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報評國企改革:改革未完成似是而非觀點需澄清

2020-12-15 搜狐網
[提要] 人民日報對國企改革問題發表評論,提出消除「所有制鴻溝」、改革國有資產實現形式,利用公司制度的特點「解放兩個自由度」:使國有資本具有流動性;保障企業自主經營,做強做大。實現國有資本布局的動態優化,關鍵要使國有資本具有流動性。這就必須使國有資產「資本化」,由「國有國營」,轉向「股份制」。[我來說兩句]

  國有企業改革已經取得了很大進展,但改革的任務並沒有完成,許多似是而非的觀點也有待澄清,進一步深化改革需要——

  超越爭議 公平競爭

  核心閱讀

  20世紀90年代初「姓社姓資」問題的突破,大大解放了思想,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掃清了障礙;今天,在特別需要鼓勵創新創業、擴大中等收入階層的時候,如果能摘掉企業「所有制標籤」,消除「所有制鴻溝」,突破「姓國姓民」的桎梏,將是生產力的又一次解放。

  1.正確認識「國有經濟有進有退」

  不能誤解為「國有企業有進有退」,國企改革的主導方面應轉向使國有資產「資本化」

  國有企業做強做大與國有資本布局調整,這是改革發展都必須進行的兩件大事。在談到「國有經濟有進有退」時,往往將其誤解為「國有企業有進有退」。國企高管對此十分為難,不知道該怎麼「進」、怎麼「退」。

  這種困惑來自概念的混淆。需要澄清的是,「有進有退」所指的是國有資本投向的調整;而企業的天職則是做強做大。這是兩個不同的範疇,在公司制度下並不矛盾。就是說,企業追求做強做大並不受股東成分和股權結構的影響;國有資本從哪些行業或企業的進退也不受個別企業的牽制。例如沃爾沃原本是一家瑞典人投資的公司,1999年4月轉手到福特;2010年3月福特退出,由吉利收購。投資者在10年內兩齣兩進,而沃爾沃公司依然在發展。

  現在國有資本的功能和個別企業目標的差異日益明顯。例如,一方面國有鋼鐵企業制定雄心勃勃的戰略規劃、努力做強做大;另一方面,國有資本應當從部分鋼鐵企業中退出,轉向投資戰略性新興產業。這是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和國有資本投資主體各自理性的選擇。目前的掣肘在於國有資產實現形式沒有資本化,「頂層」國有企業沒有進行股份制改制,所有權與經營權沒有分離。應改革國有資產實現形式,利用公司制度的特點,「解放兩個自由度」:使國有資本具有流動性;保障企業自主經營,做強做大。

  如果說較長時期國企改革主要的是使其從計劃體制走出,適應市場競爭,增強活力的話;那麼進入新世紀,儘管企業自身還有大量改革的任務,但深層次的改革已經轉向國有經濟結構調整和企業制度創新。這兩大改革命題主要是國家所有者層面的事,而不在企業。把改革的目光繼續聚焦於「國有企業」本身,一方面因為沒有抓住要害,而使改革難有實質性進展;另一方面,國企因對此無能為力而倍感困惑和無所適從。

  國有經濟的結構調整,不是以行政的力量改變一個個企業的業務結構,而是國有資本布局的動態優化。關鍵要使國有資本具有流動性;企業制度創新進一步要做的是使國家所有者轉變成股東,將「頂層」國有企業改制成股權多元化的公司。這兩方面的改革聚焦到一個點上,就是必須使國有資產「資本化」,由「國有國營」,轉向「股份制」。

  對於這一切,「國有企業」是無能為力的。隨著改革形勢的發展,國企改革的主導方面應當及時由「國有企業」,轉向由國家尋找能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國有資產資本化的管理形式。

  2.正確認識「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

  國家特別需要,非公資本無意或無力進入的領域是國有資本發揮作用、體現價值的重要空間

  「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這是中央認定的國有經濟的定位。如果說,進入21世紀前,實踐這一使命,就是使國有資本大舉進入重大基礎設施、基礎原材料、能源開發、重要服務業、重要製造業,為工業化奠定基礎的話,那麼,今天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關係「國民經濟命脈」的領域已經轉向某些社會產品,如醫療保障、養老保障、住房保障、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等;制約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則是科技投入不足、技術進步相對緩慢、科技創新能力不強、企業競爭力不強;威脅可持續發展的是資源約束日益強勁、生態環境壓力日趨加大。此時,大量國有資本連同收益仍滯留在一般製造業,就踐行「控制國民經濟命脈」的使命而言,已經沒有什麼意義。在競爭性領域很難認定政府對某個行業是否具有資本控制力就「關係國民經濟命脈」;也很難確認在某個行業提高國企佔比就能「體現國家控制力」。

  目前,一方面在傳統製造業中過量的國有資本不斷製造新的過剩產能,形成對非公資本的擠出;另一方面,在基礎科學研究、重大科技專項、中小企業融資、新興產業發展、重要基礎設施,以及保障房、義務教育、社會保障等「關係國民經濟命脈」領域,國有資本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一些地方政府不得不再建政府「融資平臺」。

  現在有巨量民間資本可以「接盤」。部分國有資本從一般性產業有序退出,轉而充實那些更加重要的行業和領域,將產生雙贏的效果,大大提高國家整體資本配置效率。原則上講,國家特別需要,非公資本無意或無力進入的領域是國有資本發揮作用、體現價值的重要空間。

  在決定國有資本進與退的時候,我們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發問:「在賺錢的行業為什麼要退?」 國有資本是有政府背景的特殊資源,如果把其「保值增值」提到不恰當的高度,就會產生謬誤。例如,政府向國有企業大量輸送稀缺資源、構築壟斷地位,維持電信高收費、銀行在高利差和存款負利率的情況下無序出臺收費項目等都是資產增值的辦法。結果是國有資本可能有很高增值率,但這是以不公平競爭和降低社會經濟效率為代價的。

  國有資本具有公共性,它的投向應當體現公共目標。例如在市場失靈的領域引領社會投資、推進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保障經濟和國家安全、支持民生建設項目等。再如,亞洲金融危機時我國香港政府為救股市,以上千億港元敞開收購恒生指數股,在市場回升之後迅速有序退出,解散基金。上世紀60年代,美國政府出資幾百億美元實施阿波羅登月計劃,結果發展出了一個完整的航天產業,至今保持領先地位。這些都是國有資本實現公共目標和矯正市場失靈很好的案例。儘管在良好運作情況下,大多數可以獲得高倍率的回報,但政府投資的出發點則不是短期的保值增值,而是實現經濟社會的公共目標。

  3.正確認識「國進民退」或「民進國退」的爭論

  爭論的實質不是這個問題的本身,而是競爭的公平性,應消除企業的「所有制鴻溝」

  對於「國進民退」或「民進國退」的爭論是沒有意義的。作為執政的黨和政府追求的絕不是誰進或誰退,而是鼓勵所有企業公平競爭,都做強做大、所有資本資源都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

  爭論的實質不是這個問題的本身,而是競爭的公平性。在我國漸進式改革中曾不得不對不同所有制企業區別對待、輪番政策調整的做法沒有及時改變,有些一直延續至今。輿論、政府管理和涉及企業的許多政策都打上了「所有制烙印」,包括已經上市的股權多元化的公眾公司,每家企業都有一個「所有制標籤」,在市場中形成了一條很深的「所有制鴻溝」,分作「體制內」和「體制外」,政府對其有親有疏,各類企業實質上處於不平等的地位。

  其中國有企業處於強勢地位。一是它屬「體制內」、有「行政級別」和從政府那裡獲得稀缺資源的優勢。如獲得土地、礦產等自然資源,獲得電網、電訊等特許經營權,獲得政府投資項目的能力也最強。二是可以方便地獲得銀行貸款。國企產出大約佔1/3,但獲得的銀行貸款約佔70%。三是國企在一些上遊產業、基礎服務業形成寡頭壟斷,獲得超額利潤。四是即便在競爭行業,也有市場準入和行政審批兩道門檻。一些重要產業的準入條件往往為大型企業「量身定製」;而行政審批則和與政府的親疏程度相關。很多民營企業因此被擋在門外,稱此為「玻璃門」。五是政府承擔了過多的建設職能,在既有國企之外,通過「融資平臺」又建立了一批國有企業,在基礎設施等領域不少民營企業被擠了出去。

  實際上企業按所有制和隸屬關係被分成了「三六九等」。近年來,為「躲避風險」,國企更傾向於在內部進行交易、形成配套。如為發展電動車,一些央企在自己圈子內組成聯盟,大手筆投資,建立產業鏈,對民營企業形成了市場壁壘。一些銀行顯性或隱性地把民企看作不可信任的企業群,為規避「政治風險」,有遠離民企的傾向。再如,有的地方政府不惜直接出面幹預,來「做大」國有企業,甚至強制盈利的民營企業被虧損國有企業兼併。在鋼鐵、煤炭、民航等領域屢屢出現民企被擠出的案例。

  20世紀90年代初「姓社姓資」問題的突破,大大解放了思想,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掃清了障礙,極大地調動了經濟增長潛力;今天,在特別需要鼓勵創新創業、擴大中等收入階層的時候,如果能摘掉企業「所有制標籤」,消除「所有制鴻溝」,突破「姓國姓民」的桎梏,將是生產力的又一次解放。

相關焦點

  • [風險]國企改A : 關於富國國企改革A份額和富國國企改革B份額終止...
    ,不會形成槓桿性收益或損失,但原富國國企改革B份額持有人仍需承擔因市場下跌而遭受損失的風險。2、富國國企改革A份額和富國國企改革B份額折算為富國國企改革份額前,富國國企改革A份額和富國國企改革B份額的持有人有兩種方式退出: (1)在場內按市價賣出基金份額; (2)在場內買入等量的對應份額(即富國國企改革A份額持有人買入等量的富國國企
  • 新時代黨報怎麼改革再出發?聽丁柏銓教授支招
    "許多人在心中並不總是向著黨報。""較多黨報在接受新技術方面反應不夠靈敏。""黨報無法創新、難以創新嗎?"在主題為"新時代·新媒體·新責任"的第五屆大河新媒體發展論壇上,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導丁柏銓發表了《論新時代黨報改革再出發》主題演講,超有穿透力的聲音、邏輯嚴密的演講思路,吸引了現場觀眾聚精聆聽。十八大以來,中國進入了新時代,此前,各級黨報經過多輪改革,程度不等地取得了相應成效。
  • 新京報:國企員工停薪留職創業,改革需透明
    ■ 社論   你是願意繼續花納稅人的錢去養一個國企冗員到退休,還是願意讓這個人3年在過渡期內出去闖一闖?大部分人應該會選擇後者。有人質疑國企員工創業可享受「超國民待遇」,有學者也認為「停職留崗的三年之約的規定沒有任何進步意義,1983年就有類似規定了」。   從社會公平的角度而言,這些質疑都沒錯。但最現實的問題是,若不用這種辦法,我們該怎樣破解一些國企的冗員問題。   我們當然希望國有企業一步到位,真正從國有企業轉向國有資本,管資本而不養人,管資本而又對公共財政有重大貢獻。
  • 國企發展智庫!廣西國資國企改革發展研究會在北投集團揭牌成立
    李傑雲(左五)等領導出席廣西國資國企改革發展研究會揭牌儀式唐愛斌在國資國企改革發展經驗交流會上表示,廣西國資國企改革發展研究會的更名揭牌是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自治區黨委十一屆九次全會精神的一項重要舉措
  • 教授觀點丨中山大學管理學院李善民教授受邀參加國資委國企改革...
    10月23日,國務院國資委召開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專家學者座談會。國務院國資委黨委委員、副主任翁傑明主持座談會,通報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有關情況。國務院國資委黨委委員、秘書長彭華崗出席座談會並介紹相關情況。中山大學副校長、管理學院李善民教授受邀參加會議,並對國資國企改革提出相關意見建議。
  • 深化國企改革,「典」出深意!從國企改革視角點評民法典
    陽光時代國企混改與員工持股研究中心負責人、國企混改專家明律師認為,民法典既是中國「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更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是保護私權利的法律匯總,也是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舉措,對於進一步深化國企改革也有重要意義。
  • 私有化的真相——國企改革普及貼
    貌似是雪球上最懂政治的時評家的最新力作,一經發貼引起社區熱烈討論,既然國企改革也是今年的熱門關鍵詞,你又怎能不知道它背後的邏輯與故事?澄清個誤區,很多人YY國有制是全民所有,就是個虛名,實際上與你我一毛錢關係都沒有,國有制就是官有制,由代理人和管理層實際控制,再加上特權員工的隱性腐敗和浪費,這是一種系統化、科層化、團夥化的隱性分贓機制,與全民無關。
  • 國資國企改革「深圳樣本」
    「40年來,深圳國資國企一直在推進改革,沒有停步,在產權、監管、經營機制上走出了一條深圳特色的國資國企改革道路。持續改革是如今我們能夠輕裝上陣,有效發揮作用的主要原因。」胡朝陽說。「理順了出資人制度和國資監管制度,有利於站在全市高度,推進國企整合,提升國企整體競爭力。」胡朝陽說。   為打造充滿生機活力的市場主體,深圳國資堅持推進國企經營機制市場化改革。
  • ...佔比超過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指標 多個央企跑出改革「加速度」
    國務院國資委24日向媒體公布中央企業貫徹落實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總體工作進展情況顯示
  • 汪東進:深入學習貫徹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 紮實推進改革各項任務...
    汪東進:深入學習貫徹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 紮實推進改革各項任務落實落地 2020-12-09 21: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這家公司入選國企改革「雙百行動」典型案例集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吳崇遠 通訊員 周佳玲近日,國務院國有企業改革領導小組公布「雙百企業」三項制度改革專項評估結果,全國400餘戶「雙百企業」中103家獲評三項制度改革A級企業,作為浙江國資系統3家獲評單位之一,
  • 【國資國企改革樣本⑦】中核集團:借勢「雙百」為改革提速加力
    編者按 近日,國務院國資委和國務院國有企業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分別在大連、廣州兩地召開深化東北地區國資國企改革和「雙百行動」現場推進會,進一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的重大決策部署,總結交流國資國企改革的好經驗、好做法。
  • 《改革樣本:國企改革「雙百行動」案例集》新書發布
    中國網訊(記者韓林) 12月9日,《改革樣本:國企改革「雙百行動」案例集》新書發布會在北京召開。國務院國資委黨委委員、秘書長彭華崗在會上介紹了兩年來「雙百行動」的進展情況,並對「雙百企業」進一步深化改革提出了改革力度要更大、步伐要更快、成效要突顯的希望。國務院國資委、機械工業出版社、24家「雙百企業」代表參加了本次會議。
  • 【省級黨報「朋友圈」】改革不停頓 開放不止步
    40年間,通過改革開放關鍵一招,中國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實現了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思想要再解放,改革要再深化,開放要再擴大。」政府工作報告97次提及「改革」,宣示了改革不停步、再出發的決心,也堅定告訴人們,將改革進行到底,就是對改革開放40周年最好的紀念。
  • 國企改革意見出臺 公司制改革2020年基本完成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了新時期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並從分類改革、國資管理體制、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等多個方面提出了改革的方向和措施。  明確國企改革目標  指導意見明確了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
  • 【重生】國企改革 涅槃重生
    新聞深讀  國企改制,艱難蛻變  1998年,註定不平凡。  先是洪水,繼而又是金融風暴。  也是這一年,中國國企改革以「三年脫困」的口號吹響號角。  「90年代末到新世紀初國有企業曾經歷過異常生死搏鬥,那個時候國有企業幾乎就要滅亡了。」
  • 【致敬改革開放40年40人】宋志平:國企改革的守望者
    原標題:【致敬改革開放40年40人】宋志平:國企改革的守望者 畢業之初,他還有一個未完成的出國夢。他每天聽美國之音,學英文900句,夢想能去美國讀書。 這一切,看上去與企業發展並無明顯關聯。40年的改革之路,您如何評價最新一輪的國企國資改革?
  • 徐元直:壟斷性國企改革不能實行「休克療法」
    在改革進入深水區的當下,壟斷性國企的改革已經成為是我國最複雜的經濟問題之一,如何改、怎麼改的爭論至今未休。    最近,筆者在中國經濟網上看到了《胡星鬥「99%的國企都沒有專利」是斷章取義》和《胡星鬥「消滅國企論」只能是自證荒唐》這兩篇評論,隨即又在網上查找了胡星鬥教授的一些文章。針對「壟斷性國企改革」的話題,筆者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不吐不快。
  • 華菱集團成湖南省國企改革重點單位 正推進改革
    華菱鋼鐵(000932.SZ)董事會秘書陽向宏周二表示,該公司控股股東華菱集團已被列為湖南省國企改革的重點推進單位,正在按照省委省政府、省國資委的要求推進相關改革。
  • 今年國企員工工資要調整?改革細則正在路上
    基於此,國務院國資委副研究員周麗莎認為,國企三項制度改革正在突破落實過程中,通過工資決定機制改革,以及職業經理人的持續試點,完全市場化的國企用工制度可期。欲打破工資總額限制以國企工資決定機制改革為契機推動的新一輪國企薪酬改革,是否能觸及多家央企關注的工資總額制度?上述能源行業央企人士表示,從2014——2016年公司內部統計情況看,集團公司中層幹部及業務骨幹流失率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