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余光中|馬莉

2021-02-23 雲山鳳鳴

詩人余光中

馬莉 

記得我在中大讀書的時候,在中文系資料室裡偶爾讀到臺灣詩人余光中的一首詩《守夜人》,裡面有一詩句讓我至今記憶猶新:

 

守最後一盞燈

只為撐一幢傾斜的巨影

我驚訝於這極具張力與動感的詩句,「燈」與「傾斜的巨影」疊加一起,清晰又魔幻。它太深刻了!從此我迷戀上他的詩歌。

 

教授港臺文學課的王晉民老師(這位我尊敬的老師已於2008年4月19日病故,享年73歲)給我們講臺灣詩歌,那是我第一次接觸臺灣詩壇。後來私下裡,我和朱子慶一起去王老師家中請教臺灣的詩歌,而王老師特別推崇臺灣現代派詩,他說臺灣有一個現代詩歌文學團體「藍星詩社」,是余光中等人於1954年成立的,其代表詩人是余光中、覃子豪、鐘鼎文、羅門、蓉子等。在現代派詩人中, 王 老師又特別推崇余光中那首《鄉愁》,他用比較濃重的廣東梅州興寧口音朗誦時,我幾乎沒有聽清。後來我去中文系資料室查找這首詩歌,當時負責中文系資料室的老師正是 王晉民 老師的妻子,她幫找到了這首詩,我仔細抄下了那著名的句子: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記得在王老師曾告訴我余光中創作這首詩的背景:1971年蟄居臺灣22年沒有回過大陸的余光中思鄉情切,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裡賦詩一首《鄉愁》。寫完後,余光中沉吟良久,熱淚盈眶。那段時間我總是跑去圖書館欲借閱余光中的所有詩集,但詩集早被同學們借走了,後來只剩下一本臺灣洪範書局1976年出版的《天狼星》詩集,這還是別的同學剛剛還回來的。這本詩集是余光中寫於上世紀60年代初的詩歌,全詩600多行,詩中憂鬱蒼白的氣息和創造英雄的幻覺,透露了末世一般的無依與追懷,有一種與世隔絕的「真空的感覺」,我非常喜歡這樣末世的情調:

 

天狼星仍懸著炯炯的青輝

在鞋的行程外

在箭的射程外

敻不可及的絕望你最美

 

藏火的意志在燧石的肺裡

鹽藏在瞳內

風藏在翼底

老人星還不來掃滿天碎玻璃……

 

     

      余光中早年在他的詩歌和詩論中都強烈地主張藝術的西化傾向。如他自己後來所述,「少年時代,筆尖所染,不是希頓克靈的餘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釀的無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但我覺得,恰恰是他早年的西化使他的詩歌浸潤了大都市的洗禮,才使他成為了一位具有現代性的詩人,這就像上世紀20年代的西方畫家們經過了巴黎的都市化即現代性的洗禮之後,思想和藝術得以迅速成長及深刻一樣,這一點很重要。

       

眾所周知,上世紀70年代的臺灣文壇興起了一場「鄉土文學論戰」,臺灣作家陳映真、王拓、楊青矗等不滿文學一味的膜拜「西方現代主義」,因而高舉「現實主義文學」旗幟,主張文學要面對臺灣社會現實,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會黑暗,他們認為作家不應該是書齋中人,「必須走入社會,剷除自私,關心別人,而且要不斷地在現實中學習,學習成為一個中國人」。這場論戰在臺灣文壇產生了巨大影響,它招致了臺灣現代派詩人和作家的強烈反對,也引起當時國民黨政府的警覺。1977年遠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的余光中先生也加入了這場論戰,這年8月,他應《聯合報》之約寫了《狼來了》一篇檄文,將臺灣「鄉土文學」與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倡的「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相提並論,所謂「狼來了」意謂「工農兵文藝」來了。他說「回國半個月,見到許多文友,大家最驚心的一個話題是:工農兵的文藝,臺灣已經有人在公然提倡了!」余光中不僅在文章中批判陳映真等作家所掀起的一場新的現實主義文學主張,據說還向臺灣當局"告密"陳映真為共產主義信徒,於是一場本屬文學本身的爭論步入了危險誤區,變為一場「政治批判」與政治抓捕,最終導致陳映真等作家先後被捕入獄。這裡面有無這篇《狼來了》一文的攪局或說推波助瀾呢?不言而喻。

     

2004年底,我在《中華讀書報》上讀到袁良駿先生寫的文章,得知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了九卷本《余光中集》,這應當是余光中先生的全集了,但卻撤下了這篇影響巨大的重要文章《狼來了》。余光中先生為什麼要撤掉《狼來了》?為什麼不讓它進入自己文集呢?原因究竟何在?袁良駿先生認為余光中撤下這篇文章是「違背了中國文人、作家的一大優良傳統,即正視歷史,不悔少作,不隱瞞和迴避事實真相。《狼來了》既然是餘先生的一篇文章,而且當時影響那麼大,怎能無聲無息地撤掉呢?再說,既然該文當年起了不好的作用,甚至對『鄉土文學』派的朋友造成了一定傷害,應不應該就此向這些朋友致遲到的歉意呢?偷偷撤掉,會不會給人以諱疾忌醫、滿不在乎也之嫌?不錯,除陳映真先生等人之外,當年臺灣『鄉土文學派』的不少人成了李登輝、陳水扁之流的『臺獨』的支持者,但這並不足以改變《狼來了》一文的錯誤性質。 」

      

說得多好!「不悔少作,不隱瞞和迴避事實真相」,這是一個作家的良知。

      

與之相映成趣的是,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文壇也開始對「文革文學」中「為工農兵服務」的主張反思了。80年代國內的反思與70年代臺灣的反思不同,國內的反思是針對文革中為工農兵服務使得文學形象因「高大全」而單一化;臺灣的反思是針對臺灣的「現代派主義文學」導致文學脫離社會和民眾。但是,兩個不同的反思恰好在80年代的中國大學校園裡「碰到」我們的頭腦裡,我們這些年輕的校園詩人的興奮是可想而知的,因為這種興奮裡面包含著對「文革文學」的厭惡,甚至深惡痛絕!

     

我大學畢業後,在一些詩會上見過余光中先生。他一頭銀髮,高瘦而挺拔,與其他的老輩詩人走在一起,只有他最具風度。當我看見許多詩人和詩歌愛好者紛紛上前與他合影和籤名,我並不想上前與他打招呼,也從沒想到要與他合影,首先因為他是詩歌長輩,再者,我覺得他比較莊重、嚴謹,那麼多人與他握手言歡就會打擾他身上的莊重與嚴謹,他的詩歌氣場就會受到損毀,這對詩歌是大為不敬的。然而,僅從他的外觀上看,端莊的容貌,瘦高的體形,溫文爾雅的氣質,很具「詩歌祖宗」的形象。

    

 余光中在臺灣詩壇上的確算是老祖宗了,他在詩歌、散文、評論、翻譯方面都有大量著述,而其中成就最傑出的,當屬詩歌。國內出版了他許多詩集和散文集,他也獲過許多文學獎項。人們對他的美譽多多,題材廣泛,風格屢變,技巧多姿,融匯了傳統與現代、中國與西方的筆法等等。但比較起來,我還是最喜歡他的上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創作的詩歌,尤其是《天狼星》這部詩集。我覺得他所有的詩,哪怕他認為最好的詩歌,哪怕讀者認為最好的詩歌,都不如《天狼星》好,包括他的《鄉愁》一詩。這是我個人的偏頗觀點。

     

前幾年,我曾讀到過臺灣曾淑美寫的一篇文章,文中這樣描述: 「 余光中 先生可能是詩壇上最具備『父的形象』的詩人。他的詩充滿了陽剛特徵:結構穩固、音韻鏗鏘、意象明快,而且意識形態始終與執政黨相互輝映。在余光中的詩裡,我們經歷得到國族之愛、鄉愁之美、愛情的詠嘆,在最好的時刻我們看到了承擔與勇氣,可是,我們很少在他的詩裡面經歷叛逆與逃逸,所以,讀他的詩有一種『追隨』的快感,比較缺乏『反思』的樂趣。他的氣質是儒家的、父親的、支配的。」此文直言:「余光中有點令我們不知如何是好」。

     

另一位臺灣人楊宗翰則這樣描述臺灣的詩壇:「余光中的存在,讓我輩深刻自覺到一種晚生(belatedness)的焦慮。這位前代詩人似乎已把詩創作的一切題材與技巧用盡,更儼然成為『詩傳統』的化身。後起的當代詩人則像一個個具有俄狄浦斯情結(Oedipus Complex)的孩子,總以為自己活在傳統強大的陰影之下,故其所思所想並非在如何繼踵前賢,而是該如何另闢蹊徑。」

     

 關於余光中的評論文章汗牛充棟,多數為精品細讀、剖情析節。這裡,我就無需多說了,我想說的是,我只擁有自認為他的一本最好的詩集,完全足以了。

                                                     

                          2013年3月20日寫於宋莊

  作者簡介



馬莉,畫家、詩人、作家。生於廣東湛江市。畢業於中山大學中文系。 中國書畫院藝術委員。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現居北京宋莊。  

 

余光中的著名詩歌2首

 

鄉愁四韻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酒一樣的長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鄉愁的滋味,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

血一樣的海棠紅,

沸血的燒痛,

是鄉愁的燒痛,

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

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樣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鄉愁的等待,

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

母親一樣的臘梅香,

母親的芬芳,

是鄉土的芬芳,

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

 

當我死時

 

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

之間,枕我的頭顱,白髮蓋著黑土

在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張大陸

聽兩側,安魂曲起自長江,黃河

兩管永生的音樂,滔滔,朝東

這是最縱容最關廣的床

讓一顆心滿足地睡去,滿足地想

從前,一個中國的青年曾經

在冰凍的密西根向西瞭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國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饜中國的眼睛

饕餮地圖,從西湖到太湖

到多鷓鴣的重慶,代替回鄉


 

 作者簡介


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當代著名作家、詩人、學者、翻譯家,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親原籍為江蘇武進,故也自稱「江南人」。

【詩之部落】

 

「雲山鳳鳴」詩歌公眾號


 

  「雲山風鳴」詩歌公眾號誕生於廣東,成員遍及各地,是一個以詩歌寫作和詩學批評相結合的微信互動平臺,著力於培養年輕讀者的詩歌欣賞和批評能力。「雲山鳳鳴」注重作者原創作品的發表,注重詩學理論的提出,注重以詩學批評來帶動廣東詩歌和中國詩歌的繁榮發展,同時致力於網絡新媒體和傳統媒體之間的互動,目前在詩歌愛好者中已具有相互影響力。

 


雲山鳳鳴注意事項

1. 來稿必須為本人原創詩歌,杜絕抄襲,文責自負。

2. 來稿請以word文檔發送,附個人簡歷(要求真實姓名),生活相片或配合詩歌相片、詳細通信地址、電話。敬請作者來稿注意。

3. 雲山鳳鳴在《椰城》、《新塘文藝》分別開闢「鳳鳴」和「雲山鳳鳴」專欄,凡經《雲山鳳鳴》公眾號採用稿件,視稿件情況將向此兩個欄目推薦。

4. 雲山鳳鳴為非贏利詩歌公眾號,主要收入來源為讀者打賞,由編輯部統籌安排,原則上三分之一為作者稿酬,三分之一為編輯酬勞,三分之一為公眾號活動費用。歡迎讀者打賞支持作者和編輯。

5. 公眾號投稿郵箱:yunshanfengming@163.com ,歡迎作者積極投稿。

6. 歡迎關注公眾號,您的關注是公眾號繼續前進的動力。

《雲山鳳鳴》編委會

編委:海上、馬莉、陶春、黃禮孩、世賓、浪子、朱子慶、汪治華、祥子、龍凌、吳作歆、海日寒、鄭小瓊、安琪、譚暢、陳會玲、盤予、安安、林馥娜、王瑛、何光順、(排名不分先後)


主編:何光順

藝術設計:馬莉、祖爾、夢生(排名不分先後)

編輯:馮媛雲、賴寧藝、官越茜、劉逸欣、周童、梁穎怡、鍾楠、吳丹妮、賴莎莎、華夢姿、劉舒蔚、馬逸萍、古敏慧、方雅琳、周逸、李曉麗、陳可欣、吳佳敏、鄧麗娟

本期編輯:鄧麗娟

圖片來自作者和網絡   

            


 

相關焦點

  • 海南詩友追思著名詩人余光中
    海南詩友追思著名詩人余光中。郭江曉攝中新網海口12月18日電 (郭江曉)「你完美的詩人形象/是兩岸鄉愁的神話,兩岸人都愛你/在這樣一個平常而又神聖的日子/我站在海邊不知道該說什麼/只想輕輕地對您說:先生,走好。」
  • 鄉愁余光中原文鄉愁全文完整版 閩籍詩人余光中生平簡介
    >  我在外頭  母親呵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余光中《鄉愁》解讀該如何理解余光中的《鄉愁》  《鄉愁》是詩人余光中漂泊異鄉,遊弋於海外回歸中國後所作的一首現代詩
  • 海南詩友聚會追思「鄉愁」詩人余光中先生
    海南詩友聚會追思「鄉愁」詩人余光中先生 2017年12月18日 13:13:00來源:中國臺灣網 (圖片來源:海南省臺辦)  中國臺灣網12月18日海口訊 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先生於12月14日辭世。12月17日下午,為表達海南詩友的緬懷、悼念和敬意,由兩岸詩會組委會、海南省臺辦主辦,海南廣播電視總臺音樂頻道、海南省詩歌學會、海口國新書苑等聯合承辦的「家國情懷,夢回鄉愁——兩岸詩會桂冠詩人余光中先生追思會」,在海口水巷口「國新書苑」舉行。
  • 詩人余光中去世 余光中個人簡歷家庭背景在世時照片一覽
    據臺媒東森新聞報導,詩人余光中在高雄醫院過世,享壽90。  余光中,1928年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是當代詩壇健將、散文重鎮、著名批評家和優秀翻譯家,代表作《鄉愁》、《白玉苦瓜》等。
  • 閩籍詩人余光中病逝 一首「鄉愁」成絕響
    文學館展廳分《鄉愁四韻》《四度空間》《龍吟四海》等三個篇章十二小節,展現出的是最全面、最立體的余光中。詩人為文學館提供了大量書籍、手稿以及各種活動的海報、照片等。此外,「余光中簡介」和「余光中大事年表」採用中英文版,英文是由余光中的二女兒、高雄中山大學外文所教授餘幼姍親譯。
  • 余光中被李敖批評為「馬屁詩人」,余光中的一句話回應成為經典
    余光中的詩《鄉愁》表達了太多同胞想回家卻回不去的感受,這句話已成了家喻戶曉的一句話,說到臺灣,詩人不得不提到他,他的愛國主義精神生動地反映在他的詩中,但他遭到了李敖的責罵。余光中不急不慌的回應成了經典,人們不禁佩服於先生的智慧和他的寬宏大量,李敖也一直是令人厭煩的,那麼,誰這麼豁達,為什麼要罵余光中先生?
  • 「我的詩歌,不只是《鄉愁》」——憶詩人余光中
    閩南永春:幽默而深情的脈絡2003年,余光中回到閩南永春縣,這是他去臺灣後,第一次回祖籍地。詩人激動地回憶6周歲時回永春的情景。那是1935年,爺爺過世,他跟著家人回永春,住了半年。當著眾多記者的面,年逾古稀的余光中說:古厝後面種著五株荔枝樹,當時我最喜歡爬這些荔枝樹。
  • 臺灣詩人余光中:現代宅男也可以寫詩(圖)
    臺灣詩人余光中:現代宅男也可以寫詩(圖)   剛剛過去的周末,對上海不少文藝青年來說,是一個可以用臺灣詩人余光中來冠名的周末。  短短48小時,兩場兩岸文學創作對話活動、多場電影放映以及一場「詩歌之夜」朗誦會在上海舉行。
  • 紀念|余光中,今日臺灣詩壇過半詩人都是他的「徒子徒孫」
    臺灣著名詩人、《鄉愁》作者余光中今日(12月14日)病逝,享年90歲。余光中最著名的作品就是《鄉愁》,但他並不是一個「通俗詩人」,他對詩歌和詩意的創造力是很驚人的。在臺灣詩壇,流傳著現在臺灣詩人基本上都是余光中和楊牧的「徒子徒孫」的說法。對此,臺灣詩人白靈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基本上如此,但余光中影響更大得多。
  • 詩人余光中逝世:遠去的背影,望鄉的牧神
    余光中說他讀過、寫過、譯過相當多的抒寫火車的詩,他最喜歡的是土耳其詩人塔朗吉的這一首。探究一下余光中的內心世界,抑或是那一聲悽苦長嘯的汽笛,喚醒了詩人綿長而沉重的記憶吧。「記憶像鐵軌一樣長。」詩人如是說。余光中記憶深處鐵軌上的第一顆鉚釘,當是九九重陽節。「誰言秋色不如春,沒到重陽景自新。隨分笙歌行樂處,菊花茱萸更宜人。」重九登高,兩千年來綿延不絕,典出何處?
  • 臺灣詩人余光中在開封參加端午詩會 朗誦新詩《招魂》
    原標題:臺灣詩人余光中在開封參加端午詩會 朗誦新詩《招魂》 余光中現場朗誦新詩《招魂》   □記者朱建豪文記者李文波實習生李超然攝影   閱讀提示|還記得那首昨日上午,2014中國宋韻端午詩會暨端午文化周活動在開封開幕,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綠蒂,大陸詩人汪國真等人參加了詩會。詩會上,余光中還親自朗誦了為端午詩會所創作的新詩《招魂》。   今年86歲的余光中,涉獵廣泛,著作等身,深受兩岸青年喜歡。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余光中說,自己千裡迢迢來河南,是因為河南文化源遠流長。他希望年輕一代要保存或者追求中華文化,讓中華文化發揚下去。
  • 余光中病逝 | 前塵隔海,詩人不再,聽聽那冷雨
    這是著名詩人余光中漂泊異鄉,遊弋於海外回歸中國後所作的一首現代詩。詩歌表達對故鄉,對祖國戀戀不捨的一份情懷。詩歌中更體現了詩人余光中期待中華民族早日統一的美好願望。   余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至今馳騁文壇已逾半個世紀,涉獵廣泛,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 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詩集)、《記憶像鐵軌一樣長》(散文集)及《分水嶺上:余光中評論文集》(評論集)等。
  • 思鄉心切的余光中,讓我們看到了詩人的才情、豪情,以及真情
    說到余光中,大家都能記得他的那首《鄉愁》,讓兩岸人民感動萬千,感動於他的那份思鄉心切,對祖國母親的熱愛。余光中是當代著名的作家、詩人、學者、翻譯家,他的前半生寫滿了漂泊。他的詩歌和散文跨越了數十載,在文壇馳騁半個世紀,梁實秋曾這樣評價他:余光中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
  • 因氣溫驟變 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住院療養
    余光中。(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中國臺灣網12月13日訊 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中山大學外國語文系榮譽退休教授、詩人余光中12日傳出住院療養的消息,校方人員表示,最近臺灣氣溫驟變,余光中日前到醫院檢查,醫師建議他多靜養,校方已到醫院探望致意。
  • 臺灣詩人余光中說《鄉愁》:20年醞釀 20分鐘寫就
    中新網2月17日電 據香港《星島日報》報導,「小時候,鄉愁是一枚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這首由著名詩人余光中於70年代撰寫的新詩《鄉愁》,一直膾炙人口。今日余光中教授八十有五,仍堅持創作,早前更來港與師生分享詩詞、翻譯和旅遊的心得,他不忘提醒學習中文必須打穩根基,鼓勵學生多讀文言文,「文言文的簡鍊句法是古人傳來的簡訊」,言簡意賅。
  • 著名詩人余光中病逝 曾力抗蔡英文「去中國化」行徑
    余光中海外網12月14日電 據《聯合新聞網》等臺媒報導,享譽兩岸三地的89歲臺灣詩人、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中文系前系主任余光中14日病逝高雄醫院,享年89歲。文學界證實這一消息,余光中家屬非常低調,妻子範我存哀慟。
  • 高考作文素材:從余光中先生的經歷體味詩人的家國情懷
    關於余光中先生余光中,中國當代作家、詩人,生於南京市,父親餘超英,母親孫秀君。母親為江蘇武進人,妻子為常州人,故又以江南人自命。抗日戰爭時在四川讀中學,感情上亦自覺為蜀人。因生日正好是農曆9月9日,所以自稱「茱萸的孩子」。
  • 文壇巨匠余光中去世,享年90歲!詩人已逝,鄉愁猶在……
    今天(14日)早上10點04分,詩人余光中在高雄醫院過世,享年90歲。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生於中國大陸南京,著有新詩、散文、評論、翻譯、編輯等,多篇作品選入兩岸三地大學、中學教科書,定居高雄。據臺媒東森新聞報導,詩人余光中在高雄醫院過世,享年90歲。
  • 我的歌在風的耳廓裡,聽見了遠方 | 馬莉矽谷畫展
    說到永遠是少女呢,小編一下就想到了詩歌島的老朋友——詩人畫家馬莉。她現在已經退休啦,卻還一直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和對生活、創作的熱情。寫詩、養花、種菜、畫畫、跳舞💃,眼睛裡永遠閃耀著天真的光彩。每次看到她,都會讓人如獲至寶,啊,這可能就是傳說中從森林裡走來的精靈女孩吧。
  • 余光中病逝 | 前塵隔海,詩人不再,聽聽那鄉愁
    這是著名詩人余光中漂泊異鄉,遊弋於海外回歸中國後所作的一首現代詩。詩歌表達對故鄉,對祖國戀戀不捨的一份情懷。詩歌中更體現了詩人余光中期待中華民族早日統一的美好願望。   我相信我們每一個人都會背這首詩,比起那些氣勢磅礴、意氣風發的慷慨陳詞,小時候的我,蜜汁喜歡這首詩。清清淡淡的詞,萬般柔情卻湧上心頭。那時我就在想,作者的新娘在哪兒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