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余光中,一首《鄉愁》幾乎人人能背,他的死刷爆了朋友圈…

2021-02-08 石家莊優生活


2017年12月14日,詩人余光中因病在臺灣高雄醫院逝世,享年89歲。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鄉愁》


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

很少有作家像余光中先生這樣具有如此廣泛的讀者基礎

近二十年來,一首《鄉愁》列入語文教材

大陸幾乎人人都能背誦

因此,消息一出,朋友圈就被刷屏了


余光中生前朗誦《鄉愁》片段



余光中在南京出生、成長。家人給他取名「光中」,是光耀中華的意思。他很自豪自己出生於1928年的重陽節——這是關於詩和酒、菊花和茱萸的日子。所以常常自稱「茱萸的孩子」


余光中的母親孫秀君是江蘇武進人,在常州師範學校畢業後,分配到福建永春任教,與時任縣教育局長的餘超英結為伉儷。後來,餘超英在民國政府專事僑務。


余光中的前半生,充滿了坎坷,遇到兩次戰爭。第一次是中日戰爭,炮聲一響,母親就帶著九歲的余光中逃亡到南京。一路上為了躲避日寇追捕,母子兩人睡過草地,鑽過狗洞。睡過佛寺大殿的香案下,也睡過廢棄房子的閣樓上。


母親安慰他:大難不死,必有後福。而餘先生卻說:其實,大難不死即福,又何必說後福呢?


1947年,余光中考上金陵大學外語系。余光中清楚地記著,在南京金陵大學讀一年級時,站在自家的二層小樓上,透過窗口向外望去就是美麗的紫金山,那一天,面對眼前的一切,余光中寫下了人生的第一首詩。


大學時期就讀外文系的他,還沒畢業就在文學刊物上投稿詩作,受到梁實秋賞識後出版詩集處女作《舟子的悲歌》。梁實秋曾贊他「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



從此之後,自稱「江南人」的余光中先生逐漸名揚,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

酒入豪腸

七分釀成了月光

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

繡口一吐

就半個盛唐


2006年,余光中來到成都杜甫草堂,看到有一面石碑上刻著他的詩歌《鄉愁》,情不自禁地念出聲來,當念到「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時,他調皮地喊道:「我的新娘在哪裡呢?」


「在這裡呢!」一個清脆的聲音應和道。人群中走出一位穿粉紅色上衣的老太太,她就是余光中夫人——範我存。



除了詩人、散文家余光中在生活中更是一位好父親,好老公。夫人範我存是余光中的遠房表妹,兩人相識超過七十年。結婚61年,夫妻幾乎沒吵過什麼架。


余光中的許多次歸鄉行程,夫人範我存都要陪在身邊。作家張曉風曾形容:余光中是眾人汲飲的井,而範我存,就是那位護井的人。



有一次,余光中在南京大學做講座,他說:「杜甫一輩子只寫了一兩首詩給太太。真是掃興啊!我就不一樣了,我寫給太太的就多多了。」


余光中在為新人時總會準備一本英國劇作家王爾德的喜劇中譯本「理想丈夫」,勉新人相互體諒,白頭偕老。余光中表示,結婚的理想是追求幸福,是妥協的藝術,各讓一步。



余光中曾說,鑽石婚必須兩個人合作,如果其中有人先走,無論是離婚或早夭都不能成,得兩個人都長壽,且不分離。雖然詩人已逝,但他早就在《三生石》裡和範我存做好了下輩子的約定——

我會在對岸

苦苦守候

接你的下一班船

在荒荒的渡頭

看你漸漸地靠岸

水盡,天迴

對你招手



1948年,20歲的余光中隨父母遷居香港,次年赴臺,與曾經生活了20個年頭的大陸告別。從那時起,鄉愁就一直縈繞在他心頭。



從大陸離開時,余光中帶走了一張殘缺的地圖,「看著它,就像凝視亡母的舊照」,他開始愛上畫地圖,通過這個獨特的方式派遣對故土的眷戀。年少的記憶全都埋在這塊「雄雞狀」的土地上,歸鄉是一種執念,也是對記憶的一次次喚醒。


1971年,彼時大陸政治動蕩,和大陸的距離愈遠,流失的歲月愈多,余光中心裡對故土的懷念之情便愈重。靈感隨之而來,不到20分鐘,余光中便在自己位於臺北市廈門街的舊居內把20年來對故土的眷戀化為一首《鄉愁》。


不過,進入新世紀後,余光中的鄉愁不再濃得化不開。1992年,余光中64歲,他消瘦的身影在告別了43年後,再次踏上大陸的土地。


餘先生後來演講中說:掉頭一去是風吹黑髮,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浪子老了,唯山河不變。


2000年前後,他幾乎每年都到大陸。1992年到北京,1997年到東北,2001年4月首次到山東。即便如此,他仍覺對中國河山「沒有看夠」,「才把中國的北方看了一點點」。



有一年他在山東大學做講座,當時媒體報導,離開山東前,余光中讓朋友將他帶到黃河邊。黃河是余光中思鄉的情緒和詩句中,經常出現的意象。


然而直到73歲,他才第一次看到黃河——黃河果然如他心中所想的那麼黃。


當地媒體稱,這位年逾七旬的詩人遏制不住心中湧起的衝動,蹲下身去,親手摸了黃河水,還叫女兒也摸一摸,最後,全家人都摸了黃河。回到車上,同行的人都忙著刮去鞋底粘上的泥漿,但余光中沒刮,把它帶回了臺灣。泥漿幹成了黃土,被詩人小心地存放在盒子裡,擺放在書架上。


余光中後來撰文稱,「每到夜深人靜的時候,我的書房裡就傳來隱隱的黃河水聲。」



余光中先生曾把自己的生命劃分為三個時期:舊大陸、新大陸和一個島嶼。


他 21 歲第一次離開舊大陸去島嶼,30 歲第一次離開島嶼去美國求學。第一次離開,思念的是臺灣,後來,思念的是祖國,再往後,變成對中國文化——漢魂唐魄的無限眷戀。



他日思夜念的故鄉,是再回不去的故土,深邃的中國文化,已逝的美好,精神的棲所,他詩文的主題,多離不開 " 離鄉 "" 鄉愁 "" 孤獨 "" 死亡 ",讀他的詩,迎面而來的是一種入骨的蒼涼與頑強。 

 

當我死時,葬我

在長江與黃河之間

枕我的頭顱,白髮蓋著黑土

在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



授人一字便為師!

為餘老師點讚

求鼓勵!

更多精彩文章,請戳

❤ 樂活·

初雪來了,這個地方卻從石家莊地圖上徹底消失…

霧霾、擁堵、房價高,你為什麼來石家莊?

❤ 探索·莊

我們用30張圖片送別解放廣場這條百年老街……

鹿泉這下要在全國出名了!

❤ 搞笑·莊

兒媳陣痛30小時生下兒子,公公卻破口大罵!

面試談工資就是耍流氓?妹子求職聊天記錄曝光!


▍內容來源:內容為石家莊優生活綜合整理,如侵刪

▍圖片來源:圖片來自網絡,部分圖片來源見水印

▍法律顧問:河北崇正律師事務所

▍班麗莎律師:18931997133

▍小編微信:石小優(微信號:sjzyoushenghuo)

▍商務合作:周先生:17333929688(微信同號)

相關焦點

  • 揭秘余光中與他的鄉愁
    且聽小編為您講述:余光中與他的鄉愁余光中從1948年寫第一首詩,到1998年他的第18部詩集《高樓對海》完成時,正好是他寫詩50周年。於是,他在《高樓對海》的序言中寫道:「五十年前,我的第一首詩,《沙浮投海》寫於南京。那窗口對著的卻是紫金山。好久好遠啊,少年的詩心,只要我一日不放下這支筆,那顆心就依然跳著。」
  • 忘不了鄉愁,忘不了你,再見了,余光中……
    ※ 點擊關注,你和徐醫青年還有場約會 一位詩人刷爆了朋友圈和QQ空間,他的這首詩,很多人從小就會背:《鄉愁》       小時候 ,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     我在這頭 ,  母親在那頭。據臺灣媒體報導,余光中於昨天在高雄醫院病逝,享年89歲。12月14號,很多人聽到此消息時,都有那麼一瞬間的愣神。這種愣神,來自我們知曉他飄零半世最終仍是落葉不歸根後的心酸,來自自小讀著他的《鄉愁》長大的文化親切感;來自對於一位文學巨匠逝世的哀嘆惋惜……但無論是哪一種,我們都為餘老先生的逝世感傷。
  • 閩籍詩人余光中病逝 一首「鄉愁」成絕響
    永春有不少有成就的名家,比如我的叔叔餘承堯,希望他們也能更多為家鄉人認識。」  近年來,永春縣充分挖掘余光中的名人文化。2012年,為促進海峽兩岸文化交流,永春縣編排了以其《鄉愁》為背景的大型交響詩劇《鄉愁》。  「《鄉愁》不僅是對家鄉的思念,它也是對中國文化歷史傳承的期盼。裡面蘊涵的既有儒家的擔當又有道家的豁達。」看完詩劇,余光中表達了肯定。
  • 著名詩作余光中去世,他的《鄉愁》,你一定會背
    據人民日報客戶端消息,臺灣中山大學今天中午發布新聞簡訊,證實該校外國語文系榮譽教授、著名詩人、《鄉愁》作者余光中於今天上午10時多病逝,享年90歲。余光中,1928年出生,是知名文學家、詩人、散文家。他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隨父母遷香港,次年赴臺。余光中從事文學創作超過半個世紀,馳譽海內外,一曲《鄉愁》在全球華人世界引發強烈共鳴。余光中去世:這位鄉愁詩人現在已成了我們的鄉愁。深深懷念!
  • 再也聽不見的鄉愁 | 紀念余光中
    他精通多門外語,曾翻譯《梵谷傳》、《老人與海》,詩文代表作包括《鄉愁》、《白玉苦瓜》、《再見!虛無!》等我倒當真想在中國文字的風爐中,煉出一顆丹來。在這一類作品裡,我嘗試把中國的文字壓縮,捶扁,拉長,磨利,把它拆開又拼攏,折來且疊去,為了試驗它的速度、密度和彈性。
  • 余光中,遠不只《鄉愁》
    餘老先生因那首廣為流傳的經典詩作《鄉愁》而被稱為「鄉愁詩人」,但他的成就絕不止於此。
  • 余光中:並未消逝的鄉愁
    今天上午,朋友圈被一條來自臺灣媒體的報導刷屏:著名詩人余光中在12月14日因病去世,享年89歲。看到這則報導時,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樣不期然地想起在中學語文課本上那篇流沙河的詩歌《就是那一隻蟋蟀》和他提到的「Y先生」,Y先生正是臺灣詩人余光中。1982年,《星星》詩刊連續12期介紹「臺灣詩人十二家」,3月號便刊登了余光中的詩與介紹文字。
  • 余光中去世,曾寫詩「天津雖大,我也有一份」,再見先生,再見《鄉愁...
    他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隨父母遷香港,次年赴臺。余光中從事文學創作超過半個世紀,馳譽海內外,一曲《鄉愁》在全球華人世界引發強烈共鳴。1951年余光中和父母在一起除了寫鄉愁余光中的作品也不乏懷念母親的余光中為母親作了《母難日》(包括《今生今世》《矛盾世界》《天國地府》三則)的詩並刻在了他母親的墓碑上。
  • 你只看到余光中的《鄉愁》,卻不曾看懂他那高級的深情與溫柔
    你只看到余光中的《鄉愁》,卻不曾看懂他那高級的深情與溫柔《或者所謂春天》 當你的情人已改名瑪麗,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薩蠻?《逍遙遊》是妻子,但更是深愛之人。愛情裡最幸運的,不過就是碰上個一個懂你也愛你的男人。
  • 「我的詩歌,不只是《鄉愁》」——憶詩人余光中
    ▲2015年11月7日,余光中返鄉永春參觀余光中文學館。攝影:康慶平2017年12月14日的微信朋友圈,被「鄉愁」刷屏了。這一天,以《鄉愁》一詩聞名於世的余光中先生,因腦中風並發心肺衰竭,在臺灣高雄醫院病逝。
  • 鄉愁余光中原文鄉愁全文完整版 閩籍詩人余光中生平簡介
    >  我在外頭  母親呵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余光中《鄉愁》解讀該如何理解余光中的《鄉愁》  《鄉愁》是詩人余光中漂泊異鄉,遊弋於海外回歸中國後所作的一首現代詩
  • 余光中走了 鄉愁永遠都在
    余光中走了 鄉愁永遠都在喬杉  資料圖:余光中攜夫人範我存女士出席活動。 中新社記者 駱雲飛 攝余光中走了,那位寫下《鄉愁》的桂冠詩人走了。余光中先生從事文學創作超過半世紀,曾被文壇大師梁實秋稱讚「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在現代詩、現代散文、翻譯、評論等文學領域都有涉獵。雖然余光中身上有著很多光環,但他最為人熟知的還是詩人身份,最為人熟悉的作品還是《鄉愁》。
  • 【長城時評】余光中為什麼因《鄉愁》而愁
    ●汪金友很多人都羨慕余光中,羨慕他寫出了膾炙人口的《鄉愁》。但卻沒有想到,生前的余光中,一直在為這首《鄉愁》而愁。他說:「我寫過1000多首詩,散文至少也有一兩百篇。《鄉愁》是一張名片,但這張名片大得把我的臉也遮住,讓別人看不到我的真面目。」「有很多人對我說,我是讀你的詩長大的。結果他除了《鄉愁》之外,都沒有讀過我第二首詩。」我是從12月15日《北京青年報》的一篇報導中,看到這條消息的。可能是我耳目閉塞,以前根本就不知道,這個寫《鄉愁》的余光中,竟然還寫過其它1000多首詩。
  • 梁石川:寫鄉愁的余光中,帶著怎樣的遺憾去了天堂?
    噩耗傳到大陸後,所有網民幾乎是一邊倒地緬懷和難過,並對余光中表達感激和祝願。相比之下,臺灣網民較多用「余光中R.I.P(安息吧)」表達緬懷,有相當一部分人並不認同大陸的網民,表達了負面聲音。對於兩岸網民不同的反響,有人在臉書上評論說:「人們緬懷的不是他的文學,而是他的『鄉愁』。有人緬懷他的鄉愁,就有人憎恨或無視他的鄉愁」一樣。
  • 鄉愁、抒情的余光中,也是激烈、矛盾的余光中,有感於余光中改他翻譯的《梵谷傳》 ‖ 紀念
    (一笑)原標題:紀念|鄉愁、抒情的余光中,也是激烈、矛盾的余光中臺灣著名詩人、《鄉愁》作者余光中今日(12月14日)病逝,享年90歲。2013年,余光中來到上海,接受了《東方早報》的採訪,當時他說,「我任其自然,用最單純的語言寫最單純的意念。」
  • 送別詩人余光中,《鄉愁》感動無數同胞,他和羅大佑合作的這首歌...
    下次你路過,人間已無我1971年,二十多年沒有回過大陸的余光中思鄉情切,在臺北的舊居裡寫下了一首《鄉愁》傳誦至今,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小時候在課本上讀到這首詩時,總是不明其中意味,只聽出滄桑與悲愴,後來長大遠離故鄉,那種難以名狀的感覺時不時漫上心頭,才懂得什麼是鄉愁。
  • 鄉愁和家國:余光中何以點燃一代華人?
    他很小的時候,大約「文革」期間,就有機會回老家廣州看望祖父祖母和叔叔。「我最牽掛的人其實在香港,所以我就沒有鄉愁。我覺得跟我背景差不多的人,也不會對《鄉愁》這首詩有很強烈的感覺。我的意思是,臺灣跟大陸有很強烈的感覺,而且海外的華人也有,但香港不會特別強烈。」從詩文學角度,樊印象更深刻的是《與永恆拔河》。在他和同伴們眼裡,余光中這本詩集和《白玉苦瓜》一樣,「技巧成熟,很有法度」。
  • 賞析杜甫和余光中詩歌裡的鄉愁
    今天我們就來讀兩首關於鄉愁的詩。一首是余光中先生的《鄉愁》,一首是杜工部的《月夜憶舍弟》。我們先欣賞一下杜工部的《月夜憶舍弟》。二《月夜憶舍弟》杜甫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那時正在初中讀書,在一本雜誌上遇見了余光中先生的這首《鄉愁》。它是一首真正的現代新詩。說它是真正的詩,是與現在的一些詩人寫的詩歌作品相比較的來說。一首詩,不論是古詩還是新詩,不論是漢語詩,還是外語詩,它們都具有相同的外在形式,豐富的內在涵義。這些外形與內函包括:精煉凝華的語言,琅琅優美的韻律,動人心弦的內容節奏。我們可以用這三點驗證余光中先生的《鄉愁》一詩。
  • 余光中病逝 | 前塵隔海,詩人不再,聽聽那鄉愁
    還記得我們以前學過的這一首《鄉愁》嗎?這是著名詩人余光中漂泊異鄉,遊弋於海外回歸中國後所作的一首現代詩。詩歌表達對故鄉,對祖國戀戀不捨的一份情懷。詩歌中更體現了詩人余光中期待中華民族早日統一的美好願望。   我相信我們每一個人都會背這首詩,比起那些氣勢磅礴、意氣風發的慷慨陳詞,小時候的我,蜜汁喜歡這首詩。清清淡淡的詞,萬般柔情卻湧上心頭。
  • 紀念|鄉愁、抒情的余光中,也是激烈、矛盾的余光中
    臺灣著名詩人、《鄉愁》作者余光中今日(12月14日)病逝,享年90歲。2013年,余光中來到上海,接受了《東方早報》的採訪,當時他說,「我任其自然,用最單純的語言寫最單純的意念。」對羅大佑的《鄉愁四韻》不以為然澎湃新聞:《逍遙遊》裡導演陳懷恩和歌手萬芳不停地念你的詩和散文,但從這些詩文中我們看到的是另外一個余光中,矛盾、激烈、迷茫的余光中,不是那個鄉愁、抒情的余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