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親媽媽最不應該做的,是當著孩子面,講這些話

2020-08-28 米哈裡教育

不管你信不信,如果你想毀孩子,那麼盡情地在孩子面前說親生父親的壞話就好!先舉個真實的案例:

王女士發現丈夫有外遇,在多方打探下,王女士得知丈夫某日要跟情人去酒店,於是,她帶了幾個人包括自己8歲的女兒前往酒店。


破門後,大鬧了一番......而整個過程都被女兒看得清清楚楚,王女士一氣之下拉著前夫去離婚,由於準備充分,她獲得了女孩的撫養權。


由於對前夫的怨恨,王女士經常在女兒面前說前夫的壞話,比如你爸不是好東西,男人沒一個可靠的,千萬不要相信男人的鬼話......


結果,女兒變得越來越自卑,成年後始終對異性很排斥,覺得男人很髒,不過,工作幾年後,單位來了一位男主管。


由於年齡較長,為人處世比較穩重,女孩很喜歡他,覺得這個男人很可靠,屬於自己喜歡的類型,於是,女孩鼓起勇氣向這個主管表達了自己的愛慕之情。


沒想到的是,這位主管已經有了家庭,他禮貌地回絕了女孩,女孩在傷心的同時,又產生了憤恨,她再次受到打擊,從此更加堅信男人沒一個好東西......

這個案例中的女孩本來可以過的很好,可由於媽媽長期性地影響,導致她產生對異性的排斥,不僅如此,她的價值感,自尊感嚴重受挫,別人一點點的否定,就可以讓她精神崩潰。

女孩會這樣,那麼男孩呢,我們再來看一個案例:

小瑤是一個單親媽媽,她跟前夫離婚三年,期間,她堅決不允許爸爸跟兒子見面,並且經常在兒子面前說前夫的不是。


然而,這個過程中,兒子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厭學、逃課、裝病、撒潑......小瑤知道,兒子無非是想讓自己跟前夫接觸,但小瑤立場很堅定,堅決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


終於有一天,兒子在學校闖了大禍,他把老師給打了,學校打算開除學籍並報警處理,這下小瑤徹底陷入了危機,她不知道如何是好。

這兩個案例告訴我們,不管男孩女孩,父母離婚本身對孩子就是一種傷害,如果再加上背後的指責和怨恨,那麼最受傷的只有孩子,而這種傷痛的影響將伴隨孩子的一生,直接影響孩子未來的人生旅途。

為什麼會是這樣?我給出以下三個理由:

孩子會把責任歸因到自己身上,導致價值感極低

通常,夫妻離婚的時間往往是在孩子未成年前,而這個時候的孩子,他們無法理性地分析家裡出現的情況,他們會誤認為父母不愛自己了,甚至認為自己就是個累贅。為什麼會是這樣?

想想看,當我們找不出事情的外在原因時,我們很容易聯想到是不是自己的問題,比如,錢包丟了,可又不知道丟哪,更不知道被誰偷了,這時候怎麼辦?我們通常會埋怨自己愚蠢,甚至想甩自己一個嘴巴子。

同理,孩子也一樣,孩子搞不清楚父母為什麼離婚,更搞不清楚究竟誰對誰錯,這時,他們會天然地會把責任歸因到自己身上。

如果你反覆地在孩子面前說前夫的不是,那麼這更加劇了孩子的內疚感,這種內疚感帶來的後果是,讓孩子覺得自己不重要,自己是個負擔,是累贅,他們的價值感會變得極低。

沒有價值感的孩子是自卑的,是沒有意義感的,他的一生都將陷於自我否定中。

我記得小時候,同學之間會互相調侃,當有人說自己爸爸怎麼怎麼不好時,我們一定會奮起反擊,甚至不惜一戰。


可如果說爸爸壞話的人是媽媽,那我們會怎麼樣?我們能怎麼樣?我們站在哪邊都不是,我們只會責怪自己。

父親角色的喪失導致自我身份難以建立

孩子從出生到成年,是一個自我完善,自我提升,並且逐步走向獨立的過程,他們的目標只有一個:「找到我是誰,我能幹什麼」,一旦找到,他們就是一個擁有完整且獨立人格的人。

而父親這個角色,由於男性天生就具備探索、拓展、擔當等屬性,因此,相比較女性而言,更容易影響孩子實現自我身份的建立。

比如,對男孩來說,他會從父親身上學到什麼是男人,男人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在潛移默化中習得父親身上的氣質和品格。而對女孩來說,父親是她接觸的第一個異性,她會把父親當成標榜,在跟父親的互動中學會與異性的交往。

可是,如果沒有父親這個角色,孩子的自我身份很難完整地建立,如果再加上媽媽對父親的抨擊,那麼孩子自我身份將會更加混亂。

舉個例子:

趙女士的兒子今年26歲,大學畢業後,在親戚的介紹下找了幾份工作,但總是不如意,每次都是幹兩三個月就離職了。


最讓人崩潰的是,他還染上了賭癮,隔三岔五地就問趙女士要錢,有一次,欠了30萬的高利貸,趙女士只好把郊區的房子賣掉才好還債。


結果又過了幾個月,這小子竟然死性不改,又欠了20萬的高利貸,趙女士一氣之下要跟兒子斷絕母子關係。


據街道的社工說,趙女士在兒子在7歲時候就跟丈夫離了婚,因為對丈夫的憤憤不平,趙女士經常在兒子面前說自己父親的壞話,而且拒絕前夫看望兒子。


結果,由於兒子從小跟她一起長大,身邊缺少男性角色的陪伴,因此根本就不知道男人的責任和擔當,總覺得索取才是生活的必經之路。

對異性的情感信任遭到破壞

有一種文化叫做傳承,有一種關係叫做復刻,我們經常發現,一個不幸福的婚姻,如果追溯到上一輩通常也不幸福,一個有家暴的家庭,如果往回看,通常也有家暴的影子,也許是夫妻之間,也許是親子之間。

為什麼會是這樣?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關係,相處類型,溝通模式,這些都會在潛移默化中被孩子習得。

如果你總是抱怨,那孩子也一定會學會抱怨,如果你總是理解對方,那孩子也一樣會懂得站在別人的角度,替對方著想。

所以,婚姻的失敗只是你們關係的終結,如果你總是跟孩子強調這種失敗,請問,孩子能對情感產生信任嗎?婚姻對他來說是美好的嗎?

小結:通過上面的分析,咱就知道了,想要孩子成長的好,咱首先得停止抱怨,不要喋喋不休地跟孩子傾訴我們的不幸,這沒有任何意義,除非你想把這種不幸傳承給孩子。

有人說,難道胡作非為,不顧家庭的丈夫不該被指責嗎?我的觀點是:該!但你也未必需要讓孩子替你來指責,你把孩子當什麼,傾訴的對象,報復的手段,還是怨恨的籌碼?

同時,你是想繼續停留在過去的憤恨中,還是想擁抱接下來的美好人生,如果是後者,我們接著往下看。

《原生家庭》這本書提到一個觀點:說的是一個孩子,如果想從有毒的家庭中真正走出來,唯一的辦法就是寬恕,她們只有原諒了自己的父母,才可以真正擺脫原生家庭帶來的傷痛。

在我看來,單親家庭,特別是單親媽媽,只有放下過去,才有可能讓自己接下來的日子裡,更加幸福快樂,有研究表明,單親家庭如果經營的好,成員的幸福指數甚至超過普通家庭。具體操作如下:

  • 父親角色的替代,孩子可以沒有父親,但絕對不能沒有父親角色,只要孩子身邊有一位年長的男性角色,比如叔叔、哥哥、舅舅什麼的,只要他跟孩子有一定的情感連接,而且可以定期陪孩子玩耍,交流就好,孩子會從他的身上習得男性的身份認同。

我有一位同事,她在兒子三歲的時候跟丈夫離婚,在親友們的幫助下,她快速地處理了傷痛,接下來她幹了一件事情,讓我嘆為觀止。


她在大學裡找了幾個陽光帥氣的學生,花錢請他們每周帶著孩子四處玩,事實證明,孩子成長的非常好,相比較之前似乎更加快樂。


不得不說,這位同事顯然很清楚父親角色的重要性。

注意:如果這個父親角色可以由親生父親來承擔,是最好不過的,理由很簡單,血濃於水,親生的那種愛是別人無法替代的。

  • 向孩子陳訴「事實」,對自己離婚這件事不要避諱,真誠地解釋給孩子聽,告訴孩子,父母離婚跟他無關,只是父母自身的問題,不管怎麼樣,爸爸媽媽都是愛你的。

  • 允許父子接觸,做「背後」的好人,離婚只是夫妻關係的破裂,但孩子跟父親的親子連接依然存在,這種連接對孩子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因此,單親媽媽可以放手,讓孩子多跟父親接觸,甚至可以在孩子面前說爸爸的好話,做背後的好人,請相信,孩子會感激你的!

有這麼一個案例,說一個孩子,他的爸爸因犯事而坐牢,媽媽跟爸爸離婚,幾年後,媽媽帶著他再次嫁人。


新家庭各方面還算完美,新爸爸對孩子也格外照顧,按理說,孩子應該感到滿足才對,可是,自從親爹出獄後,孩子整日裡悶悶不樂,各種鬧騰。


經過了解後發現,原來親爹出獄後一直跟孩子的奶奶生活在一起,日子過的很艱難,孩子可能覺得自己現在生活這麼好,而自己的親爹那麼艱辛,孩子感到很難過,潛意識當中認為自己不應該過的這麼好,於是才會各種鬧騰。


當得知這個情況後,家裡人鼓勵孩子經常去找親爹,沒多長時間,孩子一切轉好......

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打斷骨頭連著筋」,父親再差,他也是孩子的親人,這種血緣關係是不能輕易被打斷的。

小結:以上三種做法,對單親媽媽來說,是一個挑戰,可是,只要能放下過去,著眼於孩子的未來,我相信每一位媽媽都會變得很理性,都可以落實到位。

需要特別補充一點:

1、針對正常家庭,我們也不可以當著孩子面說丈夫的不是,要想方設法樹立丈夫在孩子心中的位置,切勿形成母子聯盟,這是婚姻崩潰的不二法則。

2、鼓勵丈夫多陪孩子玩耍,哪怕每天五分鐘也好,腦科學研究表明,男性大腦中負責「照顧」的區域可以隨著照顧行為的發生而不斷擴大,通俗講,就是爸爸帶孩子,越帶越愛!

相關焦點

  • 寶寶三歲後,家長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做這些事,影響孩子的心理髮育
    前不久,看到一部電視劇,其中有一段情節是這樣的:一對年輕的爸爸媽媽經過一段時間的冷戰之後,終於和好如初了,於是,小夫妻當著自己三歲寶寶的面,互相親吻並做親暱的動作。就是這段情節,在看完後引起了大家的熱議:有人說,家長不應該當著孩子的面做親熱動作,對孩子的成長不利;還有的人說,家長做親暱動作,會讓孩子感受到和諧溫暖的家庭氛圍,只要不是「少兒不宜」的舉動,就不需要避開孩子。其實,家長真的不應該把三歲寶寶當做空氣,並在其面前做親暱的舉動,寶寶三歲後,家長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做這些事,影響孩子的心理髮育。
  • 孩子3歲後,媽媽請不要當著孩子面做這三件事情,對孩子危害很大
    1、換衣服當著孩子的面換衣服,這是大部分媽媽都做過的事情,比如孩子還很小的時候,讓孩子單獨呆著不放心,只能帶他一起到房間換衣服。但是當孩子3歲之後,特別是兒子,最好別這樣做了。女孩上廁所不關門,可能就來自對親人的模仿,孩子認為這很正常,於是習慣成自然。上廁所不關門事小,但是孩子的隱私被窺探,防範意識太差誘引一些壞人的注意、影響性心理的發育,就是大事了。3、洗澡在孩子3歲以前,媽媽是可以經常和孩子一起洗澡的。
  • 有智慧的父母,從不當著孩子的面做這5件事
    兒童教育家孫敬修說過:孩子的眼睛是錄像機,孩子的耳朵是錄音機。父母個人的言行,對於未成年人的心靈,是任何東西都不可能替代的最有用的陽光。作家劉繼榮說,曾經聽到兒子和同學打電話聊天:「我沒有幸福感,哪裡能笑得出來,人生真正苦……」聽到這些話的時候,她打了個寒顫,不曉得兒子怎麼會變得如此消極悲觀。
  • 有智慧的父母,從不當著孩子面做這5件事
    01不當著孩子的面挖苦另一半我們經常有意無意地在孩子面前說起另一半的不好,比如:「你爸爸就是一個甩手掌柜,油瓶子倒了,都不帶扶一下的,真是懶死了!」「這輩子跟你爸沒享一天福,要不是你,我早就跟他離婚了。」「你媽媽又蠢又笨,人的頭,豬的腦子!」
  • 媽媽別再當著孩子面換衣服,不管是兒子還是女兒,危害可能想不到
    媽媽說有,當她爸爸開玩笑說要跟她一起洗澡的時候,她還會拒絕,說爸爸是男孩子。我又問媽媽,她平常是不是經常當著孩子和爸爸的面換衣服?媽媽沉默了一會兒,問道:「她又不是男孩子,這還有關係嗎?」當然有關係。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在幼兒階段,都會模仿爸爸媽媽的行為。讓我們具體來了解一下吧。
  • 三歲之後,當著孩子的面這些事不能做,影響心理髮育
    孩子的在三歲之後,各方面發育都上了一個新臺階,理解能力、記憶力有明顯的提升,性意識也開始萌芽。此時家長就不能把孩子的思想當成「小寶寶」一樣看待了,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父母在他面前做的每一件事他都有可能牢記在心,並對以後的性格發育產生影響。
  • 那些當著孩子面換衣服的媽媽,你們想像不到的危害都在這
    導讀:那些當著孩子面換衣服的媽媽,你們想像不到的危害都在這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那些當著孩子面換衣服的媽媽,你們想像不到的危害都在這!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有三件事,父母請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做,因為這些會影響他的一生
    作為父母,以下三件事一定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做。因為兩個人收入懸殊,母親常在私下跟他抱怨父親無能,有時甚至當著父親的面說他,還經常拿他跟小姨夫做比較。這樣的抱怨,網友從小聽到大,在這種家庭環境中長大的他,深受影響。 很自卑,總是害怕自己會像父親一樣成為「無能」的人, 在學習上對自己嚴格到了苛刻的地步,不考第一名就會很恐慌,一直到現在上了國內頂尖的985。
  • 媽媽別再當著孩子的面換衣服了,其中的危害你想像不到!
    生活中這樣的情況不在少數:很多媽媽覺得孩子還小,所以並不忌諱在孩子面前換衣服,有些媽媽還經常和兒子一起洗澡,相比於爸爸,覺得自己更能照顧好孩子
  • 當著外人面媽媽最好別這樣稱呼孩子,不僅難為情,還可能帶來傷害
    媽媽稱呼自家孩子的稱呼總是有很多種,大名、小名,還有愛稱,甚至是各種綽號。平時在家裡的時候,媽媽想怎麼稱呼都行,但是到外面以後,當著外人面,媽媽就要注意了,這是不能隨便稱呼的。當著外人面媽媽最好別這樣稱呼孩子,不然不僅孩子難為情,還可能會給孩子帶來一定的傷害,家長可別不在意。
  • 孩子:爸爸媽媽,請你們不要當著外人的面說我
    不要以為孩子不會和父母真生氣,就可以當著外人的面,隨意地說孩子的毛病那麼如何既照顧孩子的自尊心又能達到教育孩子改正缺點的目的呢?家長要注意以下幾點:1、當別人誇獎你的孩子,你默認即可很多寶媽們在一起喜歡互相誇獎對方的孩子,特別是當著孩子的面,誇獎別人的孩子是獲得別人家長好感的一種重要手段。
  • 聰明的父母,從不當著孩子的面做這些事,尤其是第1件
    所以我們做父母的,在日常生活中就應該控制自己的行為,要明白哪些事情該做哪些事情不該做,特別應該清楚哪些事情不能當著孩子的面做。1.不能當著孩子的面吵架父母不能當著孩子的面吵架,相信很多家長都知道這個道理,但是做起來很難,一些脾氣不好的家長一旦發火,根本就不會顧及到是什麼場合,不顧及孩子在場還是不在場。
  • 孩子幾歲後,媽媽就不要當著孩子面「換衣服」了,危害你意想不到
    前幾天,我在某視頻平臺看到這樣一則視頻,是一位單親媽媽,向周圍人求助,希望有人能幫忙帶自家5歲的兒子去洗澡。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個要求,立刻引發網友的熱議:當然了,懂得人深表理解與同情。但也有不懂的人,質疑該媽媽的視頻別有「深意」。
  • 單親媽媽應該如何與兒子溝通?
    一般來說,單親母親對於兒子會產生一種依賴感,我曾經遇到過一位單身媽媽,媽媽把兒子當做是家裡的頂梁柱,所以會不斷地找尋話題、找尋機會去和孩子交流和傾訴,平時說的話可能百分之八十都圍繞著兒子,而兒子大多數就會選擇用沉默來回應了,因為他感覺到太過於密不透風了,這種關懷和話語太過於密集了。
  • 當著孩子面吵架的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比你想像中更嚴重
    原來,在小月小的時候,父母感情十分不穩定,經常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嚴重的時候小月的爸爸媽媽還會摔東西、打人,而施暴者多為父親。看著爸爸把媽媽一腳踹到牆角後,媽媽捂著肚子說不出來話的畫面,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腦海中。
  • 夫妻在家別當著孩子面做「這些」,影響和傷害你不可估量
    夫妻在家別當著孩子面做「這些」,影響和傷害你不可估量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別大意!夫妻在家別當著孩子面做「這些」,影響和傷害你不可估量!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寶媽當著孩子的面跳樓被網暴!為母則剛,是世上最毒的雞湯
    然而,新聞的標籤卻被媒體整理為:北京一女子當著孩子面跳樓。>為什麼一個女人被逼到跳樓的地步了,別人卻還要罵她你為什麼要當著孩子的面跳樓,你應該悄悄地死。她曾有一份不錯的工作,有理想有追求,生了孩子後,她放棄了這些,成為家庭主婦。
  • 當著孩子的面吵架,你可能毀了他的一生
    對父母而言,激烈的爭吵不過是漫長婚姻道路上的一個小小的波瀾,更有甚者,吵架還總喜歡問孩子:「爸爸媽媽如果離婚了,你是跟爸爸還是跟媽媽?你覺得誰錯了?」之類的問題。這對孩子幼小的心靈來說,卻會造成不小的衝擊!
  • 「媽媽,別脫了!」當著孩子的面做這種事,危害超出你的想像
    另外,父母總是當著孩子的面脫掉衣服,也會讓孩子認為這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那麼他就會認為,我在陌生人面前,也可以脫掉衣服。其中,當著孩子的面換衣服,正是家庭隱形性侵害中的一種,根本就是性教育的大忌!現在很多家庭,隱私教育做的不完整,很多父母在與孩子相處時不會區分與父母身體的界限。
  • 給單親媽媽的 10 句話:你不需要,覺得自己虧欠孩子
    但是,我們做了一個更好的選擇,為的是不讓自己繼續待在困境中;我們「選擇」陪伴孩子成長,也為自己和孩子選了一個更好的未來。沒有人逼我們,是我們甘心獻上,要用「單親」的身份,守護我們最愛的寶貝。每天花幾分鐘稱讚孩子稱讚孩子一定要具體,告訴孩子「今天他什麼事情做得很好」,不僅是經營親子關係最簡單有效的方法,也可以讓媽媽本身得到很大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