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篇第130篇】
1(上行之詩)耶和華啊,我從深處向你求告!
2主啊,求你聽我的聲音!願你側耳聽我懇求的聲音!
3主耶和華啊,你若究察罪孽,誰能站得住呢?
4但在你有赦免之恩,要叫人敬畏你。
5我等候耶和華,我的心等候;我也仰望他的話。
6我的心等候主,勝於守夜的,等候天亮,勝於守夜的,等候天亮。
7以色列啊,你當仰望耶和華!因他有慈愛,有豐盛的救恩。
8他必救贖以色列脫離一切的罪孽。
【詩篇注釋】
詩題與背景:上行之詩。
這篇詩也是一個禱告,一個從心的深處發出的禱告。因為它被收在卷五的上行之詩裡,又從它的內容看:等候、等候,在這篇詩中反覆出現多次,因此我們判斷這一首詩、是在詩人等候神的拯救時所寫的;這也明顯地成為本詩的主要信息。
這篇詩雖然簡短,卻反應出詩人對神的認識、及相當完整的神學思想。這篇詩本身、對於背景可能沒有增添太多的線索;但是從擺在上行之詩中這件事整體來看,卻讓我們知道當時在被擄之地神子民的心態:在遙遙無期中耐心地等待。
這篇詩自然的分成兩大段;又細分為四小段、每兩節為一小段。
耶和華啊,我從深處向你求告!
主啊,求你聽我的聲音!
願你側耳
聽我懇求的聲音!(vv. 1-2)
詩人在寫作時流露了極深的情感;耶和華啊!這一聲呼喊,蘊藏了多少複雜的情緒:是悲傷、是盼望、是無奈、是嘆息、是倚靠,是基於親密的關係!我們對於詩篇的注釋,尤其在學術性的要求下,往往忽略了情感的層面;這不是說學者們沒有注意到詩人的情感,而是因為情感一經過分析,竟索然無味了!
詩人說,主啊,我從深處向你求告!我們很容易說、這是心的深處;但心有多深呢?這是不能分析的;而心中感受的深度恐怕還是和他所面對的難處多深有關。多年流落異鄉、面對不確定的將來,歸回故鄉是神的應許、卻又怕是南柯一夢。
其實、我從深處向你求告,它本身並不是禱告的內容;就連下一節也不是禱告的內容。從作詩的技巧來說,這是平行疊句:主啊,求你聽我的聲音!願你側耳聽我懇求的聲音!後一句是前一句的擴展。聽—側耳聽;聲音—懇求的聲音。雖然他沒有告訴我們禱告內容,但是我們很容易知道他已經進入了與神的交通。他在心的深處有感受。
你若究察罪孽,主—耶和華啊,
誰能站得住呢?
但在你有赦免之恩,
要叫人敬畏你。(vv. 3-4)
這兩節和上文必然有一個轉接;他進入了與神的交通,他在靈裡遇見神。怎麼知道呢?因為看起來毫無來由的、他忽然說:你若究察罪孽,主耶和華啊!誰能站得住呢?(v. 3)(這是原文的結構和次序。)為什麼呢?對於自己的罪孽深重有感覺,表示他在神的光中。的確、在神的光中誰能站得住呢?他不僅是創造的神,他也是審判的神;(瑪3:2;啟6:17)卻為人預備回歸之路—在舊約是借著禮儀與祭物,在新約是因為耶穌基督十字架的救贖—因此他也是赦免的神。
但在你有赦免之恩,要叫人敬畏你。(v. 4)神的赦免是出於他的公義與慈愛,但不是沒有目的的;這目的就是叫人敬畏他。敬畏是一種複合的情緒:既愛又怕。只有一位既公義又慈愛的神才是值得敬畏的。
我等候耶和華,我的心等候;
我也仰望他的話。
我的心等候主,
勝於守夜的,等候天亮,
守夜的,等候天亮。(vv. 5-6)
在第二大段中有六次等候(見第7節);詩人說,我等候耶和華,我的心等候;我也仰望他的話。沒有人喜歡等候,尤其是在快餐文化的今天。然而,詩人的等候是確定的、是有盼望的,不是空等時間過去;我們有盼望是因為知道神的時間還沒有到。詩人確實知道、流落異鄉不是以色列人永遠的命運;神借著先知耶利米的話、應許七十年歸回,到時候一定會應驗的。
所以、等候出於信心;因為有信心而有盼望。若是對神、對耶利米的話沒有信心,那些人必然會選擇在異鄉落地生根。無論在巴比倫、在亞述、在埃及,以色列人不是沒有生存、適應的能力;但是對於神的信心、支持了他們回歸故國的盼望與等候。什麼是仰望他的話呢?一種可能是指從神已說、已知的話(耶利米的預言)產生仰望,另一種仰望,是仰望神新鮮、即刻、及時的話(什麼時候歸回)臨到我們。這兩種仰望都是一樣的寶貴,今天在應用的原則上也都是一樣的重要。
第6節的中文翻譯,第二句重複了「勝於」,在原文是沒有的。原文沒有重複,叫我們注意力集中在守夜的等候天亮——這件事的本身。如果我們不思想守夜的怎樣等候天亮,勝於或否又有什麼分別呢?守夜的等候天亮,是全神貫注的、是緊張的、是專心、心無旁騖的。我們等候神的態度、應當有過之而無不及!等候是有結果的;黑夜再深、天總要亮的。神所應許的必要成就。
等候啊,以色列;你當向著耶和華!
因他有慈愛,
有豐盛的救恩。
他必救贖以色列
脫離一切的罪孽。(vv. 7-8)
第7節的翻譯,原文是:等候啊,以色列;你當向著耶和華!也許是因為翻譯中文聖經的學者、認為等候兩個字出現太多次了,就借用第5節的「仰望」、取代了「等候」;以為這是比較好的文字。但是這樣一來,卻模糊了焦點——這篇詩的焦點是等候。
等候啊,以色列!詩人向全民族說話;當然,他自己也包括在裡面。在等候的過程中,詩人植根於神的信實和他的本性——因他有慈愛、有豐盛的救恩。慈愛這個詞,在以色列的文化與信仰中舉足輕重;這要溯源到摩西與出埃及的時代。在金牛犢的事件之後,神和摩西一同宣告,他是有恩典、有慈愛、有憐憫的神。(出34:5-7)慈愛Chesad這個字,神的性情,不知道在舊約中多少次被引用;每次的引用,求助於神的慈愛都是有關於神的拯救。出埃及的經歷、明白認識神的慈愛,建立了歷代以色列對於呼求神、倚靠神的信心。
此處詩人提到的救恩,已經接近新約所說的救恩,包括了靈魂的拯救。這篇詩的最後一句話,從第3節的「你若究察罪孽,誰能站得住呢?」變成了:「他必救贖以色列脫離一切的罪孽。」(v. 8)脫離一切的罪孽,是靈與魂的救贖。
從以色列的被擄與歸回背景來讀這篇詩,我們對詩人的感觸、有更深的理解。這是一篇禱告的詩,因為詩人有需要;在親近神的經歷中,這又是一篇感恩的詩,因為他認識自己是罪人,需要神的赦免。這更是一篇等候的詩,等候、仰望耶和華,成就他的事。最後,這是一篇經歷的詩。借著禱告、等候、仰望、感恩、而經歷了神,認識他是有恩典、有慈愛、有憐憫的神。
【默想詩篇】
(聯想)這篇詩近年來因著一首新詩歌的流行而益發廣傳;歌名就是《我從深處向你求告》。咦?等一等!我的思路有沒有問題啊?古老的詩篇在前、新時代的詩歌在後;明明是這篇詩感動了近人,根據1-5節譜成新的詩歌:到底是誰影響誰啊!
這篇詩是那種寫了注釋、就很難再寫默想心得的詩篇。這不是說重讀的時候沒有感動,而是因為每次讀、都沒法不回應詩人的感情,而那些,在寫注釋的時候已經比較客觀的陳述了。讓我再一次進入詩人的感覺吧!當然難免會有些重複。
130:1-2
(上行之詩)
耶和華啊,我從深處向你求告!
主啊,求你聽我的聲音!
願你側耳
聽我懇求的聲音!
詩人在寫作時流露了極深的情感;借著這一聲呼喊,耶和華啊!主啊!呼出了心中的鬱悶、悲傷、無奈和嘆息;同時也表達了那一代的詩人—也許代表了全以色列民族—對於神的盼望、倚靠和信心。(我注意到第3節他又把這兩個稱呼合併了:主—耶和華啊!)(禱告)主啊,巴不得我也懂得借著呼喊你的名,抒發心中的憂悶,同時又吸入你的信心和盼望!
詩人說,耶和華啊!我從深處向你求告!這有多深呢?(默想)經歷的事是很難說的、也很難比較的:有些人遇見一點點事情、感觸就很深,有些人遭遇的事情極其艱難、還是漫不經心——這些人是因為意志特別堅強呢?還是麻木不仁呢!但這樣的究竟是少數人。以色列人多年流落異鄉、面對不確定的將來,過去歷史的事實肯定要讓人往深處走,不是嗎?主啊,無論是個人、是民族,苦難總是會叫人深沉,不是嗎?深沉不是壞處。
詩人沒有告訴我們他禱告的內容——我們已經可以猜到;更重要的是他已經進入了與神的交通,他在心的深處有感受。我很羨慕他能這麼快、這麼容易地發表他的感覺!我真是羨慕。(禱告)主啊!讓我的心常常有感覺,常常有深處的感覺。主啊,我要學習「從深處向你求告;」讓我的情感走得更深、思想更深,對你的信靠也更深。
130:3-4
你若究察罪孽,主—耶和華啊,
誰能站得住呢?
但在你有赦免之恩,
要叫人敬畏你。
(默想)你若究察罪孽,主—耶和華啊,誰能站得住呢?(v.3)我稀奇舊約的百姓和我們今天的經歷多麼相似!新約裡使徒約翰說,我們若認自己的罪,你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約壹1:9)神啊!你真是奇妙,在你獨生愛子耶穌基督沒有來到地上以前,你已經向以色列人啟示,你是有恩典、有慈愛、有憐憫的神;(出34:5-7)他們具體的知道:在你有赦免之恩。這句話真有力量。
整句話是這樣說的:但在你有赦免之恩,要叫人敬畏你。(v. 4)這意思又深了一層:神的赦免是出於他的公義與慈愛,卻不是沒有目的的;這目的就是叫人敬畏他。哪個更重要?是罪得赦免呢?還是叫人敬畏你呢?(默想)也許就我們來說,沒有比罪得赦免更重要的了;不被定罪是很幸福的感覺。但就著我們的成長來說:懂得敬畏你是成熟的表現,是基於對你的認識。敬畏是一種複合的情緒;既愛又怕。只有一位既公義又慈愛的神才是值得敬畏的。
130:5-6
我等候耶和華,我的心等候;
我也仰望他的話。
我的心等候主,
勝於守夜的,等候天亮,
守夜的,等候天亮。
詩人說,我等候耶和華,我的心等候;我也仰望他的話。等候,是這篇詩中出現最多的字,也是詩人對神念念不忘的態度。(默想)等候有兩種:一種是空等、一種是實等——我叫它實等。從天上等黃金掉下來是空等;過新年等紐約時代廣場大球掉下來是實等;舊年一定會過完、新年一定會來到的,等的是倒數時間:3,2,1,0;球一定要掉下來的。
詩人說,我等候耶和華、是那一種等候呢?(默想)怎麼知道不是空等呢?是因為神的應許。詩人知道、流落異鄉不是以色列永遠的命運;歸回的信念支持著他們!神借著先知耶利米的話、應許七十年歸回,一定會應驗的。像守夜的等候天亮。夜看來漫長,但一宿雖然有哭泣,早晨便必歡呼。(詩30:5)所以、正面的等候是出於信心;因為有信心而有盼望,有盼望才能等候。
(默想)我們基督徒的等候也是確定的、是有盼望的,不是空等時間過去;我們的盼望是因為神的時間還沒有到。這等候是正面的態度。保羅的信心可以說是終極的信心了,到死都有信心!他說,所以,我們不喪膽。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林後4:15-16)他的信心信到永遠裡去了。
(默想)信心是什麼?信心是基於對神的認識,神是信實的。所以信心也是基於對神話語的絕對信任——無論是神已經說過的話,還是他將要說的話!福音書裡不是有百夫長的例子嗎?他相信耶穌的權柄和醫治。只要你說一句話,我的僕人就必好了!(太8:8;路7:7)保羅在船難的時候大膽的宣告:我信神他怎樣對我說,事情也要怎樣成就!(徒27:25)他不僅穩定了眾人的心,神的應許也實現了。(禱告)主啊,對我說話,給我信心。
130:7-8
以色列;你當仰望耶和華!
因他有慈愛,
有豐盛的救恩。
他必救贖以色列
脫離一切的罪孽。
我知道第7節的原文是:等候啊,以色列;你當向著耶和華!但是向著耶和華也有仰望的意思。(默想)撇開了翻譯的準確性,以色列!你當仰望耶和華!讀起來是相當有力的;雖然這一來略微模糊了這篇詩的焦點——等候,因為末了兩節裡沒有這兩個字了。
(默想)這兩節經文可以說是以色列全民族的靈魂;因為每一次的危機都回到你對這一個民族最早、最基本的啟示:「因他有慈愛,有豐盛的救恩」。這句話可以溯源到出埃及的時代;而因著歷史的見證,你多次的拯救他們、重新接納他們,這說法成了在以色列人中不可或缺的詞彙了。慈愛Chesad這個字,不知道在舊約中多少次被引用;每次的引用,求助於神的慈愛,經歷神的拯救,益發加強了以色列人呼求神、倚靠神的信心。
從出埃及到曠野,從進迦南到建立國度,從全盛時期到流亡,從被擄到歸回,也許以色列人在失敗的時候才能更多體會這句話的恩典和救贖性。
從第3節的「你若究察罪孽,誰能站得住呢?」到第8節的「他必救贖以色列脫離一切的罪孽;」這篇詩的經歷由個人擴大為群體、國家。(默想)以色列人對於救贖的認知是以民族為本位的;這和基督徒比較以個人為出發點經歷救恩、是有一點差別的。雖然如此,詩人在聖靈的感動中所看見、所寫下的,今天仍然感動我們後人!
(感想)若是把「以色列」領會成每一個基督徒,這句話不是說明了基督耶穌的救贖完備且滿有恩典嗎!主耶穌啊,因你為我們在十字架上捨命流血、完成了救恩,使我們真正的經歷了神,認識他是有恩典、有慈愛、有憐憫的神。
【本日金句】
以色列;你當仰望耶和華!
因他有慈愛,
有豐盛的救恩。
他必救贖以色列
脫離一切的罪孽。
~詩130:7-8
【查經問題】
1. 這是一篇禱告的詩;你從其中能否找到相關(禱告)的經歷?請用具體的字眼說明。對於新約和舊約的聖徒有沒有差別?
2. 神為什麼要垂聽人的禱告?最終極的原因是什麼?試從這篇詩裡找答案。
3. 這篇詩中其實沒有提到信心兩個字,但是從哪裡你可以看得出詩人的信心?
4. 「等候」容易嗎?等候一個人,等候一件事成就,等候機會,有什麼不同?在等候的過程中,可能會有什麼不同的心情?你怎麼處理?
5. 讀了這篇詩、默想這篇詩,你對「敬畏」有什麼新的看法?
【講道大綱】
之一:全篇信息——禱告
這篇詩從整體說是一篇禱告;可以分為兩大段,每大段又分為兩小段,每一小段合兩節、是個完整的意思。表面上看,兩大段都提到罪孽;但是罪孽與赦罪只是禱告中的經歷,並不是主要的信息;而求告、敬畏、等候、仰望,這些對神積極的態度才是詩人所要傳遞的信息。
引言:禱告的四重經歷——學習詩人的禱告
大綱:禱告的經歷
一、求告
1. 求告神的名
(1) 耶和華
(2) 主
2. 從我的深處
3. 聽我的禱告
二、赦免
1. 我的罪孽
2. 你若究察
3. 誰能站得住?
4. 但你有恩典:赦免
5. 為叫人敬畏
三、等候
1. 我等候
2. 有信心的等候(仰望他的話)
3. 像守夜的
4. 像守夜的等候天亮
四、仰望
1. 以色列!當仰望
2. 因他是有恩典、有慈愛、有憐憫的神(耶和華)
3. 豐盛的救恩
4. 完全的救贖
之二:以「深處」作為信息的焦點
大綱:
一、人的深處
1. (什麼是)人的最深處
2. 最深處的求告
3. 最深處的聲音
二、深處的問題
1. 我的罪孽
2. 你不究察
3. 你能赦免
三、深處的認識
1. 赦免出於恩典
2. 而生敬畏之心
四、深處的等候
1. 有盼望的等候(深處)
2. 仰望你的話
3. 守夜的等候天亮(寓意)
五、救恩的深處
1. 因他有慈愛、有豐盛的救恩
2. 以色列蒙救贖
3. 脫離一切罪孽
之三:以色列的救贖者
一、他是聽禱告的神
二、他是赦免人罪的神
三、他是當受敬畏的神
四、他是需要等候的神
五、他是豐盛救恩的神
(其他主題)
之四:等候
既然這篇詩六次用了等候,這兩個字也可以成為信息的焦點。
之五:敬畏
赦罪的經歷引進和神更深的關係;但神給予救恩的目的是為叫我們認識他,因而敬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