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周末,對上海不少文藝青年來說,是一個可以用臺灣詩人余光中來冠名的周末。
短短48小時,兩場兩岸文學創作對話活動、多場電影放映以及一場「詩歌之夜」朗誦會在上海舉行。剛剛度過85歲生日的余光中在夫人陪伴下,神採奕奕地亮相,堪稱近年來與上海讀者「最親密的接觸」。
「對我來說,余光中是第一次從中學課本裡『走出來』,除了《鄉愁》,他還有那麼多作品,人也很風趣,我們這些『小清新』(文藝青年)在臺下都很激動。」報名參加余光中上海行活動的復旦大學大四學生張一然對記者說。
連日來,臺灣系列文學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展映活動在上海電影博物館、上海影城、中華藝術宮舉行。余光中向上海讀者介紹臺灣詩歌創作時幽默地說:「很多人在島嶼上寫作,蘇東坡在海南島,而我在臺灣島……」
在「詩歌之夜」朗誦會上,電影紀錄片、民謠吟唱以及詩人們的現場誦讀交替呈現。高潮部分有人用德語朗誦了《鄉愁》,而余光中則選擇了自己的另一篇經典之作《紅燭》。鶴髮童顏的他念道:「三十五年前有一對紅燭,曾經照耀年輕的洞房……」
最繞不開的還是「鄉愁」話題,在與觀眾互動時,余光中坦言:「我年輕的時候,交通不方便,兩岸阻隔,所以鄉愁濃烈;現在交通發達了,我學生的家在臺北,平時坐4個小時的車就能回家,他竟然也和我說『有鄉愁』。」
余光中認為,對今天的年輕一代而言,「鄉愁」不僅是地理區隔,更是心理牽掛。他說:「現在兩岸通了,『思鄉之情』變成了『還鄉之盼』。」
余光中還向上海讀者回憶了自己的創作生涯,比如早年在重慶讀書期間,他愛讀古典小說,《儒林外史》《施公案》等被他稱為「最初的古文老師」。
值得一提的是,幼年的余光中還有一段有關上海的美好記憶。當時,他在上海醒華小學念書,短短一個學期,他第一次接觸到了英語,直到大學期間他主修英美文學專業,依然懷念那段兒時的上海學習經歷。
不過,余光中也坦言,古漢語仍是自己詩歌創作的最重要基礎。少年時期接觸的「半文半白」小說,讓他可以在格律詩和自由詩之間找到平衡。他還鼓勵當代的大陸青年多動筆創作,笑言「現代宅男也可以寫詩」。
在《他們在島嶼寫作》電影展映活動中,講述余光中經歷的紀錄片名叫《逍遙遊》,片中呈現了余光中夫婦的歸鄉歷程,並牽引出他的文學故事。儘管此番上海行的讀者見面活動是「連軸轉」,但老人始終精神矍鑠。在場者感慨:這一回餘老真是「逍遙遊」。 (許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