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余光中原文鄉愁全文完整版 閩籍詩人余光中生平簡介

2020-12-22 閩南網

余光中《鄉愁》原文全文完整版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呀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呵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余光中《鄉愁》解讀

該如何理解余光中的《鄉愁》

  《鄉愁》是詩人余光中漂泊異鄉,遊弋於海外回歸中國後所作的一首現代詩。詩歌表達對故鄉,對祖國戀戀不捨的一份情懷。詩歌中更體現了詩人余光中期待中華民族早日統一的美好願望。》》余光中去世

  《鄉愁》全文: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解讀余光中鄉愁情懷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10月21日生於江蘇南京,先後擔任師大、政大、臺大及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現任臺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2012年4月擔任澳門大學「住校作家」。

閩籍詩人余光中生平簡介

  當代著名詩人和評論家。 祖籍福建省永春縣桃城鎮洋上村,1928年重九日餘氏生於南京。青年時於四川就學,在南京青年會中學畢業後進入金陵大學修讀外文。

  1945年與覃子豪、鐘鼎文等創辦「藍星詩社」,主編《藍星詩頁》。1946年考入廈門大學外文系。1947年入金陵大學外語系(後轉入廈門大學),1948年發表第一首詩作,1949年隨父母遷香港,次年赴臺,就讀於臺灣大學外文系。1950年五月到臺灣,九月以插班生考入臺大外文系三年級,兩年後畢業。1952年畢業於臺灣大學外文系。

  1953年10月,與覃子豪、鐘鼎文等共創「藍星」詩社及《創世紀》詩刊,致力於現代主義詩歌創作。1956年與範我存女士結婚,後育有四個女兒。年間先後任編譯官及大學教職。1958年到美國進修,獲愛奧華大學藝術碩士,畢業後回臺任教。先後任教於師範大學、政治大學,期間曾兩度赴美任多間大學客席講師。

  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LOWA)藝術碩士。 先後任教臺灣東吳大學、師範大學、臺灣大學、政治大學。其間兩度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國多家大學任客座教授。1972年榮任政治大學西語系教授兼系主任。》》余光中最後的電視影像

  1974年到香港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1985九月離港回臺,定居高雄市,任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外國語文研究所所長。十月獲中國時報新詩推薦獎。1988年起餘氏擔任梁實秋文學獎翻譯評審一職,對之策劃、推動所耗心血非常多。1991年十月於香港參加香港翻譯學會主辦的翻譯研討會,並接受該會頒贈的榮譽會士銜。現在臺灣居住,任臺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

  主要詩作有《鄉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敲打樂》等;詩集有《靈河》、《石室之死》、《余光中詩選》等;詩論集有《詩人之境》、《詩的創作與鑑賞》等。現已出版詩集21種;散文集11種;評論集5種;翻譯集13種;共40餘種.著有 詩集《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鐘乳石》,《萬聖節》、《白玉苦瓜》等十餘種。余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至今馳騁文壇已逾半個世紀,涉獵廣泛,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

「鄉愁詩人」的愁在哪?

  我和很多人一樣,對余光中的印象源於上世紀後期的《鄉愁》。一枚小小的郵票,一張小小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墳墓,一灣淺淺的海峽。創作《鄉愁》時,余光中不過二十餘歲。事實上,餘先生的鄉愁早已貫穿整個人生,整個詩文創作。

  余光中手書《鄉愁》

  餘先生曾把自己的生命劃分為三個時期:舊大陸、新大陸和一個島嶼,舊大陸是祖國,新大陸是異國,島嶼則是臺灣。他21歲第一次離開舊大陸去島嶼,30歲第一次離開島嶼去美國求學。第一次離開,思念的是臺灣,後來,思念的是祖國,再往後,變成對中國文化——漢魂唐魄的無限眷戀。年輕時,餘先生因為對外國文化的嚮往而選擇主修外文,又屢次去往美國留學和講學。美國文學與文化對他影響愈深,鄉愁也像魔豆般在心底滋長。他日思夜念的故鄉,是再回不去的故土,深邃的中國文化,已逝的美好,精神的棲所。

金陵子弟江湖客

  餘先生一生漂泊,從江南到四川,從大陸到臺灣,求學於美國,任教於香港,最終落腳於臺灣高雄的西子灣畔,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藝術的薰陶研習,讓餘先生在中西文學界享有盛譽,往返於兩岸多國,卻依然從未有過「歸屬感」。他詩文的主題,多離不開「離鄉」「鄉愁」「孤獨」「死亡」,讀他的詩,迎面而來的是一種入骨的蒼涼與頑強。

  「童年的天空啊,看不見風箏,看到的是轟炸機」。戰火中一路逃難的童年,是「鄉愁」萌發的最初土壤。

  余光中生於南京,9歲因戰亂而逃離故鄉,母親把幼小的余光中用扁擔挑在肩上一路逃到常州,後來又輾轉避難於重慶。在巴山蜀水深處,余光中度過了中學時代。當時的四川戰火籠罩,交通封鎖,反倒是海的那邊,遙不可及,自由遼闊,充滿魅力。十幾歲的余光中一心嚮往的是逃離這個閉塞落後之地,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正是為了這個夙願,余光中在考大學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外文系,他覺得這是自己走出去看世界的唯一路徑。同時考取金陵大學與北京大學外文系的余光中,因為母親的挽留,選擇留在南京。1947年,就讀金陵大學外文系。原以為可以就此駐足故鄉,卻沒料到迎來的是人生第二次逃亡。又是因為戰爭,余光中輾轉南下,直至定居臺灣。

  余光中手書《鄉愁》

  21歲時,余光中在臺灣寫下《鄉愁》。正如在採訪中所說,「如果我十二三歲,我的底蘊還不夠我寫《鄉愁》。正因為那時我已經21歲,古典名著、舊小說、地方戲這些我都讀過,我對中國文化的了解雖然幼稚,但已經很深入,印象很深,所以我不會,也不容易拋棄這個東西,再加上,我父母的鄉音都一直蠻重的。」

詩人的寂寞,文人的孤獨

  幾次逃亡,數次離鄉,一如他自己稱作的「蒲公英的歲月」。詩人的寂寞,文人的孤獨,餘先生一人佔盡。他孤獨著自己的孤獨,貫穿時空,延展開來,卻在當代無處落腳。他一生思考著生命的始終,明知宿命般的結局,卻依然要與永恆拔河。1966年,不到四十歲的餘先生寫了《當我死時》。詩中,他想到生命的終結是返鄉,回到最初的自己,踏上當年的故土,「這是最縱容最寬闊的床/讓一顆心滿足地睡去,滿足地想」。

  《單人床》裡,「沒有誰記得誰的地址/寂寞是一張單人床/向夜的四垠無限地延伸/我睡在月之下,草之上,枕著空無,枕著/一種渺渺茫茫的悲辛」。這種空絕冷清,仿佛失聯的孩子,在黑暗中的無助無奈。去國離鄉,離開加了烏託邦濾鏡的美好純淨的童年,往後走再遠,走到地球的任一角落,都還是懷念最初的起點,因為回不去,因為恍若隔世,都會在夢中驚醒,發現眼角的淚,為故鄉而流。

明知生之寂寞,卻要去守夜之孤獨

  余光中說自己一直在和永恆拔河。「拔河」是餘先生頻繁使用的意象,除了世人熟知的那首《與永恆拔河》,還有《水草拔河》:「晝夜是漣漪,歲月是洪波/是誰,明知我不能停留/日日夜夜,卻叫我上岸去「。即便明知時間不可逆,最終是輸家,依然還是要在有限的時間裡對峙下去。「滔滔的水聲裡/只有我,企圖用一根水草/從上遊到下遊/從源頭到海口/與茫茫的逝水啊拔河」。生命終將逝去,時間在圍剿生命,人在時間的長河無處可逃,無路可退,一切都將指向一個終點,而詩人還有,也只有一根「水草」——救命稻草也好,幻象毒株也罷,是他僅有且不放手的武器。面對人生之「不可抗力」,繳械投降的人太多,孑然獨守,懂得享受的,是背水一戰的樂趣。

最後的守夜人,守最後一盞燈

  《守夜人》是余光中首次在大陸出版的自選自譯詩集, 1992年首版於臺灣,收詩65首;2004年,新收17首詩,於臺灣再出新版,序言中寫道「詩興不絕則青春不逝,並使人有不朽的幻覺」;而今在大陸首次推出的《守夜人》,距離首版已是24年之後,頗多增刪琢磨,89歲高齡,對待詩文一如初見,還在字斟句酌著每一個音節,一個符號。以餘先生自己的話來說,「再過十二年我就一百歲了,但我對做人瑞並不熱衷。所以這是最新的也是最後的《守夜人》了。」

  這是余光中的糾結與堅守,知命與不甘。詩集裡借《九命貓》之口說,「我的敵人是夜,不是任一隻鼠/一種要染黑一切的企圖」,夜之黑,如同死亡,如同絕望,如同我們心底潛伏的罪與惡,人類永恆的心魔。人類自古害怕黑暗,上帝賜予人類光明,科學使得光在黑暗中有了可能。可我們心中的黑暗,永遠無法被全部照亮,死亡帶來的黑暗,更非人類可以逃遁。余光中的眼,不是用來尋找黑暗中的光明,知時間不可逆,生命規則不可違背,他也寧願去獨守這黑夜,「最後的守夜人守最後一盞燈/只為撐一幢傾斜的巨影/做夢,我沒有空/更沒有酣睡的權利」。

原標題:詩人余光中病逝 《鄉愁》在海內外華人間廣為傳誦[組圖]

責任編輯:柯金定

相關焦點

  • 閩籍詩人余光中病逝 一首「鄉愁」成絕響
    近年來,永春縣充分挖掘余光中的名人文化。2012年,為促進海峽兩岸文化交流,永春縣編排了以其《鄉愁》為背景的大型交響詩劇《鄉愁》。  「《鄉愁》不僅是對家鄉的思念,它也是對中國文化歷史傳承的期盼。裡面蘊涵的既有儒家的擔當又有道家的豁達。」看完詩劇,余光中表達了肯定。  如今,來到永春的人都會被桃溪南岸一座富有閩南傳統風格的建築吸引。它就是余光中文學館。
  • 海南詩友聚會追思「鄉愁」詩人余光中先生
    海南詩友聚會追思「鄉愁」詩人余光中先生 2017年12月18日 13:13:00來源:中國臺灣網 觀看余光中先生生平短片。(圖片來源:海南省臺辦)  中國臺灣網12月18日海口訊 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先生於12月14日辭世。12月17日下午,為表達海南詩友的緬懷、悼念和敬意,由兩岸詩會組委會、海南省臺辦主辦,海南廣播電視總臺音樂頻道、海南省詩歌學會、海口國新書苑等聯合承辦的「家國情懷,夢回鄉愁——兩岸詩會桂冠詩人余光中先生追思會」,在海口水巷口「國新書苑」舉行。
  • 余光中:並未消逝的鄉愁
    今天上午,朋友圈被一條來自臺灣媒體的報導刷屏:著名詩人余光中在12月14日因病去世,享年89歲。看到這則報導時,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樣不期然地想起在中學語文課本上那篇流沙河的詩歌《就是那一隻蟋蟀》和他提到的「Y先生」,Y先生正是臺灣詩人余光中。1982年,《星星》詩刊連續12期介紹「臺灣詩人十二家」,3月號便刊登了余光中的詩與介紹文字。
  • 「我的詩歌,不只是《鄉愁》」——憶詩人余光中
    ▲2015年11月7日,余光中返鄉永春參觀余光中文學館。攝影:康慶平2017年12月14日的微信朋友圈,被「鄉愁」刷屏了。這一天,以《鄉愁》一詩聞名於世的余光中先生,因腦中風並發心肺衰竭,在臺灣高雄醫院病逝。
  • 余光中的詩歌代表作《鄉愁》全文 余光中最著名的八首詩歌
    余光中的詩歌代表作《鄉愁》全文 余光中最著名的八首詩歌  據臺媒報導,著名詩人、臺灣文學家余光中病逝,享年89歲,代表作《鄉愁》、《白玉苦瓜》等。 餘老已逝,留給我們無限的鄉愁……  余光中,1928 年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親原籍江蘇武進,故也自稱"江南人"。  1952年畢業於臺灣大學外文系。
  • 余光中走了 鄉愁永遠都在
    余光中走了 鄉愁永遠都在喬杉  資料圖:余光中攜夫人範我存女士出席活動。 中新社記者 駱雲飛 攝余光中走了,那位寫下《鄉愁》的桂冠詩人走了。余光中先生從事文學創作超過半世紀,曾被文壇大師梁實秋稱讚「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在現代詩、現代散文、翻譯、評論等文學領域都有涉獵。雖然余光中身上有著很多光環,但他最為人熟知的還是詩人身份,最為人熟悉的作品還是《鄉愁》。
  • 余光中《鄉愁》被完美演繹,感動了千萬人
    在《經典詠流傳》舞臺中央 那把空搖椅 在等一個永遠不會出現的人 鄉愁詩人,儘管一生都在遷徙 但是詩人始終葆有故鄉情結 《鄉愁》
  • 余光中,遠不只《鄉愁》
    餘老先生因那首廣為流傳的經典詩作《鄉愁》而被稱為「鄉愁詩人」,但他的成就絕不止於此。
  • 揭秘余光中與他的鄉愁
    這首詩的作者,著名臺灣詩人余光中,於2017年12月14日病逝,享年90歲。生於1928年重陽節這樣一個有詩有酒的日子,余光中詩意地稱自己是「茱萸的孩子」。鄉音未改兩鬢斑白的他,一路走來,確實也是與詩文相伴。年少氣盛時,余光中曾自詡「右手寫詩左手為文」。而今,他不僅早已讓年少輕狂之語成為現實,更讓自己的寫作進入「四度空間」:詩、散文、評論和翻譯。
  • 臺灣詩人余光中說《鄉愁》:20年醞釀 20分鐘寫就
    中新網2月17日電 據香港《星島日報》報導,「小時候,鄉愁是一枚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這首由著名詩人余光中於70年代撰寫的新詩《鄉愁》,一直膾炙人口。今日余光中教授八十有五,仍堅持創作,早前更來港與師生分享詩詞、翻譯和旅遊的心得,他不忘提醒學習中文必須打穩根基,鼓勵學生多讀文言文,「文言文的簡鍊句法是古人傳來的簡訊」,言簡意賅。
  • 余光中寄情「鄉愁」捍衛中華文化:望過海峽是故鄉
    兩岸眾多媒體紛紛轉發這一新聞及關於余光中生平和作品的系列文章,不少網友在社交媒體上通過重溫余光中作品的方式,表達紀念與哀悼之意。資料圖:2013年12月29日,來海南參加2013年兩岸詩會的余光中,攜太太範我存女士接受中新社獨家專訪。圖為余光中接受採訪。
  • 著名詩人余光中病逝!寫《鄉愁》只花了20分鐘,醞釀了20多年(附朗誦...
    余光中是知名文學家、詩人、散文家。他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隨父母遷香港,次年赴臺。余光中從事文學創作超過半個世紀,馳譽海內外,一首《鄉愁》在全球華人世界引發強烈共鳴。今天,讓我們跟著這位可敬的老人再讀一遍《鄉愁》: 鄉愁 作者:余光中
  • 余光中病逝 | 前塵隔海,詩人不再,聽聽那鄉愁
    還記得我們以前學過的這一首《鄉愁》嗎?這是著名詩人余光中漂泊異鄉,遊弋於海外回歸中國後所作的一首現代詩。詩歌表達對故鄉,對祖國戀戀不捨的一份情懷。詩歌中更體現了詩人余光中期待中華民族早日統一的美好願望。   我相信我們每一個人都會背這首詩,比起那些氣勢磅礴、意氣風發的慷慨陳詞,小時候的我,蜜汁喜歡這首詩。清清淡淡的詞,萬般柔情卻湧上心頭。
  • 文壇巨匠余光中去世,享年90歲!詩人已逝,鄉愁猶在……
    今天(14日)早上10點04分,詩人余光中在高雄醫院過世,享年90歲。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生於中國大陸南京,著有新詩、散文、評論、翻譯、編輯等,多篇作品選入兩岸三地大學、中學教科書,定居高雄。據臺媒東森新聞報導,詩人余光中在高雄醫院過世,享年90歲。
  • 梁石川:寫鄉愁的余光中,帶著怎樣的遺憾去了天堂?
    ——詩人余光中明人不做暗事,讀著余光中的鄉愁,石川為什麼想學習同為作家的李敖,當年去剝蔣介石的皮那樣,想剝了那個叫余光中去「好死」的人的皮?余光中出現這樣的想法,就像石川見有境外媒體說,90歲高齡的「鄉愁詩人」余光中病逝後,讓華文文壇感傷。
  • 余光中少年故地舉辦朗讀會:有一種鄉愁叫重慶
    主辦方供圖 攝  中新網重慶2月10日電(記者 劉賢)著名詩人余光中10歲到17歲是在重慶度過的。10日,「有一種鄉愁叫重慶——余光中『悅來時光』情景朗讀會」在重慶舉行,緬懷這位文學大師記憶裡的少年時光。
  • 余光中小傳:最美鄉愁詩人,高呼《狼來了》讓對手生不如死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夢裡婉歌)【1928年10月21日】余光中小傳:最美鄉愁詩人,高呼《狼來了》讓對手生不如死1928年10月21日,余光中出生於南京,自稱「茱萸的孩子」,祖籍福建泉州永春。父親曾在東南亞興辦華文學校,用閩南語教學,後來回家鄉加入國民黨從了政。余光中的母親是江蘇常州人,余光中的妻子範我存是他表妹,也是常州人。
  • 紀念|鄉愁、抒情的余光中,也是激烈、矛盾的余光中
    臺灣著名詩人、《鄉愁》作者余光中今日(12月14日)病逝,享年90歲。2013年,余光中來到上海,接受了《東方早報》的採訪,當時他說,「我任其自然,用最單純的語言寫最單純的意念。」對羅大佑的《鄉愁四韻》不以為然澎湃新聞:《逍遙遊》裡導演陳懷恩和歌手萬芳不停地念你的詩和散文,但從這些詩文中我們看到的是另外一個余光中,矛盾、激烈、迷茫的余光中,不是那個鄉愁、抒情的余光中。
  • 海南詩友追思著名詩人余光中
    海南詩友追思著名詩人余光中。郭江曉攝中新網海口12月18日電 (郭江曉)「你完美的詩人形象/是兩岸鄉愁的神話,兩岸人都愛你/在這樣一個平常而又神聖的日子/我站在海邊不知道該說什麼/只想輕輕地對您說:先生,走好。」
  • 【長城時評】余光中為什麼因《鄉愁》而愁
    ●汪金友很多人都羨慕余光中,羨慕他寫出了膾炙人口的《鄉愁》。但卻沒有想到,生前的余光中,一直在為這首《鄉愁》而愁。他說:「我寫過1000多首詩,散文至少也有一兩百篇。《鄉愁》是一張名片,但這張名片大得把我的臉也遮住,讓別人看不到我的真面目。」「有很多人對我說,我是讀你的詩長大的。結果他除了《鄉愁》之外,都沒有讀過我第二首詩。」我是從12月15日《北京青年報》的一篇報導中,看到這條消息的。可能是我耳目閉塞,以前根本就不知道,這個寫《鄉愁》的余光中,竟然還寫過其它1000多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