這首詩後來這麼出名確實讓他很驚訝。
  • 文壇巨匠余光中去世,享年90歲!詩人已逝,鄉愁猶在……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1972年,44歲的余光中寫下這首《鄉愁》,這是大陸讀者對他最熟悉的作品。據臺灣媒體消息,12月14日,余光中在高雄病逝,享年89歲。
  • 臺灣詩人余光中說《鄉愁》:20年醞釀 20分鐘寫就
    中新網2月17日電 據香港《星島日報》報導,「小時候,鄉愁是一枚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這首由著名詩人余光中於70年代撰寫的新詩《鄉愁》,一直膾炙人口。今日余光中教授八十有五,仍堅持創作,早前更來港與師生分享詩詞、翻譯和旅遊的心得,他不忘提醒學習中文必須打穩根基,鼓勵學生多讀文言文,「文言文的簡鍊句法是古人傳來的簡訊」,言簡意賅。
  • 余光中:《琅琊榜》中尋覓南京風景 最念玄武湖
    儘管已戴上助聽器,但這位九旬老人仍在《琅琊榜》裡,搜索長江和玄武湖的蹤跡。余光中太有名了,幾乎每個人都在他那首《鄉愁》裡體會過人生百味。可誰能想到,詩人自己的鄉愁如此想得卻不可得。這種反差,似乎也是他人生的縮影:生於1928年重陽節,既有菊花詩酒,也有顛沛流離的避難。所以,他愛自稱「茱萸的孩子」,聽起來有種浪漫又傷感的宿命感——你奈人生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