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問題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問題,一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口狀況以及人口發展情況,會很大程度的影響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甚至會影響到社會的穩定。人口的增長可以分為人口自然增長和人口機械增長,所謂人口自然增長主要受人口出生情況和人口死亡情況決定,人口的機械增長就是指人口遷移情況,是受到人口的遷入和遷出情況決定,如果以全球人口為研究單位,人口機械增長基本上是沒有意義的。
我們發現,一個國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出生率」反而會逐漸降低,社會經濟越發達,人口出生率越低,比如現在我國雖然全面放開了「二孩政策」,但是人口出生率依舊不斷走低,2019年我國出生人口為1465萬人,人口出生率僅為1.05%,是自2000年以來的最低值。為什麼生活條件好了,能夠養活更多人口的時候,人們反而不願意生育了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從人口增長模式開始說起。
所謂人口增長模式是指人口增長發展的狀況,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三個數據來組成的,不過歸根到底是由社會生產力水平來決定的。在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時期,由於人類的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要養活一個人是十分困難的,有太多的原因,包括飢餓、疾病、野獸、自然災害等會導致人口的死亡,由於人類很高的死亡率,就必須要有很高的出生率來加以對衝,從而就形成了「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長率」的人口增長模式。
隨著人類進入到農業社會時期,人類的生產力水平有所提高,人口的死亡率開始逐步下降,特別是到了工業革命以來,生產力水平大幅提高,農業產品的生產量也大幅提高,加上醫療衛生水平的發展,人均壽命不斷延長,人口的死亡率大幅下降。人口死亡率的下降帶動人口出生率也逐步下降,不過此時出生率的下降比死亡率的下降要慢得多,因為不讓你死你肯定樂意,但是不讓你生育你就不一定樂意了。所以這一時期,就會形成「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長率」的人口增長模式,現在的很多發展中國家就處在這一階段。
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基本上也可以歸入到「高低高」的人口增長模式中,所以一度我國的人口增長還十分迅速,世界其他國家還十分擔憂我國的人口增長情況,還提出了「誰來養活中國?」的疑問,為此我們也實施了一定的政策幹預。不過,事物並不是靜態的,等過了幾十年,並不是政策一改變就會有很好的效果。因為改革開放幾十年以來,我國社會經濟飛速發展,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程度的提高、社會保障體系的健全、生育觀念的改變等等原因,此時整個社會的生育意願不斷下降,這種情況在許多發達國家中都發生過。用通俗的話來將就是人們「不願意生育」了,目前來看到了這一階段要想再提升生育率是十分困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