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未了,餘光仍存

2020-12-20 王石川

著名詩人余光中14日逝世,享壽90歲。余光中出生於南京,從事文學創作超過半個世紀,一首《鄉愁》在全球華人世界引發共鳴。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在世人眼中,余光中身上最鮮明的標籤也許是詩人。其實,餘先生在詩歌、散文、評論、翻譯等領域均有建樹,有「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之稱。梁實秋贊其「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不無道理。

杏花、春雨、江南……並不奇崛的方塊字,一經余光中組合便富有詩意,便自帶節奏,便充滿蘊藉。這是余光中的高明之處。究其因,余光中給出答案:年少時「儘管貧於物質,但卻富於自然,裕於時光,我得以親近山水,且涵泳中國的文學」。在中國文學裡涵泳,得其精妙,這是余光中給我們的啟示。「我以身為中國人自豪,更以能使用中文為幸」,今天的我們也該如此。

餘先生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自有方家衡定。討論餘先生,不能不提鄉愁。郵票、冷雨、長江水、海棠紅、白玉苦瓜……紛紛成為他筆下的鄉愁意象,余光中獲贊「鄉愁詩人」,實至名歸。寫《鄉愁》一詩,餘先生只用了20分鐘,卻醞釀了20年。沒有對故土的熾烈情感,沒有對大陸的深沉懷念,不可能寫出《鄉愁》、《鄉愁四韻》、《白玉苦瓜》、《記憶像鐵軌一樣長》等詩文。

「從前的時光,凝結了日後的鄉愁。」余光中生於南京,南京在他生命中處於重要位置。連南京城中漂浮的桂花香,也變成了「鄉愁最敏的捷徑」。余光中的的中學時代在四川的鄉下度過,後來他便在詩中寫道:問我樂不思蜀嗎?不,我思蜀而不樂。簡簡單單一句話,就讓人感受到詩人的情結。

余光中的鄉愁不是一個人的鄉愁,而是一代人的鄉愁。他寫詩表達心聲: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枕我的頭顱,白髮蓋著黑土。在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這些表達很容易讓人想起于右任的《望大陸》:「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同樣的當年青年今白頭,同樣的眷戀故鄉。比于右任幸運的是,余光中頻繁往來大陸,像他們一樣懷有家國的人不在少數。

由鄉愁升華為「國愁」,對母語、對國家有一種近乎「偏執」的熱愛,這是余光中的可貴之處。他曾在題為《愛護我們的母語》的演講中談到,中華文化像一個很大的圓形,這個圓的半徑就是中文,半徑有多長,這個文化就能夠走多遠。他反對把文言文從教科書中拿掉,「那無異於剝奪了我們下一代的文化繼承權」,中華民族的學生有權利繼承那麼悠久豐富的中華文學、中華文化。他贊同兩岸同根、同文、同心,方言雖有不同,可是我們說的普通話是一樣的。根要求其深,文要求其便,心要求其平。

有個細節不能不提。兩年前,習近平、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面。余光中接受中央臺記者採訪時表示,「習先生和馬先生會面相談,不需要翻譯,用同一種語言交流無障礙,這就是祖語,血濃於水的文化。」這是漢語寫作者對母親的情感,對同根同文同心的認同。

鄉愁未了,餘光仍存。余光中說,「燒我成灰,我的漢魂唐魄仍然縈繞著那片厚土」,一代文學大家就此作別塵世,他給我們留下的精神遺產卻極為豐富。鄉愁濃得化不開,家國情懷終有安放之地,只是:當年,余光中在那頭思念故鄉;如今,我們在這頭懷念他。

相關焦點

  • 【美文原創】你是我永遠的鄉愁
    I 中秋寄懷鄉愁,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卻始終難以割捨的情愫,是一種無聲無息的思念和惆悵。關於鄉愁,從古至今,一直存在於人們的內心之中,這是一種美好而雋永的情感。時隔千百年,我們依然能夠在古人的詩詞著作中找到精神的共鳴。
  • 《遙遠的鄉愁》2、鄉愁,是現代人心底抹不去的疼
    《遙遠的鄉愁》(之二)離別是人生的功課,相逢是許多人的希望。相逢無數,不如重逢。但每次重逢,只有變得更好,哪怕一點點,生活才更有意義。而我們,就是為了這個,才離開家,奔赴遠方。一切,都只為了心中那離不開的家味,割捨不了的鄉愁,還有家鄉的煙火氣息。多年的鄉愁,現在都濃縮成手裡緊攥著的一張車票或者機票。對遊子們來說,幸福和鄉愁很簡單,就是一家人團聚,再吃一點心心念念的故鄉美食。
  • 泰山未了軒孔子清代石殘像
    中國日報網消息:據泰山晨刊消息,泰山未了軒處有一用石灰巖雕刻的坐像。像頭已被砸去。剩下的身軀高67釐米,寬54釐米;頸下有鬍鬚五綹;兩手捧一刻有雲紋的球狀物。細觀此像,所選石質上乘,雕刻比例嚴謹,衣紋流暢,刀法洗鍊,衣服上的圖案刻制精美。從衣服、手勢及坐姿上看,此像不是佛像。
  • 余光中,遠不只《鄉愁》
    餘老先生因那首廣為流傳的經典詩作《鄉愁》而被稱為「鄉愁詩人」,但他的成就絕不止於此。
  • 《鄉愁》——風僧
    《鄉愁》        寫下這個題目,就已經不自信了。因為余光中老先生的《鄉愁》,幾乎成了當今一個無法逾越的標高。一枚郵票、一張船票、一方墳墓、一彎海峽,短短數語,把一個遊子的鄉愁刻畫得淋漓盡致,字字入心。        事實上,人皆有故鄉,有故鄉便不乏鄉愁。離鄉背井也罷,久居故鄉也罷,大凡有情有感的人,都難免會對養育自己的那片土地有些愛恨情仇,也就是所謂的「鄉愁」吧!        漂泊他鄉的人,有愁,且距離愈遠愈濃烈,這好理解。
  • 高來明 | 悠悠鄉愁綿綿情
    鄉愁是秋風密雨,綿柔了思緒,織密了心海。鄉愁是冬天裡飄舞的雪花,是屋簷下長長的冰凌,連同兒時的歡樂時光凝固成詩。鄉愁是少年維特之煩惱,是鄰家女孩淺淺一笑。鄉愁是老師工整的板書,是試卷散發的淡淡墨香,是體育場上的接力奔跑。鄉愁是暮色裡的炊煙,是灶堂裡的文火,是熱氣騰騰的火熱生活。
  • 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筇竹寺的院門上,有這麼一聯。多年前初見的時候,並沒有太深的體會,隱隱有所感,但更多是流於字句表面的機巧之上。好些年過去了,了卻一些事,未了一些事。天下事了猶未了,上半句其實已經說盡了。未了之事怎麼了?何妨以不了了之,這下半句差不多也說盡了。不了了之,世間事大多如此,那些你以為了結的,滿意的,只不過是未了之事的一個因,那些未了的,不滿意的,只是你還放不下,捨不得,你一直認為還會有更好的結果。
  • 鄉愁余光中原文鄉愁全文完整版 閩籍詩人余光中生平簡介
    余光中《鄉愁》原文全文完整版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呀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呵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余光中《鄉愁》解讀該如何理解余光中的《鄉愁》  《鄉愁》是詩人余光中漂泊異鄉,遊弋於海外回歸中國後所作的一首現代詩
  • 在《人鬼情未了》30周年之際
    由派屈克斯威茲和黛咪·摩爾)主演的夢幻浪漫愛情電影《人鬼情未了》(Ghost)以生離死別的愛情和優美的歌曲成為眾多粉絲心目中的愛情經典。在影片今年上映30周年之際,臺灣電影製作人也選擇在情人節當天宣布推出該片的數碼修復版,並將於臺重新上映。
  • 電影小談:《人鬼情未了》是1990年全美最賣座影片之一
    電影小談:《人鬼情未了》是1990年全美最賣座影片之一《人鬼情未了》榮獲第六十三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1990年全美最賣座影片之一:被評為美國百部經典名片之一。薩姆是紐約華爾街的一位股票經紀人,他的女友莫莉是一位藝術家,兩個人深深地相愛並準備結婚。
  • 揭秘余光中與他的鄉愁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70年代初,余光中創作了《鄉愁》,以抒發自己的思鄉之情。他詩歌的幾個重要題材之一,除了鄉愁之外,還寫了很多親情的作品,有懷念母親的,有寫女兒的;還寫過很多友情的詩;也寫過很多愛情詩;還有一種詠物詩,寫萬事萬物。小孩玩的蟋蟀,幾十種水果等,題材多樣。
  • 五觀若存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難消
    今天來談談:五觀若存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難消蕅益大師在《示養德》中云:「嘗省此世前生作何功行,可坐享檀施?」這是說,作為出家人可曾省察此世、前生修了什麼德行和功夫,如今能坐享檀越(施主)供養?古德云:施主一粒米,重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
  • 《人鬼情未了》主題歌Unchained Melody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雙語新聞>正文《人鬼情未了》主題歌Unchained Melody 2009-09-15 11:45 來源:滬江英語 作者:
  • 在余光中的「母鄉」和「妻鄉」常州,學者共話「鄉愁文化」
    余光中與妻子範我存論壇上,中國評協副主席、評論家毛時安;上海市文聯副主席、音樂家許舒亞等長三角知名專家、學者此齊聚一堂,探討「鄉愁文化」。這也是由常州市僑聯、常州市文聯等單位主辦的「鄉愁文化與家國情懷」系列文化活動的壓軸大戲。在此前的9月10日,一臺大型情景音樂會《鄉愁》也在鳳凰谷大劇院大劇場上演。
  • 《人情鬼未了》之《奔放的旋律》
    Compilation-Unchained Melody(《人鬼情未了》電影主題曲).mp300:00來自瞬間靈感《Unchained Melody(奔放的旋律)成立於1963年的「The Righteous Brothers (正義兄弟)」二人組合在1965年演唱了《奔放的旋律》,後被1990年上映的影片《人情鬼未了》用作主題曲而風靡世界。歌詞大意:啊,我的愛人,我渴望你的愛撫,孤獨的時光過得如此緩慢,物換星移,時光荏苒,你是否依然愛我?
  • 故土永在 鄉愁永存
    這位全球華人熱愛的詩人,一首《鄉愁》讓兩岸同胞熱淚盈眶的詩人,在89歲之際,靜悄悄地在高雄一家醫院裡告別了人世。想起17年前,在臺灣高雄的中山大學教師寓所裡採訪老先生的情形,又在眼前浮現。2005年7月18日,我們《巖松看臺灣》採訪組一行四人,按預定計劃前往高雄的中山大學校園採訪余光中先生,那年他77歲。
  • 故鄉老屋情:《鄉愁詩四首》
    鄉愁詩四首文/星翰 編輯/磐石初生之地——窯洞黃天厚土育新生,破爛窯洞存故事。鄉愁離鄉西遊入疆關,廿年芳草路漫漫。
  • 【品讀間】領讀者說 | 鄉愁 吟不盡的鷓鴣天
    後來呀, 品著您的「鄉愁」,悠悠夕陽裡頭, 往事如秋,故鄉刻在心頭。而現在, 品著您的「鄉愁」,不舍您的遠走, 故園門口,您和故鄉攜手。這便是先生的鄉愁。鄉愁是在一個個具體可感的瞬間所產生的、與自身經歷相關的深切體驗,是對往昔時光的追憶,對故土人事的可懷。「如果鄉愁只有純粹的距離而沒有滄桑,這種鄉愁是單薄的。」「在海外,夜間聽到蟋蟀叫,會以為是四川鄉下聽到的那一隻。」
  • 余光中:並未消逝的鄉愁
    詩人余光中(1928—2017)最初的介紹裡,余光中的那首短詩《鄉愁》最為出名。不難想像,在那個改革開放剛剛開啟,兩岸之間的文化與交流剛有鬆動的歷史時期,像「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這樣的句子,能撬動多大的歷史記憶與情感共鳴。
  • 【朗讀者】今天,再讀一遍《鄉愁》,送別先生!
    余光中「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