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
小時候背誦過的《鄉愁》嗎?
昨天中午
在每個人心中種下「鄉愁」的
臺灣文學家、著名詩人余光中
在高雄醫院病逝,享年90歲
△余光中
▲餘先生的作品《當我死時》
余光中,男,1928 年出生於南京。是知名文學家、詩人、散文家。他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隨父母遷香港,次年赴臺。余光中從事文學創作超過半個世紀,馳譽海內外,一曲《鄉愁》在全球華人世界引發強烈共鳴。
據臺媒東森新聞報導,余光中此次入院,原先只以為是天氣多變、氣溫偏低,到醫院檢查後決定住院靜養,沒想到疑似有些小中風,肺部感染、轉進加護病房;旅居在外的女兒們也從四處趕回,結果1天之隔,這位作品多選入課本、文壇的「璀璨五彩筆」就過世,親人與文壇好友都十分傷痛。
余光中生平
1928年10月21日,余光中出生於南京。
余光中(左)童年時與哥哥餘光亞合影
在余光中十歲的時候,隨著抗戰的開始,母親帶著幼小的他流亡於江蘇等地,然後到重慶。在這裡他和母親度過了相依為命的中學時光。
他曾經在《今生今生》中這樣懷念自己的母親:
「我的一生,最忘情的哭聲有兩次:
一次,在我生命的開始;
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終。
第一次,我不會記得,是聽你說的;
第二次,你不會曉得,我說也沒用。
但兩次哭聲的中間啊,
有無窮無盡的笑聲,一遍一遍又一遍,
迴蕩了整整三十年。
你都曉得,我都記得。」
1951年余光中和父母在一起
除了寫鄉愁
余光中的作品也不乏懷念母親的
余光中為母親作了《母難日》
(包括《今生今世》《矛盾世界》《天國地府》三則)的詩
並刻在了他母親的墓碑上。「
在余光中考大學時,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外文系,因為他覺得這是自己走出去看世界的唯一路徑。同時考取金陵大學與北京大學外文系的余光中,因為母親的挽留,選擇留在南京。
余光中原以為可以就此駐足故鄉,卻沒料到迎來的是人生第二次逃亡。因為戰爭的緣故,余光中輾轉南下,在1950年定居臺灣,進入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三年級。
21歲時,余光中在臺灣寫下《鄉愁》。在此後的一生中,詩作碩果纍纍,現已出版包括《白玉苦瓜》在內的詩集21本;包括《記憶像鐵軌一樣長》在內的散文集11本;包括《分水嶺上:余光中評論文集》在內的評論集5本;他翻譯的《梵谷傳》則是最經典、最為人所知的版本。
余光中和妻子
余光中在27歲時與表妹範我存結婚,後育有4個女兒。
她給自己的女兒起名叫「珊珊、幼珊、佩珊、季珊」。只要一有空就會和妻子一起與女兒玩耍。給她們記日記,記錄下她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家是講情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
關於婚姻生活,余光中說:「家是講情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夫妻相處是靠妥協。婚姻是一種妥協的藝術,是一對一的民主,一加一的自由。」
余光中曾稱他比杜甫浪漫多了。「杜甫一輩子只寫了一兩首詩給太太。真是掃興啊!」他說,「我就不一樣了,我寫給太太的就多多了。我比杜甫浪漫多了吧!」彼時,臺下有許多聽眾,範我存也在其中。
余光中一生作詩八百餘首,其中有百首是情詩,他的情詩又多又動人。
範我存淡褐色的雙眸和象牙白的肌膚,早年在《咪咪的眼睛》、《靈魂的觸鬚》、《當寂寞來襲時》等詩中,都一再浮現,那是年輕時期的熾熱戀情。晚年的《珍珠項鍊》、《三生石》、《東京新宿驛》、《停電夜》、《私語》、《削蘋果》、《風箏怨》等,已轉化成相依相偎的不渝之情。
余光中與天津
2017年9月23日、24日,「武清杯」第三屆中國·天津詩歌節在武清舉行,將詩歌節大獎——中國詩歌突出貢獻獎頒給了著名詩人、散文家、文學批評家、優秀翻譯家余光中先生。
圖為詩歌節現場。
評委會給余光中的頒獎詞為:
「餘老先生文江學海,高山景行。其詩歌,韻律簡約,悠遠空靈,情感深沉,恰到好處地切合物、景、情,處處蘊含了個人與家國、個人與命運的大愛哲思,被樹為一個時代文學的標杆,享譽海內外。」
因身體原因,余光中先生未能親自來津,特委派他的學生——臺灣文學館副館長、著名詩人雨弦來津領獎。但余光中先生為本屆天津詩歌節特別創作了一首詩《天津詩歌節》,親自朗誦並拍成視頻在現場播放,表達他對天津詩歌節的讚許,對天津的讚譽。
天河、銀河、銀漢都是你別名
在抗戰年間
弦歌不絕,南開大學
是西南聯大,三角的銳角
說不盡的氣象萬千
我的詩全集,一共九本
半世紀前在《百花》齊放
天津雖大,我也有一份
——余光中詩《天津詩歌節》
網友更是陷入突如其來的哀傷……
今天
讓我們再讀一次《鄉愁》
此後,鄉愁,真的只是鄉愁了……
餘老,走好!
詩意天堂,猶有餘光
第一時間知曉我們的福利、活動!
關注「天津發布」政務微博 權威渠道知曉天津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