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詩人余光中:現代宅男也可以寫詩(圖)

2020-12-15 中國新聞網

臺灣詩人余光中:現代宅男也可以寫詩(圖)

  剛剛過去的周末,對上海不少文藝青年來說,是一個可以用臺灣詩人余光中來冠名的周末。

  短短48小時,兩場兩岸文學創作對話活動、多場電影放映以及一場「詩歌之夜」朗誦會在上海舉行。剛剛度過85歲生日的余光中在夫人陪伴下,神採奕奕地亮相,堪稱近年來與上海讀者「最親密的接觸」。

  「對我來說,余光中是第一次從中學課本裡『走出來』,除了《鄉愁》,他還有那麼多作品,人也很風趣,我們這些『小清新』(文藝青年)在臺下都很激動。」報名參加余光中上海行活動的復旦大學大四學生張一然對記者說。

  連日來,臺灣系列文學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展映活動在上海電影博物館、上海影城、中華藝術宮舉行。余光中向上海讀者介紹臺灣詩歌創作時幽默地說:「很多人在島嶼上寫作,蘇東坡在海南島,而我在臺灣島……」

  在「詩歌之夜」朗誦會上,電影紀錄片、民謠吟唱以及詩人們的現場誦讀交替呈現。高潮部分有人用德語朗誦了《鄉愁》,而余光中則選擇了自己的另一篇經典之作《紅燭》。鶴髮童顏的他念道:「三十五年前有一對紅燭,曾經照耀年輕的洞房……」

  最繞不開的還是「鄉愁」話題,在與觀眾互動時,余光中坦言:「我年輕的時候,交通不方便,兩岸阻隔,所以鄉愁濃烈;現在交通發達了,我學生的家在臺北,平時坐4個小時的車就能回家,他竟然也和我說『有鄉愁』。」

  余光中認為,對今天的年輕一代而言,「鄉愁」不僅是地理區隔,更是心理牽掛。他說:「現在兩岸通了,『思鄉之情』變成了『還鄉之盼』。」

  余光中還向上海讀者回憶了自己的創作生涯,比如早年在重慶讀書期間,他愛讀古典小說,《儒林外史》《施公案》等被他稱為「最初的古文老師」。

  值得一提的是,幼年的余光中還有一段有關上海的美好記憶。當時,他在上海醒華小學念書,短短一個學期,他第一次接觸到了英語,直到大學期間他主修英美文學專業,依然懷念那段兒時的上海學習經歷。

  不過,余光中也坦言,古漢語仍是自己詩歌創作的最重要基礎。少年時期接觸的「半文半白」小說,讓他可以在格律詩和自由詩之間找到平衡。他還鼓勵當代的大陸青年多動筆創作,笑言「現代宅男也可以寫詩」。

  在《他們在島嶼寫作》電影展映活動中,講述余光中經歷的紀錄片名叫《逍遙遊》,片中呈現了余光中夫婦的歸鄉歷程,並牽引出他的文學故事。儘管此番上海行的讀者見面活動是「連軸轉」,但老人始終精神矍鑠。在場者感慨:這一回餘老真是「逍遙遊」。 (許曉青)

相關焦點

  • 紀念|余光中,今日臺灣詩壇過半詩人都是他的「徒子徒孫」
    在臺灣詩壇,流傳著現在臺灣詩人基本上都是余光中和楊牧的「徒子徒孫」的說法。對此,臺灣詩人白靈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基本上如此,但余光中影響更大得多。臺灣詩人、明道大學中文系主任蕭蕭對余光中的評價是臺灣新詩界的瑰寶,具有領頭羊的特質。
  • 蔡英文辦公室聲明哀悼余光中逝世:對臺現代文學有重要影響
    臺灣著名詩人,《鄉愁》作者余光中 視覺中國 資料圖臺灣著名詩人,《鄉愁》作者余光中12月14日上午10點4分因腦中風並發心肺衰竭在臺灣高雄醫院逝世,享年90歲。據島內媒體東森新聞雲報導,臺灣地區領導人辦公室14日下午發出聲明表示,蔡英文在獲悉消息後對余光中的逝世表達哀悼,強調余光中對臺灣現代文學的發展有其重要影響。蔡英文辦公室還在聲明中表示:「不只余光中老師的詩文廣為人知,翻譯的外國作品,如梵谷傳,也啟蒙了許多文藝青年。」
  • 著名詩人余光中病逝!寫《鄉愁》只花了20分鐘,醞釀了20多年(附朗誦...
    余光中簡介資料圖余光中,男,1928年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親原籍為江蘇武進,故也自稱「江南人」。2010年8月,去深圳參加「30年 深圳夢典」大型詩樂晚會的著名臺灣詩人余光中出席與深港詩友的互動晚宴,現場向南方都市報贈送其經典詩作《鄉愁》的手稿。
  • 詩人余光中去世 余光中個人簡歷家庭背景在世時照片一覽
    據臺媒東森新聞報導,詩人余光中在高雄醫院過世,享壽90。  1951年余光中和雙親在臺北合影。  曾於1948到1949年就讀於南大前身——金陵大學的著名詩人余光中攜帶夫人出席晚會上,現場朗誦為母校百年慶典所作新詩《鐘聲說》。人物簡介  余光中1928年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泉州永春。1950年他隨家人遷居臺灣。多年來,余光中筆耕不輟,創作了許多經典的詩歌和散文。
  • 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的余光中
    文藝君按:兩年前的今天,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離開了我們。
  • 著名詩人余光中病逝 曾力抗蔡英文「去中國化」行徑
    余光中海外網12月14日電 據《聯合新聞網》等臺媒報導,享譽兩岸三地的89歲臺灣詩人、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中文系前系主任余光中14日病逝高雄醫院,享年89歲。文學界證實這一消息,余光中家屬非常低調,妻子範我存哀慟。
  • 詩人余光中|馬莉
    ,在中文系資料室裡偶爾讀到臺灣詩人余光中的一首詩《守夜人》,裡面有一詩句讓我至今記憶猶新: 守最後一盞燈只為撐一幢傾斜的巨影我驚訝於這極具張力與動感的詩句,「燈」與「傾斜的巨影」疊加一起,清晰又魔幻。 教授港臺文學課的王晉民老師(這位我尊敬的老師已於2008年4月19日病故,享年73歲)給我們講臺灣詩歌,那是我第一次接觸臺灣詩壇。後來私下裡,我和朱子慶一起去王老師家中請教臺灣的詩歌,而王老師特別推崇臺灣現代派詩,他說臺灣有一個現代詩歌文學團體「藍星詩社」,是余光中等人於1954年成立的,其代表詩人是余光中、覃子豪、鐘鼎文、羅門、蓉子等。
  • 閩籍詩人余光中病逝 一首「鄉愁」成絕響
    文學館展廳分《鄉愁四韻》《四度空間》《龍吟四海》等三個篇章十二小節,展現出的是最全面、最立體的余光中。詩人為文學館提供了大量書籍、手稿以及各種活動的海報、照片等。此外,「余光中簡介」和「余光中大事年表」採用中英文版,英文是由余光中的二女兒、高雄中山大學外文所教授餘幼姍親譯。
  • 「我的詩歌,不只是《鄉愁》」——憶詩人余光中
    余光中各個時期創作風格多變。他曾經調侃,自己「對阿波羅忙不過來而派下的九個繆斯各個都去追求」,是「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在臺灣鄉土文學運動中,余光中的一些做法曾引發爭議。而談到他的文學創作,很多人則不吝讚美之詞。梁實秋曾形容他「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
  • 安琪:「寫詩是詩人的事,推廣其實也應是詩人的事」——以《海峽瞭望》臺灣詩人專欄的撰寫為例
    在大陸「17年文學」一片廢墟的時期(1949—1966),臺灣的前行代詩人完成了現代與傳統的交融,創作出了一大批重要的詩歌作品,這批作品改革開放後被推介到大陸,影響了相當部分大陸詩人,1983年,重慶出版社推出了四川詩人流沙河先生撰寫的《臺灣詩人十二家》,「鼓勵海峽兩岸文化交流,撥弄出舉世矚目的一個大旋渦」,該書至今依舊是老一代詩人念念不忘的了解臺灣前行代詩人的寶典。
  • 余光中:並未消逝的鄉愁
    今天上午,朋友圈被一條來自臺灣媒體的報導刷屏:著名詩人余光中在12月14日因病去世,享年89歲。看到這則報導時,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樣不期然地想起在中學語文課本上那篇流沙河的詩歌《就是那一隻蟋蟀》和他提到的「Y先生」,Y先生正是臺灣詩人余光中。1982年,《星星》詩刊連續12期介紹「臺灣詩人十二家」,3月號便刊登了余光中的詩與介紹文字。
  • 臺灣詩人余光中說《鄉愁》:20年醞釀 20分鐘寫就
    中新網2月17日電 據香港《星島日報》報導,「小時候,鄉愁是一枚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這首由著名詩人余光中於70年代撰寫的新詩《鄉愁》,一直膾炙人口。今日余光中教授八十有五,仍堅持創作,早前更來港與師生分享詩詞、翻譯和旅遊的心得,他不忘提醒學習中文必須打穩根基,鼓勵學生多讀文言文,「文言文的簡鍊句法是古人傳來的簡訊」,言簡意賅。
  • 思鄉心切的余光中,讓我們看到了詩人的才情、豪情,以及真情
    余光中是當代著名的作家、詩人、學者、翻譯家,他的前半生寫滿了漂泊。他的詩歌和散文跨越了數十載,在文壇馳騁半個世紀,梁實秋曾這樣評價他:余光中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最近出版的這本《鄉愁》,收錄了余光中千首詩作中的精華,涵蓋了對故土的魂牽夢縈,還包含了對妻女的愛護,與古人對話、探尋宇宙奧秘,讓我們看到更豐富的余光中。余光中的前半生顛沛流離,先後度過了兩次戰爭。抗戰勝利後,他曾就讀於廈門大學和金陵大學,在香港、臺灣和美國有生活和教學經歷。
  • 紀念|鄉愁、抒情的余光中,也是激烈、矛盾的余光中
    臺灣著名詩人、《鄉愁》作者余光中今日(12月14日)病逝,享年90歲。2013年,余光中來到上海,接受了《東方早報》的採訪,當時他說,「我任其自然,用最單純的語言寫最單純的意念。」余光中 澎湃新聞記者 高劍平 資料圖余光中也一次次地捲入臺灣文壇與交鋒,這也就構成了臺灣文學史的一部分。1970年代,臺灣發生了鄉土文學論戰。這表面上是一場有關文學問題的論爭,其實它是由文學擴及政治、經濟、思想各種層面的反主流文化與主流文化的對決,是現代詩論戰的延續。
  • 揭秘余光中與他的鄉愁
    這首詩的作者,著名臺灣詩人余光中,於2017年12月14日病逝,享年90歲。生於1928年重陽節這樣一個有詩有酒的日子,余光中詩意地稱自己是「茱萸的孩子」。鄉音未改兩鬢斑白的他,一路走來,確實也是與詩文相伴。年少氣盛時,余光中曾自詡「右手寫詩左手為文」。而今,他不僅早已讓年少輕狂之語成為現實,更讓自己的寫作進入「四度空間」:詩、散文、評論和翻譯。
  • 鄉愁余光中原文鄉愁全文完整版 閩籍詩人余光中生平簡介
    >  我在外頭  母親呵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余光中《鄉愁》解讀該如何理解余光中的《鄉愁》  《鄉愁》是詩人余光中漂泊異鄉,遊弋於海外回歸中國後所作的一首現代詩
  • 文壇巨匠余光中去世,享年90歲!詩人已逝,鄉愁猶在……
    受到文壇大師梁實秋稱讚「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的余光中,在現代詩、現代散文、翻譯、評論等文學領域都有涉獵,大學時期就讀外文系的他,還沒畢業就在文學刊物上投稿詩作,受到梁實秋賞識後出版詩集處女作《舟子的悲歌》;畢業後,更與覃子豪、鐘鼎文、鄧禹平等當時文壇上活躍的青年詩人們,共同創立藍星詩社,《藍星》周刊也成為文壇一本非常有影響力的著作。
  • 因氣溫驟變 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住院療養
    余光中。(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中國臺灣網12月13日訊 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中山大學外國語文系榮譽退休教授、詩人余光中12日傳出住院療養的消息,校方人員表示,最近臺灣氣溫驟變,余光中日前到醫院檢查,醫師建議他多靜養,校方已到醫院探望致意。
  • 鄉愁、抒情的余光中,也是激烈、矛盾的余光中,有感於余光中改他翻譯的《梵谷傳》 ‖ 紀念
    (一笑)原標題:紀念|鄉愁、抒情的余光中,也是激烈、矛盾的余光中臺灣著名詩人、《鄉愁》作者余光中今日(12月14日)病逝,享年90歲。2013年,余光中來到上海,接受了《東方早報》的採訪,當時他說,「我任其自然,用最單純的語言寫最單純的意念。」
  • 臺灣詩人余光中在開封參加端午詩會 朗誦新詩《招魂》
    原標題:臺灣詩人余光中在開封參加端午詩會 朗誦新詩《招魂》 余光中現場朗誦新詩《招魂》   □記者朱建豪文記者李文波實習生李超然攝影   閱讀提示|還記得那首昨日上午,2014中國宋韻端午詩會暨端午文化周活動在開封開幕,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綠蒂,大陸詩人汪國真等人參加了詩會。詩會上,余光中還親自朗誦了為端午詩會所創作的新詩《招魂》。   今年86歲的余光中,涉獵廣泛,著作等身,深受兩岸青年喜歡。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余光中說,自己千裡迢迢來河南,是因為河南文化源遠流長。他希望年輕一代要保存或者追求中華文化,讓中華文化發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