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去世,曾寫詩「天津雖大,我也有一份」,再見先生,再見《鄉愁...

2020-12-24 北方網

你還記得

小時候背誦過的《鄉愁》嗎?

昨天中午

在每個人心中種下「鄉愁」的

臺灣文學家、著名詩人余光中

在高雄醫院病逝,享年90歲

△余光中

▲餘先生的作品《當我死時》

余光中,男,1928 年出生於南京。是知名文學家、詩人、散文家。他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隨父母遷香港,次年赴臺。余光中從事文學創作超過半個世紀,馳譽海內外,一曲《鄉愁》在全球華人世界引發強烈共鳴。

據臺媒東森新聞報導,余光中此次入院,原先只以為是天氣多變、氣溫偏低,到醫院檢查後決定住院靜養,沒想到疑似有些小中風,肺部感染、轉進加護病房;旅居在外的女兒們也從四處趕回,結果1天之隔,這位作品多選入課本、文壇的「璀璨五彩筆」就過世,親人與文壇好友都十分傷痛。

余光中生平

1928年10月21日,余光中出生於南京。

余光中(左)童年時與哥哥餘光亞合影

在余光中十歲的時候,隨著抗戰的開始,母親帶著幼小的他流亡於江蘇等地,然後到重慶。在這裡他和母親度過了相依為命的中學時光。

他曾經在《今生今生》中這樣懷念自己的母親:

「我的一生,最忘情的哭聲有兩次:

一次,在我生命的開始;

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終。

第一次,我不會記得,是聽你說的;

第二次,你不會曉得,我說也沒用。

但兩次哭聲的中間啊,

有無窮無盡的笑聲,一遍一遍又一遍,

迴蕩了整整三十年。

你都曉得,我都記得。」

1951年余光中和父母在一起

除了寫鄉愁

余光中的作品也不乏懷念母親的

余光中為母親作了《母難日》

(包括《今生今世》《矛盾世界》《天國地府》三則)的詩

並刻在了他母親的墓碑上。「

在余光中考大學時,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外文系,因為他覺得這是自己走出去看世界的唯一路徑。同時考取金陵大學與北京大學外文系的余光中,因為母親的挽留,選擇留在南京。

余光中原以為可以就此駐足故鄉,卻沒料到迎來的是人生第二次逃亡。因為戰爭的緣故,余光中輾轉南下,在1950年定居臺灣,進入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三年級。

21歲時,余光中在臺灣寫下《鄉愁》。在此後的一生中,詩作碩果纍纍,現已出版包括《白玉苦瓜》在內的詩集21本;包括《記憶像鐵軌一樣長》在內的散文集11本;包括《分水嶺上:余光中評論文集》在內的評論集5本;他翻譯的《梵谷傳》則是最經典、最為人所知的版本。

余光中和妻子

余光中在27歲時與表妹範我存結婚,後育有4個女兒。

她給自己的女兒起名叫「珊珊、幼珊、佩珊、季珊」。只要一有空就會和妻子一起與女兒玩耍。給她們記日記,記錄下她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家是講情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

關於婚姻生活,余光中說:「家是講情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夫妻相處是靠妥協。婚姻是一種妥協的藝術,是一對一的民主,一加一的自由。」

余光中曾稱他比杜甫浪漫多了。「杜甫一輩子只寫了一兩首詩給太太。真是掃興啊!」他說,「我就不一樣了,我寫給太太的就多多了。我比杜甫浪漫多了吧!」彼時,臺下有許多聽眾,範我存也在其中。

余光中一生作詩八百餘首,其中有百首是情詩,他的情詩又多又動人。

範我存淡褐色的雙眸和象牙白的肌膚,早年在《咪咪的眼睛》、《靈魂的觸鬚》、《當寂寞來襲時》等詩中,都一再浮現,那是年輕時期的熾熱戀情。晚年的《珍珠項鍊》、《三生石》、《東京新宿驛》、《停電夜》、《私語》、《削蘋果》、《風箏怨》等,已轉化成相依相偎的不渝之情。

余光中與天津

2017年9月23日、24日,「武清杯」第三屆中國·天津詩歌節在武清舉行,將詩歌節大獎——中國詩歌突出貢獻獎頒給了著名詩人、散文家、文學批評家、優秀翻譯家余光中先生。

圖為詩歌節現場。

評委會給余光中的頒獎詞為:

「餘老先生文江學海,高山景行。其詩歌,韻律簡約,悠遠空靈,情感深沉,恰到好處地切合物、景、情,處處蘊含了個人與家國、個人與命運的大愛哲思,被樹為一個時代文學的標杆,享譽海內外。」

因身體原因,余光中先生未能親自來津,特委派他的學生——臺灣文學館副館長、著名詩人雨弦來津領獎。但余光中先生為本屆天津詩歌節特別創作了一首詩《天津詩歌節》,親自朗誦並拍成視頻在現場播放,表達他對天津詩歌節的讚許,對天津的讚譽。

天河、銀河、銀漢都是你別名

在抗戰年間

弦歌不絕,南開大學

是西南聯大,三角的銳角

說不盡的氣象萬千

我的詩全集,一共九本

半世紀前在《百花》齊放

天津雖大,我也有一份

——余光中詩《天津詩歌節》

網友更是陷入突如其來的哀傷……

今天

讓我們再讀一次《鄉愁》

此後,鄉愁,真的只是鄉愁了……

餘老,走好!

詩意天堂,猶有餘光

第一時間知曉我們的福利、活動!

關注「天津發布」政務微博 權威渠道知曉天津要聞

相關焦點

  • 忘不了鄉愁,忘不了你,再見了,余光中……
    》       小時候 ,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     我在這頭 ,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  我在這頭 ,  新娘在那頭 。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裡頭 。  而現在 ,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       我在這頭 ,  大陸在那頭。
  • 余光中: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一生寫不盡的鄉愁
    提到余光中先生的名字,印象最深的,可能是那首收錄在語文課本裡的《鄉愁》。《鄉愁》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多年來,余光中筆耕不輟,創作了許多經典的詩歌和散文。梁實秋曾稱讚他「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1971年,20多年沒有回過大陸的余光中思鄉情切,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裡寫下《鄉愁》。一首《鄉愁》,傳誦至今,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40多年來,這首詩在海內外華人間被廣為傳誦。余光中近年出現在公眾視野裡時,屢屢被問及他的鄉愁。
  • 再見!余光中,一首《鄉愁》幾乎人人能背,他的死刷爆了朋友圈…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鄉愁》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很少有作家像余光中先生這樣具有如此廣泛的讀者基礎近二十年來,一首《鄉愁》列入語文教材大陸幾乎人人都能背誦因此,消息一出余光中清楚地記著,在南京金陵大學讀一年級時,站在自家的二層小樓上,透過窗口向外望去就是美麗的紫金山,那一天,面對眼前的一切,余光中寫下了人生的第一首詩。大學時期就讀外文系的他,還沒畢業就在文學刊物上投稿詩作,受到梁實秋賞識後出版詩集處女作《舟子的悲歌》。梁實秋曾贊他「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
  • 「我的詩歌,不只是《鄉愁》」——憶詩人余光中
    余光中各個時期創作風格多變。他曾經調侃,自己「對阿波羅忙不過來而派下的九個繆斯各個都去追求」,是「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在臺灣鄉土文學運動中,余光中的一些做法曾引發爭議。而談到他的文學創作,很多人則不吝讚美之詞。梁實秋曾形容他「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
  • 揭秘余光中與他的鄉愁
    這首詩的作者,著名臺灣詩人余光中,於2017年12月14日病逝,享年90歲。生於1928年重陽節這樣一個有詩有酒的日子,余光中詩意地稱自己是「茱萸的孩子」。鄉音未改兩鬢斑白的他,一路走來,確實也是與詩文相伴。年少氣盛時,余光中曾自詡「右手寫詩左手為文」。而今,他不僅早已讓年少輕狂之語成為現實,更讓自己的寫作進入「四度空間」:詩、散文、評論和翻譯。
  • 海南詩友聚會追思「鄉愁」詩人余光中先生
    余光中與海南緣分頗深。早在抗戰初期,9歲的余光中隨家人為躲避日寇,曾坐船途經瓊州海峽。2003年、2004年、2011年,他曾三次來海南講學、研討,以詩會友。2013年年底,他以85歲高齡應邀來瓊參加2013「兩岸詩會」,並以傑出影響力和對兩岸文化交流之貢獻獲詩會「桂冠詩人獎」。
  • 余光中:並未消逝的鄉愁
    今天上午,朋友圈被一條來自臺灣媒體的報導刷屏:著名詩人余光中在12月14日因病去世,享年89歲。看到這則報導時,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樣不期然地想起在中學語文課本上那篇流沙河的詩歌《就是那一隻蟋蟀》和他提到的「Y先生」,Y先生正是臺灣詩人余光中。1982年,《星星》詩刊連續12期介紹「臺灣詩人十二家」,3月號便刊登了余光中的詩與介紹文字。
  • 余光中,遠不只《鄉愁》
    餘老先生因那首廣為流傳的經典詩作《鄉愁》而被稱為「鄉愁詩人」,但他的成就絕不止於此。
  • 再見,鄉愁!
    長大後,遠離父母,遠離家鄉似乎明白了,「鄉愁」是一種揮之不去的思念從前,車馬很慢,鄉愁很濃現在,交通便捷,鄉愁變淡再見鄉愁,再見余光中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 再也聽不見的鄉愁 | 紀念余光中
    他精通多門外語,曾翻譯《梵谷傳》、《老人與海》,詩文代表作包括《鄉愁》、《白玉苦瓜》、《再見!虛無!》等我倒當真想在中國文字的風爐中,煉出一顆丹來。在這一類作品裡,我嘗試把中國的文字壓縮,捶扁,拉長,磨利,把它拆開又拼攏,折來且疊去,為了試驗它的速度、密度和彈性。
  • 余光中:除了鄉愁,我還有咪咪這樣的姑娘
    他再次見到自己的遠房表妹——範我存。自從5年前兩人在南京初相遇。17歲的余光中對這個14歲的範我存,只留有一點點印象。他曾給範我存寫信,信中是一本刊物,裡面有自己刊登的譯文作品。收信人寫:範咪咪。余光中在散文《四月,在古戰場》寫臺灣的相見:「一朵瘦瘦的水仙,嫋娜飄逸,羞赧而閃爍,蒼白而瘦弱,抵抗著令人早熟的肺病,夢想著文學與愛情,無依無助,孤注一擲地向我走來。」一個是臺大的高材生,一個是休學的女高中生。一個書生氣,一個瘦弱。兩人常常寫信,見面。聊音樂,繪畫,文學,一起騎腳踏車去踏青。余光中從廈門街的家裡,到中山北路二段去見女友。
  • 鄉愁余光中原文鄉愁全文完整版 閩籍詩人余光中生平簡介
    >  我在外頭  母親呵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余光中《鄉愁》解讀該如何理解余光中的《鄉愁》  《鄉愁》是詩人余光中漂泊異鄉,遊弋於海外回歸中國後所作的一首現代詩
  • 余光中走了 鄉愁永遠都在
    余光中走了 鄉愁永遠都在喬杉  資料圖:余光中攜夫人範我存女士出席活動。 中新社記者 駱雲飛 攝余光中走了,那位寫下《鄉愁》的桂冠詩人走了。余光中先生從事文學創作超過半世紀,曾被文壇大師梁實秋稱讚「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在現代詩、現代散文、翻譯、評論等文學領域都有涉獵。雖然余光中身上有著很多光環,但他最為人熟知的還是詩人身份,最為人熟悉的作品還是《鄉愁》。
  • 文壇巨匠余光中去世,享年90歲!詩人已逝,鄉愁猶在……
    余光中先生從事文學創作超過半世紀,政大臺文所教授陳芳明曾讚譽余光中在的地方就是文學中心,熟知的詩作有選錄課本中的〈車過枋寮〉、〈翠玉白菜〉、〈鄉愁〉等,還有楊弦、李泰祥等眾多音樂家譜成歌曲,成為流行歌的經典;散文作品則有〈我的四個假想敵〉、〈聽聽那冷雨〉,翻譯則以《梵谷傳》最經典、最為人所知。
  • 《鄉愁》「把藝術當作詩來做,把詩當作藝術來做」的余光中
    老者見我帶著老母親散步,羨慕地眼神看著,然後和我交流起朗誦的感受,說每次朗誦這首"鄉愁"就會想起他已經去世的母親,說完,眼眶裡有淚在打轉。說起余光中先生的這首「鄉愁",那可謂是太經典了,他以物寄情,藉助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寄託了自己對祖國的思念,詩中有著濃烈的思鄉之情,給人感同身受的感覺。
  • 余光中小傳:最美鄉愁詩人,高呼《狼來了》讓對手生不如死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夢裡婉歌)【1928年10月21日】余光中小傳:最美鄉愁詩人,高呼《狼來了》讓對手生不如死1928年10月21日,余光中出生於南京,自稱「茱萸的孩子」,祖籍福建泉州永春。父親曾在東南亞興辦華文學校,用閩南語教學,後來回家鄉加入國民黨從了政。余光中的母親是江蘇常州人,余光中的妻子範我存是他表妹,也是常州人。
  • 詩人余光中去世 余光中個人簡歷家庭背景在世時照片一覽
    鄉愁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1972.1.21  圖為2005年10月23日,余光中終於回到了魂牽夢縈60載的故鄉-渝北悅來場,重遊青年會中學、故居朱家祠堂。
  • 【長城時評】余光中為什麼因《鄉愁》而愁
    ●汪金友很多人都羨慕余光中,羨慕他寫出了膾炙人口的《鄉愁》。但卻沒有想到,生前的余光中,一直在為這首《鄉愁》而愁。他說:「我寫過1000多首詩,散文至少也有一兩百篇。《鄉愁》是一張名片,但這張名片大得把我的臉也遮住,讓別人看不到我的真面目。」「有很多人對我說,我是讀你的詩長大的。結果他除了《鄉愁》之外,都沒有讀過我第二首詩。」我是從12月15日《北京青年報》的一篇報導中,看到這條消息的。可能是我耳目閉塞,以前根本就不知道,這個寫《鄉愁》的余光中,竟然還寫過其它1000多首詩。
  • 著名詩人余光中病逝!寫《鄉愁》只花了20分鐘,醞釀了20多年(附朗誦...
    專訪余光中: 寫《鄉愁》情緒醞釀了20多年2003年,南方都市報主辦的「華語文學傳媒大獎」曾將「年度散文家」授予余光中先生。 此外,記者多年來曾訪問余光中先生,以下是2010年8月的訪談內容:2010年8月,時年82歲的余光中在臺灣家中接受了記者的電話訪問,電話那一端,余光中老人吐字清晰、思維活躍、笑聲爽朗。他說,現在散文、詩歌、翻譯、評論他都有再寫,今明年也將會再出新書。
  • 余光中:「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一場來自歲月的回眸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這首被譽為「鄉愁」代表作的詩歌,寫於余光中先生44歲那年,據說,寫好這首詩僅用了20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