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為小兒安排合理的飲食結構?
孩子1周歲以後,乳牙漸漸出齊,消化、咀嚼能力增強,飲食已從過去以乳類為主,逐漸過渡為以穀類、肉、蛋、蔬菜為主。孩子雖然已斷奶,但年齡還小,牙齒尚未長全,咀嚼能力差,消化器官還沒有完全成熟,消化能力尚弱。這時,如果飲食調配不當,就會影響消化吸收,以至影響到生長發育。安排合理科學的膳食,才能保證小兒獲得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和熱量。
要讓小兒吃到乳類、穀類、魚、蛋、蔬菜和瓜果各種食物,這些食物中含有小兒需要的各種營養素。如果小兒經常吃甜粥、糖饅頭,食物中僅是碳水化合物,而缺乏較高質量的營養物質,往往容易發生營養不良;如果小兒整天吃牛肉等肉類,體內可能有足夠的蛋白質,但卻缺乏身體所需要的其他成分;有的家長認為牛奶、蛋、巧克力營養豐富,長期讓小兒吃這類食物,結果造成熱量過剩,而礦物質、維生素不足。要知道,食物營養價值再高,如果只吃單一種類,也會造成營養不良。
為小兒安排飲食結構,第一需要使各營養素的供給量及它們之間的比例合適;第二就是產生這些營養素的食物間也要有平衡,這些就是安排小兒一周食譜的原則。
一周食譜的基礎是一日食譜。所以,每日的食譜安排很重要。每日的食譜中要包含主要食品米、面,副食品如肉、蛋、蔬菜、水果,使小兒每日從食物中能得到1100千卡的熱量、35克的蛋白質、600毫克的鈣、10毫克的鐵及一定量的微生素。在一日的食譜確定後,安排一周食譜時就可本著同類之間相互調整的原則,調劑食物的種類,使小兒的膳食既多樣化又平衡化。
另外,還要注意合理的飲食次數。1歲至1歲半小兒每日三餐,2次點心;1歲半至2歲每日三餐,1次點心。下面是小兒一周食譜安排表可供安排1~1歲半的小兒膳食時參考。
學步兒童每天需要多少蛋白質?應如何掌握?
學步兒童由於活動量增加,所以需要更多的營養,就蛋白質而言,不少兒童每天需要蛋白質23克左右。30克蛋白質食物大約提供7克蛋白質。下面列出的食物所提供的蛋白質相當於30克蛋白食物。
1隻牛肉餅(直徑5釐米厚度1.3釐米)
1枚肉丸(直徑2.5釐米)
1片豬肉或雞肉(5×5×0.6釐米)
1塊燉肉(2.5×2.5×2.5釐米)
1隻中等大小的雞蛋
半節豬牛肉混合的香腸
2湯匙花生醬
90克豆腐
以上列舉的僅是大約數,因烹製方法、選料不同,各有差異。
為什麼小兒飲食要以菜為主?
幼兒期是僅次於嬰兒期的發育階段,也需要充分的營養。這一時期,大部分孩子都從同大人一樣的食物中來攝取營養,只是還不能充分消化這些食物。因此必須做些適合幼兒吃的東西。
幼兒發育時期尚需要大量蛋白質、脂肪、澱粉、維生素、礦物質等,其中動物蛋白(牛奶、肉、魚、蛋等)比較重要,因此,每餐都應該有一點,豆類及其製品也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之一。總之在幼兒期裡,要多吃菜,每餐應相當成人的2/3左右。
小兒也應當多吃些蔬菜,蔬菜的品種很多,營養豐富,纖維素比較多,並且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和各種維生素、蛋白質等,這些都是幼兒生長發育不可缺少的物質。新鮮蔬菜中豐富的纖維素,能增強消化液和食物的接觸,促進胃腸蠕動和食物殘渣的排洩;蔬菜裡還含有調味物質,如揮髮油、芳香油、有機酸等,能刺激食慾,加強胃腸蠕動,促進其消化吸收等等。總之多吃蔬菜對小兒的生長發育有著重要作用。
幼兒多吃蔬菜,對牙齒的發育也有好處。如鈣是牙齒琺瑯質和牙齒本身鈣化所必需的物質,而許多蔬菜都含有豐富的鈣,幫幼兒多吃蔬菜有利於牙齒的生長。
小孩吃飯十忌
1、 忌過快。
2、 忌過飽。
3、 忌分心。
4、 忌用湯水泡飯。
5、 忌吃燙飯。
6、 忌邊吃飯邊喝水。
7、 忌吃飯時打鬧說笑。
8、 忌過冷。
9、 忌偏食。
10、 忌吃飯時訓斥孩子。
營養過剩影響智力發育
眾所周知,營養不良會影響智力發展,嚴重營養不良會造成智力發育遲緩。然而,調查發現,營養過剩不僅導致「肥胖兒」,還可導致「肥胖腦」,使脂肪在幼兒腦組織堆積過多,大腦皮層的回變淺,腦的皺褶減少,並且神經網絡的發育也差。使智力水平降低。另外,飽餐之後會造成腦缺血,因為此時胃腸裡血液供給增多,而腦部相對處於缺血狀態,腦部需要的養料和氧氣供給相對減少,這就會影響腦的發育,從而影響智力發育。
吃得過飽,營養過剩,還可使人體中免疫細胞過早發育,導致中年時期細胞免疫力迅速下降。營養過剩的兒童成年後,無論是體力、智力等方面的功能都將大大下降。所以,為了孩子大腦的正常發育,父母要培養孩子吃飯養成定時定量的習慣,不要見到好吃的東西就拼命吃。
纖維性食物對學步兒童也很重要?
纖維性食物是飲食平衡的重要因素,它有助於消化食物和維持消化道的正常功能,因此對學步兒童非常重要。
粗纖維的作用很多,主要有:
(1)能鍛鍊咀嚼肌,增進胃腸道的消化功能。
(2)能促進腸蠕動,從而防止小兒便秘。
(3)減少奶糖、點心類細膩食品對牙齒及牙周的黏著,從而防止 齲齒的發生。
(4)增加糞便量,稀釋糞便中的致癌物質,減少致癌物質與腸黏膜的接觸,有預防大腸癌的作用。
因此小兒應經常吃一些含纖維素菜食物。
纖維素雖對小兒的生長發育很重要,但也無須專門尋找,只要孩子平素經常吃麵包、饅頭、大米及其它穀類和水果、蔬菜,但可獲得足夠量的纖維,含纖維量多的食物可能會給小兒嬌嫩的消化道帶來不必要的刺激,故沒必要在常規飲食的基礎上再補加這些食物。對於習慣性便秘的小兒,可適當多吃些水果、蔬菜等。
一般來說,含粗纖維的糧食有玉米、豆類等。含粗纖維數量較多的蔬菜有:油菜、韭菜、芹菜、薺菜等。
培養小兒良好的飲食習慣?
小兒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對孩子身體健康十分有益,所以不僅要保持小兒進餐的環境清洗、整齊、安靜、愉快,還要從小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
(1)注意培養孩子對食物的興趣和好感,引起孩子旺盛的食慾;大人不要在小兒面前議論某某食物不好吃,以免造成小兒心理上對某種食物的厭惡,養成挑剔飯菜的壞習慣。
(2)培養孩子愛整潔的習慣,飯前、便後要洗手;吃飯時要安靜,不說話,不嘻笑打鬧,以免引起食物嗆入氣管中。
(3)要適當地訓練小兒自己握奶瓶喝水、喝奶;小兒自己用勺,筷、碗進餐,以儘早養成其獨立進餐的習慣。
(4)小兒進餐時間不宜過長,不能養成邊吃邊玩,或邊吃邊看電視的壞習慣。
(5)飯前不吃零食,尤其不要吃糖果、巧克力等甜食,以免影響食慾。
為什麼1歲左右的孩子不像以前那樣什麼都吃?
孩子到了解歲左右,不再像以前那麼能吃了,而且吃東西比較挑剔,大人對此不必見怪,因為到了1歲左右,孩子的生長發育較之一歲以前開始變慢,因此所需的營養物質也隨之減少,肚子不像以前那樣餓,吃飯時就有時間來端詳食物了,他要看看眼前的食物是不是好吃,根本不像以前那樣,一到吃飯時間,就像要餓壞了一樣,迫不及待地將飯咽到肚子裡,並不計較東西是不是好吃。
還有一個原因,恐怕是自我意識的萌發,他認為自己&34;了,因而對原來懷疑的東西開始產生明確的厭惡感。另一方面,長牙也是造成食慾下降的因素,尤其是長磨牙時,孩子會吃一半,剩一半,有時乾脆一口不吃。此外,人的食慾每周每天都在自然地發生變化。
如何保證不喜歡吃肉的孩子足夠的蛋白質?
有不少年輕的父母總是埋怨自己的孩子不喜歡吃肉。孩子不喜歡吃肉,除個別屬異常外,多數屬於心理因素。最可能的原因,是孩子嫌肉比別的食物咀嚼起來費力,因此最好將肉煮爛或給他鮮嫩的肉吃。同時,也不必過分擔心,因為其它食物,如奶類、豆類、約蛋、麵包、米飯、蔬菜也含蛋白質。
一般1-2歲的孩子每日需蛋白質大約為23克左右。如果日平均喝2杯奶(16克蛋白南)、吃一2~4小片麵包(6~8克蛋白質)、1個雞蛋(7克蛋白質)和3匙蔬菜(2克蛋白質)折合蛋白質約30~32克,即使不吃肉也能滿足孩子的生理需要。另外,孩子一兩次不吃肉,也不要在孩子心目中形成孩子不吃肉的概念,應照樣給他吃肉的機會,而且給他吃些鮮嫩易嚼的肉。這樣可能有一天你會驚奇地發現,孩子是非常喜歡吃肉的。