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劇裡的許多橋段總是有異曲同工之妙,若是早前的橋段有打動人心之處,後繼而來的電影電視劇就會借鑑模仿,進而觀眾們總是可以在多部影視作品中看到近乎類似的場景和演員的表演方式。近日就有網友提到,對影視劇裡的一些橋段已經患上PTSD。這些橋段早就不如初創時那般深入人心,剩下的只有東施效顰的拙劣感。
其一是笑著笑著就哭了的場景。我們在很多電視劇中都會看到,演員為了表現其悲傷的情緒,通常會通過欲抑先揚的方式,以笑為鋪墊,而後轉為哭宣洩情緒。其實這種場景本質上還是很打動人的,因為前後的反差很大,容易讓觀眾共情。但觀眾看多了以後難免就能猜到主角是先笑後哭,自然也就不會覺得有多打動人了。
其二是面部抽搐凸顯內心衝突的小丑式表演法。不少網友覺得這一表演方式來源於《情深深雨濛濛》中的可雲,這種表演方法也是為了表達角色內心的掙扎波動,但在影視劇中多處運用的話,也難免會讓觀眾覺得視覺疲勞、太過刻意而產生厭煩感。
其三是在大雨中旁若無人地舞蹈的橋段。雨中漫步、舞蹈著實會給人一種浪漫的感覺,《蕎麥瘋長》、《雨中曲》中都有類似的場景出現。這些場景見多了倒也容易讓觀眾覺得視覺疲勞了。
其四是油膩地大吼或崩潰大哭表達自己心中憤恨的情緒。其實哭和吼是表現戲劇張力的好辦法,但問題在於有些演員的表演實在是太過了,沒有把握好表演的度,使得表演的公式化痕跡明顯,大家自然也就不會覺得喜歡了。而且有些明星的粉絲覺得這樣就能代表演技炸裂,在控評的同時無疑也敗壞了路人緣。
其五就是劇中的角色發表演講,而全場只有一人鼓掌,而後大家再隨之跟著一起鼓掌的橋段。這種橋段通常是為了表現角色演講主題的驚豔和震撼,但在現實生活中著實甚少出現,所以也怪不得會讓一些人感覺PTSD了。
經典橋段之所以稱之為經典,自然是因為它們誕生伊始,曾經讓觀眾感到共情,感到震撼。但隨著模仿者越來越多,這些橋段也就從稀有走向泛濫,從精巧走向爛俗。我們在抱怨經典橋段讓我們PTSD的同時,其實也是在抗議編劇/演員的不走心。編劇如果可以更有創意一些,演員如果可以不那麼公式化演戲一些,或許我們的影視作品也會有更上一層樓的一日。經典長存,但東施效顰總是要不得的。從前作的成功經驗中總結觀眾的愛好,加以創意創新,才能再次打造出爆款,如此才是影視常青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