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
海外網12月14日電 據《聯合新聞網》等臺媒報導,享譽兩岸三地的89歲臺灣詩人、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中文系前系主任余光中14日病逝高雄醫院,享年89歲。文學界證實這一消息,余光中家屬非常低調,妻子範我存哀慟。
余光中與大陸有著很深的緣分,更熱愛並推崇中國傳統文化。自蔡英文當局上臺以後,余光中就曾公開抨擊民進黨當局的「12年國教課程綱領」。余光中支持並呼籲課綱拋開文白(指文言文和白話文)之爭,捍衛課綱修正不淪為意識形態的工具,受訪時,他還曾明確表示:「如果把文言文拋掉不用,我們就會變成沒有記憶的民族!」
余光中認為,文言文非常重要,它是幾千年中華文化的載體,延續了老祖先幾千年來的思想、看法和結晶。語文的價值是永久的,特別是文言文,帶給人們的印象更深刻。余光中強調,政治不該介入語文教育,「如果我沒有文言文的背景,也做不出好文章。」
臺灣《聯合報》撰文稱,余光中投注畢身精力於文學創作,有著巨人般的意志。年紀愈長,身軀愈形孱弱,但仍執筆不輟。現在詩人走到人生的盡頭,這次,鄉愁不知會將他載往何方?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母鄉江蘇常州,1928年10月21日生於南京,後赴臺就讀於臺灣大學外文系。在臺灣及美國等地求學後,他任教於臺灣師範大學外文系,後赴港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於此同時,余光中創作了大量文學作品,尤其是現代詩作品。他的詩歌對於20世紀的華語文學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大作家梁實秋曾這樣稱讚余光中:「余光中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
余光中最為各界所知的作品,當屬詩歌《鄉愁》了。這首詩歌以郵票、船票等為喻,抒發了對祖國大陸的深情和希望兩岸早日統一的願望。這首作品不僅在臺灣引起巨大反響,也被大陸中學教科書收錄,成為在大陸極富影響力的臺灣文學作品。之後,他又與臺灣知名歌手羅大佑合作將《鄉愁》演繹為歌曲《鄉愁四韻》,為全世界華人所傳唱。
余光中是個複雜而多變的詩人,他變化的軌跡基本上可以說是臺灣整個詩壇三十多年來的一個走向,即先西化後回歸。他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在臺灣早期的詩歌論戰和70年代中期的鄉土文學論戰中,余光中的詩論和作品都相當強烈地顯示了主張西化、無視讀者和脫離現實的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時代,筆尖所染,不是希頓克靈的餘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釀業無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20世紀80年代後,他開始認識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對創作的重要性,把詩筆「伸回那塊大陸」,寫了許多動情的鄉愁詩,對鄉土文學的態度也由反對變為親切,顯示了由西方回歸東方的明顯軌跡,因而被臺灣詩壇稱為「回頭浪子」。
從詩歌藝術上看,余光中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詩人」。他的作品風格極不統一,一般來說,他的詩風是因題材而異的。表達意志和理想的詩,一般都顯得壯闊鏗鏘,而描寫鄉愁和愛情的作品,一般都顯得細膩而柔綿。
其文學生涯悠遠、遼闊、深沉,且兼有中國古典文學與外國現代文學之精神,創作手法新穎靈活,比喻奇特,描寫精雕細刻,抒情細膩纏綿,一唱三嘆,含蓄雋永,意味深長,韻律優美,節奏感強。他因此被尊為臺灣詩壇祭酒。他的詩論視野開闊,富有開拓探索的犀利朝氣;他強調作家的民族感和責任感,善於從語言的角度把握詩的品格和價值,自成一家。
余光中先生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熱愛中國。禮讚「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說:「藍墨水的上遊是汨羅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他是中國文壇傑出的詩人與散文家,他的名字已經顯目地鏤刻在中國新文學的史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