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篇》46篇:神與我們同在(上)
讀經:《詩篇》46篇1-11節。
引言:神與我們同在,神是我們基督徒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願借著今天的證道,使《詩篇》46篇這「神與我們同在」的詩歌,成為弟兄姐妹在當下抗擊流行病毒、抵禦新冠肺炎傳播心底裡的力量與盼望。願我們所信靠的神保護我們,在我們的四圍安營紮寨,祝福、幫助我們的國家早日戰勝疫情!
在分享《詩篇》46篇正文之前,先請弟兄姐妹們留意這樣的一個細節:在《詩篇》46篇的標題「神與我們同在」,與詩的正文之間有一行小字:可拉後裔的詩歌,交與伶長。調用女音。
我們首先需要搞清楚,這一行小字的內容、並它所蘊藏的歷史背景是什麼?這有助於加深我們對《詩篇》46篇的理解,感受「神與我們同在」的力量。
第一個問題:《詩篇》46篇的作者是誰?(小字說是「可拉後裔的詩歌」)
第二個問題:《詩篇》46篇,要「交與伶長」,伶長是怎樣的一個職位?
第三個問題:《詩篇》46篇,要「調用女音」,具體指的是什麼?
首先,我們來看第一個問題:可拉、以及他的後裔是誰?其實,在150篇的《詩篇》裡,共有12篇是「可拉後裔的詩」。它們分別是42至49篇,8篇;再加上詩篇84、85、87、88篇,4篇,一共是12篇「可拉後裔的詩」。此處問題的核心是:可拉是誰?可拉的後裔又是誰?
根據《民數記》16:1-4節,我們知道可拉是誰,他是利未的曾孫(三代以上,400年),是利未支派的領袖,但是他卻是一個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人。當以色列民行在曠野中時,可拉糾集以色列會眾中的250個首領,一同攻擊摩西與亞倫。
可拉之所以帶領以色列會眾攻擊摩西、亞倫,乃是出於「攀比與嫉妒」,用今天比較流行的一句口頭禪來說,那就是「憑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常會聽到有人說:憑啥在工作中,都一樣的工資,別人幹的活少而我幹的活多?憑啥別人的家庭就充滿幸福,而我的家庭卻充滿紛爭?憑啥在教會裡,牧師重用那個人,而不重用我?
當年的可拉,就如同曾經的撒旦那樣,牠不甘心作為一個天使長,牠想成為神。可拉也不甘心自己只作為一個普通的利未人,他想成為大祭司。所以,當年的可拉質問摩西、亞倫說:為什麼只有亞倫一家做祭司,而我們個個都是聖潔的,為什麼都不能做祭司呢?你們為什麼自高,超過耶和華的會眾呢?
親愛的弟兄姐妹們,我們當曉得:亞倫並他的後裔,在神的面前永遠為祭司,不是出於弟弟摩西的假公濟私,而是神在《出埃及記》28章中,命定的旨意。因此,可拉與其250個同黨所攻擊的,不再是摩西、亞倫,而是在攻擊、藐視神的權柄。
所以,在《民數記》的16:31-35節我們可以看到:摩西剛說完了這一切話,他們腳下的地就開了口,把他們和他們的家眷,並一切屬可拉的人丁、財物都吞下去。這樣,他們和一切屬他們的,都活活的墜落陰間,地口在他們上頭照舊合閉,他們就從會中滅亡。在他們四圍的以色列眾人聽他們呼號,就都逃跑,說:恐怕地也把我們吞下去。又有火從耶和華那裡出來,燒滅了那獻香的250個人。
從《民數記》的16:31-35節中,我們可以看到:可拉和屬可拉一黨的人,並他們的家眷,以及家中的人丁、財物都被吞到地裡去。凡屬可拉的,沒有一樣留下的,沒有一個人可以倖免,都統統滅亡了。因為這一次的背叛,表面上是攻擊亞倫和摩西,事實上乃是公然的反抗神、不順服神。
分享到這裡,或許有熟悉聖經的弟兄姐妹,心中就產生疑惑了:《聖經》不是告訴我們,可拉和他一黨的人,都被活活吞到地裡去了嗎?既然這些人沒有一人可以倖免,那為什麼《詩篇》46篇的標註中告訴我們,有可拉後裔寫了這篇詩篇呢?
有關這個問題最好的解釋,我想莫過於《聖經》經文本身。請大家打開《聖經》,翻至《民數記》26章9-11節,舊約153頁,尤其注意11節的記載:
26:9 以利押的眾子是尼母利、大坍、亞比蘭。這大坍、亞比蘭,就是從會中選召的,與可拉一黨同向耶和華爭鬧的時候,也向摩西、亞倫爭鬧,
26:10 地便開口吞了他們,和可拉、可拉的黨類一同死亡。那時火燒滅了二百五十個人,他們就作了警戒。
26:11 然而可拉的眾子沒有死亡。
弟兄姐妹們,這段經文沒有解釋可拉的眾子們,是出於什麼原因、到底為什麼沒有隨著可拉一起滅亡。但我想,他們能夠活著,歸根結底必定是出於神的憐憫與慈愛。
細想一下,其實今天的我們,作為犯了「那該死的罪」的,亞當與夏娃的後裔,如今能夠活著,還有神的獨生愛子,為我們釘死在十字架上,使我們這「該死的罪」得赦,豈不是也是出於神的憐憫與慈愛嗎?
因此,當今天的我們查考《詩篇》46篇,突然發現這首詩,竟然出自那出身不好的可拉的後裔們的時候,在驚訝的同時也當思想今天的我們,難道會比他們更好嗎?
在神救贖恩典的面前,我們每個人都是罪人,都當向神獻上感恩。所以,神的僕人大衛,作詩103篇向世人講述「耶和華的憐憫與慈愛」時,他在8至14節如此說:耶和華有憐憫,有恩典,不輕易發怒,且有豐盛的慈愛。他不長久責備,也不永遠懷怒。他沒有按我們的罪過待我們,也沒有照我們的罪孽報應我們。天離地何等的高,他的慈愛向敬畏他的人也是何等的大;東離西有多遠,他叫我們的過犯離我們也有多遠。父親怎樣憐恤他的兒女,耶和華也怎樣憐恤敬畏他的人。因為他知道我們的本體,思念我們不過是塵土。
我們接著看第二個問題:「交與伶長」,伶長是怎樣的一個職務?通讀《詩篇》,我們會發現幾乎所有『大衛的詩』,都是「交與伶長」。
根據《歷代志上》6:31-48節的記載(385頁),我們可知「伶長」是神的殿中,大衛安排管理『歌詩與讚美事工』的負責人。這樣的伶長,《歷代志上》中一共記載了3位。而這3位伶長中,有一位叫希幔的,他就是可拉的後裔。
由此可見,神喜悅可拉的後裔們,在祂的聖殿裡負責唱歌詩、與讚美祂的工作。
最後,我們來看第三個問題:「調用女音」,具體指的是什麼?調用女音,這術語在《詩篇》中,只有46篇出現。《歷代志上》15:20節,經文描述神殿中的樂師們,鼓瑟讚美神的時候,要「調用女音alamoth」。
根據希臘文elumos一詞是「小笛」的意思(高音),解經家認為:「調用女音」在《詩篇》46篇中,是指用女高音歌唱。
下面,讓我們進入《詩篇》46篇正文部分的講解,《詩篇》46篇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段(1-3節),神在我們人生的風暴中,與我們同在。
第二段(4-7節),神在祂的城中,與屬祂的子民同在。
第三段(8-11節),神的名在全地上,因祂的作為被高舉。
46:1 神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
《詩篇》46篇的第1節,不僅僅是可拉的後裔們,對他們的子孫們的教導,更是他們生命中的見證。在他們的人生風暴中,他們真的經歷了:神是他們的避難所,是他們的力量,是他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
當今天的我們,在領受這節經文教導的時候,也應當在你、我現實的人生風暴中,呼求我們的神,與我們同在。讓我們的『靠主得勝』,與當年那些古聖先賢們的信仰見證,在基督的榮耀裡,產生那得勝的共鳴。
以《詩篇》46篇第1節為代表的《詩篇》46篇,在人類歷史中,深深地鼓勵、影響了一個人。在這裡和大家分享一下,這個既真實、又令人心痛的小故事:
中世紀1508年左右,在德國威登堡的大學裡,有一位年輕、謙遜的學者。他在不斷地思考、探尋這樣一個問題:人怎麼能夠討上帝的喜悅?
他越深思這個問題,心中的挫折感越強烈,而且還對自己所愛的教會的作為,義憤填膺。這位年輕的學者並不想反叛教會,然而他對教會的觀察,迫使他寫下自己的親眼所見,記下了教會種種的不公義、與濫用權柄的行為。
其中一個嚴重違背《聖經》教導的行徑,就是以兜售「贖罪券」的方式,增加教會的收入。換句話說,一個人可以任意犯罪,只要他能為自己的罪行付錢,就能換取上帝的赦免,不需要為罪悔改。
公元1517年,一個名叫泰次卓的教皇特使來到德國,代表教皇販賣由教皇所籤署的贖罪券,任何人只要持有一張這樣的贖罪券,所有的罪就可以赦免。至此,這位年輕人對教會的惡行,厭惡到了極點,以至於忍無可忍。
1517年10月31日,這是基督教歷史中的又一個轉折點。這位年輕的修士馬丁·路德,勇敢地走到威登堡的城堡禮拜堂,在教堂的大門上張貼《95條宣言》。
沒過多久,這《95條宣言》傳遍了全世界。在接下來的40年間,歐洲一半的羅馬天主教革新,成為基督教新教。而羅馬天主教,也因此有所悔悟。
親愛的弟兄姐妹們,當馬丁·路德勇敢地站起來,改教的時候,他所面對的是整個強大的羅馬教廷。當時的羅馬教廷,是整個歐洲皇權的主人,政治與軍事力量非常強大。因此,惱羞成怒的教皇向歐洲各國下達追捕令,要處決這個叛教之人。
就是在這樣性命攸關的危機中,馬丁·路德靠著神寫下了一首雄壯的詩歌《我神,是我堅固的盤石》。這首詩歌,正是馬丁·路德讀《詩篇》46篇有感,所寫成的。因此,在基督教新教中《詩篇》46篇,又被稱為「馬丁·路德的詩篇」。
弟兄姐妹們,馬丁·路德在危機四伏、艱難的環境中,是從哪裡得來這樣大的信心與勇氣?《詩篇》121篇告訴今天的我們說:我要向山舉目,我的幫助從何而來?我的幫助從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他必不叫你的腳搖動,保護你的必不打盹!保護以色列的,也不打盹,也不睡覺。保護你的是耶和華,耶和華在你右邊蔭庇你。白日,太陽必不傷你;夜間,月亮必不害你。耶和華要保護你,免受一切的災害。他要保護你的性命。你出你入,耶和華要保護你,從今時直到永遠。
弟兄姐妹們,這便是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在歷史中與《詩篇》46篇的故事。
由此可見,《詩篇》46篇的第1節:神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這句發自人靈魂深處,信仰的告白,是屬於一切靠著神,戰勝了人生風暴的人。這句話,更是他們在「天路歷程」中,得勝的凱歌。
46:2 所以地雖改變,山雖搖動到海心,
46:3 其中的水雖匉訇翻騰,山雖因海漲而戰抖,我們也不害怕。〔細拉〕
這兩節經文所描述的是:象徵最穩固的地、和最堅固的山,與象徵最動蕩不安、最具威脅力的大海相爭。
在這裡,有必要向弟兄姐妹們講一下,古希伯來人恐懼大海。這很令人感到奇怪,因為在以色列地有一片被稱之為「加利利海」的淡水湖,而主耶穌基督的門徒們,大多都是以打漁為生的(e.g.彼得、約翰、安德烈、雅各、多馬),他們的水性必然很好,怎麼會恐懼大海呢?
經解經家研究發現,古希伯來人之所以對大海恐懼,乃是因為他們的文化是「陸地文明」,不了解海洋。相傳,古希伯來人懼怕海中的一種名叫「利維坦」的怪獸。《聖經》正典雖然並未對此種怪獸有所記載,但在次經《以諾書》中確有記載,是一種雌性的巨獸。而《以賽亞書》中,卻有關天空中「飛龍」的記載,感興趣的可查考一下。
總之,2至3節中,有關大地的改變、高山的動搖、以及大海的匉訇翻騰,實際上是意味驚天動地的危險,已經兵臨城下。這樣驚天動地的危險,在《舊約》的歷史中,大多指的就是國與國之間的戰爭。
許多學者認為《詩篇》46篇的作者,可拉的後裔們或許就親身經歷了《列王紀下》18-19章所記載的那場戰爭:亞述王西拿基立,帶領18萬5千精銳部隊攻打猶大,圍困耶路撒。這場戰役的詳細經過、以及其戲劇性的結局,我將會在下次解析《詩篇》46篇第5節的時候,再和弟兄姐妹們詳細分享。
《詩篇》46篇2至3節中,值得我們今天所學習的是詩人在如此危機四伏的險境,廝殺聲、吶喊聲不絕於耳,聖城耶路撒冷隨時都有被攻陷的可能的時候,鎮定自若。在3節的結尾,語氣平和地說了一句令敵人無可奈何的話,詩人說:「我們也不害怕。」
今天的我們,從哪裡能看得出詩人在大敵當前的時刻,有如此平穩的心態,不害怕呢?答案在3節的結尾,有「細拉」二字。這裡的「細拉」相當於樂譜裡的休止符,提醒唱歌的人要稍微換一口氣,休息一下,然後再繼續。
所以說,詩人在說『我們也不害怕』這句話時的語氣、停頓的本身,就表明了詩人鎮定自若的心,根本不害怕外在的環境,因為在他們的心裡,充滿了從神而來的平安。
《詩篇》46篇1-3節,是可拉的後裔們在經歷人生風暴時所寫下的詩,字裡行間流露出對神完全的信靠,這才是一個真正悔改之人,當有的表現。換句話說,一個真正悔改的人,必能全身心的依靠神;一個全身心依靠神的人,也必能在波濤洶湧的人生風暴中,無所畏懼、靠主得勝。
可拉的後裔,在神面前的悔改與信靠,正是我們今天所有的基督徒,當在你、我的生命中,結出來的果子。我們如此行,便印證了:我們真是一群被神所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更是屬神的子民。我們的一生要宣揚、讚美那,召我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2:9)
既然我們都曉得,可拉的後裔們在經歷人生的風暴時無所畏懼,是因為神與屬祂的子民同在,與他們共患難!那在今天分享的最後,我想邀請在座的弟兄姐妹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神將如何保護我們,與屬祂的子民同在?
依據經文,這個問題的回答是:神要在屬祂的城中,與祂的子民共同面對患難。其具體內容,我將在《詩篇》46篇的第二部分,4至7節的經文與大家繼續分享。今天的分享就先到這裡,願神親自祝福祂的話語,阿門!
往期證道內容連結,可點擊閱讀:
基督徒,如何面對新的一年?
2020年,基督徒當如何尋求神的旨意?
2019年聖誕節福音布道
安息日醫治駝背的女人
問題解答:以色列全家的得救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